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498章

一世富贵-第498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徐平急忙把刚才松松垮垮的神态收了起来,板起面孔,正经穿衣。

    秀秀忍不住,捂着嘴笑了笑,对徐平道:“天时不早,官人快来洗漱吧,一会不知道有没有客人上门。我们在外为客,不好过于随便了。”

    洗漱过了,秀秀端了早餐来,两人一起吃了。今在早上秀秀倒是乖巧了许多,不再坚持与徐平分桌吃饭,只是还拘谨,只是喝了两口粥,也不知道吃饱没有。

    见太阳已经高升,徐平到了客厅,叫过谭虎来,问他:“今天有没有客人来?若是没什么紧要的人,上午随我出去看看郑州四边的风景。”

    谭虎叉手:“禀官人,没什么紧要客人。不知要到哪里去游览?小的去准备。对了,陈相公闻说郡牧司李刺使要来郑州,今夜要在夕阳楼摆个接风宴。”

    “我们下午就回来,不会误了时辰的。郑州的胜景,管城附近的无非是仆射陂、列子观、灵显王庙和开元寺塔,好在都在城东,正好顺路。我们便就先到仆射陂去,然后一路游览,最后到中午到开元寺,那里的‘古塔晴云’可是郑州第一美景。”

    徐平不是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现在的读书人那么多的诗文才情,但不知为什么,今天就是想四处走走。其实那些风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的心里并不怎么在意。

    此时的郑州州治在管城县,州城不大,五代战乱之后更显残破,跟中原交通要冲的地位根本就对应不起来。城中最显眼的就是建于开元寺内的舍利塔,开宝九年为供奉高僧舍利所建。塔高十丈,是城中最高的建筑,晴天登塔,周围风景尽收眼底,是为“古塔晴云”。

    游过了仆射陂,路上顺便看了列子观,拜过庙里的灵显王,中午时分,徐平一行到了开元寺里。这寺建于唐朝玄宗时期,是周围最大的寺庙,香火鼎盛。

    主持早就带了寺里僧人迎在外面,把徐平迎进寺里,便就吩咐人安排斋饭。

    徐平低声对秀秀道:“我们还是不要麻烦寺里,晚上有酒筵,有的是大鱼大肉,何必在这里吃菜受苦?和尚们要修行,我们又不修行。”

    秀秀皱了眉头,小声说:“官人刚刚在灵显王庙里许过愿,怎么能够对神明如此不敬!”

    “灵显王是道家神仙,历朝皇帝钦封过的,这庙里谁知供的是哪路和尚?”

    秀秀白了徐平一眼,再不说话。

    徐平无奈,中好陪着秀秀吃一餐斋饭。讲良心话,开元寺为了讨好徐平,斋饭还是用心做了的。若是不提前说明,徐平也会吃得有滋有味,奈何提前说了是斋饭,徐平吃在嘴里就再没有半分味道。

    勉强吃过了斋饭,徐平由寺里的住持陪着,到了后面的舍利塔。

    要进塔前,秀秀正色对徐平道:“官人,这塔里供的是高僧舍利,是有灵性的,进了塔里可不要说半句不敬的话语,不然会有报应的。”

    见秀秀神态严肃,徐平不好让她不快,忙整了整衣袍,面孔板了起来。

    塔高三十丈,一共十三级,沿阶而上,空间逼仄,塔梯又陡,并不轻松。或许建塔的时候故意建成这样,先用登塔来测一测人的心灵不灵吧。

    到了塔顶,空间稍微开阔了一些,人的心胸一下子就开阔起来。

    住持宣了声费号,对徐平道:“都漕可尽情观览胜景,若有需要尽管吩咐!”

    徐平回礼:“住持费心了。”

    谭虎抢先一步,到了塔边上站住,上下左右都看了看,对徐平道:“官人小心,这塔绝高,若是风大就觉得有些站不稳。就是观景,也最好不要到塔边!”

    徐平点头:“无妨,我不是弱不禁风的小娘子。”

    说完,拉着秀秀的手,到了塔边。不过因为谭虎的话,还是离着边上有点距离。

    此时晴空如洗,万里无云。周围风光,不但是郑州城,就连远处的仆射陂,甚至是更远处的金水河、汴河都清晰可见。更远处的嵩山青翠如碧玉雕成,看着令人心喜。天际处一条玉带,隐约间好似黄河。

    徐平看着这风光,顿觉心胸开阔,好似天下尽在掌握,一股豪气涌上心头,只想对着塔外天空大喊一声。自来到这个世界,他是第一次尽情地欣赏自然间的美景,再不带一丝世俗的情感,只觉得周围的景色美到了极点。

    一阵微风吹来,秀秀不由自主地晃了一晃,徐平急忙手上用力,把她扶住。

    在这么高的地方,秀秀有些害怕,小心地向外看看,又飞快地闭上眼睛。待到过一小会,终于还是忍不住,睁开眼睛再看。

    “官人,我们好像到了天上一般。”秀秀轻声说道。

    徐平扶住秀秀,对她道:“我们现在就是在天上,云在脚下,人自然就上天了!”

    见秀秀的脸色有些发白,徐平在她耳边小声道:“秀秀,你在灵显王庙许的是什么愿?”

    秀秀低声道:“不告诉你!”

    “我偏把我许的愿跟你说。我在灵显王像前,许愿你早给我生个儿子。本来我还有些不相信,现在上了塔,不知怎么就觉得那神明灵验了起来,此愿必将应验!”
………………………………

第5章 报恩

    洛阳外城广五十余里,与开封外城不相上下,从大小上说,是此时天下第二大城。但与开封城内人烟辐辏,城外还要设厢完全相反,洛阳城内稻田遍布,鸡犬相闻,到处是一片乡村景象。真正的繁华市区反倒了了无几,其实是一处大农村。

    晚唐五代乱离,洛阳多次发生激战,最惨的时候人户不过以百数。这座千年古都,已经完完全全地破败了,再不复当年的繁华景象。

    官员上任,敕令上都会写明某年某月某日与到任的前任官员交接,因为官员的年考是以这个日期为准,加满一年为一考,如果上任的官员晚了,则前任官员要白白多干上一些日子。因此,若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是不允许延期上任的,否则会有处罚。

    徐平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指定的日期之前赶到了洛阳。与前任转运使王雍会过面以后,又见了转运使司的属下臣僚,有了两天闲散日子。

    这一天徐平带了谭虎,准备了绢帛礼物,让随从挑了,信步出了转运使司衙门。

    洛河穿洛阳城而过,把城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河北属洛阳县,河南属河南县。但与开封城里整齐有序的汴河相比,洛河两岸便就显得粗犷了很多,除了天津桥上游很短的一小段河道,河两岸都没有筑堰,任其自然流淌。

    此时已过中秋,两岸柳树的叶子已经染上黄色,吹来的风带着凉意。洛河比人工挖成的汴河宽广了许多,秋季多雨时节,也显得混浊。河上偶尔飘过几片白帆,顺着河水须臾远去,让人看不清真容。

    看着汹湧奔流的洛河,徐平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就眼前的景色,哪里是都城,分明就是一派田野风光。洛河两岸,间或有高门大第,但更多的是稻田,是柴扉茅屋,间杂着一小片一小片的菜园花田。开封城外几里的范围都比这繁华得多,而洛河却是洛阳城的中心。

    一说起洛阳城,没来过的都不由想起前代文人吟咏的诗词文章,那真是称得上锦绣繁华,流光溢彩。可来这里一看,倒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田野乡村的感觉。

    洛阳城初建,完全是以都城的规格规划,街道整齐,分布有序,其严整还过于古都长安。东西南北纵横各十街,分城内为一百二十坊,如同用刀割出来的一般整整齐齐。此时虽然已经残破,但旧的格局仍在,城里倒是不用担心迷路。

    南北主街为定鼎门大街,沿着洛河过了此街,第四条街为另一条主街长夏门大街。过此街向前再到一条街,折向南行,第三坊便就为福善坊,又名福善坡。

    此时坊墙早已经推倒,坊名仅用于指示方位而已,便如徐平前世的小区。

    进了福善坊,到了一处大宅院前。徐平抬头观看,只见宅院虽大,但已经残破。墙头布满青苔,还有野草小树长在上面,宅里的大树成荫,显得格外冷清。

    谭虎上前打门,直等了一炷香的功夫,才有人出来开了门。

    一个老仆从里面闪出身来,行个礼问道:“不知官人是哪位?因何造访?”

    谭虎叉手:“告老丈,新任京西路都转运使徐公,来拜访主人,前日有帖子送来。”

    老仆“哦”了一声,看了看不远处站着的徐平,忙道:“官人稍待,且容通禀。”

    说完,拱了拱手,进了门内。

    过不了多久,里面传来慌乱的脚步声,门吚吚呀呀地打开,里面当先走出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带了几个孩子。

    徐平急忙上前,躬身行礼:“徐平见过夫人。”

    那妇人回了一礼,道:“拙夫游宦在外,家里并没有个主事的人,怠慢都漕。请到厅堂拜茶,只是现在家境败落,诸事简陋,贵人莫见怪。”

    徐平道:“夫人客气,张相公于我有大恩,岂敢挑三拣四。”

    随着妇人进了院子,见周围不时有人探头探脑,徐平心里不由唏嘘。张知白生前族人众多,他自己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族人都是靠着他养活。而张知白身后无子,过继了一个族人继承自己的香火,便就是这妇人的丈夫了。到了现在,族里靠着张知白恩荫出去为官的那些人,都基本不再有什么联系,这处大宅子,便就靠着妇人丈夫的俸禄维持。眼看着入不敷出,一天一天地败落,这个大家族也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了这个年代,是远远不能遗泽五世了。一个家族因有人中进士而起,起来地快,但一旦三代之内再没有进士,便就迅速衰落下去。恩荫制可以让子孙有个饭碗,但极少因而贵显的,有能力在官场上也受人排挤。

    到了客厅,徐平坐落,妇人吩咐上了茶来,随便就些闲话。

    问起张知白去世之后的境况,妇人便满面愁容。张知白发迹得晚,又是老来才收了这个继子,恩荫为官虽然不低,但少了人提携,官场上并不得意。作为宰相,张知白自己再是简朴,留下的家底也不少,但摊子铺得也大,靠着一点微薄的俸禄怎么能够支撑得起来?再加上养的族人众多,坐吃山空,眼看着也吃不了几年了。

    洛阳不是开封,看着这么大一处宅子,其实不值几个钱,这里的地皮极为低贱。

    晚唐时候蔡州秦宗权派孙儒进攻河南尹李罕之,战事持续数年,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后来张全义入洛阳,所带兵士百余人,洛阳百姓百余户,城区尽成荒野。虽然五代几个朝代都曾经重建,但不管怎么努力,连洛阳城内都开发不完,还是一派田园风光。

    但这里到底是都城,从后唐定都洛阳,大规模重建起,便就定下一条则,城里的闲田可以占用来种粮种菜,但永不为永业田。“伊洛之地,皇王所宅,乃夷夏归心之地,非农桑取利之田”。有人要建宅子,尽可以占闲地,而即使已经开发为农田,也不需要赔地价,只要象征性地做些赔偿就可以。这样一来,洛阳城内地价不值钱,与开封城内寸土寸金的景况迥然不同。看着一处一处宅院规模宏大,一旦破败,便就再卖不上价钱。

    听着妇人的诉说,徐平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常说父因子贵,不仅仅是儿子富贵了之后会追封三代,还在于要有人守住家业,要有人宣传父辈的功德。张知白天圣贤相,身后却名声不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身后无子,没有人替他树碑立传。

    这个世界没有自己,这个大家族或许很快就作鸟兽散,这处宅院将转卖他人,甚至卖不出去成为荒宅也有可能。当年崇政殿里张知白的一句“恭喜陛下得人”,成就了现在的徐平,现在到了徐平报答的时候了。

    看看厅里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等妇人停下话语,徐平道:“夫人,不知府里有没有得力能干又信得过的族人?这样坐吃山空总不是办法,要置办些产业才好维持。”

    张夫人面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不瞒都漕,这几年家里没有多余闲钱,比不得翁翁在的时候,族里的人也照看不过来了。如今住在宅里的人虽多,但大多并不熟识,我一个妇人家,又哪里去知道谁得力能干?”

    徐平道:“实话对夫人说,张相公有大恩于我,往常心里一直想着如何报答,只是一直无缘。现在我到洛阳主持一路漕宪,帮着照看一下你家里还是做得到的。洛阳如许大的地方,虽然现在荒凉些,但高门大户不少,或是卖酒,或是种花,都是获利不菲。还请夫人在族里选几个能干会经纪的,到转运司衙门找我,寻些门路。只要府里有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