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太子李承乾 >

第26章

大唐太子李承乾-第26章

小说: 大唐太子李承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世南也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没几天,又送上了一道奏疏,这回把实际问题摆了出来:“汉代的帝王一般即位后即营造山陵,有的营建时间达五十多年;如今几个月之内要得到几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难以做得到。”你去造啊,只要你不觉得把太上皇的灵柩一直放着不入土没什么,你就去造好了,大概太上皇等不了五六十年时间。

    李世民也是务实的人,时间,这是关键问题。当下把虞世南的奏疏传到工部去,问那些工部负责建筑方面的郎官,到底是不是虞世南这个大胆的书生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工部的官员也是实诚人,自然就说了,这陵墓确实不是一两个月就能造起来的,何况要造九丈,实在是困难。李世民犯了难,高祖陵墓规格不能太低,那是对父亲不孝,又不能太高,那花费的时间太长,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也看到了这份奏疏,也不能让李世民难做,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九丈太高,三丈又太低,显示不出高祖的身份,那么就六丈好了!这也是有依据的,当初东汉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六丈,人家也是中兴之主,也不委屈了高祖!

    高祖下葬这事暂且不谈,如今国已定,这皇家的宗庙还是一直没完备的,如今,应该要将高祖的灵位请入宗庙,并且追封先祖,以为礼制。礼制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直是后世的人所难以理解的,毕竟,到了后世,社会制度趋向于完善,已经不依赖于这种道德上的无序规范了。

    古代的国家,不可能如同后世一般,采用各种法律制度来管理国家,那所需要的成本过高。而能够降低这种成本的,也就是礼制了。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什么叫礼,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者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前一个规范的是朝堂君臣还有长辈与晚辈,而后面一个就更加明确具体一点,制约的是家庭,乃至整个整个社会。凭借这似乎有些虚无缥缈的礼制,来调整家庭内部和家族之间的关系,最后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保证整个社会的规范化。

    皇室就要更加隆重一些,要追封祖先三代,这就是名分,别看孟子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知道所谓家、国、社稷,在这种家天下的时代里,就是最重要的。那些历来的皇帝对世家不满也是来源于此,因为他们总是先考虑家,然后才考虑国,这是统治者不能容忍的,虽然他们自己也差不多。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疏请求立三昭三穆而空下太祖之灵位。李世民在于礼部的一班官员商讨之后,同意了。然后就要增修宗庙,原本开国初追封的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个,也就是李渊的父亲,祖父,曾祖,曾曾祖不算,还加了两个,一个是远祖弘农府君重耳,另一个便是高祖了。原本房玄龄他们考证了李家的族谱后,还想要追封凉武昭王为太祖,不过,却让于志宁那个饱读经书的太子左庶子给反驳了,毕竟,李家的霸业又不是从那位开始的,怎么可以追封一个算起来不大相干的人呢,李世民想想也是,当下同意了。

    自此,李家的宗庙,还有唐朝的礼制大半完备,剩下的可以由以后的各个君王增添或者修改什么的。

正文 第五十三章 币制

    李承乾有些漫不经心地把玩着刚刚送上来的金银新币的模具,新币的大小和阴阳两面的图案很早就确定了,已经经过了几次修正,不是铜钱的外圆内方,也就是圆形,毕竟没人会把金银币穿起来用。钱币的正面与铜币并没有多大区别,用楷体写着几个字:开元通宝,反面,却是一条五爪金龙,下面用细小的汉隶写着:贞观九年监制。在这个时代,谈什么国徽国旗,有些不太合实际,中国自古以来的图腾就是龙,这几乎是各家学派公认的,要是用了别的,口水仗就有得打了!

    此时,官家规定的银铜的兑换率是1:1000,也就是一两银子一贯铜钱,就是一千个铜板。变成金银币后,就没这么夸张,一两银子再加上点别的金属,也就能铸造出十枚左右的银币,于是,兑换比率也就确定了下来,一枚银币相当于一百个铜钱,而一枚金币,相当于十个银币。

    钱币的大小以及其中金银的含量比例都已经确定了下来,自然不会是纯金纯银,纯金颜色有些偏红,纯银颜色偏暗,而且质地偏软,里面都需要添加少量如黄铜之类的金属,来保证钱币的质量,不能容易磨损什么的。要不是如今防伪技术不过关,李承乾倒是考虑过发行纸币,以减少贵金属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度,而且,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很难觉得那一张轻飘飘的纸比真金白银值得信任。这种事情还得慢慢来。这金银币出现了,就要考虑防伪问题,连那铜板都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私铸,何况是金银。要知道,不懂行的人大概看不出14k黄金或者18k黄金的区别,往金银里搀加点不值钱的铅锡什么的,这其中的利润也是值得很多人冒险的。虽说,李承乾记得当年那个阿基米德利用浮力鉴别王冠的例子,可是,你不能要求人家也这样做,每收一枚钱币就要这么麻烦,那还不如继续用铜板呢,起码铜板之间的差价不算太大。

    吩咐少府府监在制造钱币前,在模具上加上一点不容易看得出的暗记,李承乾也就初步将这样式定了下来,李世民如今不怎么管事,什么都送到东宫来,但是,这种事情却是不能绕过皇帝的,必须得跟李世民说一声,哪怕走个过场。这是态度问题,他可不想引起李世民的猜忌。

    李世民此刻正在太极宫,他一身素白的常服,坐在案前,正在临摹那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王右军的行书,这份《兰亭集序》自从被献上来后就一直以来是他的宝贝,就算是李承乾想要借去看上两天,也是要肉疼的。

    “儿臣拜见父皇!”李承乾走进书房,恭敬的施礼。

    李世民头也不抬,一直将手中的字帖一口气写完,才放下手中的毛笔,接过王德奉上的毛巾,擦了擦手,笑道:“承乾也过来看看,看看朕写的如何?”

    李承乾心中苦笑,说实在的,李世民绝对是个书法爱好者,但是,要说写得怎么样,只能说平常。毕竟,他前半辈子几乎都是在军旅之中度过,也没听说他在文学上有多大成就,不像是后来的宋朝,那些皇帝或许治国不怎么样,但书画几乎都是好手。

    有些眼馋的看着那卷《兰亭集序》,这可是后来人从没见过的真迹啊!后世所见的是冯承素的摹本,虽然称是“下真迹一等”,但真与真本对照一看,却是云泥之别。可是,据说,这份孤本后来是要放到昭陵给李世民陪葬的,估计现在不好好看,以后就见不到了。李承乾很不厚道的想着,要不要以后从陪葬品中把这份扣出来,换本赝品进取呢!

    不管怎么说,老爹的那幅字还是要看看的,当然,要是不懂书法的人看看,估计觉得实际上差不了多少,但是,李承乾当年就是出生有千年历史的世家,如今这些年来,教导他的也是当世大儒,跟欧阳询、虞世基都学过书法的,怎么可能不懂书法!当下弯腰仔细观摩了一番,李世民的摹本说形似绝对要得,毕竟,他临摹了不是一遍两遍了,就算是那些涂抹的部分他也一般涂抹下来了。但要说神似,还是有些违心,王羲之一直是书法大家,号称书圣的人物,笔下的自己苍劲圆润,舒展灵动,气韵不凡,但李世民的确有些呆板,他太刻意求相似了,结果,就缺了那股子灵性,显得有些滞涩。

    好话还是要说的,狠狠地恭维了一下李世民的书**底,比起书圣王羲之来也就差了那半筹了,大堆马屁拍出来,听得李世民眉开眼笑,他顺手拍拍李承乾的肩膀,笑道:“你这小子,就会说好话!朕的字,朕自己知道,样子倒像了,骨子里还是不行的!”

    李承乾讪笑一声:“父皇过谦了!”

    “说吧,什么事?”李世民舒舒服服的靠在椅背上,伸手示意李承乾也坐下。

    李承乾将新币取出,连同自己为新币写的奏疏也一并让王德转呈上去:“少府刚刚将新的金银币的样式定了下来,儿臣已经看过,无甚意见,还要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哦了一声,将新币的模型接过,粗粗看了一下,点点头:“这样就行!”又取过李承乾的奏疏,细细看了起来。

    奏疏里面提到了一些有关银行的设想,由国家出面,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银行,发行纸币,可以方便行商的一些金额较大的交易,鼓励银行存款,还有关于贷款的利率问题。李承乾对银行业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只要不出什么问题,这也是个赚钱的行当。

    “这银行……”李世民有些踌躇,“真的会有人支持吗?”

    “当然!”李承乾思考片刻,回答道,“或许那些大世家比较相信自家的宝库,但是,一般的人家,总是会担心,钱放在家里面会被盗窃,放到银行,却还能得到利息。自然是放到银行合算!”

    “但是,要保证银行的安全问题,需要花上大笔代价,加上利息,那么,银行真的能盈利吗?”

    “不还有贷款吗?贷款的利息比起那存款利息要高上一些,但是,比起那些大户人家驴打滚的高利贷总要低吧!”李承乾说道,“而且,可以通过银行给国家筹款,支持国家的基础建设!比如说,通过银行来发行国债,提高利率,鼓励民众购买。国家的信誉是肯定的,买的人也不会担心国家不还,这样,有些因为国库银钱不足而难以进行的建设工程就可以开工了!日后,有了钱,再还给买的人就可以了!……”

    “儿臣现在只是个设想,还不大完善!”李承乾说了半天,有些口渴了,喝了一口茶,总结道,“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一下。总之,这银行若是掌握在国家手里,绝对是有益无害。比如说,如果,只是如果,突厥进犯了,他们抢劫到的,除了固定的物资,其余的只是一些对他们来说,半点用处没有的废纸而已,不能像金银一样变成实际的购买力。只要我们限制纸币的流通范围,就可以造成近乎坚壁清野的效果!”

    李世民不愧是打仗打出来的,很快就联想到了别的,眼睛一亮:“同样,要是有人造反,他们的金银要是都在银行里,只要让他们手上的纸币变成废纸,那就不战而胜了!要是他们自家还是使用金银……”

    “那就逐步废除金银的使用,除了铜币和纸币,市面上不许流通金银!”李承乾续道。

    父子两个有三分相似的脸上同时露出了狐狸一样的笑容,李世民当即拍板:“回去再递一份奏折上来,写详细点,回头放到中书省讨论!”

正文 第五十四章 银行开业

    李承乾花了好几天才炮制出来的奏疏此刻正在一帮中书省大臣的手里传阅着。李承乾绞尽脑汁将后世有关银行的知识写了下来,介绍了银行的大体业务,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指出了银行对如今的大唐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然,还有与之而来的利益,因此,为了大唐计,这个银行是要办起来滴。

    几个老臣商量了一上午,又在皇宫里蹭了一顿午餐,继续商议了一下午,再询问了李世民的意见,最终拍板:干吧!

    干吧!谁都会说!问题是,钱!

    “你出的主意,银行的投资自然也是你出!”李世民用新学来的词很不负责任地说道。

    李承乾那叫一个恨啊!自己简直是找抽,没事找事啊!李世民给出的理由是,要修皇陵,大明宫才开始了半年,还得继续着,还有很多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列在了今年的计划里,今年国库是不会有多少盈余了,你就掂量着办吧!

    “那利润呢!”李承乾有些郁闷,却又不好说什么,谁让这位是自己的老子,还是个皇帝呢!一向就觉得天下的就是他的,几乎从来不肯放血的。

    一部〈大唐银行法〉首先出台了,里面详细地规定了银行成立的条件,职能,银行的各项行规,还流露出了将要发行纸币逐步替代金属货币的消息。并且,鼓励私人创建银行,当然,不能喧宾夺主,除了即将成立的大唐中央银行外,别的银行是不能参与货币的发行的。

    报纸上很快登出了大唐中央银行即将成立的消息,并详细地介绍了银行的各项业务,很多商人都兴奋起来,要是钱不流通可以放在银行里生利息,要流通,却又不够的话,可以先问银行借贷款,总比跟私人借好,要么是那种放到手里叫人心惊肉跳的高利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