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狙击南宋 >

第408章

狙击南宋-第408章

小说: 狙击南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此人心惟危之际,不可不防啊!将犹如此。军心更是……”
  赵构细长的凤眼眯缝,苍白如敷的脸色,此刻更是难看。
  秦桧偷望了一下官家脸色,轻声道:“和议若成,则大局可定。乱兵悍将,实为圣朝之大忌。祖宗之法,早有明训啊……”
  赵构微不可察地点点头,闭目挥手,当秦桧长揖退出之后,赵构双目倏睁,一双泛黄的眼瞳,阴森得可怕……
  ……
  绍兴四年,二月,华国与宋国和议签订,宋主去帝号,称宋王;割让三地;岁贡银、帛。两国以岭南为界,互不侵扰。宋国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尊号,降为郡国。
  四月,朝廷下旨,刘光世平叛有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张俊授签书枢密院事。这最为常见的收将权之法,二将岂有不知之理,均以有疾,向朝廷奏呈交出兵权。
  按常理,刘光世卸职之后,接任的应当是王德;而张俊卸职之后,接任的应当是杨密。但令人意外的是,接任御前右军的却是另一员南宋宿将解潜;而接任御前巡卫军的,则是张公裕。
  这一下,引发了两军严重不满,更令两员大将一肚子火。如果说,接替张俊的解潜,还算是一位老资格宿将,军功资历不在杨密之下,杨密虽有火,却不得不憋着的话,那张公裕接替刘光世,可就令王德火大了。
  南宋初的将领,没几个是好脾气的。别的不说,单说上面几位:历史上,解潜就曾与王彦在干过仗,两军因逃卒之事,军士交斗于市,并最终造成王彦被贬,离开八字军。王德,这位号称“王夜叉”的悍将,更是在苗刘之变时,拒绝服从韩世忠的指挥,并在争执中,杀掉韩世忠手下统领陈彦章,自家也下狱并差点被砍头。而郦琼的叛逃,更是因为与王德争相统领刘光世的部队而引发。
  在这个时空,郦琼已死,没法与王德争了,但却换成了一个更令王德不服的张公裕。张公裕此前不过是和州防御使,虽曾有过击败出海追袭赵构的金兵的战绩,却如何能领大军?
  激愤之下,王德与前来交接的张公裕发生口角,怒而殴之。王夜叉是何等重拳,张公裕如何吃得消?被一阵痛殴后,重伤不治。失手杀人的王德自知死罪难逃,在其子王琪、王顺的极力掇使下,率御前巡卫军五千人马,逃出石门驻地,北上投降华军。
  历史当真给南宋开了一个大玩笑,虽然“淮西事变”(即郦琼叛乱伪齐事件)没有发生,却变成了“岭南事变”。其实严格说来,这种偶然带着一种必然——只要南宋“强干弱枝”、猜忌领军大将的百年国策不变,这种叛乱的发生,是早早晚晚的事。
  只不过,让“杯酒释兵权”的老赵家子孙不去猜忌大将,何其难也。
  此次事变,主管兵事的知枢密院事张浚,遭到以右相秦桧为首的群臣猛烈弹劾,最终被罢枢密之职,贬谪出朝,出知地方。
  接下来,秦桧又将矛头对准了左相赵鼎,历数其在绍兴三年这个南宋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年份,毫无建树,反而令朝廷一而再,再而三陷入困境。赵鼎身为首相,当为此负责,引咎请辞。
  赵鼎的支持者也不甘示弱,列举种种,加以反驳。两派大打口水战,相互指责。小小朝廷,庙小鬼多,弄得是乌烟瘴气,颇有神宗及哲宗年间“元佑党争”复炽之势。
  最后是赵构再也躺不住了,抱病上朝,否决了弹劾赵鼎之议,这事才算消停下来。
  散朝之后,赵构心腹内侍首领曾择,交给秦桧一卷手扎,说是官家新制御宝,请右相雅正。以赵构的书法成就,这般说辞却并非谦逊,而是因秦桧本身也是位书法大家,著名的“宋体”就是他发明的。君臣二人过去时常交流书法心得,互赠墨宝,象这样御赐手扎之事,亦是寻常。
  秦桧不疑有他,微笑接过,归府之后,焚香沐浴,诚心礼斋,方才欢喜展开——在这一刻,他的笑容凝固了。
  手扎上只有两个如干戚飞舞、寒意森森的大字——慎独!
  此语出自《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标准的之乎者也的话,核心意思只有一个——自律!即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句民间大白话说,就是不要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秦桧在这一刻,冷汗涔下,脊背尽湿。
  ……
  绍兴四年五月,赵构身体日渐虚弱。隆佑太后忧心如焚,满朝文武心怀戚戚。
  右相秦桧费尽心思,从罗浮山请来一位据称活了二百岁的仙师,送来灵丹。经过层层验证之后,交由赵构服下。还别说,赵构自服此丹药后,精神日渐好转,气色也好很多。内宫外朝,一片喜色。秦桧也因献灵丹之功,重得赵构信任。
  七月十三,申时,下朝回府不久,秦桧忽然接到一封密报,以其城府之深,袖袍亦不禁为之微颤。当即命人备桥,匆匆赶到尚未修建完毕的皇宫。
  再次见到这位绍兴天子,嗯,或许只能称之为绍兴王了,但见他脸色青灰,眼布血丝,面容浮肿,满嘴溃烂,榻下盂盆尽是血沫。七月岭南,三伏酷暑,赵构却盖着三层被子,还瑟瑟发抖。
  眼见秦桧出现,赵构又惊又怒,气喘吁吁,冲门外哑声道:“孤(王只能称‘孤’了)不是让仙师……咳咳……仙师来么?秦相,何故来此?”
  秦桧躬身为礼,慢慢从袖后抬起头,目光闪动:“特来探视殿下。”
  赵构怒道:“孤无需秦相探视,快快退去!”
  秦桧身体缓缓挺直,脸上神情与言语竟是前所未有的倨傲:“本相若不来,谁为殿下送行?”
  赵构虽然病入膏肓,但神智未失,一听话头不对,那张死人脸顿时变得阴森可怖,从厚被里伸出颤抖的手,戟指秦桧:“你……好胆!竟欲效张邦昌故事不成!”
  秦桧摇头:“殿下错了,桧绝不会学那张子能(张邦昌字),做那般蠢事。殿下故去之后,本相必向华天子奏请发还徽宗之诸皇子,任选一人入宋为君。桧只愿为一人之下足矣。”
  “一人之下……原来如此。”赵构冷笑连连,“莫忘了,就算孤不在了,还有左相赵鼎。”
  “赵鼎?殿下定是重疾善忘,竟忘了已将此君罢相了么。”秦桧一拍脑门,似乎才想起什么,伸手入袖,在赵构惊惶的目光中,掏出的却不是匕首,而是一卷黄绫圣旨,缓缓展开给赵构观看。
  赵构眼睛瞬间瞠大——这其实只是一道普通的贬谪令,这样的诏令,赵构生平不知批过多少。但眼前这道诏令,却又极不普通。不仅仅因为贬谪的对象,是当朝左相,更因为这道诏令,赵构从未见过,但却是他本人的手迹。
  “你……你……”赵构嘴角流血,神情凄厉,“你竟摹仿孤的手迹……来人!来人!”
  秦桧将圣旨放在御案之上,旁边便是堆得高高的奏折。所有御批过的奏折,都将由捧宝官捧御宝请赵构用印,当然,也将会包括这道圣旨。无论今夜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这些奏折与圣旨的用印生效——哪怕赵构已不能亲自动手用印。当然,前提是赵构本人不能否认这道圣旨的“真实性”。
  赵构能否认吗?秦桧认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能!
  秦桧并无半点惊慌,好整以暇道:“殿下不必徒费心力了,曾择已奉太后懿令,尊仙师之命,将百步之内所有内侍、禁卫屏退,以便施展仙家法阵,为殿下续命。”
  仙师!灵丹!赵构在这一瞬间,终于明白前因后果。这哪里是什么仙丹,分明是催命的虎狼之药啊!
  真相,常常是催命符。便如此刻的赵构,面容扭曲,一手长长伸出,鸡爪般的手指颤巍巍戟指秦桧,一手抚胸,青灰色的脸越憋越红,口鼻溢血,越涌越多,淋漓洇身……
  约莫半刻时后,寝宫传来秦桧一声哀嚎:“殿下,殡天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狙击终焉
  天健四年,十一月,洞庭湖边,巴陵道上,一支长长的车马骑队,沿绿荫柳堤缓缓而行。
  这支骑队约有两百人马,马上骑士外罩腥红大麾、内着锃亮胸甲,阔皮扣带交叉着两把鹰嘴铳,腰侧悬刀,马鞍两侧的革囊,还插着火枪、标枪、短斧、骑枪及鼓囊囊的霹雳弹……整个一群移动军火库。
  这些骑士一个个神情剽悍,眼神冷硬,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百战锐士的精悍。二百人的骑队,并不挤在一处,三十骑遮后,三十骑开道,两侧各有二十骑交叉游走,形一个绵密的外围保护圈。而内圈百骑锐士,则排列成一个双重骑阵,骑阵的中心,便是这里外三重团团环护的核心保护目标——一大一小两辆装饰华美的双辕驷马轻车。
  车窗竹帘卷起,探出一张秀美纯净的小脸,遥望洞庭碧波,君山渺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一脸欢喜:“陛下,这洞庭山水,果然极美。”
  这少女,竟是华福帝姬赵赛月。此时距其回归中原,已过去四年,当年的青苹果,已长成诱人的水蜜桃。
  能被赵赛月称之为“陛下”的,只可能是……一张留着短髭,英挺硬朗而又不失威严的面庞从赵赛月身后探出——正是华国天子狄烈!
  车窗不大,车辆微晃,两张面庞一齐探出,自不免轻摩碰触。但见赵赛月面生红晕,明眸流盼,却只贴得更紧,而无半分避开之意,便可知这鲜美的水蜜桃,已被某君采撷矣!
  狄烈边看边点头:“去岁宋国平杨太之乱,血战洞庭湖,据闻浮尸数十里,半湖尽赤……”
  赵赛月微嗔:“陛下,如此美景良辰,却来说这等事……”
  狄烈哈哈一笑打住:“月姬言之有理,朕这是大煞风景了……嗯,这荆南安抚使、知长沙府李纲,倒还真有些本事,不过一年光景,就将一汪血池荡涤一清。不错,不错,朝中居然还有人对其颇加指责……今趟出巡,还真看到不少东西,不虚此行。”
  自天健三年解决四方疆域边患之后,华国开始潜修内政,努力发展,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各地喜报频传,关中、河东、河北、中原、辽东、宁夏、成都、两浙、江南,治安稳定,市面繁荣,收成喜人,安居乐业,形势一片大好。唯荆南、江西、福建一带,因刚刚收复,且战乱初平,恢复得还不尽如人意。
  狄烈没混过官场,但官员报喜不报忧,古今皆同。天下方定,华国初立,吏治是否清明,是关系到大华国祚的百年大计。为了解真实情况,狄烈决定仿效始皇出巡天下。
  中国历史自秦而宋,千年以降,除了始皇曾出巡天下,再未有第二位君王敢做这等事。盖因始皇五度出巡,薨于沙丘,传位非人,以至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故此后世基本没有哪个帝王敢再这么做。
  华国朝臣们闻知天子欲行,一力劝阻,但狄烈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身为一国之君,久居高位,自甘陷于深宫,长此以往,耳目充塞,这个国家变成什么样,一无所知。
  狄烈在朝会上,声色俱厉,言道治国如作战,一个将帅,如果只知道缩在后方,遥控指挥,而不是亲临一线,了解地形,明析敌我,审时度势,最终的战局,鲜有不败之理。
  狄烈是马上皇帝,战场王者,他的治国理念,也不是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垂拱而治”,而是身体力行。你们做你们应当做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
  身为一位强势帝王,群臣还真拗不过他,最终做出让步。这里边最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天子已有后——赵皇后已于年前诞下太子,另外三位妃子,叶(蝶儿)淑妃、赵(圆珠)贵妃、余(羞花)才人,也先后为天子诞下一位皇子,两位公主。
  在某种程度上,狄烈还真得感谢自己两个儿子,没有他们的诞生,自己还真出不了长安这个门。
  天健四年六月,由保密局甄选出两百猎兵精锐,组建禁卫营,以骠骑中郎将岳云、车骑校尉郭大石为正副指挥使,护扈天子出巡。
  华国朝政,由六部之首组成辅政内阁处理。寻常议项,内阁拟票表决;重大决策,八百里急报,送交天子审批。
  狄烈计划出巡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西至东,巡视成都府、江西道、荆南道、福建道等刚收复未久的地区;第二阶段,由南至北,直上辽东;第三阶段,巡视草原、西北,最后返回长安。
  以古代马车的速度,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巡遍天下,狄烈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三次出巡。如今,第一次出巡,行程已过半。
  赵赛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