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婿 >

第582章

帝婿-第582章

小说: 帝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徒骜也没有拦截瑶瑶,就这么任由她离去,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发出了一声轻叹,人影消失在了树林深处。
    ……
    余长宁沿着陡峭的山坡翻滚而下,浑身疼痛视线天昏地转,全身疼得得几乎快要散架了一般。
    不知滚了多久,陡坡已到尽头,那是一处陡峭的断崖,余长宁的身子由于惯性的作用根本停不下来,翻出崖边向着下方凌空跌落。
    心头默默念叨一句“吾命休矣”,他便觉感觉到耳畔哄嗡一声大响,整个人竟落入了水中,拼命挣扎想要浮出水面,却发觉自己全身软绵绵的没有半分力道,竟连手都无法举得起来。
    余长宁深知必定是刚才跌落翻滚之时伤了手臂,一颗心直往下沉,慌忙中呛了几口水,再也憋不住呼吸。
    “难道我就这么死去?”
    霎那间,这个念头闪过余长宁的心海,顿时让他心头冰凉一片,由于缺氧和呛水,脑海中的眩晕感也是愈来愈重,若非他紧咬牙关努力支持,说不定就此便要晕过去。
    然而不管他再怎么坚持,都是无济于事,无法呼吸之下肺部疼痛,胸口憋闷,已是命悬一线。
    正在余长宁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有一个东西圈上了自己的腰际,还未等他反映过来,身子已是轻飘飘地浮出了水面,渴望已久的空气钻入了鼻端,使得他立即贪婪地大口呼吸了起来。
    朦朦胧胧中,余长宁感觉到自己正靠在一具软绵绵的身体上,耳畔响起了一个好听的女声:”别怕,有我在这里,已经没事了。“
    声音若远若近听起来飘飘忽忽,然而却让余长宁说不出的安心,他艰难地唤了一句“瑶瑶”,便晕了过去。
    女声的主人听见他的呼喊娇躯微微一颤,随即嘴角掠出了一丝自嘲的苦笑,她紧紧地搂着余长宁随波逐流,顺着这条深溪向着远方飘去。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秋狝之变(十)
    
    当李世民悠悠转醒是时,已不知过了多久的时间。
    他轻咳几声艰难地动了动身子,立即发觉有一只热乎乎的小手抚摸上了自己的额头,有人兴高采烈地高声道:“父皇醒了,皇姐,你快来啊。”
    只闻一阵轻快的脚步走来,一个女声惊喜不已低地说道:“快,明达,传太医进来。”
    李世民听出了此乃长乐公主的声音,艰难地睁开双眼虚弱问道:“长乐,朕,这是怎么了?”
    长乐公主眼见父皇终于醒来,喜极而泣道:“父皇受了刺客一掌伤及肺腑,已经昏睡了整整一个晚上,现在终于转醒。”
    “乖孩子,不要哭。”李世民艰难地伸出手抚过长乐公主泪流满面的俏脸,吐了一口浊气缓缓闭上了双目,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兵变的一幕,想及备受自己器重的儿子乃是兵变主谋,李世民怒急攻心,立即又忍不住大声咳嗽了起来。
    这时,太医走了进来,一番察看,低声叮嘱道:“陛下刚刚转醒,切记不可乱动,臣立即为陛下再诊治一番。”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太医稍等,对着长乐公主问道:“现在叛乱情况如何?可有抓到李泰那个逆子。”
    闻言,长乐公主原本就苍白的脸此际更白了,她深怕刺激到父皇,犹豫半响避重就轻地开口道:“昨晚赶来支援的北衙禁军在吴王和长孙大人的带领下已经平定了叛乱,贼子们几乎都已伏法,而且根据俘虏的口供,叛乱的真凶并不是三皇兄,而是……而是……”
    听到真凶不是李泰,李世民顿感心头一松,问道:“真凶是谁?何必吞吞吐吐?”
    见长乐公主半天没有答话,一旁的李明达怒气匆匆地说道:“他做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皇姐还想隐瞒么?父皇,真凶是太子殿下。是他暗中令人挟持三皇兄,造成是三皇兄谋反作乱的假象。”
    话音落点,李世民双目陡然圆睁,身子瑟瑟颤抖了起来,不能置信地问道:“长乐,明达之话可是真的?”
    长乐公主无奈地点了点头、
    李世民咬牙切齿地怒斥道:“好一个太子!弑父弑弟,他真是好大的胆子。卫士们可有将他抓住?”
    这一下,不仅是长乐公主。就连晋阳公主也不敢说话了。
    李世民眼见两公主不答,心知其中必定有难言之隐,厉声吩咐道:“长乐,晋阳,扶朕起来,朕要亲自出去看一看。”
    话音刚落,一旁侍立的太医立即跪地劝阻道:“陛下身受重伤,万不可动弹分毫,请陛下以龙体为重三思而行。”
    “混账!朕的身子重要。难道大唐就不重要了么?”李世民喝斥了一句,不容忤逆地说道:“叛乱之时群臣恐慌,若朕不出现,岂不加重了臣子们的疑虑?你们不用再说了,领命便是。”
    长乐公主无可奈何,只得与晋阳公主一道替李世民披上了衣服,又搀扶他下榻离地。向着行辕帐门而去。
    快到帐门之时,李世民不想让臣子们看见自己的虚弱之态,甩开长乐公主和晋阳公主搀扶之手,咬紧牙关迈动步子,独自走了出去。
    东方的天际这时露出一线曙光,日出的时间终于来临。李世民站在门口刚刚环顾了一圈,立即便呆住了。
    经过一夜的厮杀,整个天子大营已经荡然无存,入目便是一片狼藉,遍地的死尸,坍塌的辕门,倒地的栅栏。“唐”字大纛旗变成了一条破絮,在晨风中有气无力的飘扬着,轻飘飘犹如李世民此刻的心情。
    不知呆立了多久,李世民才从震惊中恍然回过神来,悲凉的感情犹如乌云般遮盖了心头,使他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长乐公主美目四顾,想找到余长宁的身影,然而依旧是徒劳无功,不知余长宁和瑶瑶去了何处。
    见他俩这么久了还未回来,长乐公主心里面大是忐忑,走上前去询问负责打扫战场的薛仁贵道:“可有看见余长宁驸马回来?”
    薛仁贵拱手道:“启禀公主,自驸马爷昨晚离开行辕,将士们便再也没有见过他,属下刚才已经令罗瑜带着人沿着谷地搜寻,想必要不了多久便会有消息。”
    长乐公主点点头,俏脸上担忧之色更加浓厚,生怕余长宁和汉和公主出现什么意外。
    这时,李世民走上前来,问道:“长乐,余卿他前去了何处?”
    长乐公主心知瞒不过父皇,便将情况对着李世民一五一十说了。
    及至听完,李世民喟然一声长叹道:“余卿真乃朕之忠臣也!若非他拼死相救,只怕朕现在已是尸骨无存。”言罢,他陡然正色道:“薛仁贵听令,你立即前去北衙禁军处传朕的口谕,让他们立即派出人马搜寻,一定要将余长宁驸马找回来。”
    薛仁贵抱拳应命,大步赳赳地去了。
    李世民安慰了长乐公主几句,便看见一骑快马飞一般地疾驰而至,行至前方骑士翻下马背,正是这次狩猎的总管长孙无忌。
    眼见李世民无恙,长孙无忌不由老泪纵横,拜倒在地哽咽道:“是臣之疏忽,让陛下深陷于险境之中,实在罪该万死。”
    李世民本想亲自上前将他扶起来,然而胸口剧烈的疼痛使他忍不住深深皱起了眉头,虚手一扶道:“兵败发至于内,让人防不胜防,爱卿不必自责。”
    长孙无忌颔首站起,张了张嘴却是欲言又止,不知该怎么向陛下禀告那个坏消息。
    李世民却没注意到他的异样,咬牙切齿地痛骂道:“枉朕平日里对承乾多加教导,没想到他竟干出了兵变弑父之事,实在罪大恶极,不知你们可有将那逆子擒住?”
    长孙无忌脸膛发白,结结巴巴道:“禀陛下……臣未能将太……太子生擒。”
    “那可是让他逃了?”李世民的目光陡然凌厉了。
    “也……没有。”长孙无忌深深地垂下了头,身子轻轻地颤抖着。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渔翁得利
    李世民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之色,正欲开口继续追问,不意想到了一个可能,脸色陡然就白了,颤着嗓音道:“难道……他……他死了?”
    长孙无忌“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伏地深深一拜,语带哭声地禀告道:“昨晚谋反乃是太子殿下伙同侯君集、还有公羊世家所为,太子殿下擒住魏王将他押到阵前,目的就是为了将弑父的罪名推给魏王,其后太子殿下带兵假意来援,当着众军之面一剑杀死了魏王,其后自己也被突如其来的刺客所杀。”
    话音如同滚雷一般响彻在李世民的耳畔,使他整个人“轰隆”一声瞬间便懵了,双目圆瞪地愣怔片刻,李世民脸色铁青喉头一哽,一口鲜血竟“哇”的喷了出来!
    “陛下!!!”
    长乐公主和长孙无忌同时惊呼出声,疾步上前一左一右地伸手扶住了李世民。
    李世民拨开了两人的手,盯着长孙无忌不能置信道:“你,你说什么?太子和魏王,都,都死了?”
    长孙无忌双目含泪,咬紧牙关点了点头。
    消息再次得到证实,李世民顿觉头晕目眩,身子不自禁地晃了晃,两行老泪陡然涌出眼眶,在沟壑纵横的面上奔涌着。
    一晚上失去了两个儿子,长孙无忌自然能够明白李世民心头的悲恸,然而身为臣子本分,他还是出言提醒道:“昨夜陛下受伤的消息传到大臣们的耳朵里,群臣都非常担忧,更有不少风言风语悄悄流传,臣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应该以安定人心为上。”
    李世民心头虽然悲恸无比,然而也知道眼下并不是应该伤心的时候,沉吟半响点了点头,声音暗哑而低沉:“好,爱卿立即召集群臣前来大帐觐见,另外尽快将叛乱调查清楚。”
    长孙无忌拱了拱手,大步去了。
    此时的吴王李恪,却是另外一种心境,既有大事成功之后的无比喜悦,也有一丝隐隐的遗憾。
    昨天晚上已方躲在暗处后发制人,利用李承乾和李泰两人的相互争斗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致使两人双双毙命李恪实在是说不出的畅快,只觉压在心头多年的大石为之崩塌,整个人轻松无比,然而可惜的是,父皇李世民尽管受了重伤,却没有依照原本计划那般驾崩而去,实乃一件憾事。
    想到这里,李泰心里不禁有一丝不满,当然他却不敢将这一丝不满表现出来,因为负责刺杀李世民的乃是司徒骜,听田文说,这魔头虽是魔教中人,然而桀骜不驯连武不破也为之忌惮三分,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惯了,实在不能横加指责。
    而且负责指挥魔教教徒进攻大营的秦清,也不知为何不见了踪影,致使昨晚的进攻群龙无首,若非田文及时赶去,非出乱子不可。
    即便如此,李恪也如对司徒骜一样,不敢对秦清有丝毫意见,毕竟秦清乃是他的小姑,是母后杨妃同父异母的妹妹,自然是说不得骂不得之人
    正在李恪与田文、阴宏智兴奋地商议下一步的打算的时候,听见卫士前来禀告说天子召见,李恪立即不再犹豫,翻上马背朝着天子行辕而去。
    来到行辕入口,许多王公大臣已是站在帐外等候,个个神色惶恐,面带焦急,却不敢聚在一起私自议论,全都黑着脸不说话。
    眼见李恪到来,守在帐口的长孙无忌立即拱手道:“吴王殿下,陛下有旨,让你即刻入内面圣。”
    闻言,李恪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窃喜中带着一丝无可名状的后怕,竟不想进去面对父皇,他对着四周大臣抱拳一躬,这才步履沉重地进帐去了。
    帐内一片肃穆,李世民正面无表情地坐在御案之前,须发间白,衣襟带血,神色看起来竟是说不出的憔悴。
    晋王李治正跪坐在御案一侧,垂着脑袋可见泪珠滴落,隐隐有哭泣之声传来。
    眼见李治,李恪心头不免一凉,暗暗道:糟糕,晋王亦是长孙皇后之子,昨夜如何将他忘记了?早知道该将他一并刺杀。”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李恪又立即为之释然,先不论李治年纪尚小无心皇位,他的才能能力在诸皇子中亦是排名末位,见到不熟悉的大臣时还会面红窘迫,这样的人物,如何能够成为自己的威胁?
    心念闪动间,李恪疾步走到案前跪倒在地:“儿臣李恪,见过父皇。”
    李世民沉重缓慢地点了点头,粗长叹息道:“昨夜之事,吴王都知道了?”
    霎那间,李恪热泪涌出,泣不成声道:“儿臣……知道,魏王和太子都已经……请父皇以龙体为重,节哀顺变。”
    李世民重重一拍长案,怒声道:“李承乾那逆子干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实在可恶至极,自然是死不足惜,唯有泰儿……”说到这里,李世民不免泪光盈盈,嘴唇瑟瑟颤抖已是说不下去。
    李恪知道魏王在父皇心头是何等分量,点头说道:“昨夜儿臣率军与乱党厮杀,好不容易才将乱党击溃,然而没想到却还是晚了,魏王和太子殿下都死于乱军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