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83章

一世富贵-第683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德用少年成名,智勇俱佳,可惜从未带大兵作战过。数十万大军出击,远入敌境千里,跟数千人行军大大不同。我问过王德用,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可惜如今朝廷除他之外,就更加没有合适人选了。你这一策虽好,现在却用不了。”

    这也是实情,有能力带二三十万大军进攻敌境的,还真找不出这样的将领来。禁军中后勤、组织、情报、行军等等一切都没有,极度依赖将领的个人能力,和平了几十年,哪里有这种人才?二三十万人攻击前进,日常的调度、协调、组织非常复杂,绝不是命令一下大家就能到达预定的地方。哪怕路上不作战,就单单是走路,能够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走上几百里路,不出乱子,已经超出现在的禁军能力之外了。

    徐平道:“陛下若是担心进军的速度过快,路上会出意料之外的乱子,不如筑堡缓缓推进。如今到陕西路的道路已通,邮寄司正在广招人手,以三司的准备,在那里支撑几十万人打上几年,还是做得到。一路筑堡,到了黄河,再与党项决战,也未为不可。”

    “谁可为帅?”赵祯摇了摇头,“本来我是看好你,对策是你提出,又在邕州带过大军与交趾作战。党项虽然强过交趾,但此次不是以一州之地,而是发倾国之兵,你若到那里手中的兵力也不是邕州时可比。唉,可这两年你一是要改军制,再一个因京师银行被人骗贷的事情,恶了禁军。私下里我试过口风,京城里的禁军大多都不愿受你的辖制。兵者险事,将帅不和是兵家大忌,这就没有办法了。”

    徐平不由愣住,自己想改军制,结果没有成功,还把禁军吓到了。确实没有办法,制度不健全,军队就高度依赖各级统兵官的配合。徐平得罪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禁军中从上到下各级统兵官对他都没有好感,想换人都没有办法。

    赵祯又道:“现在兵卒不精,将不习战,冒然开战确实风险太大。从现在起一两年的时间,西北以守为主。一求稳妥,再一个是乘此机会选拔出得力的将帅之才。你在中书提的攻守三策,只能用那最下下之策,两路主守,开拓河湟。想汉朝初立国的时候,对匈奴也是败多胜少。文景二帝修养生息,到武帝奋然崛起,先取河南之地,再战漠南,至尽取河西入汉,匈奴已是强弩之末。到元狞四年,大将军卫青统大军直击漠北,以武刚车阵破单于,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战定鼎。四战而败匈奴,后人只知大汉军威宣于塞外,却不应该忘记,战河南之地前,汉军多败。正是先前的这些败仗,让汉军锻炼了军队,选出了将帅,也试探出了虚实。所以对党项之战,急不得,开始纵有些少败绩,也不应过于在意。关键的就是,要从这些败仗之中,学到要学的东西。”

    徐平起身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哪里能够想那么远。”

    赵祯笑道:“你不用恭维我,为人君,当此大战关头,当然要习知史事,为今所用。不过,想是这样想,能不能做到,还是要靠前线的将帅。”

    说到这里,赵祯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可以不惜钱粮,不惜民力,不惜士卒,用两三年的时间去试探党项,放手让前线将帅去打。但是,最怕的就是两三年后,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依然是士卒不精,大将不习战,那奈之若何?”

    说完,赵祯的神情有些落寞。他是皇帝,也只会做皇帝,打仗是不会的。如果前线的将士不能打,赵祯不管怎么想,都只能束手无策。

    历史上仁宗是主战派的最大后台,韩琦能够飞速升迁成为一方大帅,跟他的鼎力支持分不开。可惜,最后进攻的结果,是还没有打出去,便就遇到了三大败,主战派从此偃旗息鼓。如今国力与历史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已经不需要再等那么久,要换成徐平去了。

    让徐平坐下,赵祯道:“现今朝廷布置,是按你的第三策来。麟府、鄜延、环庆和泾原路我会别选大臣坐镇,你到秦凤路去,恩威并施,为朝廷收回河湟之地。以前在邕州的时候,你曾经在那里括土为丁,虽然有些小乱子,总地来说成效卓著。汉武征匈奴,是以收复河南地为发端,从此汉军征北无往不胜。卫青、李息击河套,自云中千里迂回,在大漠中率大军几十日间行军千余里,一击破敌。你平定吐蕃之后,可以出击兰州,切断党项跟河西之地的联系,断其右臂,同时拊党项侧背。这是你在对策中已经说过的,不需要我再赘述。惟一我要叮嘱你的,前汉强军,虽然离国数千里,大漠中依然可以千百里追敌,这是现在的禁军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你一直要改军制,现在我把陇右交给你,军国一切事务由你专断。赐你天子剑,违军令者立斩!只是两三年后,当朝廷大军北向,你要还给我一支能在大漠中不说行军千里,最少要奔袭几百里,直击敌军的强军!”

    说到这里,赵祯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夜色,没有再说话。

    徐平忙起身躬身行礼,恭声道:“臣谨遵圣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过了好一会,赵祯才道:“几十年间,吐蕃一直受党项压迫,攻伐不止。因此,他们对本朝一向恭顺,唃厮罗虽屡败元昊,但对本朝则礼数周到。你这次去,要收河湟,对他过于宽容了则无法做事,过于严厉了则失蕃胡人心,当要注意分寸。”

    “禀陛下,对于蕃胡,无非是示之以公,待之以诚。忠心本朝的,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禄,朝廷可以优待其子孙。如果据地不降,坚决不肯归附的,则临之以刀兵,古人所谓执干戚而舞,蕃胡不得不服!其间要诀,在于一个公字,一个诚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冠军侯在河西故事,舍服知成而止!”

    赵祯点点头,又摇了摇头:“一个公字,一个诚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也!”

    “确实是难。人终究是有私心的,有七情六欲的,佛家所谓知见障,总有这里那里做得不完全到位的地方。只要臣谨记初心,不囿于成见,总能克服困难,报效陛下!”

    民族关系最难处理,特别是河湟之地又是民族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说那里是吐蕃和羌人的地盘,其实人口最多的却是汉人,而这些汉人又胡化一百多年了。反过来,那里的蕃胡又不同程度地汉化,跟其他地方的蕃胡并不一样。特别是上层,无论从习俗到文化已经跟汉人无异了。到了那里之后怎么跟他们打交道,哪些需要拉拢,哪些需要打击,很不好拿捏。千万不要以为胡化了的汉人就比蕃胡更加好说话,那也未必,实际上是要看各自所属的部族,看头领,分别对待。汉、藏、羌三个民族本是同源,又这样一两百年混杂在一起,是一个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的群体。

    徐平有在邕州的经验,知道处理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历史上的事情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个什么样子,该赞扬就赞扬,该批判就批判。千万不能为了讨好哪一些人,就不问是非和稀泥,甚者是颠倒黑白,那样哪怕是有一时的效果,也会留下无穷后患。在他前世是有教训的,本来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少数民族优待,最后却成了不问是非。

    凡是历史上讲到少数民族,一定要讲受到中原王朝的压迫,少数民族领袖一定是英明神武,中原王朝的帝王和文武官员一定是昏庸无能,这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甚至一些历史上没有任何正面贡献,一心分裂国家,满手血腥的野心家,也被洗白。

    你既然竭力鼓吹历史上的分裂者,涂脂抹粉打扮成英雄,那现实中的人为什么还要心向中央?阻止少数民族分裂的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因为怕伤害某些人的感情,杀人盈野的分裂者刽子手却被捧上神坛,不允许有一点抹黑,这不就是鼓励现实中搞分裂吗?
………………………………

第331章 东头西头?

    正视历史,研究历史,把历史跟现实有效地区分开来,有是非观,有大局观。只要坚持了这些原则,河湟地区虽然民族关系复杂,徐平还是有信心把那里平定下来。

    人最怕的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不问是非,甚至为了心中的小算盘混淆是非,把黑的变成白的,把白的变成黑的。这样一种态度,不要说本就是庸人之资,就是天纵奇才也是做不好事情的。不会可以学,从一开始就起了别的心思神仙也没有办法。

    徐平做事,赵祯还是放心的,他不放心的是跟徐平配合的人。此次把徐平单独安排到秦州,就是跟其他的部分割裂开来,不要被人拖后腿,最后搅成一锅粥。

    见徐平心中已经有数,估计早就考虑过治理那里的原则,赵祯便不再多问,对他道:“秦州孤悬陇右,面对的吐蕃又是部族分散,互不统属。不管是出于其他路面对的党项压力考虑,还是免惊动河湟当地豪酋的考虑,给你的兵都不会多。特别是京城禁军,依我看来能派给你的,只有归明神武和宣威两军,其他禁军的统兵官只怕不会想受你的管辖。你曾经管三司多年,找钱粮的本事非其他人所能及,到了那里可以招土人为兵,别给你番号就是了。你手中的兵力有限,如果真有豪酋拒绝归附,不得不打,要如何打?”

    “禀陛下,臣闲时也曾观览史书。冠军侯霍去病收河西之地,固然是兵精将勇,但精选天时也出力不少。蕃胡逐水草而居,惯例都是春夏游牧,待到秋高马肥之后出战,所以本朝一直有防秋之策。汉军不然,草精料足,春夏也可以作战。霍去病出征,正是春夏的时候。臣到河湟,当效冠军侯故事,春猎秋防,恩威并用,为朝廷收复诸胡!”

    赵祯笑道:“前些年国舅在群牧司,广种牧草,改良马种,养马就可以不避天时。你到了秦州之后,倒是正可以用这办法。春夏出战,蕃胡确实难挡。”

    李用和在群牧司的办法还是徐平教的呢,徐平用的比他精多了。汉军当年选在春夏出征,每每对匈奴作战能收奇效,是建立在西汉雄厚的国力基础上。汉军的马不但喂草还喂精料,而且精料占的比例不少,一定程度上不需要在春秋草好的时候补膘,匈奴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实际上游牧民族都没有这样的条件。徐平广种苜蓿,还有对草进行调制,制成干草的技术,比单纯的用精料喂马更加科学。

    干草可不是简单地把草晒干就算,那样草的营养会丢失大部分,不能代替精料。徐平前世的干草,是有技术条件的,晒多长时间,含水量多少收贮,还要经过调制,留住草里的大部分养分,很大程度上能够代替精料。徐平学的就有如此收割、调制、贮存牧草的内容,用到这个年代足够了。达到留住鲜草的七八成营养,五六成也了不起了。而且压成捆的草料容易运输,因为密度合适,用车说不定比粮食还更好运输呢。

    春猎秋防,利用强大的国力与蕃胡部族打时间差,徐平不信不能把那些一心不想跟自己走的人折腾得欲仙欲死。只要两三年,这些部族的人就活不下去了。

    第二日,夏竦在审官院衙门的院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不住地搓手。每转一圈,都抬头满含希望地看一看远处皇宫的方向。昨晚学士院锁院,今日必有大除拜。

    随着张士逊被贬,紧接着盛度和韩亿也被免去同知枢密院的职务,一下子出了这么多缺,夏竦就不信轮不到自己。章得象已经确定到枢密院去接替韩亿,这样就连政事堂也空了位子出来,夏竦更加浮想联翩。同是执政,参知政事的地位可是要高于枢密副使的,枢密使被王德用占住了,不能再想,夏竦希望的是自己能到政事堂接章得象的位子。

    看看快到中午,夏竦急得嗓子冒烟,大冬天汗都流下来了。

    等待的时候最难熬,虽然相信自己这次可以入政府,但消息没有确定,总觉得心里有千万只小虫子在爬。那滋味难言难说,让人坐立不安。

    突然,外面响起了脚步声,相当急促,直向审官院的院子里来。

    夏竦面上一喜,转向门边,满脸热切地看向那里。

    一个公吏满头大汗急匆匆地冲进来,显然是路上跑得急了,脸色发红。

    夏竦认得是宋庠身边的人,昨晚锁院正是他当值,肯定是来向自己报喜了。快步迎上前去,夏竦一把抓住来的公吏的肩膀,热切地道:“内翰完成制词了?东头,西头?”

    公吏看着夏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愣了好一会才道:“回尚书,既不是东头,也不是西头,这次是外头。”

    “外头?”夏竦一头雾水。“外头是什么意思?难道要我外任?”

    东头是东府,即中书门下,西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