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889章

清山变-第889章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没有说得几句,依老奴看。万岁爷对南幸一事,仍旧圣心未定,我想,等过几天。我再进宫来,再三陈情,总要皇上俯准才好。”

  “南巡的事情非同小可,我看,”载滢说道,“我看不如这样,今天晚上你到我府上来,我们认真商量一下。老五,你也来吧?”

  “今天可不行。”载湀是敬谢不敏的态度,“四哥刚刚从日本回来,本来定好了的。要到三哥府上去,给他接风呢。”

  “喔,喔。”载滢连连答应,“那,质夫。我们不如改日吧?你也听见了,四贝勒刚刚办差回来,今天晚上先给他接风,左右你一时也走不了。是不是?”

  “奴才有什么说的?一切全听二爷的就是。”

  载滢摇摇手,示意他暂时回去。转头对载湀说,“近来为皇阿玛万寿之事。可是忙得我昏天黑地了,老四回京这件事,都忘干净了。他是几时进京的?”

  “昨天。”载湀说,“昨天二哥去办差,没在朝房。”

  “是,我记起来了。”载滢微笑,“是了,老四这一次办差,做得怎么样?”

  “总是不好不坏,四哥那个人您也知道,不惹祸出来,日本百姓就算祖上有德了。”载湀说,“多的差事,还是交给徐豫如那些人做。老四此去,也不过是坐纛的。”

  “嗯,嗯。”载滢频频点头,“那,今天晚上就在三弟府中?”

  “酉时开宴,二哥可别晚了。”

  “放心,晚不了。”

  等过了申时,载澧、载滢、载淳、载泜、载沚、载湀、载渢、载淟几个都到了载滪的府上,时值六月初,京中正是最热的时候,兄弟九个已经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清谈消磨时光了。一时间倒也热闹,“四哥,当初二哥去日本的时候,是奉旨劳军,走马观花,回来之后,也没有什么轶事可说,未免有入宝山而空回之遗憾,你可不同了,一去数月,总有点谈资可供飨客吧?”

  载沚拿起一块在井里冰镇过的西瓜,用力咬了一口,汁水流淌,他也不顾,“若说谈资吗?那可就多了。”胡乱把西瓜咽下,接过下人递过来的手巾擦擦,“先说日本人的饮食吧,哎!我不说你们根本想不到……”

  载渢、载淟等了片刻,却不见他开口,有点狐疑,“四哥,你倒是说啊?怎么只说半句话?”

  “啊,忘记了。”众人一片大笑斥骂声中中,载沚坏坏的一笑,“若说日本人的吃饭,我有一次在神户,正好带着人在街上,闻见街边有饭香味,进去一看,你猜如何?不过是一条熏鱼,放在桌子正中,一家人围桌而坐,谁也不敢下筷子,这家里有三个孩子,说实话,看他们瘦骨嶙峋的样子,也真是让人心疼。”

  “那,后来呢?”载渢问,“你就没有大发慈悲之心?”

  “怎么没有?”载沚说,“所以我这一次回京来,一个是为皇阿玛祝祷,还有一个就是要请皇阿玛的旨意,看看能不能在日本解决百姓用度吃紧的问题。”

  “老四,长本事了嘛!”载澧惊异的说道,他是大阿哥,性情和载沚有几分相似,若不是双方壁垒分明,本是兄弟中感情最好的,由他说话,最为适宜,“去了一次日本,居然学会以天下为公了?”

  “当年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话,当时还不大懂,去了一次日本,”载沚苦笑着说道,“去了一次日本,这才明白这句话是何意。我等身为天家子嗣,自小锦衣玉裹,何曾见过半点小民百姓的甘苦?日本如是,我大清又如何呢?”

  “日本岂能和我大清相比?皇阿玛圣明烛照,四海安定,至今已三十年;而日本呢?弹丸之地,主暗臣庸,所以要我说啊,即便没有那什么西乡从道侵略台湾,早晚有一天,我大清也要兴兵东渡,解民倒悬。”

  载渢和载滪相视一笑,都听出了载滢话中的毛病;什么叫没有这一次侵略事件,也要解民倒悬?这不是和当初伊藤博文所说的,质疑大清日后将‘倚强凌弱’视作大政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若是传到皇阿玛耳朵里去。就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载滢还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失言,大声说完,转头又问载沚,“老四。今天为你接风,是高兴的日子,说些旁的,别老提这些让人不开心的话。”

  “对,老二说的是,说说大家都爱听的。”载澧大声打着呼哨,“这一次到日本去,有没有像二弟那样。给我们带一个弟妹回来啊?”

  载沚狂笑,“我就知道,大哥,我就知道。这才是你想问的吧?”弟兄们放开怀抱,同时大笑了起来。

  “要说嘛,我可没有二哥那么好运气,日本人弄了个釜底抽薪的迁移之策,神户城中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要么老,要么小,简直不堪一提。”说着话。载沚苦笑摇头,似乎为自己不能一近东瀛佳丽的芳容。觉得很遗憾似的。

  载滢看他七情上面的样子,分外觉得好笑。“老四,不必戚戚,你若有心,等日后让你二嫂给你找一个更好的。”

  载沚知道他口中的二嫂指的是谁,闻言瞪大了眼睛,“行吗?”

  “怎么不行?我家四弟样貌出众,又是天家贵胄,对了,你问老五,近来听说,日本人有意和我大清联姻呢。”

  载沚不觉兴奋,反而颓丧,“联姻有什么用?难道让日本女子来了做小吗?即便我肯,皇阿玛也不肯的嘛!”

  “这倒也是的,”载滢自知说错了,“不过没关系,总还有机会的,慢慢来吧。”

  兄弟们笑谈几句,载滪府中的听差来回:晚宴已经准备好了,请各位贝勒贝子爷入席。

  *********************************************************

  载滪府中一片热闹,圆明园中却是安静如常,皇帝和往常一样,盘膝坐在软炕上,用热热的手巾把擦擦额头上的汗水,窗户已经打开,挂着点燃的艾草,用来驱赶蚊虫,但今年的夏天天气热得邪门,一直到五月初,今年的第一场雨才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落下,但雨量极小,根本不足以应付日渐干枯的田地所需,从各省报上来的晴雨表看来,今年旱灾已成,倒要小心应对了。

  想着数日前载沚回京奏陈,日本百姓缺粮已经非常严重——日本产粮县很少,而且产量也低,承平时候,尚且需要从中国、朝鲜、台湾等地贩运,经过战火的波及,运输通道早已断绝,加以国家用兵,自然要向百姓征粮,弄得神户、大阪、三原、福山等城都是家无隔夜之炊——这还是大城市,其他小镇,就更不必提了。

  载沚建言,把今年四月间朝廷拟定的,向日本运输粮食的计划再加以扩大,一月不到的时间,已经运输过海超过三百万石,还要追加四百万石,供应当地百姓购买食用——这个建议遭到了阎敬铭、奕䜣等人激烈反对,自己一时没有表态,算是把此事拖延了下来。

  认真想想,载沚的脾性有点像他的五叔,都是表面上一派荒唐,内秀在心的那种人,旁的不提,只是这份对于异国百姓的仁义之心,就不枉自己选他过海当差的一番苦心哩!

  从载沚想到载滢,皇帝顿时觉得有些懊恼,是从几时开始的,载滢越发堕入魔道,也开始让他觉得失望。天下尽知,未来承继大宝者,非此即彼,而载滢为了出风头,在自己面前邀宠,近半年来党援大员,结交外臣,别人不提,李鸿章一个!自从投到载滢一党之后,叠加赏赐,加官进爵,令天下侧目,有那利令智昏的,无不以其为榜样。弄得载滢一党,门人越来越多,却不想想,一旦如其所愿,这些人恃拥戴之功,到时候怕就是大尾之患!

  皇帝扪心自问,是自己给了他错误的信号,还是他本性如此?当年的载滢可不是这样的啊!

  第225节

  六月初九,是皇帝的生日,早上起来,戴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酱色直地迹唇鹆郏嗌钡丶{纱金龙褂,戴正珠朝珠,束白汉玉四块瓦马尾带,穿青缎凉里皂靴。先到奉先殿,大高殿、寿皇殿行礼,然后到钦安殿斗坛拈香,再到钟粹宫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还养心殿。

  这一天是注定烦劳的日子,军机处几个人进殿行礼,像这种大节,又叫‘花衣期’,前三后四的数日之内,各省都会把一些饥馑灾荒的消息押后,军机处奏对也是说一些祝祷的应景词儿,不料皇帝另有所想。等奕䜣几个恭祝万寿无疆的话说完,他开口了,“朕前几天把各省的晴雨表看了一遍,直隶等省旱灾已成。军机处可有什么成议,能够减少损失的?”

  奕䜣不想他问及,迟疑了一下,“回皇上话,若说旱灾。这些年中也是有过的,但自咸丰二年以来,各省兴建的粮仓,储粮多多。正是为天时不合之季所用。更且说,天下各省的百姓也很有一些抗旱救灾的经验。这两下里联手而动,再加以京外官员。上体圣心……”

  “粮仓的事情朕知道,不过直隶、河南、江苏三省的粮仓不是都为去年用兵和这一次救济东瀛小民而搬空了吗?江苏不提,山东二省还是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方,得想个办法,认真的落实下去,百姓没有了粮食吃,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圣明无过皇上,臣弟下去之后,即刻拟旨,通传外省诸员。”

  “还有啊,运往日本的粮米,断不能停止。”

  这件事是两天前由阎敬铭上折子提及的,无他,自己的百姓还吃不饱呢,难道反要先给别人吃?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皇帝只是把此事押后,不想最后是这样的结果?阎敬铭立刻一挺身,就要开口,皇帝先一步看见了,“阎敬铭,朕知道你想说什么,山东等地的百姓吃粮一事,朕始终记挂在心,关外三省都有产粮,只要用铁路源源不断的运到关内,必可缓解如今的形势——左右不过是晚几天罢了。”

  “皇上所见极是,但臣想,即便要晚几天,也要先顾全我大清子民,我大清的小民等得及,难道日本人就等不及了?”

  皇帝苦恼的挠挠头,“你啊,朕就知道,旁的人即便不说,你阎敬铭也一定会说话。”

  “臣不敢。”阎敬铭丝毫不以皇帝这种语带哀求为软化,仍旧直挺挺的跪在那里,看他的样子,皇帝不给一个明确的答复他就绝不会放过似的。

  “中堂大人,万寿节是皇上大喜的日子,有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再说?难道各省的百姓连这一天都等不及了?还是你……”

  “六爷这话臣不敢苟同,皇上登基之初,就对天下有多番上谕,老臣还记得其中警句,百姓,国之根本,天下为督抚者,当上体天心,代天守牧,……”

  “行了,”皇帝苦笑着打断了他的话,“既然你一定要知道,朕也不妨告诉你,日本百姓固然可以熬得过旬日光景,而且,正如你阎敬铭当初所说的那样,所得之日本土地,方圆不过百万,人口更是戋戋,何以用几近千万石的粮食东运过海?这个问题,不但是阎敬铭问出口的,也是你们很多人心中存疑的,是不是?”

  “臣等不敢。”

  “嘴上说不敢,心里自然是这样想的。朕今天在这里,一并为你们解答了吧。”皇帝无奈点头,重又盘膝坐好,“你们知道不知道,日本人和我们签订了合约,把土地割让给我大清,但是却把人全部弄走,就是有意看朕的笑话,看我大清朝的笑话。你不是要地吗?我们给你,给你又如何?到时候这里根本都是满目苍凉的原始不毛之地,你中国人无人可用,又能怎么样?最后还不是老老实实的滚回你们的国家?”

  “……因为这样,朕才不惜运输粮食到日本,须知马上得天下,却万万不能马上治天下,要想东瀛的百姓诚心顺从我大清,全在文明之功!而所谓的文明,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人能够吃饱肚皮!圣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便是此意了。”

  “皇上这话,臣不敢苟同,若在往年,自可无惧,因为南北诸省都建有大型的官储粮仓,这是我皇上睿见万里,从咸丰二年起开始进行的一项特大工程,数十年而下。臣敢说,大清朝就是遭遇三五七年的颗粒无收的大灾,也完全能够支撑得下来;但今年情况有些特殊,去年用兵东瀛。军粮大多从各省所出;到了今年的四月份,为了收拢日本百姓的民心,朝廷又从山东、河南、直隶和山西诸省调拨了三百万石的粮米东运,一直到现在,这批粮食还没有运完!”

  阎敬铭喘了几口气,他说得又冲又急,大小眼一起乱眨,“你先别急着说话。有事慢慢来,朕又不会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