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945章

一世富贵-第945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自于父亲的学习方法,为数。用于人,则为术,用于自然,则为数。此即人认识自己和自然的,数学和治术。此世界之数为三,记之于道德经。此即道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也。三生万物,即化荒野为良田,成欣欣向荣之世界。”

    “这个自然世界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我们能改造,有些不能改造。我们改造出来的可以自己命名,不能改造的,自己也无法命名。名是由母亲定的,从她的心来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理不通,母亲听不明白。把名正过来了,母亲就看到了,心里就能够感觉到。名就是我们心中的命,为地命。理就是我们要通的身外自然之理,为天理。天理地命,名混则位乱,位乱则理不通,理不通天地无果。我们对这个自然界的名,就是我们在这个自然界的命,我们的灵魂生命来自母亲大人。”

    “母以心命名,对这个自然界做了一些标记,这就是地名,天名。以母名应天,即为天象。以母名感地,即为正位。此名,母心名之,名以母定,不得更改。正国名,则正国位。正国都,则正国位。正国色,则正国位。正国理,则正国位。位正,理通,治天下人心为法,国正人正。人心为法,人法儒,儒法道,道法自然。国正名正位正。以真心,遵父命,通母心。通为同,人心同为通,理通人心,人人心同此理,各有真性情。”

    “此为天下人人平等,于子民大人平而等之,则子民心自安。我有真性情,此性情乃母心,父给之不等,心中何平?我亦不闹,我亦不争,存之于心,此为伪。伪,为人之道也。我于父母大人面前作伪,以我之伪,大人心平。此伪,我之真心,自以为是,大人说是真即真,大人说伪,即伪。有此伪,我方于此道之世界而为真人。不欲以父命离母,不欲以母心离父,父母在,家在,我有家。我于国,感知母亲大人之心,母欲离我,我似人缺水,渴。此欲为渴望,渴望见母亲大人。”

    “山海,父山,母海。山海俱见,而为世界。山于子目,父之德,水于子心,母之德也。观高只知其高,测之当以母理。此理母取之,父通之,父母收之。水不知其广,父通于母理,则教子,制器而渡,则见母。儿知父母在,子心安。父母公娘,我守父礼,伪为相公,我从母意,伪为良女。世间一切之名,皆为母名,世间一切之礼,皆为父命。不违礼,不乱名,探这天地,而得自然之道,通自然之理。”

    “父在人前,开拓前行,儿在父后,只见背影。儿初生也,其身渺小,观之不真,如山之巨,称父为巨人。儿渐长大,观父背影,比儿为大,称为大人。此巨人,此大人,实父之影也,如山之高,如山之伟。此之高大,此之伟岸,前路再难,儿心不惊。儿随父后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家人一起前行。世上本来没有路,有人开路,徐徐前行,走的人多了,终成大道。辟小径为路,以遗后人,是为遗产,以待后人,遗产为子产。后人循此路,走的人多了,小路拓为大道。此小径即经也。此路为心径,此经为心经。中秋明月夜,不敢望家乡。家通象,法天象地,父在前开,得理于母心,父母教于子,此世界有国有野。国为父,野为母,在前演洪荒。登山以观父,感心以知母,母不知父前,父不知母后,子居中传道也。传道于世,为后人之神话,传说,演义。此家母心所在,即山海世界,一分这二,此即天地也。人所居为为,母心所治为地。非不等而称之,是因人遵父命通人理而为天下,以母意通自然之理而为地上,此为即天命地理。天地之此径父母制器而行,在朝为车,在野为舟。车者,父如山,载父德者。舟者,母如水,其广如海,载母德者也。法天象地,天为家前,为自然,不可知,法之而开路,是为象后。以此世为真,此世为山海,以此事为伪,自然为山海。我为父母心中所想,而为此世之行者,非为父母之真子,不知也,伪为真而也。世间并无真假,只有知不知,所知为道,故人言理为道。此道之理为三,不知有何新理,前路亦未可知。登船登舟者,非往洪荒,非往神话,也无后花园,只见父母大人。父德以理通,母德以神启,神启不可由己,理通所本为心。此道一分为二,以二合一而成三。去往何方?孩子长大成人而为真人,去见父母大人。

    道可道,非常道,为心道也。德在人,人可为之。自然在野,人可法之。

    人在世间遵父命,禀母意,有己真性情而成长。周德为文,故世间以文而明,这就是文明。是故人所言,为文言,人所记,为文学。诗言志,配以乐而歌。演政事民俗则为话本,配以乐,齐以律则为戏。心中所想父母大人故事,则为神话传说。小人家说,说自己编大人的故事。穿越,穿越时空诉于大人们听。

    经,径也,为祖所开之心路,随祖拓为大道。纬,围,把自己家围起来,与野外区分开来,就是心中的篱笆。众人一心,则此篱笆即扎得稳固,不会被人毁家。

    “两仪,四象,八卦,人之德也。二当合于三,两仪之后皆不真,为孩子们还没有长大自己学着大人去演人伦。一二三,道之数也,三为合一,即自然与人合一。心内合,身外合,身心内外俱合,此为三合。三合即为于此世界合道,当有道果。此道果即人与自然相合而纳自然之灵于一家,而去承父母之后。道理留于后人,道果即是给世界的果实,从此之后这世界万物自生自长,沦海化为桑田。”

    “此为行者的道德心经,遗于后人。此世界之法为法自然,莫强求,需通理,以道理徐徐徐为之。母之色白,是故自然之理当为光。无色一分为七色,七色合一而为白色,七为妻,依然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之一二三。”

    “字亦不用说文解字,知造字之理即可。以居中,前承父母,后解自然,字无非是以音拟于此而已。遵父命禀母意,此为巫。以己心代母心而言,为诬。心口不一,污,此污为心污,昧母意故加水名之。”

    “德为文,穿衣而掩身,为纹。不穿衣装有文德,则为纹身。父之象为龙,母之象为虎,身纹青龙白虎犹为大恶,不知父不知母,亵渎人伦无过于此。文拟于自然,则为蚊。”

    何为君子?君子之礼也,自己家是自己家,外人家是外人家。客随主便,而不可喧宾而夺主。对外彬彬有礼,做事有理有节,此为君子待外之礼。自然之物必告而后取,若主人不在家,取之当有礼物。此亦不必权衡,凭心意而为。君子之礼为待外之礼,是大家之礼而非小家礼,各小家之礼自定。

    义,大家之义也。小人装大人显于人前,则为仪。留于后人,则为遗。

    仪容,仪礼,仪物即礼物,遗容,遗礼,遗物即遗产,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施于的对象不同而已。知道理,则文字自解,道理不通强解之也必然不通。

    行者于世间当有仪礼仪物,当有遗理遗物,此经即礼物,也是遗物。后人自取。

    (此书完结。)


………………………………

第103章 岁月如歌(大结局)

    徐平骑着马,与几位官员在关沟中徐徐而行。山高谷深,不知从哪里飘来一块浮云遮住了天上的太阳,天色不知不觉就暗了下来。

    一旁的杨文广道:“相公,天色阴晦,谷里又不知日升日落,不妨歇一歇。”

    “也好。那边有一处凉亭,旁有大石,又有青松,正好歇脚。”

    徐平说着,翻身下马,把缰绳交给身边的随从,与众人向凉亭行去。

    到了亭子里坐定,早有随行吏人取了酒来,给众人斟满了。

    徐平道:“路上走得乏了。都饮一杯,舒活舒活筋骨。”

    签判王安石拱手:“谢过相公。”

    举杯一饮而尽。其余官员纷纷谢过,以酒润口。

    放下酒杯,徐平看着周边群山层峦叠嶂,一片翠色欲滴,叹口气道:“人人都道这江山如画,让人看之不尽。数年前我到秦州为官,与谋反作乱之党项鍪战不休,天都山下一战而定大势。到如今许多岁月,最终于军都山下大败契丹,天下才算是安定下来。回想以往种种,却只想说一句,岁月如歌。”

    王安石、李觏和杨文广等人俱都沉默。岁月可歌,岁月当歌,徐平没有辜负这些年的岁月。到了如今,可以说这个四字了。

    五年之前,定大名府为北京,赵祯亲征。与契丹几经试探之后,还是战于灵丘、飞狐和易州一带。中间虽有波折,宋军最后取得了胜利,占住了沟通山前山后的要道。

    徐平本来以为,经过那次战事之后,契丹会清醒过来,休养生息,与大宋进入对峙状态。却没想到,契丹上下不知道发了什么疯,与大宋彻底成为敌对关系,小战不断,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徐平与一众大臣一样,视契丹为大宋最重要的对手,小心谨慎,集中全部国力,准备决一死战。却没想到,不等布置完成,大战意外爆发。更加没有想到,宋军如有神助,没有整编完成的禁军与整编过的主力配合默契,一路高歌北进。徐平想过很多次与契丹要打多少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是他可以接受的结果。然而实际上,战争只进行了三个月,契丹主力就被打垮,宋军全取山前山后之地。

    对方举国若狂,政事军事混乱不堪,全无道理。宋军却如有神助,不但是上下几乎没有影响战事的错误决策,就连天气、地理都处处帮忙,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

    如有神助,徐平心里默念了一句,抬头看天,暗暗叹了口气。

    时来天地皆同力,在那一战中徐平自己都有些害怕,实在是太过顺利了。战场对宋军好似是透明的,而契丹人则好似昧了心、蒙了眼,宋军在哪里埋伏他们就向哪里去。这个样打法,就如大人欺负小孩子,让人感觉世界都不是以前的世界了。

    战后徐平辞相,朝廷特设文明殿大学士以授徐平,来此外任燕山府路经略使兼知燕山府,安定边疆局势。徐平辟王安石为签判,代自己处理州府政事,自己统领一路。

    吕夷简已经故去,李迪老而致仕,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掌政事堂的是杜衍,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已回京城,与陈执中等人主掌中枢,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与以前最大的不同,不是谁当宰相谁掌权,而是用徐平为相时定下来的那个道理治理天下。

    一个时代落幕,一个时代开启,天地处处透着生机。就连路边的青松,看上去都有笑意。整个天地之间,处处都是安定祥和的气息,已经换了人间。

    谷中的路上,来了几个贩枣子的客人。杨文广叫住,让他们取些枣子下酒。

    收了枣子,杨文广从身上摸出一把钱来,放在石桌上让客人自己数了取走作枣价。

    王安石看着桌上的一小堆铜钱,不由笑道:“都巡到底是武人,身上带着如此多的铜钱,也不嫌沉重。这钱全是唐钱,契丹人日常用的,没想到三年过去了,市面上还是如此常见。看来泉布流传,也不似我们先前想的那么快。”

    徐平心中一动,拿了一枚铜钱起来,看了一眼,道:“这钱铸得精良,竟然还是唐初所铸。开元通宝,——你们说,是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

    杨文广笑道:“本朝的钱是宋元通宝,唐时自然是开元通宝,不知相公为何如此问?”

    “钱能通神。都巡,有的事情啊,不是如此断的。”转头看王安石,“签判以为,这钱上的四个字,到底是该如何读?开元通宝,开通元宝,世间都有道理在,哪个是哪个非?”

    王安石想了想,道:“道理终究是合于人的道理,本朝铸钱为宋元通宝,则钱上的字就该是开元通宝。至于唐时铸钱,初定此四字时到底如何,已难详查,存而不论可也。”

    徐平点头:“存而不论,签判以这四个字答,深合我心。世间学问,不是每一样我们都能查其源头,知其本意。要答个为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以现世来答。如果答的不对怎么办?存而不论。一是要存,不要把这疑惑隐了去,二是不论,既然不知,那就暂时以现时的道理通一下,不去强辨。其间要义,不论是表,存则是根本。”

    说到这里,徐平对一边的提举学事李觏道:“泰伯,于学问上,你与签判正差在了这四个字上。能够存而不论,心中包容,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你的年龄大一些,读的书经过的事想来也要多一些,不过于道理上,却不如签判这般通达。便在这一个执字上,总想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