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120章

一世富贵-第120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不变的地方也不少,无非是官吏由于种种原因,每次照抄旧籍罢了。如和这里是人口变化太快,段方根本来不及整理,只好等他离任时一起统计好,作为自己政绩的依据。

    不知不觉到了一处酒楼前,徐平道:“阁长,就在这里为你接风如何?”

    石全彬看这酒楼,前面是两层竹木楼,门外结着彩楼,彩楼后边坐着两排女妓。岭南天气炎热,女妓的衣衫轻薄,傍晚昏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更添诱惑。大门上面一块大匾:“仁和楼”。

    石全彬点头:“这酒楼倒还气派,有些京城的样子。”

    徐平忍不住笑:“阁长不知道,附近土人叫这处小镇‘岭南小开封’,恨不得样样东西都跟京城攀上关系。这处酒楼是邕州官府办的,取的正是开封正店‘仁和楼’的名字。离此不远,还有一处商户开的酒楼,名字干脆就叫‘开封正店’,它的对面是一些土酋合开的酒楼,名字更霸气,叫‘赛开封’。”

    石全彬忍不住笑,这种一夜繁荣起来的地方,都喜欢这么直白,可惜他们学的那个开封城,仅仅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穿过彩楼,几个人对两边坐着的女妓目不斜视,惹得那群女人叽叽喳喳说个不休。石全彬是内侍,身上比正常的男人少个物件,徐平怎么会去招惹女人让他烦恼。

    当值的童主管得了小厮的消息,急忙迎出来,行礼罢了,问道:“通判要在本店宴客?不知要多大的阁子?”

    “后院,最好最清静的地方,记住不要让闲杂人来。”

    童主管答应一声,吩咐小厮引着徐平几人去后院,自己安排酒菜。

    这处酒楼隶在邕州公使库名下,三位主管在这里管理。三人中有两人以前不是公吏,被强行抓了差做这差事。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出自邕州家资丰厚的人家,万一经营不善确保家里能够赔得起。

    抓大户当差算是宋朝官府的通病,有本事的也能混得风生水起,没本事的一不小心就倾家荡产。这算是五代遗风,那个年代当政的军阀们不断摸索,终于总结出这一套最稳妥的刮钱办法,比向小民下手挖地三尺有效多了,而且还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不得不承认,五代的军阀们虽然做事简单粗暴,但他们真地敢想,真地敢做,成功总结出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施政经验,比文人官僚瞎想的靠谱得多。

    对徐平来说最大的麻烦是这里发展太快,这套经验开始跟不上了。邕州不过是边疆小州,能有多少大户人家?家里又有钱,又有经商的才能,这种人就更稀罕了,人才远远跟不上形势地发展。

    再者说了,这套办法还是立足于刮地皮而不是社会发展,虽然能够保证官方不亏本,但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真正要使地方发展起来,徐平还是要考虑培养可靠的商业人才,各处产业不能靠吃大户还经营。

    沿着边廊绕过大厅,后院花木扶疏,点缀着丛丛竹林。外面引进来的小溪在其间蜿蜒,潺潺水声凭添了几分雅趣。

    进入其间,暑气一下就不见了,清凉的气息带着花草香把人包裹住,那舒服的感觉直透入骨子里去,仿如一下进入了神仙洞府。

    石全彬忍不住抖了抖身子:“想不到这里还有这种好地方,与外面的酷热难当相比,这里就是两个世界啊!”

    徐平道:“阁长说的是,这里算是镇上最佳的避暑所在了。后园里刚好有一股地下水冒出来,修的时候引成这道小溪,形成了这处清凉世界。”

    “好地方,好地方!”

    石全彬连连点头,随着带路的小厮向里面走去。

    走不多远,前面竹林掩映中有一处凉亭,里面摆着竹桌竹椅。亭边栽了几株芭蕉,风姿绰约,伴着几株四季桂,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小厮进了亭子,把手中提的马灯放在桌子上,用火绒引着了四周柱子上挂着的煤油灯,一下亮堂起来。

    石全彬走上前,先不坐,转着圈把几盏灯看了一遍,问徐平:“云行,你这里的灯用的是什么油?亮得出奇,又不见黑烟。”

    徐平随口道:“煤油啊,现在我们这里都用这油。”

    石全彬摇了摇头:“这么好的东西,宫里怎么没见过?这是邕州这里特产的吗?从什么里面榨出来的?以前的地方官真是该死,竟然不上供!”

    徐平心里咯噔一下。对啊,这个年代有什么好东西都要先紧着皇上用,自己怎么就忘了呢?甘蔗园里都普及起来,却没想过好好制几件贡品送进宫去。

    见石全彬还在那里啧啧称奇,徐平只好硬着头皮说:“不瞒阁长,这油不是榨出来的,是从石炭里面蒸出来的。我馏焦炭的时候顺便制了这油,石炭这种腌臜东西,怎么好献进宫里?你说的这节倒是没想到。”

    听见这话,石全彬立刻换了脸色,笑道:“原来是云行制出来的,以前在京师的时候,大家都说你心思灵巧,没想到到了岭南还是这般。你说的没错,石炭这种东西怎么好献进宫里?不过这油看起来还干净,我走的时候也带两桶,你再准备几盏灯,回宫让官家也看个稀奇。”

    见石全彬轻描淡写地揭过,徐平忙借势下台,点头道:“这个简单,我便准备两大桶让你带着。反正你以后的路都是水路,也不麻烦。等回了宫里,如果皇上觉得好用,你再给我带信来,年年都进贡一些。”

    石全彬是来与徐平结交的,不是来找麻烦的,说过了便不再提。

    在竹椅上坐下来,石全彬左右看看,口中道:“这处所在倒是雅致,不知有名字没有?”

    “我倒没想过这一节,阁长如果有兴,不妨起个名字如何?”

    文人都爱卖弄,别说这么好的一座亭子,就是一块石头看顺眼了也会起个名字,附庸风雅。徐平到底与这个年代的文人不同,没有这习惯。

    借着灯光,石全彬看亭子周边竹影婆娑,摇头晃脑:“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李长吉的诗自成一家,这一句写竹尤见清奇,这亭子在竹影之间,不如就叫‘绿影’如何?”

    “阁长妙语,自然是好的。明天我便找个高手匠人,刻名字上去。”

    邕州全城就徐平一个进士,难得见到这个年代正统的文人,徐平日常日子大多都是埋头于各种文书账簿中,诗词风雅早就忘光了。一下子也没那个精神陪石全彬在这里附庸风雅,只是随口附和。

    石全彬却不以为意,自己低着头又念了两遍,越念越是得意。

    谭虎带着两个随身兵士在亭子周围散开,一是警戒,再一个离得远一些,免得打扰了长官和客人的兴致。

    徐平在石全彬对面坐下,随口问道:“阁长,要喝什么酒?”

    “你这里有什么酒?”

    徐平有些不好意思:“这里不比京城,那时我家里什么好酒都有,这里就不行了。也有几种白酒,不过都比不了家中的口味。”

    石全彬听了大笑:“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你家里虽然是酿酒的,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了邕州只怕也没什么好酒。好在我随身带了几瓶御酒,你看,这是宫里太后和官家喝的羊羔美酒,正好我们享用。”

    说完,变戏法一样从怀里取了一瓶酒出来,约摸一升的样子。

    有时候徐平也佩服这个年代的人,什么都能装进怀里袖子里,虽说里面有暗袋之类,自己试了几次还是很不习惯。

    至于羊羔美酒徐平倒不陌生,这算是开封城里第一名贵的好酒,也是上好的补酒。用上好的羊羔肉和米同酿,里面还加了不少药材,京城里卖数百文一瓶,还真不是寻常人家能喝得起的。

    。qidianmqidianm阅读。
………………………………

第52章 如和风光(上)

一轮红日在天边飘荡,洒下漫天霞光,远处的青山被描上了金边,秀丽中又带着一点圣洁。青山下边,无边无际的甘蔗林向远方铺去,像大海一般。

    徐平和石全彬骑着马,在甘蔗林中的路上缓缓前行。

    “这片甘蔗林是今年新种的,季节晚了些,现在才开始收割。”

    指着甘蔗林里忙碌的人,徐平对石全彬低声道。

    石全彬哪里了解这些,他也是出自大户人家,少年就入宫跟在皇帝身边,不知稼穑,听了徐平的话只是连连点头。

    虽然身上带着皇上的密令,大多的地方石全彬也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上一眼,偶尔听上一耳朵,并不会去深入了解。邕州这里却不同,临行前官家也是亲自向他提过的,到底这里是不是跟有的臣僚说的那样,一夜之间就爆发起来,成了岭南屈指可数的富庶地方。徐平这位一等进士小皇帝也还记着,自己亲自指定的等次,没让太后插手,而且唱名的时候天现瑞光,他还念念不忘那瑞光到底是什么吉兆呢。

    今天一早,石全彬就让徐平带着自己出了门,要好好看看徐平这两年打造的这处地方有什么出奇之处。自己亲眼看过了,回去才能在官家面前说得活灵活现,为徐平美言几句,为他以后的仕途铺平道路,也让他记住自己的名字。

    以徐平的出身,只要皇上亲政,躺着也能混个宰执的位置,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还要靠着他提携呢。真正的权臣,哪个没有在宫里的耳目?大事内侍帮不上,小道消息却比谁都灵通,今天官家咳嗽了,明天官家兴致好,最近喜欢上了哪个美人,讨厌哪个大臣,对宰执这都是重要的情报。

    当然真正的朝廷大事他们帮不上忙,别说内侍,外朝的宰相都不知道皇宫里的内尚书省是个什么情况,只是模模糊糊知道有这个机构罢了。

    一路走下去,刚好看见前面黄牛拉着的收割机到地头,石全彬一下兴奋起来,指着道:“这个我见过,云行庄里用这个收稻麦,得利着实不少。近两年开封府里不少地方都用上了,全是你家卖出来的。”

    徐平尴尬地点点头:“阁长好眼力!”

    这明明跟收稻麦的不一样,收高粱的才是这个样子,这家伙什么眼神。

    见到自己熟悉的东西,石全彬来了兴致,不停地东张西望,口中道:“我说怎么云行一到邕州,这里就突然成了大州,还是靠你的灵巧心思。对了,这附近一下种起甘蔗来,是不是因为你制了这些新奇农具?还有哪些,都让我好好看看,回去也好给官家说个稀奇!”

    徐平想了好一会,才摇头苦笑:“不瞒阁长,还真没有新奇农具,无非还是我在京城里搞的那些。真正让这里的甘蔗种起来的,是我们脚下的路。”

    “路?”石全彬低头看了看,“你不说,我还没想起来。自到了岭南,果然是一进邕州路就有他州不同,平坦得多。不过路跟种甘蔗有什么关系?”

    “一亩地产鲜蔗数千斤,如果只靠人背肩挑,怎么能种得起来?本朝为什么以前蔗糖都是产在浙东川蜀,就是因为那里运起来方便,河流纵横,有多少小船也能方便地运走。邕州这里山路崎岖,大多地方连牛车都不通,如果不先修好了路,甘蔗也是种不起来的。”

    “有道理。你在这里修路架桥,泽被后世,这功德又胜过种甘蔗了。”

    没有真正见过,石全彬还是很难想象路的重要,只是随口恭维。

    甘蔗的适榨期并不长,到了收获季节大量鲜蔗集中,没有像样的道路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带在徐平前世直到抗战才有第一条能走车的路,气候条件再好,也只能在那之后才能发展起蔗糖产业来。也就此时没什竞争,徐平可以慢慢榨糖,不然榨糖季是不会拖这么长的。

    走过几里路,到了第一座榨糖场,徐平带石全彬进去参观了一下。

    那一台台牛马带动的榨机,连续密闭的蒸煮系统,是徐平很自豪的设计。可惜石全彬在皇宫里对民生实在陌生,竟然没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随口奉承,让徐平很是失望。

    这一天两人都是山谷左边的路行进,一直穿行在甘蔗林里。石全彬再是不懂,这海一般无边无际的规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本来还想靠自己舌战莲花为徐平美言几句,走完却发现只要如实描述出来就足够惊人了。

    一直到傍晚,才走出了甘蔗的汪洋大海,到了一处寨子外面。

    徐平呼了口气,对石全彬道:“阁长,这一天你也乏了,今晚我们便歇在吴寨吧,明天再折返回去。”

    石全彬点了点头,却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寨外长龙一般的车队目瞪口呆。

    徐平好奇,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却没发现什么异常。

    石全彬咽了口口水,问徐平:“这,这里怎么这么多车?”

    徐平摸不着头脑,没看出什么不对劲的,只好老实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