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世收藏 >

第53章

盛世收藏-第53章

小说: 盛世收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家里已经有了文房三宝,唐风这些天对文房用具特别感兴趣,他问道:“你们这里有文房用具吗?”

    女老板伸手作请状,将唐风引向店堂的另一边,她说道:“我们有文房用具,但并不齐全,现在只有古墨和砚台。”

    唐风的三宝独缺砚台,他说道:“那我就先看看你们这里的砚台。”

    女老板说道:“真是太巧了,我们刚好有一方端砚。”她说完话,双手从货架上取下一方砚台递给唐风,唐风接过这方端砚翻来覆去的查看了一番。

    端砚因制砚之石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境内的端溪而得名,由于端石石质高洁细腻,滋润幼嫩,坚实严密,因此,端石制成的砚台具有磨墨不滞,易于发墨;扣之无声,磨之亦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的特质,自古就是非常名贵的砚石。

    如果这方砚台真是端砚,那便是上品绿端,而这方砚台颜色青绿中微带土黄,石质细腻温润,凝重浑厚,摸上去手感极好,完全达到了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的境界,确实是绿端无疑。最难能可贵的是此砚雕功精细,意境特别,雕者巧用天然的土黄色石皮作荷叶的卷边,整个砚台就像是秋日荷塘上的一张荷叶。由于荷叶中间的青绿与荷叶卷边的土黄之间有着近乎完美的颜色过渡,使得整张荷叶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就算不把它当砚台来使用,也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石雕艺术品。

    唐风看完之后问道:“这方砚台怎么卖的?”

    女老板说道:“八万块。”

    唐风再问道:“真的不能少吗?”

    女老板笑了笑,说道:“一看就知道您是懂行的人,既然是行家,我也不拐弯抹角了,我们有我们固定的定价原则,是不做二价的。做生意讲个诚信,按照比例高于市场行情总比信口开河漫天要价要好,您说是吗?”

    “那好,我要了。”这家古玩店开价还是比较透明的,至少不像某些无良商人那般一个人一个价,而唐风也急于拿下这方砚台凑齐文房四宝,因为,他很爽快的答应下来。

    女老板拿来包装盒包好砚台交给唐风,她问道:“先生还有需要吗?我们这里还有上好的古墨。”

    唐风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虽然她这里的古墨也算不错,但比起唐风手里的那锭康熙贡墨就要逊色很多了。

    看到唐风无意购买其它古玩,女老板问道:“你是付现金还是刷卡?”

    唐风拿出银行卡说道:“刷卡吧。”款货两讫之后,唐风和林沐雨一起走出“海内存知己”。

    走出店门的林沐雨忍不住心中好奇,取出端砚一边走一边看,她问唐风道:“八万块是不是有些贵了。”她爱好书法,对砚台的行情很了解,虽然端砚弥足珍贵,但不是名家留款的端砚行情也就七万块左右。

    古玩的市场价值并不等同于它的真实价值,文房四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由于世界上除中国外极少有国家盛行过书法,因此,这类古玩的买方市场仅限于两岸三地,在国际市场上,文房用具的价值一直偏低,这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虽然贡墨的行情看上去很高,但这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真正的卖点是御墨的皇家身份,虽然封建王朝早已覆灭,但五千年封建文化的惯性还是让国人难舍“帝王情节”。

    唐风说道:“一点不贵,我还觉得便宜了。”

    林沐雨指着砚台底部“姑苏道人”的款识说道:“但这并不是名人款啊。”

    唐风信心满满的说道:“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八万块钱拿下这方砚台是捡了一个大漏。”

    林沐雨马上来了兴致,她问答:“为什么?”

    唐风说道:“因为这是一方‘熊坑’端砚。”

    ★原谅,此段避无可避,后有精彩设定,请大家继续投票★

第六十一章 峰回路转

    接着,唐风开始跟林沐雨解释捡漏的原因,由于端石自古就是名贵砚才,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官采之后便封坑禁采,自唐宋以来都有军队专门负责守坑,但民盗一直难以禁绝,只是产量都不多。

    到了明末,官盗开始盛行,最为有名的就是明朝两广总督熊文灿,他不惜破坏石坑矿脉大肆采伐,这时出产的端石称为“熊坑”,虽然古代没有城管不能制止熊文灿的野蛮施工,但“熊坑”产出的端石质量极优。

    到了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这时出产的端石成为“张坑”,张之洞提倡文明施工,但由于资源殆尽,此时的端石质量大不如前,所产的端砚价值也远不及“熊坑”。

    唐风说道:“我们现在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正宗端砚多数都是属于‘张坑’端砚,而‘熊坑’端砚的存世量极少,它的价值当然不是‘张坑’所能比的。”

    林沐雨点着头说道:“嗯,确实有‘张坑’‘熊坑’之说,但这两种端砚很难分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虽然店面的事情让唐风最近有点烦,经商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一旦回到古玩方面

    他就如鱼得水了。唐风完全可以从色泽、纹路这些细微的差别区分出“张坑”和“熊坑”。但是,他并不是权威机构,他的判断只能是个人观点,是不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所以,除了自己认可之外,他还需要寻找令别人信服的证据。好在,想要证明这方端砚是“熊坑”也不是无迹可循,因为这方砚台留有“姑苏道人”的款识。唐风说道:“这姑苏道人就是清朝中期时苏州的制砚名家顾德麟,道人,是他的字号,这个人非端溪老坑佳石不肯下刀。”

    听唐风提到“姑苏道人”,林沐雨仔细的观察了一番这方端砚底部的款识,她说道:“可是,这四个字的楷书款并不见得有多精美呀?”

    唐风说道:“恰恰就是因为它的不精美,所以才难以仿制。”古代的和尚道士可不像现代出家人那般不学无术,他们的文化造诣都很高。古往今来,出家的道人制砚者无数,字号道人的俗家制砚名家也有很多,打着道人的名号作伪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顾德麟就是字号道人的制砚名家之一,古书中用“随意镂刻,亦必有致”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制砚水准。但就这样一个名家,他的文化水平却不高,连秀才文凭都没有拿到过,按照现在的标准,基本可以划归为文盲了。没文化就写不好字,写不好字就留不好款,所以,他的款根本谈不上精美,很容易跟普通砚工的款混淆,这可能也是“海内存知己”的老板没有看出这方古砚真正价值的原因。

    林沐雨这回完全明白了,熊坑出自明末,张坑出自清末,而顾德麟是清朝中期的人,他所制的端砚肯定不会是张坑。她转眼望向身边乐不可支的唐风,笑着说道:“看把你高兴的,捡到大漏也不至于如此吧。”

    唐风摇了摇头,就算是熊坑端砚,市场行情也不过五六十万,它能给唐风带来的收益远不如那块田黄石,他说道:“这不是大漏,我也不是因为捡漏而高兴。”

    林沐雨牵起唐风的手,说道:“你是通过这次捡漏找到了解决店面的办法,是不是?”

    唐风说道:“不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是找到了解决办法的信心。”唐风刚才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捡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对唐风来说,这却很容易,因为他擅长古玩鉴定。同样,因为他不擅长经商,他就会觉得找店面很难,但事实却是,找店面远比捡漏容易。让唐风觉得一筹莫展的不是找店面本身,而是对陌生领域没有把握,因为没有把握,唐风反而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化。好在现在的唐风已经想通了,他只要把捡漏时的冷静思维用在找店面上,一切便可以迎刃而解。

    都市,依然在匆匆忙忙的节奏中飞速运转,刚刚把客人送到目的地的出租车司机迎来了新的客人;完成合同签字的成功人士向着天空挥动着拳头;才铩羽而归的骗子迎向新的目标,不厌其烦的兜售着手里的瑞士原产劳力士手表。在这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城市,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或是“高尚”或是“卑贱”的顽强生存着,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在他们的重复往返中一步步变成现实。整个下午,唐风和林沐雨都在不停的奔波,虽然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面,但重拾信心的唐风已经不再认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只要行动就有机会成功。

    旁晚时分,唐风和林沐雨一起回到家,短暂的休息之后,林沐雨说道:“我去做饭。”

    唐风起身说道:“我去帮你吧。”

    “不要啦。”林沐雨将唐风按在沙发上,说道:“我一个人就可以了。”

    林沐雨走进厨房不久,唐风的电话就响了,他拿出手机,是柳月打过来的,他说道:“柳小姐,你好。”

    电话那头的柳月问道:“唐风,你的石头生意做得怎么样了?”

    唐风说道:“别提了,还没有找到店面呢。”

    柳月笑着说道:“那太好了。”

    “你不会吧。”唐风没好气的说道:“你专程打电话过来就是为了幸灾乐祸?”

    “你可不要好心当作驴肝肺。”柳月说道:“我可一直在帮你留意呢,哎,我在西单那边看到了一间店面,非常的不错,你有没有兴趣?”

    唐风一听到店面就来劲了,他问道:“当然有兴趣了,如果能够拿下,我可要好好的谢谢你。”

    “呵呵。”柳月笑着说道:“那你该怎么谢我呢,说来听听?”

    唐风很认真的说道:“随便你挑,只要我能承受的,都没有问题。”

    “跟你开玩笑的。”柳月说道:“你现在有空吗?那边正好有人。”

    唐风马上说道:“当然有空,你在哪里?”柳月报了地址后,唐风挂了电话,他跑进厨房对林沐雨说道:“沐雨,我要出去一趟。”

    林沐雨回过头来问他道:“要不要我送你去?”

    唐风轻轻搂过她的腰,在她嘴上亲了一口,说道:“不用了,锅里还烧着菜呢,我很快就回来。”

    林沐雨想想也是,她点头说道:“那你去吧。”

    西单是以时尚、品位、休闲为主题的商业圈,是北京居民众所周知的购物消费场所,人流量大,很适合唐风开店。

    唐风打的赶到跟柳月约好的地方时,柳月还没有到,他环顾四周之后点了点头,这里的位置不错,就是不知道房租有多贵。这时,一辆克莱斯勒牧马人停在了唐风的身边,开车的人就是戴着墨镜的柳月,她摘掉眼镜走下车对唐风说道:“等很久了吧?”

    唐风说道:“我也刚来,你说的地方在哪里呢?”

    柳月指着街对面的一个店面说道:“就在那边。”

第六十二章 误会

    唐风顺着柳月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是一幢位于十字路口的“L”型高层建筑,位于西单商业圈整体升级后的延伸段。柳月说的那个店面一半紧靠宽阔的主干道一半处于相对狭窄的分支干道,是两条路人流量的汇集点。但这个店面并不是空置的,它是这幢20层楼盘的售楼处,没有任何醒目的出租标识。唐风问柳月道:“这是人家的售楼处,没有要转手的迹象啊?”

    柳月说道:“你不了解国内的地产业,他们打死也不会让首层的商业用房空置的,你现在要,他们晚上就会给你腾出来。”

    唐风望向挂在售楼处上方的巨幅海报,上面写着:超级商圈,黄金地段,至尊聚宝盆,升值无极限,租售率已达90%,抢手商机,切勿错过。他问柳月道:“这么说,这个广告也是唬人的?”

    柳月微笑着对唐风说道:“如果真的这么抢手,还用得着做广告吗?根据我得到的内幕消息,这座写字楼的空置率很高。”

    唐风对地产业的现状一无所知,如果不是柳月帮忙,他很难找到合适的店面,就算有大面积的空置,地产商也不会公开承认的,他们要维持虚假的繁荣。唐风说道:“我可真要好好感谢你了。”

    柳月摇了摇头,说道:“只是举手之劳罢了,没什么的,我也是通过家里的关系得到的消息。”

    唐风说道:“谢还是要谢的,毕竟我只认识你。”

    两人才一走进售楼处,两位漂亮的售楼小姐就礼貌的上前招呼道:“欢迎光临,请问两位有什么需要。”

    柳月微微一笑,说道:“我们有预约。”

    其中一位售楼小姐说道:“是柳小姐吧,麻烦您二位稍等,我们聂总很快就到。”

    接着,柳月和唐风在售楼小姐的引领下,来到售楼大厅落地玻璃前的茶几边的沙发上坐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