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无限乱入 >

第230章

三国之无限乱入-第230章

小说: 三国之无限乱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枪:一种刺击兵器,和矛相似,据说黄帝时期就有了。三国时期大量使用枪,但当时枪刃锐长,还没有脱离矛的形式,直到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锋利,逐渐取代了矛的地位。

  4、长刀:安有长柄的大刀,是一种砍杀兵器,从配刀和专用与劈砍的短柄长刀发展而来。最早有关长刀纪录时期是在三国时代,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又传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因三国志记载关羽“刺”严良与马下,“斩”其首,刀可不是用来刺的)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

  5、匕首,当时的近身兵器主要是刀和剑,刀身单刃,主要用于砍杀,剑身双刃,主要用于刺杀,也兼有砍的功能。由于剑在砍杀的效能和坚韧度上不如刀,在三国时期已经不再作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只是作为辅助兵器和防身武器。而刀,则在这个时期了军队的主要武器。另外,匕首在当时也是一种重要兵器,地位与长剑相当。一般官吏除佩剑外,有的还怀带匕首,有的军队也配备匕首,如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早匕首五百把发给骑士。

  6、弓:众所周知的弹射武器,三国时期大量装备部队,有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形制。弓的优点在于轻便灵巧,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缺点是必须一手张弓,一手拉弦,影响准确度。

  7、弩: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据说在战国时期发明,在三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蜀汉在在制弩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优势,诸葛亮曾发明一种新式连弩,称为“元戎”,可一次装十支箭,提高了发射的速度,当然攻击距离和威力不免有所下降。弩的优点是比弓射得远,命中率高,但没有弓轻便,发射速度慢。

  8、铁蒺藜:又名铁制,形如蒺藜,因此得名。它有三个锐利的尖,中央有孔,以便用绳索穿起来。把它大量布设在敌人行军道路上可阻碍敌人行动,布设在战场前沿可破坏敌军战斗队行。也可以算是古代的地雷了。

  9、鹿砦:用来防御的障碍物,上有竹尖、铁刺。可阻挡敌步骑兵冲击,有时也安置在陷坑内用以杀伤敌人。

  10、抛车(投石车):在一个木架子上横设一轴,轴的中间穿有韧性的长木杆左抛杆,杆的一端结上一个用绳索联系的皮囊,另一端结上几十条到百多条绳索,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巨石抛出。当然抛出的不一定是石块,也可以抛射火球等物。官渡之战时,曹军曾用抛石车机会袁绍军的橹楼。因发出的石弹在空中飞行有声音,当时叫做“霹雳车”。

  11、云梯:一种爬城用的工具。它用转轴把两个长两丈以上的梯子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车架上而制成。车架上有一个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员在棚内推车向城墙接近时,以此抵御敌人弓矢的伤害。

  云梯是一种攻城武器。在鲁班以前,攻城器械有“钩授”,大概是一种顶端装有利钩的长竿。攻城时,士卒手执长竿冲到城下,然后用钩授钩搭在城墙上,再攀援上去。还有“临冲”,大概是一种安装在特殊车架上的巨石(或前端嵌石的大木头)。作战时,士兵们将“临冲”推至城下,然后用巨石或巨木冲撞城墙或城门,使其塌陷或破裂。还有“楼车”或“巢车”,大概是一种装有车轮的高木车,车顶有鸟巢似的小楼,将士可以在小楼上指挥或射箭。这些攻城器械,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遇到敌人城高、墙厚、池深、壕阔,这些武器的攻击力就会大大减弱。聪明的鲁班,把钩授、楼车等攻城器械的长处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攻城武器云梯。这种攻城武器,既可以自由升降,又有梯阶、钩具,攻城的士兵可以援梯攀阶而上,越过深壑、高墙攻入城内。云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军队攻城破池的能力。

  12、望楼:这种车子安有轮子,可以推动。在一个八轮车上树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设一轱辘轴,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人行动。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击。

  13、木驴: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这种车下面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以防御敌人的矢石和火攻。车内可容纳十人,工程时将车推到城墙下,掩护人员作业。

  14、火车:一种专门焚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炉灶,炉内盛满油脂,用碳火烧沸,在车的四周堆积干柴,将车推至城门下,纵火后离去。如城上敌人倒水灭火,由于油比水轻,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将城门烧毁。

  15、撞车:一种撞击城门的工具,形如木驴以防御矢石(可不象游戏中那样毫无防备地挨打)。在守城时也可以用来撞击敌军攻城云梯。


番外篇  三国时代兵器盔甲器械杂论


  1、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且损失惨重。

  2、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3、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

  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4、抛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抛石车,因抛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抛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抛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5、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番外篇 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


  (本章内容引自网络。)

  看了《三国演义》,熟悉其中的群雄争霸战例及个性鲜明的文官武将;然而英雄创造历史永远离不开当时的科技基础,本文简单谈谈这个时期科技发展状况。总体上三国时期在众多科技领域成就显著,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医学家和机械制造家,有的科技成就还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三国时期在众多科技领域成就显著,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医学家和机械制造家,有的科技成就还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天文历法方面,对天体的探讨十分活跃,孙吴的王蕃以论浑天名于当世;陈卓则把源于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石申夫、甘德、巫咸等三家学派所著星图命名的恒星,加以综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他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再将石、甘、巫咸三派天文学家所定的星官,并同在一起,去其重复,存其不同,绘成全天星图,构成为一个全天星官体统。陈卓的全天星官系统一直沿用到近代。他的这一标准一直是后世天文学者制作星图和浑象的重要依据,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历法的制定和颁行也有重大进展。刘洪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观测记录制定出来的《乾象历》较之以前的历法更先进和精确,在天文历法的诸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提高了回归年长度的精度,减小了朔望月的长度,提高了历法的精度,掌握了月亮运行有缓有急的规律,提出交食周期新的数值,使关于交食周期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了月亮运行轨道——白道的概念,阐明了一个新的天文概念,即黄道与白道的交点在恒星背景中自东向西退行,并且定出了黄白交点每日退行(“退分”)的具体度值,第一次明确提出“食限”的概念,并确定出数值,创立了具体计算任一时刻月亮距黄白交点的度距和太阳所在位置的方法(计算交食食分和亏起方位方法),和蔡邕一起,共同完成了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位置、黄道去极度、日影长度、昼夜时间长度以及昏旦中星的天文数据表的测算编纂工作。刘洪在《乾象历》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文新概念、新数据、新表格、新计算方法,把我国古代对太阳、月亮运动以及交食等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乾象历》作为我国古代历法体系趋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杨伟的《景初历》较以前的历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天文概念和数据,不少方面较其它历法更为精确。关于月亮运动的研究,《景初历》取得了多项进展,杨伟提出计算交食亏起方位角和食分的方法,在日食的推算和预报数量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数学上,汉末三国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取得了数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以赵爽的《周髀算经注》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最为著名。《周髀算经》是我国《算书十经》中最早的一部,在数学的运用上有很多突出的成就,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运用了复杂的分数乘除运算方法;其二,运用了勾股定理来计算太阳离人的“远近”;其三,开方运算,对开方不尽即奇零的表示,有时用分数,有时用“有奇”;其四,提出了圆周长的求法。赵爽是第一个对《周髀算经》进行认真而全面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分为:解释文字,推演数学理论,补图等三个方面,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二是对“出入相补原理”的运用。他在“勾股圆方图”书中采用“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这一方法比外国同类方法早约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结论,与“韦达方程”类似,但比韦达早了一千三百多年。《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数学经典著作,但文字过于简略,刘徽采用作注的形式,对《九章算术》的数学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