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

第362章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362章

小说: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尉用一种悲壮的眼神扫视了一圈自己的下属们,声音有些梗咽,“伙计们,我刚刚接到指挥部的消息,元首已于今天上午颁布了嘉奖令,表彰第5山地师和第1海军战斗师全体登陆并坚守阵地的官兵们!德国没有忘记我们!”

  士兵们竭力想要挺起胸膛,但寒冷的北风吹得他们只能继续缩起身子以储存仅有的热量,在那些茫然与麻木的表情背后,也许还藏着几份哀伤。

  沉默,良久的沉默,趁着俄国人还没有卷土重来,这些德军官兵们至少可以在这简陋的工事中站直了身子。

  中尉好不容易积蓄起了一些气力。  他用高亢地嗓音说道:“战斗仍将继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直坚守到后援部队的到来,坚守到反击的发起!我们会赢得这场胜利,就如同打赢这场战争一样!”

  士兵们冷淡的反应令他有些失望,自登陆以来,他们没睡过一个好觉,也好吃过一顿饱饭。  而恶劣的天气对士气的打击甚至超过了凶恶的俄国人!

  如此情景,中尉已经拿不出更多地东西来鼓舞士兵们了。  他刚一宣布解散,士兵们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各自地战斗位置走,而就在这时候,不远处跑来一名传令兵。

  有的士兵停下来驻足观望,有的则完全不受影响的继续往前挪动。

  传令兵径直跑到中尉跟前,尽管各阵地之间已经铺设了电话线,但俄国人的炮弹不时将其炸断。  而勇敢的传令兵们就要冒着敌人的枪炮往来于各个阵地之间。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中尉便转过身冲着他地士兵们喊道:“有谁会开坦克?有谁会打*?”

  看到有的士兵似乎没有听到,他又以近乎吼叫的嗓音重复了一遍。

  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很多人是加入海军还不满一年的预备兵,有的曾经在舰艇上服役过,但不要说是开坦克,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坦克都没摸过。

  “长官。  我在军舰上参加过炮组训练!”一个年纪看起来顶多二十岁的年轻士兵站了出来,厚厚军大衣和白色的围巾遮住了他的军衔标识,但看起来应该只是三等或二等水兵。

  “报告,我也在舰上操过炮!”另一个士兵也站了出来,他个子高高瘦瘦,皮肤白到简直和刚落下来地积雪一样。

  “其他人。  有开过坦克或者开过炮的吗?”中尉又吼了一嗓子,这次没有其他人再作出任何形式的回应了。

  “好了,你们两个!”中尉让那两名士兵来到跟前,指着北面最近的废弃炮垒说道:“直接去营部报到,明白吗?从这里往北200米就是营部了!”

  两个士兵尽管有些不解,但在敬礼之后,他们还是扛起枪往中尉所指的方向走去。  这时候,刚才那名传令兵似乎已经到了另一个连队的阵地上,相比之下,那个属于第二批登陆地海军战斗连可说是兵强马壮。  军官一发话。  呼啦一下站起来十几个人。

  待手下的士兵们都散了,中尉搔搔脑袋。  然后又朝营部的方向望了一眼,“开坦克?打*?这是干什么呢?”

  靠海一面,之前因为登陆士兵的踩踏而几乎变成烂泥潭的近岸处,早已在低温和寒风的作用下成为坚硬的冻土,黑色淤泥完全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而在两个临时搭建的栈桥上,好些工兵还在为铲除积雪而努力着。

  两艘先后在这片海滩附近搁浅的战船——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和轻巡洋舰“科隆”号,拥有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地庞大身躯。  “科隆”号距离最近地那座栈桥只有六七十米,以至于在搁浅之前人们还担心它直接撞上栈桥,而“提尔皮茨”号则要远得多——粗略估计至少也有四、五百米。

  在栈桥的一端,一艘吨位稍小地货船已经缓缓靠了上来。  它船舷最下部为涂成黑色,上半部为浅蓝色,甲板以上的建筑则涂成了纯白色,整艘船只有一个并不太大的烟囱,按照锅炉和轮机的效率来判定,这应该是20年代后期之后建造的新船,而船体外观和布置则属于苏格兰造船厂的传统风格。

  近岸处的海水并不深,货船竭力想要靠近栈桥,但在还有十多米的时候,只听得在船舷旁用线绳测量水深的水兵喊道:“水深六米!不能再往前了!”

  船当然不能就这样隔着一段距离往栈桥上卸运物资,这时穿上已经有二三十个德军士兵,他们有的在从船尾放下小舢板,更多的人则从刚刚打开的船舱中往外搬货——那是一个个装满东西的白色粗布袋子,外面粘着少量的白色粉末,当过厨师的人想必不会对这种粉末的味道感到陌生。

  “噢,是面粉啊!”一名德军士兵显然是懂英语的,他认出了袋子上用黑色印刷体打上的字:面粉;30公斤;P。S公司。

  扑通……

  第一包东西被德军士兵扛着从船舷扔下海,紧接着,第二个士兵以相同的动作将肩上的大袋子扔进大海,第三个……第四个……

  不知道出产这些面粉的美国佬,充当国际中介的英国人,还有原本可以用这些面粉来烘烤面包的俄国人,看到这样的情形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面粉不是黄豆,泡在水里会有相当的损失,但德国人对此显然一点也不在意,士兵们继续从船舱中搬出一袋袋面粉,整袋的扔进海里,两艘小舢板不断从栈桥往船上接运士兵,渐渐的,货船甲板上的人多了起来,往水里扔面粉袋的速度也更快了。  就这样过了大约半个小时,那些扔进水里的白色袋子终于不像开始那样完全不见踪影,水面之下开始有白色的“冰山”出现。  船上的士兵们兴奋了,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他们开始和声齐歌“祝你永戴胜利花冠”——那是一首普鲁士时期的传统军歌,曲调悠长,颇为豪迈。

  天渐渐黑了,“冰山”的面积增大了许多,高度也已经超出水面有两米之多,好几个胆大的德国士兵从轮船甲板跳了过去,然后接应伙伴们从船上丢下来的面粉袋并往栈桥的方向挪。  这些工作看起来虽然只是在机械的重复一些动作,对人的体力消耗却不小,而小舢板继续来回于船与栈桥之间,船上的货物不断减少,人员却在持续增加。

  岸上的德军官兵,很多都注意到了这奇特的场景,就在士兵们奋力搭建一个更长更宽的栈桥时,四艘从“提尔皮茨”号和“科隆”号上放下的交通艇也在来回的从另一个栈桥上接人,并把登船的德军官兵送往暂时停泊在“提尔皮茨”号附近的大型货轮上。尽管大多数锅炉已经熄灭,轮机也已经停止转动,但在天黑之后,那艘货轮上却不断有奇怪的轰鸣声传出。

  上半夜的平静,几乎让疲于作战的德军官兵们放松了警惕,然而俄国人绝不会就此放弃进攻,放弃夺取他们未曾拥有过的超级战列舰的机会。  这一次,在新投入的大口径重炮的支援下,数千苏军步兵向德军阵地发起猛攻,由四十余辆T…26和BT…7型坦克组成的装甲部队试图重演他们在外围阵地上的战术,但这一次他们遭遇了德军有准备的反击,利用7门缴获的苏军小口径反坦克炮,以及从“提尔皮茨”号上临时拆卸下来的4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德军官兵们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击伤击毁了几乎一半的苏军坦克,并迫使对方放弃了集中坦克从南翼强攻的计划——恐怕苏联人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德军的各种高射炮用来打坦克都是屡试不爽的!

  这一晚,德国北方舰队所属驱逐舰分队也意外的扬眉吐气了一把——陆上战事正激的时候,一艘苏俄潜艇自以为可以浑水摸鱼,没想到却被一艘巡逻的Z级驱逐舰寻觅到了踪迹,并且很快召来了另外两艘驱逐舰,一堆深水炸弹劈头盖脸的投下,那艘苏俄潜艇可能是因为出现严重故障而被迫上浮,但它刚一露头,便被等候在附近的德国驱逐舰打了个对穿。  好在它所处的海域水深不过四十多米,大部分艇员都能够侥幸逃生。

  崛起之路 绝处逢生 第34章 铁道炮

  绝处逢生 第34章 铁道炮

  第34章 铁道炮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天终于又亮了,德军官兵们惊讶的发现,自己阵地前方堆积着数量可观的苏军尸体,因为雪整夜整夜的下着,那上面都已经积了一层雪,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个奇怪的小雪包。此外,一望无垠的旷野中还有近二十辆沦为废铁或是因为无法修复而被抛弃的苏军坦克,一小队德军官兵被派去检视了这些坦克,但那些外观上看起来还比较完整的,里面却已经在苏军撤退时遭到了破坏,因而没有一辆是可以“废物利用”的。

  在阵地的另一侧,浅浅的山坡下便是宽不过百米的海滩,同样让德军官兵们感到吃惊的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炮击,从海滩延伸出去的两条栈桥非但没有消失,靠近“科隆”号的那条甚至比一天前延长了十数米,并且由原来的一人多宽又向两侧拓展了不少!昨天靠近栈桥的那艘货轮已经离开,换了一艘体积更大的,而新堆砌起来的那段白色栈桥,仿佛就是专门为它量身定制的一样。货船已经停稳,士兵们已经在船舷与栈桥之间搭起踏板——和往常相比,这踏板明显要厚实许多,看来将要卸运的可不是一般的家伙!

  在一阵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靠近船舷的德军士兵们纷纷让出一条通路。只见一辆外形特别的坦克缓缓开向船舷踏板处,它拥有极为敦实的车体以及火柴盒子状的炮塔,相比之下,偏细的炮管似乎配不上其坚实的身躯与厚重的装甲,而在它的车体侧面,甚至还能看到并没有完全被擦净的英国陆军标识符号!

  以这辆坦克的体形来看,重量绝不在德军的三号坦克之下,因而当它的履带开始和踏板接触的时候,人们明显可以看到钢质踏板的另一头已经翘了起来,并且随着坦克履带向前滚动而以极高的频率颤抖着……

  **********************

  在吭哧吭哧的排气声中,一辆沿着铁轨向东开进的火车正如进站前一样减缓着自己的速度。和普通的火车所不同的是,位于这列火车最前部的并不是负责提供动力的火车头,而是一个由布满铆钉的装甲所包裹的“铁道版T…35”,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节车厢上安装有多个炮塔和机枪塔,层层叠叠如一艘强力炮舰,兼顾前后两翼完全不留射击的死角。仔细观察,人们还会发现这些炮塔中安装的大都是短管火炮和水冷重机枪,而且火炮口径都不超过100毫米。

  第二节车厢同样为完整的。装甲所保护,其顶部有两个可以开合的大舱盖,2门大口径高射炮修长的身管从中伸出,并以近乎和地面垂直的角度指向灰蒙蒙的天空。透过车门的缝隙往里看,好些身穿冬装苏俄士兵或坐或站,但个个神情坦然,看起来并不受严寒的折磨。

  第三和第四节车厢,形状和铁路。线上的客运车厢差不多,但不仅车厢壁由钢板包裹,就连窗口也被钢条所保护,车厢顶部更有两个和坦克炮塔相似的机枪塔,水冷重机枪只从中露出短短一截。

  在第四节车厢后面,才是这列。火车的真正动力来源——蒸汽机车,但它的锅炉连同驾驶室均被钢板所覆盖,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一位身披重甲的中世纪骑士。

  装甲蒸汽机车后面的那节车厢,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一门硕大的炮,它拥有数米长的身管和又黑又粗的炮口,低矮的防盾只能抵御来自正前方与两侧的袭击,而整座大炮则是安装在一个和舰炮底座有些相似的大盘子上,使之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射击。

  紧接在重炮车厢后面的,是一个和普通封闭式货。运车厢颇几乎一摸一样的车厢,里面既没有点着灯,也看不见人影,只是顶部依然配有可旋转并可对空射击的机枪塔。

  黑车厢再往后,便是两节第三、四节车厢外形一。模一样的装甲运兵车厢,大批苏军身处其中,那些全副武装的,应该就是这列铁道装甲列车的战斗人员,至于那些两手空空的,便很有可能负责操纵那门大口径重炮。

  在列车的最后。部,装有高射炮的防空车厢与多炮塔的战斗车厢以和前部正好反过来的次序布置,以确保这列载有重炮的列车能够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

  具有强大攻击力、防御力以及机动能力的军用列车,最终只能停在一列专门用来排障的火车后面——非常普通的火车头,拖着四节装有铁轨和枕木的车厢,前方可见之处,许多苏军官兵正顶着风雪抢修被破坏的铁轨,然而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列车刚刚停稳,一群等候在那里的苏俄军官们便迎了上去,这时候,从列车的第四节车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