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庆丰军 >

第211章

庆丰军-第211章

小说: 庆丰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道是民不与官斗,他便想退让了。

    待他大脑高速运转,发现自己按照这个价格将粮食卖出去,不过是将前几日暴利赚来的钱赔了出去,顺便小小的折些的本钱,他想,按照大宋宽松的政策,只要自己不死,奉公守法的经商,要不了多久,便可以把赔了的本钱赚回来。

    倘若不把粮食卖出去,待到了与沈万三规定的还款日期,自己的家产全部成为沈万三的,那个时候本钱全无,再想翻身,可就难了。

    “小人愿意把全部的库存十二万石的粮食,全部买给太守大人。”

    七个商人中,有一人带头,其他人便再也撑不住了,想法大抵都是一样的:粮食卖出去,还有还本的机会,若是卖不出去,家产全无。

    罗本一统计买回来粮食的数量,不但将原先卖出去的八十万石粮食全部收购回来,七个商人连自己原来库存的二十四万石粮食也一并买了出来。

    如此一来,不但将商人前些日子暴力所得的利润放进大宋的府库,而且庐州的粮食价格,彻底平仓。

    “只要尔等奉公守法,诚信经商,本太守日后一概给你们优惠政策,需知道,你们在大宋的土地上,你们就是大宋的子民,不要把自己当做外人!”罗本还不忘训诫道。

    几个商人,彻底明白民不与官斗的道理。并非陛下郝仁软弱那他们没有办法,只是不想弄死他们罢了,哪一个还改再玩投机倒把?众人唯唯诺诺,连连称是。

    连续几日放晴,天气干燥起来,稻瘟病便没有传播的气候条件,而且水稻已经过了灌浆期,就算继续染病,也不至于绝产了,郝仁悬着的一颗心,才总算放下来。

    据户部廖永安初略统计,大宋的夏粮食的产量已经减半,没有造成水稻的彻底绝产,下边年粮食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口,总算是损失有限,若是调度得当,顶多挨饿,不至于饿死人。

    沈家的船队在庐州备齐了货物,交给工部大量的现金,郝仁命沈茂作为南洋通商大使,海军万户福童都帅八艘海船,作为随队护卫,南洋商队,正式起航。

    半月之后,北地宣慰使余阙风尘仆仆的赶回来,热情洋溢道:“蔡州知府武甲,组织飞山蛮垦荒,北地百姓,多来归附。郭天叙部、盛文郁部、付友德部,今春便开始在杞县、蒙城、徐州垦荒,臣见小麦长势良好,料定应该丰收,以北地的小麦运往南方,今年的粮食供应应该不会有问题,只可惜陛下的北伐大计,恐怕要延后推迟了。”

    颍州以北,黄河以南,本是刘福通经略之地,经过与蒙元的反复争夺,百姓大多被杀死或逃离,用赤地千里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郝仁在北地留下的几支垦荒军队,除了自己开垦荒地,逐渐以军队屯驻地为中心,各处流散的百姓逐渐聚拢过来,经余阙普查时,蒙城以北,户籍居然要比去年多了十七万户。

    当然,有如此成绩,这也要得力于大宋几个干将。

    首功当是一直驻扎的蒙城的吴六玖军,其次便是蔡州屯垦的飞山蛮家属,再次,便是在由战兵变成民兵的郭天叙部,再次,才是去年冬天刚刚攻占徐州的傅友德军。

    “北伐之事暂时推迟无妨,待东洋、南洋的粮食运来时候,先彻底消灭陈友谅残部,北伐前还有许多打仗要打!”郝仁道。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三章 国策难定

    远离战争的日子很无聊,赈济灾民便是一件大事了。

    好在是建国之初,六个在朝的内阁都是能臣,下面的知县、知府、太守们,也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办起事情来颇为用心,将刑部尚书施耐庵调回来,全权负责赈灾之事,如同悬一把利刃在灾区官员的头等,赈灾中便没有出现大的贪腐想象。

    对于郝仁来说,还有几件大事要做。

    一、要重新制定法律,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元朝的法律上增减,元朝的法律太过于苛刻了,很多当朝都没有执行下去。

    二、大宋不能再用元朝的货币,交钞贬值,如同废止,心得朝代,要有自己的货币。

    三、各位开国元勋需要授爵位,此事不能再拖延,搞不好要兵变。

    货币政策好定,以白银为本位,制定纸币、银子、铜币的三级货币,参照后世的明朝的货币政策,进行增减便可。

    各位开国贵胄的授勋,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级三等爵位,对于功勋卓著者,以三等侯爵为主,留下一二两等侯爵及三个等级的公爵,留着日后晋级,至于定名,交给吏部裁定就是。

    最为难办的,莫过于律法的制定问题,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合情合理,工作量和信息量都一样的庞大。

    皇宫的会客厅,郝仁披着貂裘向着火盆,他端坐在圆桌的顶端,内阁的六个大员和翰林院的学士们,围着圆桌争论不休。

    “商人自己不从事生产,完全靠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能增大贫富差距,于社稷不利,不应该给商人这许多便利的条件,我朝也应该遏止商业!”户部尚书俞通源道。

    “出海费用太过昂贵,应该大力展农业,不许寸板下海!”礼部尚书余阙道。

    “凡贪腐六十两以上的,一概剥皮处置,子女教坊司!”刑部尚书施耐庵道。

    “废除也里可温传教士等外来教派的传播,将他们驱逐出国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各位大人们各抒己见,皆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整个圆桌会议,乱的如同一锅烂粥,很多被历史认证是错误的事情,却被手下的一应大员们大说特说。

    郝仁皱着眉头,颇觉一阵头疼,对于这些当下人,煤油读过后世的力士,郝仁只能逐一去辩驳。

    “商业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也能够推动手工业的展。北地的毛皮需要有人运往南方,南方的木材也需要有人运往北方,商人便因此而产生了。南宋偏安百姓却富庶,靠的便是商业,我朝应该鼓励商业,我们不但要鼓励商业,我们还要像大宋一样,大规模的做海外贸易!”

    “我方若停止海船的展,日后倘若他国以海军来攻打,我们该如何应对?弱势扶桑的没落武士祸乱我国沿海,该如何处置?海外贸易便能与造船业一同展!”

    “也里可温也是劝人向善的,至少好过蛊惑人造反的明教,儒家虽然强大,也要有些流派与其竞争,百姓有选择的皈依的权利,儒家若具有吸引力,百姓自然归附,也里可温道将得好,儒家也应该学习,没有必要驱逐他们,难道要让我的朝廷成为只会用一个大脑思考问题的固化废物吗?我要让世界各国知道,我大宋是兼容并包,儒家的强大是不怕任何的文化渗透的!”

    “对于官员,我们不应该太苛刻,提高他们的俸禄,让他们衣食无忧,谁还能冒着坐牢的风险去……”

    “陛下,你搞什么圆桌会议,我便不同意,这哪还有一点皇家的威严啊,而今又又这些说辞,依臣看来,都是谬论!谬论”各大人们不待郝仁说完,便又分分开始反驳,余阙言辞激烈道。

    “诸位大人不要乱,我们一条一条论证,先说一下官员贪腐问题……”郝仁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与各位大人论证。

    “陛下!”宿卫总管陈达进来禀报道:“沈旺会来了!”

    郝仁被吵的如同满脑袋浆糊,总算是有一个让他高兴的事情,对各位大人道:“这些事情我们稍后论证,只要在年初朝会前确定既可,先一同见一见扶桑归来的沈旺大人,看看他给我们带回来什么好消息!快请!”

    众位大人还是三二一伙,交头接耳的议论着刚才的事情,直到沈旺进来时,整个会客厅才彻底安静下来。

    沈旺在宿卫总管陈达的引荐下,风尘仆仆的走进来,见会客厅的格局已经大变样,左顾右盼一番,才在圆桌尽头看见郝仁的影子,惊愕之下,赶紧长揖请安。

    郝仁向他摆摆手,示意他坐在自己的对面,沈旺才谨小慎微的坐了下去。

    “说一说你这次出还的情况吧!”郝仁温言道。

    “恩……这……”沈旺游遍东洋、南洋,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圆桌会议,颇觉不适应,沉吟半晌,才道:“臣接到陛下的旨意,归来的船队,装满了粮食,粮荒问题,应该足够解决!”

    沈旺说了半晌话,才终于适应过来,在郝仁和众位大人的询问下,将东洋的情况说明白。

    姚广孝不辱使命,在扶桑之地,未动一兵一卒,已经将自己可调度的军队展到六万之众。

    扶桑正值内乱,各地大名或忠于南朝,或忠于北朝,彼此间互相攻伐,姚广孝不分南朝北朝,买武器给他们,又将部分势力弱小的大名,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凭借他在扶桑僧人中辩经得来的声望,有七家大名彻底归附姚广孝,接受姚广孝的任命和册封,以姚广孝为关白,以郝仁子秀吉为主,姚广孝能调度的各家武士便有四万之众。

    扶桑水军万户胡伯颜,都帅本部及两万扶桑武士,攻入高丽,与撤退到高丽的红巾军中路军会师。

    关铎虽然不听从姚广孝的命令,也已经在高丽半岛站稳脚跟,两家也结成了攻守同盟,与高丽王分庭抗礼。

    张士诚势力有所展,割据扶桑的九州岛南部,立国大吴,与姚广孝向来友好,双方商船往来,络绎不绝。

    方国珍到现在也没有一点消息,彻底从扶桑三岛屿消失,影踪全无。

    姚广孝区区一年半的时间,便将七家大名同化,倘若关铎的二十万并马再归他调度,姚广孝恐怕要一人在扶桑独大了。

    沈旺带来的扶桑消息,没有给郝仁带来一丝的喜悦,而是深深的恐惧。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四章 意欲何为

    并不是郝仁不信任姚广孝,扶桑之地太远,海上交通困难,信息沟通不顺畅,依靠长崎城现在的将作水平,以及姚广孝在与扶桑僧人辩经取得的声望,驻扎在扶桑的两万多兵马,已经在九州岛的肥前之地牢牢站稳脚跟。

    姚广孝利用怀柔的手段收复七家大名为自己所用,按照这样的展下去,早晚有一日,能彻底汉化扶桑三岛的六十四家大名。而姚广孝以扶桑知府的身份,领兵马六万之众,又与九州南部的张士诚、高丽北部的关铎大军相联结,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以上。

    倘若姚广孝裂地自立,以郝仁幼子为假王,手握六万雄兵,以关铎、张士诚为后援,郝仁在扶桑之地的苦心经营将化为乌有,倘若在鼓动儿子回过头来打郝仁这个老子……郝仁想着后背都冒冷汗。

    要知道,姚广孝在郝仁的心目中,可是有靖难之役的前科,就是他鼓动朱棣,推翻了朱重手打造的江山。

    难道秀吉在姚广孝的撺掇下,会成为第二个朱棣?难道让姚广孝这个阴谋家镇守长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难道对待这类的阴谋家,必须杀之二后快?

    姚广孝不过才二十几岁,比郝仁还要小上几岁,已经位列七内阁之高位,让他经略扶桑之地,乃是给他扬名的机会,难道他还不知足?非要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再打造一个帝王才能够让他感觉到满足吗?

    “陛下,肥前的七家大名,跟随船队前来朝拜,已经在宫门外等候多时,是否宣他们进殿见驾,还请陛下示下!”东洋通商大使沈旺抱拳道。

    郝仁本意想立即召见扶桑人,探一探七家大名对姚广孝和对自己的态度,顺道告诉他们,姚广孝知不是自己任命的一个知府罢了,知府的上边还有太守、六部、内阁,自己才是他们实际的主人。

    “陛下乃是九五之尊,岂是姚广孝收纳的几个门户奴隶想见就见的?姚广孝做事忒不谨慎,我看也不要见了,待来年初春商队去扶桑,带回去就是了!”礼部尚书余阙冷言道,把几个扶桑大名的身份看得极其卑微,不知道骨子里蔑视蒙元未能征服的扶桑人,还是想压制姚广孝表功的机会。

    “扶桑人远道而来,虽然地位卑微了些,我朝正好可以向其宣示天朝的威严,让他们乖乖的俯听命。以臣看来,见还是要见一下,不过不是现在,让他们等些日子再说,让他们知道,陛下尊贵的身份,不是他们相见便能见的!”刘伯温摇着羽扇道。

    “臣听闻扶桑人桀骜,向来只遵从强者,恐怕我们的皇宫太过于寒酸,此时见他们,反而让他们看轻了!”庐州太守罗本温言道。

    工部尚书穆有才,自从兴建皇宫的意见被否决后,一直耿耿于怀,如今重提皇宫之事,不禁抱怨道:“我早就说了,修建皇宫以彰显我朝的威严,陛下非要说天下未定,节约开支以为军需,而今姚广孝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