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 >

第317章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第317章

小说: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仁禄嗤地一声,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怕他个毛!”
  刘备长眉一轩,想是嫌他的话语太过流氓,诸葛亮道:“仁禄之言虽然粗鲁,不过颇有道理。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不但吴侯之妹,定属主公,又使主公安如泰山,享尽无彊之福。”
  贾仁禄附和道:“对头,对头,只要按诸葛先生的锦囊妙计行事,主公定可安然无恙,抱得美人归。”
  诸葛亮向他瞧了一眼,微微一笑,刘备道:“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我便往东吴一行,这个孙权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我也想亲往说以利害,使其一心一意的同我们联合对抗曹操。”顿了顿,问道:“何人愿随我同往东吴?”向贾仁禄瞧了一眼。
  贾仁禄忙捂住嘴,咳嗽两声,有气无力地道:“我曾去过江东,熟悉那里的环境,本来应当同主公一行,可前日偶染风寒,身体不适,怕是经不起舟车劳顿了……咳……咳……还请主公见谅!”他为了在蔡琰婚宴上大吃一顿,这三天来尽是吃糠喝稀,神情委靡,看上去果有几分病容,再加之他善于装蒜,这装起病来自然是惟妙惟肖。
  刘备见他今日议事说出话来有气无力,还以为他真的病了,关心道:“今天议事的时候我听你说话有气无力的,便像是病了。以后这样便差人来告个病也就是了,没必要再来。”拍了拍他的肩头,道:“你现在可是肩负着剿灭曹操,光复汉室的万钧重担,可不能有事。还是身体要紧,要不你先回去吧,一会我传太医前去诊治。”
  贾仁禄心道:“这太医虽说都是酒囊饭袋,但有病没病总还是能分得清楚的,他那三根指头往老子的腕脉上一搭,老子的脑袋可就要挪地方了……”忙道:“咳……咳……我已看过大夫了,大夫说就是感冒发烧,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盖着被子,捂出一身臭汗就好了。如此小病就不用劳动太医了,咳……咳……”
  刘备听他咳嗽不止,一脸关切,道:“还是让太医前去看看,这民间大夫多是欺世盗名之辈,就会骗人钱财。”
  贾仁禄心道:“得,老子装的太像了,这下咋整?算了大夫来了就来了,到时给他点掩口费,让他编通瞎话交差了事。”说道:“既是明公如此关心属下,属下再推辞便太无理了,多谢明公关心。”
  刘备笑了笑道:“你我之间就不用说这些客套话了,既然你有病,便先回去休息吧。”
  贾仁禄道:“这点小病不算什么,还是等议事完了,我再回去吧。”
  刘备颇为感激,点了点头,又问道:“仁禄生病不能前去,还有谁愿同我前往江东?”
  赵云道:“末将愿往!”
  刘备笑道:“有子龙前往我无忧矣!”
  邓芝道:“卑职也愿前往。”
  刘备道:“伯苗往来江东已有数次,已十分辛苦了,还是在家好好休息吧,这次便由宪和随我一行。”
  简雍应道:“是!”
  刘备颇为满意,忽地想起一事,一拍脑门,道:“对了,匈奴使者仍在宫门外,他应该也是来提亲的,不知该如何发付?”
  诸葛亮道:“匈奴属地离并州不远,这可是我们同曹操争夺并州的一支奇兵,就战略位置来言比孙权都还重要,这门婚事可也不便推却。”
  刘备道:“可那女子必竟是匈奴单于的义女。”
  诸葛亮道:“大丈夫三妻四妾十分正常,将来明公身登大宝,自然是三宫六院,妃嫔成群,若明公认为单于之义女不堪为主,让她为妃为妾也就是了,奈何因小失大,得罪匈奴单于?万一单于一怒之下投了曹操,曹操便可假道胡地,经西河、上郡一路南下,长安危矣!”
  刘备沉吟半晌,道:“先生失言了,身登大宝形同叛逆,我誓死不为。不过先生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就这样吧,宣匈奴使者上殿。”
  不出刘备所料,匈奴使者果然是来提亲的,刘备刚死了两位夫人,转瞬之间又得了两位,且俱是花信年华,美若天仙,当真心花怒放。他虽心中十分乐意,但还是皱眉长叹,再三推辞不得,这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末了道:“如今江东来人请我前去商讨同盟之事,我不日便当前去,恐怕没有时间操办婚事,这该如何是好?”
  匈奴来时正遇吕范,知他是江东使者,此时便对刘备的话深信不疑,便道:“皇叔日理万机,自然是极忙的。这婚事只要定下来便成,至于什么时候成亲,还是要等皇叔空闲的时候再说。”
  刘备道:“好,我先差人到胡地下骋礼,至于婚事待我从江东回转之后再说。”
  匈奴使者点点头,行了一礼,喜滋滋地退下了。


第337章科举制度

  今日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纷至踏来,不给刘备喘息的余地,好在都是喜事,不然刘备就要口吐白沫矣。接连处理了群臣劝进及东吴、匈奴提亲这三件大事之后,刘备有些头昏脑涨,下意识捏了捏额头,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诸葛亮道:“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议。”
  刘备问道:“是何大事?”
  诸葛亮道:“曹操十分重视选用贤才,先是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前不久又下令言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吾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御制宏文自然是非同小可,刘备虽以之为敌,却也十分佩服,摇头晃脑,轻声吟哦,听得如痴如醉。
  贾仁禄却听得头大如斗,悄声的问坐于边上的钟繇道:“这一大通乌乎哀哉的,我一句也没听懂,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钟繇知他粗鄙无文,忙要解释,却听刘备说道:“呵呵,仁禄是不是没听懂啊?”
  贾仁禄点头道:“对的,这一堆之乎者也的听得就头大,我是一句也没听懂。”
  刘备哑然失笑道:“你对文章 典籍一窍不通,竟能对各种典故了如指掌,用起兵来变化万幻,让人难以捉摸,也可算是异类了。哈哈!我来给你解释,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让臣下帮他选举人才,并要求只要唯才是举,不必重视道德品质,家世门弟。其中‘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指的是姜子牙,‘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指的是陈平。这姜子牙的事情我想仁禄定是一清二楚了,这陈平是我大汉开国功臣,传言他曾盗嫂受金,按理说人品极差,可却十分有才能。高祖用之不疑,始终信任,陈平也是竭忠尽智,六出奇计,助高祖一匡天下。”顿了顿,又道:“曹操如此用人,何愁国家不兴?曹操兴盛对我们可十分不利,孔明方才说的九品中正制究竟是个什么样制度?”
  诸葛亮将九品中正制简要的向刘备说了,刘备长叹一声,道:“这制度解决了下层推举和上层征辟之间的衔接问题,真是个好制度。唉,陈长文我在徐州时便知他很有才能,曾征辟过他,他却不应征。如此人才竟落于曹贼之手,诚为可惜。”
  诸葛亮道:“我详细研究过这个中正制符合现时时宜,是个十分不错的制度,肯请明公在境内颁布施行。”
  刘备摇头道:“不可,我堂堂一个大司马秦公竟要去用曹贼的制度,说出去岂不让天下诸侯耻笑我们这里没有人才?孔明,你也去拿个制度出来,争取盖过这个九品中正制。”
  诸葛亮在政治方面虽有杰出的才能,但也没到陈群那般能发明创见地步。他曾苦思数日,觉得这制度很好的继承发扬了先汉的用人制度,自己根本没有可能再想个制度来盖过它,这才向刘备提出要颁布施行这项制度的,此时听了刘备的话语,长眉一轩,道:“这制度虽是出自曹贼,但若是为我所用,一样可以选举人才,兴旺国家。只要国家兴盛了,又有谁敢耻笑?”
  刘备知他也没有办法盖过这个九品中正制了,眉头一皱,眼光在众文武脸上扫去,最终定格在贾仁禄的身上,却见他长眉紧锁,低头沉吟,便道:“仁禄可有什么主意。”
  贾仁禄根本对政治一窍不通,本想低头装傻,蒙混过关,一听刘备问他,心道:“得,还是没躲过去,老子对这个九品中正制也只是略有耳闻,如何能有办法盖过它?”脑子飞快的转着,蓦地里心念一转,猛地想起曾和一位读文科的同学一起聊历史,其中就有聊到这个九品中正制。一想到此,便大声叫道:“这个九品中正制为害甚大,万万不可实行!”
  此言一出,场上一片哗然,诸葛亮道:“这九品中正制十分优秀,我自认想不出更好的制度,仁禄因何说它为害甚大?”
  贾仁禄道:“这九品中正制中对选举人才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各地的中正,你们有没有想过若各地中正都由名门望族中人来担任,那样选举出来的所谓人才都是些什么人?”
  诸葛亮恍然大悟,微微一笑,道:“我知道仁禄的意思了,这中正制果然为害甚大。”
  刘备如堕落五里雾,道:“我还没有明白仁禄所指之意,还请仁禄详加解释。”
  贾仁禄道:“若中正都由世家大族中人把持,这些人肯定会包庇大族,选出来的人一定都是大族子弟,如此便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割据局面,朝廷里也就会充滞着那些终日游手好闲,好吃懒作的世家公子哥。这帮家伙占着茅坑却不拉屎,终日只知高谈阔论,不做正经事,于是便有了所谓的‘清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你们说说这样的用人制度要来有毛用?”这些都是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中正制弊端,贾仁禄喷将出来自然是头头是道,闻者动容。
  刘备连连点头,道:“我就说嘛曹贼能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哈哈!仁禄,你回好好考虑,拿个制度出来。”
  贾仁禄微微一笑,道:“我已有一个制度在此。”心道:“救场如救火,明明知道科举制不是啥好制度,说不得也得祭出来,先混过这关再说……”此言一出场下又是一片哗然。
  刘备连声催促,道:“快说,快说。”
  贾仁禄道:“此制度纯以考试为主,可命名为科举制,具体措施我也还未考虑清楚,还有待在座各位来完善。”
  人是一种不甘服输的动物,于是便有了竞争,而这竞争的力量的确是伟大的。只因曹操不满刘备拆分州郡,于是便有了九品中正制。而刘备又满曹操所定的先进制度,于是这科举制便整整提前了数百年,过早的出来祸害人间了,从此三国那些大好青年便套上了考试的枷锁,贾仁禄诚千古之罪人也。
  刘备喃喃地念道:“考试……科举制……具体制度也不忙说,只要大概就行,若果真适用,这里这么多能人,慢慢推详,总能将其完善的。”
  贾仁禄道:“九品中正制中选人都是由中正,因此一个人到底算不算是人才,也就由中正一个人说得算。人嘴两张皮,嘴长在人家的身上,人家爱怎么说是人家的事,就没有人能管得着了,如此一来水分便很大了。”
  刘备不住点头,道:“有理,有理,继续说下去。”
  贾仁禄道:“要想打破这个陈规,就只有用考试。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任何人说了都不算,出个题目考一考不就知道端的么?”
  刘备也不说话,只是不住点头,如小鸡食米一般,贾仁禄道:“这个制度便是依托在考试的基础上的,首先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要想进入学校读书混日子的必须先参加一场考试,一般每年一次,称为童试,童试录取者便可到学校里打屁聊天,称之为秀才。”
  “这童试无关轻重,不过却是选人的起点。接下来便是科举制的三场关键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秋季在各州治所举行一次,也可称为大比,均由本州秀才参加,考中后便称可为举人,第一名则称为解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会试只有举人可以参加,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会元。殿试则是由主公亲自主持的考试,地点自然是在未央前殿。同样殿试也只能由贡士参加,取中后称为进士。其中进士前三名则分别称为状元、探花、榜眼,主公可委以重任,其余的则发往各部或各县任职。”
  “这制度好处有三,一是选人不再由某个人说得算了,而是经由层层筛选,相当公平、公开及公正。二是排除门第之见,就算是乡巴佬只要他能出得起差旅费,一样可以参加考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