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220章

清山变-第220章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奕想了想,说:“皇上,若是英人真的要为鸦片一物兴兵寇边的话,则江南所筹划之铁路、钢厂各项举措,是不是也会受到此事的影响?”

  “这是一定的。”皇帝黯然点头,“不过,此事也顾不得了。总要有一个安全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谈得上其他。”

  考虑了一会儿,他又说:“朕想,伯明翰远路而来,绝对不会为这第一天的会谈不欢而散就黯然南返,总署这边总还要有的忙,在这段时日里,你们多多和美、法各国接洽,一旦和英人谈判崩裂,铁路之事不能停下来,请求另外各国接手。在条件上,不妨暂时放宽一些。总之一句话,对法美两国,要尽可能的容让一二,届时,英人就是真的敢于动用武力的话,也要考虑一番其他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所在。”

  奕心中一动,直愣愣的问了一句:“皇上可是要行以六亲同运之策?”

  他这样的说话,正好触到皇帝的痒处,“你能够见识到这一层,可见你在总署衙门之中,确实的有所长进了。”

  奕心中大乐,笑呵呵的碰了个头:“臣弟愧蒙皇上嘉勉。臣不过是愚人千虑,略有一得罢了。”

  皇帝摆摆手:“都累了一天了,跪安吧。”

  众人跪安而出,皇帝坐在座位上思考着这一次对英政策的转变:鸦片之事不能达成协议,只怕英人定然会像道光年间一样,兴兵来犯——这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

  在天津绿营所见,虽是一城一地的得失,然而见微知著,想来大清的武备之力已经疲弱到了极点。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一些兵,连面对皇帝的巡视,放枪之际都不能做到临敌不乱,又如何提得到什么保家卫国?真正是到了大肆裁撤,痛加改革的地步了。

  而这等改革之法,莫过于一场战事,让朝野上下深刻见识到兵武不修,才能不济之后,方能够有最佳的时机和效果——届时,若是和英人的一场冲突一如所料的打输了,自然给了他最好的借口;若是居然能够打赢了,皇帝的威望如日中天,再提起改革,想来朝野上下的阻力也会小得多——这也正是皇帝面对这一次的谈判,态度如此强硬到了极点的缘故

  他想了一会儿:“六福?”

  “奴才在。”

  “到前面去,传军机处到这里来。”

  “喳。”六福答应一声,出殿而去。过了好一会儿的时间,门帘从外挑起,文庆、翁心存、孙瑞珍、曾国藩几个进到殿中,撩衣跪倒:“臣等,恭请圣安。”

  “刚才老六他们来过了,和英国公使的会商不欢而散,此事,你们知道吗?”

  “臣等略有耳闻。英人得陇望蜀,狼子野心,以蕞尔小国不知礼法,竟然在两国邦交之际口出狂言,种种狂悖之处,难以胜言,这也不过是英人惯用伎俩。皇上不必为这等人忧劳圣怀才是的。”

  “话是这样说,不过英人为鸦片之事不惜挑起两国纷争,这在道光朝是有先例的。到时候,英人真的不远万里举兵而来,你等以为,只凭在天津所见的绿营兵士的暗弱无能,可能收御敌于国门之外之效吗?”

  奕不在,文庆就是首辅军机大臣,闻言立刻除冠碰头,口中答说:“臣等奉职无状,上劳廑忧,请皇上责罚。”

  皇帝连眼眉都没有动一下,低头看着下跪的几个人,开口问道:“曾国藩?”

  “臣在。”

  “你是新补的兵部尚书,兵制之事,你也曾经上书于朕,关于此事,可有什么要说的吗?”

  “是。臣以为,管兵当先管将。武将之中,挑选操守良好的,大力加以提拔,”曾国藩跪在人丛后面,亢声而言:“臣想,军队之中,首重纪律二字,纪律不好,难免骚扰地方,百姓见到军士,心中就、会害怕,不但不能提供帮助,反而暗中资敌。所以兵制之事,当首先以整顿纪律为第一要务。”

  “嗯?”皇帝微感诧异的问道:“这和你上月在天津时给朕上的折子中所说的,似乎前后不一啊?”

  曾国藩知道,皇帝这是在问及皇帝驻跸在天津黄家花园时,自己进呈的那份《痛陈八旗、绿营兵政弊端折》了。他自然也有话分辨,当下碰头答说:“臣的原奏中本就说过,绿营、八旗有制度、平日积习、行于出征战阵之际弊端种种,最为严重者则是将帅士卒各顾自私,彼此妒猜,互不相下;绿林绿士仇杀民壮乡团以至勇丁;纪律太坏。每每绿林绿出征之时,到处扰民,已成最大隐忧数款。”

  他停顿了一下,喘了口气,继续说道:“以臣愚见,凡此种种,皆为兵伍所在,不讲纪律之恶行表征所见。只要能够痛加整顿,想来以绿营、八旗将士久在军伍,百凡历练之身,一旦能够痛改前非,日后为国出力,诚然也是大可预见之事。”

  皇帝好一会儿没有说话,曾国藩所说都是书生之见,未必能够落到实处。而且,即便自己下旨要求各省整顿兵伍纪律,怕也不过是阳奉阴违,弄到最后,一事无成。

  想了想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皇帝说:“英人此番在我国贩卖鸦片受阻,依朕想来,早晚必有一战。而现今各省之中,兵武不兴,实在是最大的隐忧。刚才曾国藩所言,虽也是正论,不过重整纪律,缓不济急。还要有一些更加能够立竿见影的法子来。你们都说说,有什么好法子,可以解决目前为难的局面的?”

  孙瑞珍在后面跪着,这一次政海波涛,赛尚阿、贾祯等人覆顶而没,新捡拔的几个人都算是新近之资,不过这其中也大有分别。奕、文庆、文祥都是旗人,是他不能比的;曾国藩帝眷之隆朝臣无双,是他不敢比的;翁心存上书房教习,负责大阿哥的学业,再加上翁同龢是皇上身边近人,也是他羡慕不来的。

  所以,虽然入值军机,却也不过是陪衬,这一次听曾国藩的话给皇帝委婉的驳了,急于自见之下,前行了几步:“回皇上话,臣有话说。”

  “你说吧。”

  “是。刚才曾大人所言,纪律败坏实在是八旗、绿营兵士第一大弊端。而整顿之法,又不可片刻建功,所以臣以为,不如在八旗、绿营之外,另行招募兵士,重新训练,从竖立根基之时,就将纪律严明起来,日后奋战之时,当大有所成。”

  文庆吓了一跳,在旁边赶忙进言道:“回皇上话,臣以为孙大人所言不妥。”

  “怎么个不妥?”

  “回皇上话,奴才想,既然要另行招募兵勇,则兵饷、军粮、装备等物纷繁复杂之外,更要动用大笔国帑,再行成立新军,则各项支出,又是一笔极大的费用。臣恐耗资靡繁,非百姓之福啊。”

  看文庆急得面色通红,皇帝和煦的摆摆手,“都不要吵了。孙瑞珍的话很对,明知道筐子里的苹果都烂掉了,还想得到一个好的苹果,就只有到树上去摘。不过文庆的话也并非无理,成立新军,各项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极大的开支。”他一眼瞅见曾国藩张口欲待说些什么,便停了下来:“曾国藩,你想说什么?”

  曾国藩不慌不忙的答说,“是,臣倒以为,不如取孙大人和文大人所议之长,略加修改,当可收精兵之用。”

  “怎么说?”

  “臣的意思是说,就从现今有的八旗、绿营兵士中挑选那些年轻的,略加教化即能为国出力的,甄别出来,另外组成一伍,加以训练,日后定然能够收效。”

  孙瑞珍心中佩服,难怪曾国藩得皇帝的宠幸,果然心中大有丘壑。这样的主意自己怎么就想不出来呢?当下重重地碰了个头:“曾大人所言皆是为国良谋,臣附议。”

  “臣也附议。”

  看军机处众人没有旁的意见,皇帝点点头:“曾国藩的办法确实是好,不过,就正如曾国藩所说,既然是从八旗、绿营兵士中选拔精锐,加以调教,只恐能够入选之人,十中无一。这样吧,就以现有兵士为基础,不足之数,在各省张贴布告,允准百姓,民壮参加其中,以充盈兵员。”

  “是。”

  “至于那些未被选召的兵士,也不要让他们在兵营之中闲置下来,各省把剩余兵士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屯田垦荒,另外一部分,就在省内分为省、府、道、县四级,成立警用队伍。平常日子里,担任地方守护,维持治安。仿效九门提督职分,拱卫地方,缉拿奸宄。”

  文庆等人心中佩服,只是这几句话的功夫,亏这位主子是怎么想到的?居然拿出这样一个看来奇怪,深思下去却很实用的办法来?

  只听他继续说道:“兵制改革,旨在去芜存菁。军机处下去之后,给各省督抚、将军、提督、总兵发送廷寄,告诉他们,不要怕什么被裁撤下去的兵士聚众闹事,更加不要有任何徇私回护之心,这一点要让各省督抚认真查处,但凡有类似情弊的,各省都要具名参核,朕无有不准。”

  “最后,……”皇帝想了想,断然一挥手,“不要把各省的满人、汉人分得那么清楚,更加不必弄什么旗营,绿营,着选拔出来的兵士,不论满汉,都在同一个军营中吃饭、训练。真是笑话,立国已经两百余年了,现在居然还有人说什么满汉之别?你们要知道,这种血火之间,方可见袍泽之义哩”

  曾国藩等心悦诚服的碰下头去:“皇上身居九重,而心念天下各方,臣等不胜钦服之至。”




第128节新式快枪

  第128节新式快枪

  兵事初步有了结果,皇帝的心情大好,琢磨了一会儿,又道:“曾国藩,你当初上过《汰议兵书》,又上过《痛陈绿营、八旗兵制弊端》的折子,朕想,就简派你到天津去一次吧。就正如你刚才所说,纪律实在是军队第一大重要因素。武将的操守要紧,不然不能约束士兵,纪律一坏,百姓看见就怕,那里还能打胜仗?所以朕放开手让你去办。新建的军伍不光是阵法武艺要练得好,更要把旗营、绿营的暮气腐败,切切实实扫一扫”

  “是皇上于军中的毛病,烛照无遗,臣蒙皇上栽培,天高地厚之恩,感激莫名。如今厉行新政,发愤图强,臣必当尽心竭力,勉力图报。”说着,曾国藩咚咚的碰了两个响头。

  “还有旗营,这些旗下大爷,顶用的少,成天领着一份俸禄,不做事的多。对于旗营,也不要手软。”皇帝口中说着,心中在想,曾国藩再如何有能力,总是汉员,若说能够让旗下大爷们肯于俯首帖耳,怕不是能力不济,而是不能大展拳脚,当下又说:“朕让僧格林沁和你一起到天津去,总之,要把旗营的兵务,彻底的肃清一番。”

  挥退了军机处的几个人,皇帝传旨:“招肃顺到御前来。”

  肃顺最近又升官了,皇帝看他忠劳勤勉,捡拔他做了内务府大臣,总管皇帝的内廷事物,除此之外,又让他兼了兵部的差事,每日里入值,所以一传就到:“奴才给皇上请安。”

  “肃顺啊,朕刚才和军机处的几位大人见过面,其中特别提到,现在的军务真该到了好好整治一番的时候了。”

  “是。圣明无过主子,奴才这一次到天津去,蒙皇上特旨,也到杨村军营之中去看过,那里面种种苟且徇私之弊,非奴才所能奏答,上渎天听。”

  “正是此意。所以朕有意在这京中八旗各营之锐健营、火器营、健扑营、前锋营、护军营、甚至在圆明园护军营中,做一番军制上的改制。这本来是曾国藩的差事,不过要是让那些旗下大爷听汉人的调遣,还是千难万难,所以,朕想,就让你从旁协助,专司其职了。”

  肃顺心中惊惶。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一旦应承下来,无疑便是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但是眼看着皇上盘马弯弓,只等自己一言而断,又怎么能辜负君父?更且说,又怎么能放过了唾手可得的富贵?

  想到这里,肃顺庄重的跪了下来:“只要能够为皇上分忧,为我大清江山社稷分忧,奴才就是粉身碎骨,也全然不会退缩半步”

  “你有这样的一颗心,必有后福。你先起来说话。”皇帝摆手让他站了起来,对他说,“这一次英人北上,为鸦片合法交易之诉求,到朕前哓哓不休,朕让总署衙门那边将英人所请逐一驳回,想来不久之后,英人又会如先皇年间那般,轻犯我天朝边圉。各省的兵务,朕虽然没有亲眼得见,但只看天津一地,也大约知晓,总不外乎如此等而下之之状况。所以,朕已经命军机处那边,以四百里加急廷寄各省,兵制改革,一定要抢在英夷为鸦片贸易,再来寇边之前,朕就要看到成果。”

  “至于京中,朕想了想,与其大张旗鼓的做兵制改革之举,不如暂时从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