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柄大明 >

第643章

权柄大明-第643章

小说: 权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让徐达的军队向南进攻,只是一次行军而已,不会有太难啃的骨头,而且,徐达一路过去,光复各座城池之后,正好可以向南收兵,直接回他的驻地了。

    徐达向南面去旅游,常遇春不感兴趣,他脑子一动,立刻想到了什么:“王爷,你是不是要亲自领军,去找扩廓的麻烦啊?听说,他的军队,是向和林去了,咱们捎带着,将整个草原都抢过来算了。”

    常遇春的胃口真大!抢过草原来,能干什么?在那里开垦土地,全部种粮食?陈风摇了摇头:“不,我们没有任何作战任务,就留在大同。”

    留在大同?常遇春顿时一脸无奈:“王爷,那还不如让我带着军队去南面转悠转悠呢。”

    “常聚跟本王提了好几次了,总让你领军,让常聚守大都,他实在憋得晃,看来,下次再有任务,就让常聚带军出征好了。”陈风说道。

    陈风这么一说,常遇春的脸色,顿时就变得很难看。

    虽然现在陈风是王爷,位高权重,但是,对于这些部下,从最初就跟随他的人,陈风还是比较和蔼的,所以,常遇春才会不断地给陈风抱怨,现在,陈风这么一说,常遇春立刻就闭嘴了,他知道,王爷说得出就做得到,要是一直在大都城里呆着,那就太憋闷得慌了。

    “你最近的任务,就是按照刚刚孙得胜的标准,找那些被关押的官员商讨,只要他们给得起银子,就将他们放了,要是不给,那就继续关着。”陈风说道。

    刚刚孙得胜的标准,除了抄家本来就得的三千多两银子,还有即将去查获的八千多两,也就是说,每一个官员,至少得压榨有一万两来才行。顿时,常遇春就在心里有了标准。

    那些都是贪官,每一个人,都富得流油,压榨他们,常遇春没有任何压力。

    “是,王爷,这件事,就交给俺老常去办好了。”常遇春说道。

    常遇春走了出去,陈风坐在上面的太师椅上,默默地愣神。

    “王爷,我们这么做,是否合适?”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

    陈风不用抬头,就知道是施彦端。

    这次,陈风要迁移百姓,可是一件大事,陈风自己的经验并不丰富,能力,其实他自己也清楚,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陈风不可能事事躬亲,所以,在陈风从上都前往大同的过程中,也飞鸽传书,将施彦端叫了过来。

    陈风前脚到大同,施彦端后脚就跟着来了。刚好碰到了出去的常遇春,听到陈风这般办事,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于是,忠言逆耳,还是向着王爷提了起来。

    施彦端的年龄不小了,但是,精神依旧矍铄,看着陈风的目光,炯炯有神。

    “施老先生,有何不妥?”陈风问道。

    “王爷,我们是仁义之师,要用仁义的手段,我们让那些官员交银子,交够一万两的,就放人,不够的,就关押,这般作为,不能算是光明磊落啊,而且,要是传到了皇上那里,风言风语,又会不少啊。”施彦端说道。

    交够一万两?自己什么时候规定这个数额了?陈风一听,立刻就想到,是常遇春理解错误。

    对于不同的官员,要有不同的捐款额,毕竟,一个三品官员能够贪污到的数量,要远远地高于一个九品芝麻官。

    看来,该给常遇春提醒一下。

    不过,暂时还不用着急,先按照这个标准收,其实也不错,等到那些真正拿不出这么多银子的人来,再适当地降低标准,也未尝不可。

    这件事,陈风是坚定地做下去了,事后,数年的时间内,大同城原本的官员,只要听到常遇春的这个名字,就吓得瑟瑟发抖,背地里,不知道说了多少陈风的坏话。

    但是,在百姓的心中,陈风却是高尚无私的,这次迁移的行动,让百姓没有受半点的委屈,还都非常自愿。

    现在,施彦端对陈风的这个行为,进行了提醒,这是施彦端的本份。

    施彦端非常好奇,陈王爷虽然不是最富有的,但是,陈王爷手下的各个生意都非常红火,赚来的银子不计其数,又怎么会来这里,压榨这些鞑子的官员钱财?这不符合王爷的行为啊。

    “我也不想这么做啊。”陈风说道:“施老先生,你告诉我,将一百万人口,从山西,迁移到山东,河北,河南这些地方,需要多少资金?”

    迁移一百万人口!听到陈风这么一说,顿时,连施彦端也惊讶了:“王爷,您的意思是说,朝廷决定,要迁移山西的百姓了?”

    陈风点点头:“是啊,否则,我也不会让你这么老远地从大都过来了,皇上下了圣旨,将这件事,交给我去办,但是,一文铜钱都没有给我,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啊!”

    空手套白狼?施彦端对陈王爷新创造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生动的说法给逗乐了。

    “王爷,这件事,也算是迫在眉睫,毕竟,中原经过数年大战,人口锐减,现在,土地荒芜得很厉害,将北方的土地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是让我汉人重新繁衍,尽快发展的一个方面。从山西迁移人口,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朝廷现在,的确是没什么资金,连北伐的军饷都凑不齐,迁移人口,除了交给王爷,要是别人来做的话,肯定是使用部队,直接将百姓们押着去迁移了。这是皇上对王爷的信任。”施彦端说道。

    施彦端虽然没有亲见,但是,这番分析,却是有理有据,陈风知道,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交给别的人来做,肯定是一场山西百姓们的血泪史,那些官员,只管完成任务,谁在乎中间的过程如何。

    再说,皇上让这番迁移,又不给银两,那些官员,也没有别的计策可以实施。

    “施老先生,那您说,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让百姓们安心地迁移啊?”陈风问道。

    “王爷,要让百姓们迁移,那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条件,比如说,到了新的地方,开垦出来的荒地,几年之内,不收任何税赋,愿意迁移的,也不用服徭役,而且,我们给每一户迁移者,发放足够的路费和安家费,这样,他们应该愿意主动迁移。”施彦端说道。

第879章 施彦端计策难行

    “那么,我们迁移一百万人口,需要多少资金?”陈风问道。

    其实,施彦端的这个说法,在陈风眼里看来,却有些纸上谈兵,故土难离,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想要让百姓们主动迁移,那是非常难以办到的,这些措施,恐怕还不够。

    当然,这都是陈风一瞬间的想法,一切想法,都要等到实践之后,才能够知道是否正确。

    现在,陈风就是在讨论具体的措施了。

    “王爷,一百万人口,每一个人,需要路费,大概在十两左右的银子,要让他们在那里生活,至少需要几十两的银子,要安置他们住下,盖房子,播种,购置农具,都需要资金,这样下来,每人按一百两银子计算,需要…”施彦端还没有说完,就看到陈风的脸色,绝对的不好看。

    其实,如果要是像历史上那样,押着百姓去新的土地,只需要沿途管饭就行了,而且,那些饭也绝对的吃不饱,只能保证不饿死,那么,每个百姓,有上一两银子的伙食,就足矣了。

    但是,若是要让他们自愿去新的土地,那么,就不能像押牲口一般的方式,一路上,十两银子的消耗,其实不算多,毕竟,走路过去,得需要耗费两个月。

    而想要让百姓主动离开,那安家费,也不能太少,否则谁愿意过去?施彦端给的条件比较好,一百两银子,这已经会让很多百姓都心动了。

    但是,这般算下来,那需要的银子的数目,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施彦端还没有算出来数目,陈风已经不想听了。

    “王爷,我们可以学当初商鞅变法时的做法,第一批愿意主动迁移的,就按照这些银两给,而后续的那些百姓,就开始减少,这样,可以鼓励百姓们下决心,尽早迁移。”施彦端说道。

    先只给一部分人这种标准,这陈风还能够接受。

    “嗯,施老先生,那下来,就要有劳你了,将这条政令,宣传出去,尽快打响第一炮。”陈风说道。

    “是,下官遵命。”施彦端说道。

    看着施彦端出去的背影,陈风在脑海里依旧想着,如果要是这样也不行的话,那就只能采取点特殊的方法了,究竟用什么办法才好呢?

    第一次,陈风感觉到压力山大。

    当然,施彦端的压力更大,他知道,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到了山西迁移人口的问题,这是重中之重。

    比施彦端压力更大的,还有另一群人,就是被抓起来的大同原本的那些官吏。

    孙得胜回到了牢房,立刻,就被其余的人围了起来。

    大同府衙的牢房,他们平时是很少来的,现在,却都被关在了这里,生死不明。

    明朝会怎么对待他们这些为鞑子效力的官员?虽然以前的元朝官吏,很多都被明朝重用了,但是,那毕竟是以前的事。

    现在,元朝已经彻底没落了,明朝也不会再摆出一番好的姿态来对待他们这些人了。

    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承受着煎熬,一觉醒来,大同城就改庭换面了,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贪杯喝酒而自责。

    尤其是,今日孙得胜被拉出去了,究竟会怎样,砍头了,还是受刑了,他们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毕竟,这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安全。

    “嘎吱。”这时,外面的门先开了。

    顿时,他们都站了起来,向着牢房外面张望。

    昏暗的油灯下,一个满脸堆着笑容的人,走了进来。

    “孙大人,孙大人,怎么样?”顿时,离得最近的人,立刻就问了起来。

    以前的时候,他们要是大声喧哗,看管着牢房的那些士兵,早就过来教训他们来了,但是今日,却没有人管他们,就连那两个押着孙得胜的人,此时,也似乎跟孙得胜有说有笑,就仿佛是好兄弟一般。

    其他人看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而且,看样子,孙大人没有受刑,还是受到了礼遇一般。

    不过,要是受了礼遇,为何还被关进来?

    很多人想不通。

    “哗啦!”牢房里面的栅栏门被打开,孙得胜又被关了进来,然后,其他的士兵,就离开了。

    “孙大人,孙大人,究竟怎么样?”一旁的人赶紧问道。

    孙得胜刚刚一直装出笑容的脸,立刻变成了苦瓜状。

    其他人看了,心里更是大惊,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最复杂的。

    孙得胜看着这些同僚,本来想先吐一番苦水的,但是一想,万一这些人之中,要是有人把自己的话给传出去了,说不定,陈王爷还会找自己麻烦的,顿时,那些发牢骚的话,也不敢多说。

    “孙大人,他们没对你用刑吧?”又是一个关切的声音。

    “没有,而且,我很快就会出去了。”孙得胜说道。

    很快就出去了?这句话,顿时让很多人羡慕。

    “孙大人,你可得救救我们啊,你出去了,要带着我们啊。”另一个人说道。

    “你们能不能出去,就看你们自己了。”孙得胜说道:“我能出去,是向朝廷捐了一万两银子,你们自己想想吧,哪里能够凑出这笔银子来,只要有银子,捐给了朝廷,就能出去。”孙得胜说道。

    一万两银子!顿时,很多人心里就是一沉,果然,和他们想象的一样,明朝的官吏,其实也是为了钱,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就能把自己买出去。

    但是,一万两,上哪里弄这么多银子去?

    说完了这话,孙得胜就靠到了牢房的一个角落里,他已经不再担心什么了,可惜了,那可是一万两的银子啊!

    这一夜,牢房里的官员,个个无眠,他们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凑出这笔银子来。

    他们不知道,此时,牢房外面的人,正在监视着他们。

    如何引诱这些人主动捐资,常遇春很费脑筋,毕竟,常遇春没有陈风那循循善诱的本事,所以,让孙得胜回牢房,算是将这话带了回去,这些官员,都知道该怎么办。

    果然,第二日,就有官员来向常遇春表态,愿意给朝廷捐资,常遇春来者不拒,这些捐款,逐渐丰厚起来。

    在常遇春认真地为迁移百姓筹集银两的同时,施彦端也没有闲着,他首先来到了大同外围的村落里,了解情况。

    村口,一名老者,正在那里,叼着烟锅,望着外面田野里的粮食,正在出神。

    “老哥,今年的收成不错吧。”施彦端路过这村子,看到这老者,顿时就下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