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无限乱入 >

第232章

三国之无限乱入-第232章

小说: 三国之无限乱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越来越明白当初的承诺有多么沉重,也越来越感激上苍赐给他们这样的兄弟。桃园三结义是一个终结性的传奇,整个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传奇的注脚。这个传奇也为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关系,虽然两千年后有个叫古龙的说兄弟是用来出卖的。

  ………………

  总的来说,对于原作者的观点小白只赞同一半;最主要原因是立场的不同吧,原作者是小编,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理解可能不怎么深,而小白是写网文这种不怎么严谨的小说的,但是比较喜爱三国,相对理解也深入一点,而且三国是本小说,和我应该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以上内容看看还是不错的,就当丰富一下理解吧。

  再补充一个脑洞很大的兄弟推理出来的故事: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一定知道,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和关羽没有一分钱的关系,为何罗贯中要如此安排,而且就算要把孙坚的功劳转嫁到关羽身上,为何又要用潘凤来做无谓牺牲呢?

  现在,让我们来到数十年后,兵败麦城的关羽被东吴大将潘璋手下马忠所擒,被孙权杀死。

  你明白了么?这是一个因果循环,罗贯中是一个很尊重历史的人,他不会乱改历史,他之所以抢孙家功劳,是因为日后他正死于孙坚儿子之手,既然他让关羽抢了孙家的功劳,他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暗示,让我们明白,所以,在演义里,事实上是关羽抢了潘凤的功劳,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华雄可以一招杀死孙坚手下大将祖茂,又连杀袁术手下余涉和潘凤,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并非神勇之人,他与被张飞轻松杀死的袁术帐下纪灵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怎么就能瞬间杀死华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华雄其实已经死了,而杀死华雄的当然是前一个与华雄交战的潘凤,那么潘凤又是怎么死去?正式被关羽暗箭射杀,所以日后关羽从不射箭,直到水淹七军,他才再次射箭,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线索,当时关羽用冷箭射死庞德副将,以关羽的仁义名声,为什么要暗箭射死庞德手下?这是在复现他暗杀潘凤的过程:

  以韩馥这无能之辈,如何能占据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中原沃土,正是因为有中原战神潘凤,为什么袁绍不带颜良文丑就进军汜水关,正因为联军中本来就有无双上将潘凤,在潘凤面前,颜良文丑都不值一提,袁绍有自知之明,当然不会自取其辱。大家再想一想,在俞涉被华雄斩杀后,联军并未慌乱,而潘凤死后,联军陷入空前的恐惧与混乱中,袁绍开始感叹没带颜良和文丑。这正说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潘凤在联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是中原战神,无双上将。

  再看关羽此时突然从人群中钻出来请战,我们看演义,凡是关羽张飞在一起,几乎都是张飞先请战,为什么偏偏这次是关羽请战?正因为他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他已经借潘凤之手把华雄打成重伤,自己其实只是去捡人头而已。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大家还记得关羽当时的职位么?对!他是马弓手!什么是马弓手!就是使用弓箭作战的骑兵,他作为一个骑兵,完全有条件在华雄与潘凤单挑时作为联军压阵的士兵站在潘凤的背后,罗贯中真的不能再写的更明白了,再写就没意思了。


番外篇 三国十大谋士(一)


  (以下内容转自网络,不作排名。)

  一、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国

  荀彧一生为曹操屡出奇计,每一计都是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曹操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有荀彧那样重要。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不仅是“萧何”,同时也是“张良”。

  战略方面:

  1,曹操在初步稳定了陈宫张邈的叛乱后打算再次东征,趁陶谦死夺取徐州,然后再回过头平定吕布。荀彧站出来指出曹操的战略错误,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议曹操先稳固刚刚平稳的政权,“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再征吕布,破陈宫,杜绝征徐州时吕布偷袭的可能。然后结扬州,讨袁术,各个击破,最后再伐徐州,征天下。这是荀彧版的隆中对,清晰的为曹操早期统一北方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曹操初期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

  2,公元196年,荀彧敏锐的看到了汉献帝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来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一步高招,曹操从此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也为自己的扩张铺平了政治道路,袁绍后来反应过来想迎献帝来河北却已经来不及了。

  3,官渡前夕,曹操欲与袁绍决战,恐不敌,荀彧站出来提出“四胜四败”,为曹操分析了必胜的原因和袁绍必败的结局,给予曹操很大信心。同时,荀彧也献计暂时稳住袁绍,先灭吕布,西线则派钟繇安抚西凉马超等诸势力,防止官渡之战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为官渡之战做好了准备。

  4,官渡之后,曹操欲先征刘表,荀彧再次改正了曹操错误的战略方向,劝曹操趁官渡之威扫荡河北,消灭袁绍残余主力,曹操采纳其计,挥师北上,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军主力消灭殆尽,袁绍也呕血而亡,曹操轻易的统一大半北方。

  5,204年,大部分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九州制度,荀彧力排众议,指出此举会造成关西诸势力对己方动荡不安,袁尚袁谭恢复实力,刘表安坐荆州的局面,对于曹操的政治环境和进一步扩张弊大于利,应先以扫平北方,南征刘表为先,再议古制。

  识人方面:

  6,很多人说郭嘉像个算命先生,其实相比郭嘉,荀彧算命的能力只强不弱,荀彧早年就曾预言颍川之乱,董卓必亡,料袁绍难成大事,弃袁绍而投曹操。后来在官渡前,针对以孔融为代表的投降派关于袁绍集团强大不可战胜的言论,荀彧又对袁绍手下的大将和主力谋士的命运进行了一一预言:“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命运就如同被荀彧安排好一样无不应验,毫无差错,有如神助。

  7,荀彧可不是只会把人唱衰,预言这个死,那个亡。荀彧还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杜袭、郗虑、华歆、王朗、荀悦、辛毗等大批精英。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谋士,作为栋梁共同支撑起了曹操集团,曹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强大。当然推荐人才和谋略关系不大,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荀彧的识人能力。

  从以上的荀彧的战略,战术,识人几方面看,荀彧之谋略实在是登峰造极,曹操之所以能从吕布,袁绍,袁术,陶谦等军阀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起步到最后统一北方,成就霸业,和荀彧之谋息息相关,每每都是荀彧在关键时刻发挥出王佐的作用和王牌的价值,他对于曹操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其他谋士或武将难以企及的贡献,实在无愧曹操首席谋士的称号,无怪乎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这恐怕是对一个谋士的最高肯定吧,试问天下哪个谋士不以与张良相提并论而荣?但由于荀彧为人较低调,使得很多人对于荀彧的认识都不全面甚至有误,而低估了荀彧的作为谋士的价值,实在遗憾。

  另外,荀彧还是道德的典范和楷模,他自幼便清秀通雅,高风亮节,正直不曲,典型的古代士大夫和君子的形象,深得众人敬仰,钟繇,陈群等名臣对荀彧之德崇拜的五体投地,就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感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然而荀彧对于理想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于汉室的忠心最终害死了他,曾经的王佐阻碍了曹操进爵封公的道路,曹操再次显出枭雄本质,不念旧情逼死了郁郁寡欢的文若,曾经的亲密无间和信任也一去不复返了,君臣相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想必文若必不会后悔,如果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与世俗妥协,那他就不叫旬文若了。

  二、贾诩字文和—————文和乱武,深沉大智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的老狐狸。鬼谋贾诩,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

  我欣赏贾诩不是因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谋略本身,综观贾式谋略,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长安,被贾诩劝阻,建议杀回长安,掌控天子,这条计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如此局面可以说是贾诩一手导演所造成的。因对造成李傕,郭汜之乱心中有愧,贾诩又多次周旋与各军阀势力之间,暗中设计保全大臣和献帝,削弱军阀势力,成也贾诩,败也贾诩。

  2,贾诩早年遇强盗时利用强盗畏惧之心假称自己是段煨外孙成功脱险,后真正依附段煨后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动脱身投靠张绣,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隐于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极为成功。

  3,贾诩作为张绣首席谋士深得信任,帮助张绣多次挫败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使曹操在宛城这个小钉子上吃尽苦头,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征张绣畏袁绍偷袭而撤退,贾诩洞察曹操心理,提出“败而追之”,大破曹军,帮助张绣打了个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张绣欲降袁绍被贾诩劝阻,贾诩洞察局势,分析透彻,陈述三点原因料定曹操会容纳张绣,提出与袁绍决裂,投靠宿敌和官渡处于弱势的曹操。后来果然曹操不但没记前仇(典韦曹昂之死),反而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战,贾诩作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现出色,两军对峙,曹操兵寡粮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指出袁绍必败,与荀彧一起劝阻了曹操的退兵,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后许攸来投,众人皆疑,贾诩荀攸力排众议,识出许攸真降,并建议曹操采纳奇袭乌巢之计,扭转战局。

  6,曹操欲征江东,贾诩洞察局势,劝阻曹操征战赤壁,曹操不纳,后赤壁大败,大伤元气。

  7,曹操征战马超,贾诩献离间计,设计离间马超韩遂,使其祸起萧墙,矛盾激化,曹军趁机进攻,果然大胜而归。

  8,曹操二子争储,明争暗斗,曹操问计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贾诩轻易的战胜了浮躁而耍小聪明的杨修,帮助曹丕反败为胜,成功立储。

  9,曹丕即位,欲征东吴,贾诩再次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反对曹丕出征。曹丕不纳,果然大败而归。

  贾诩善谋,这要归结于他能清晰的洞察别人的心理活动,轻易的看穿对方的思维方式,贾诩是一个能把他人的想法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谋士,是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思的谋士,这无疑是很可怕的。贾诩利用自己对人心和人性的“透视”,总能精确的分析当前的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同样是利用对人性的“透视”,贾诩在逆境和困难时还表现出超强应变能力,无论是面对强盗的杀身之祸,周旋于残暴的军阀之间,还是宛城面对曹操的兵临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对强大的连曹操都犯杵的袁绍,贾诩总是处在弱势的一方,却反而总是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巧计诈强盗,设计保献帝,宛城败曹操,官渡四胜论,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说荀攸的善于应变是基于他在兵法在军事上的造诣,那贾诩的应变能力则是基于对对手心理活动的透彻分析和把握,这一点比之郭嘉有过之而无不及,郭嘉能洞察对手的心理从而总能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却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贾诩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确的战略局势,而且能在己方处于弱势的危机时刻善于应变,利用对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鬼谋贾诩,深沉大智,堪称三国之陈平。


番外篇  三国十大谋士(二)


  三、荀攸字公达—————运筹帷幄,奇计百出

  荀攸的做人信条就是两个字——低调,他的计策也因此显得内敛实用,但不失/精彩。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其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