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随时穿越明末 >

第3章

随时穿越明末-第3章

小说: 随时穿越明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酒菜已经备好,而陈鼎在县衙很晚才会回来,所以酒席上便只有陈近南和楚江秋两人。

  席面上四荤四素,看上去卖相不错,楚江秋抬筷品尝了一下,却是不由皱起了眉头。

  


第五章:做学问三重境界


  楚江秋是北方人,炒菜用的都是花生油。

  而现在的明朝,炒菜多用的是麻油,也不知道是取油工艺的问题还是纯粹口感不合,反正楚江秋感觉菜里有股怪怪的味道。

  可是他现在的身份是无家可归的落魄书生,平常应该连这种菜肴都吃不到才对。因此上,尽管菜肴不好吃,楚江秋也只能装出很好吃的样子,仿佛吃的是美味佳肴似的。

  就在楚江秋品尝菜肴的时候,陈近南已经兴奋地提起一坛酒,拍去坛口的泥封,笑着说道:“楚兄,这可是我窖藏五年多的上好美酒,一直舍不得喝。难得今天楚兄来了,必须要和楚兄共饮三百杯!”

  楚江秋看到陈近南手中的酒坛,顿时眼睛一亮,来了兴致。

  呃,楚江秋感兴趣的可不是酒,平时楚江秋喝酒基本上都是喝啤酒,很少喝白酒。

  他感兴趣的是酒坛本身,酒坛是青花瓷的,虽然不是官窑出品,但也是精品民窑。

  楚江秋曾经在一家古玩店里打过杂,学过一些古玩知识。

  就这么一个酒坛,如果放在现代社会的话,起码能卖个七八万!

  就在楚江秋胡思乱想的时候,陈近南已经为楚江秋倒了一杯酒,并且端起杯来遥敬楚江秋:“楚兄,这杯酒我敬你!”

  楚江秋点了点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结果却是被呛得连连咳嗽,老半天才平息下去。

  陈近南不由哈哈大笑着说道:“楚兄不会是第一次饮酒吧?”

  楚江秋脸色古怪,心道:你给我喝的这玩意儿真的是酒吗?简直就跟稀饭似的,里面的酒糟都没去除干净,就这样的破酒,你也好意思说是美酒?

  其实楚江秋道真是冤枉陈近南了,古代的白酒在工艺上是没办法和现代相比的。

  古代说自己的酒是浊酒不是谦虚,那是真浊。莫笑农家腊酒浑,也不是客气,哪是真浑。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这句诗里的绿蚁看起来很美,说的其实是酒里面像蚂蚁一样大小的颗粒状杂质。哪感觉不像是喝酒,更像是喝果粒多饮料。

  楚江秋支支吾吾地说道:“这还真是我第一次饮酒,没想到酒如此辛辣,陈兄的美酒,我是无福消受了。”

  陈近南极为好酒,本来是准备开怀畅饮的,但是楚江秋不喝,陈近南也不好相逼,因此自己也没喝几杯。

  吃过饭之后,陈近南便邀请楚江秋到自己的书房,准备继续研究西班牙方阵。

  没过一会,陈永晴也来到书房,并没有打扰他们的交谈,而是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们交谈。

  在陈永晴看来,这个楚公子是个她以前从来都未曾遇到过的怪人。

  服装怪异不说,临场脱口而出的诗篇都足以流芳百世!

  更难得的是,就连自己的哥哥都对这个楚公子推崇备至!

  在知道自己爹爹是一县之尊的时候,反应淡然,对下人却是极有礼貌,第一次见到自己女装的时候,居然毫无遮掩地夸自己漂亮!

  这个楚公子,真的和她见过的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又过了一会,陈永晴见哥哥和楚公子两人仍然在没完没了地谈论什么方阵的变化,终是忍不住开口说道:“哥,你还有完没完了?人家还想请教楚公子几个问题呢!”

  陈近南这才从西班牙方阵的阵图上收回目光,看着陈永晴柔和地说道:“永晴,是不是有诗词上的问题想请教楚兄?

  今天听了楚兄两首绝妙好辞,要是不来请教,哪就不是你永晴了!好了,我自己再琢磨一番这个西班牙方阵,有什么问题,你尽管请教楚兄好了。”

  听到哥哥的调侃,陈永晴脸上微窘,轻声说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楚公子,你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

  楚江秋听了脸色微变,沉吟了起来。

  古话说的果然没错啊,装逼装大了是要露馅的!

  这个问题倒是好回答,但是如果问起具体问题,哪绝逼是要露陷的啊!

  不行,绝对不能让她继续问下去,哥们马上要把话题转移开来。

  半晌之后,楚江秋才说道:“自古做学问,都要经历三重境界,我用三句诗概括了一下: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到这里,楚江秋微微停顿,却见陈永晴不由得怔住了。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老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来的,极为贴切,这三句诗词更是选的妙。

  陈永晴琢磨着这三重境界,这三句诗,反复咀嚼,犹如嘴里含着一颗万斤重的橄榄。

  楚江秋怕她再问出别的问题,赶紧说道:“对了永晴小姐,我家里贫穷,读书都是靠借的,深知读书之不易。不知你书房里的这些书,我可否浏览一二?”

  陈永晴笑着说道:“书房里的这些书,都是父亲、哥哥这些年收藏起来的,书本来就是给人看的,楚公子请便,但看无妨。”

  楚江秋起身,在书房里翻阅起了藏书。

  楚江秋看书很快,真的是翻阅,因为他不是具体要读那一本书,而是在了解一些情况。

  一个时辰后,楚江秋不由有些愕然无语。

  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事件明明没什么偏差,但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词人不见了呢?

  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等,统统没有。

  当然,也涌出很多楚江秋所熟知的历史中不曾出现过的伟大文人,也有许多楚江秋不曾听闻过的许多伟大篇章。

  看起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在获奖感言上的发言太正确了,文学无用!

  你看,这么多诗人词人消失不见,完全没有影响到历史走向,这不就是文学无用最好的诠释吗?

  至于后面那一句: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无用,楚江秋琢磨了一番之后也是豁然开朗,合着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学无用,方便抄袭的意思?


第六章:走入岔道的大明


  大体了解了文学现状之后,楚江秋最想弄明白的是现在到底是哪位皇帝当政,当前大明朝的局势如何?

  这个可是在书本里了解不到的,楚江秋只好放下书本,和陈永晴攀谈起来。

  楚江秋不动声色地把这些问题都隐藏在寻常问题上,很快就弄清楚了目前的状况。

  历史走向在崇祯帝之前都没什么太大的变动,但是到了崇祯帝哪儿,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

  李闯带领起义军逼近京城,崇祯帝万念皆灰之下决定上吊自尽,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那颗歪脖树折断,崇祯帝没死。

  崇祯帝感觉自己有神明庇佑,死志尽除,在侍卫保护之下,潜逃出宫,联络各路勤王之军,将李闯赶出京城。

  李闯被赶出京城之后,内部发生内讧,差点被官兵一网打尽,最终只有几位首领逃脱,不知所踪。

  吴三桂没有放清兵入关,爵位反而进一步提升,因为太子朱慈烺娶了吴三桂的长女为太子妃。

  十年后,崇祯驾崩,太子朱慈烺继位,年号显德。

  与此同时,北方的满清,已经建立了清王朝,目前在位的,正是年少的康熙帝,正对明朝虎视眈眈。

  因为历史走向岔道,鳌拜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狂妄自大,而是君臣协力,共同将满清打造成虎狼之师。

  现在康熙刚刚成年掌权,随着威信渐盛,估计距离南下已经为时不远。

  而此时的明朝,人口达到两万万之巨,但是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于养活这么多百姓。

  朝廷的税收,却是在逐年减少,显德帝初登大宝,威信不足。满朝文武,结党攻讦,弄的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现在的明朝,危如累卵啊!

  楚江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身上一阵阵发冷。

  现在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了啊,神仙也难救。

  漫说还有大清朝虎视眈眈,就算没有大清朝,就粮食产量不足这一点,迟早也会爆发****。

  身在大明,朝不保夕啊!

  要不,干脆去投奔康熙得了,好歹康熙也是一代明君,绝逼是一条大粗腿啊!

  不过犹豫了片刻,楚江秋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打算。

  真要去投奔康熙的话,岂不成汉奸了吗?和那吴三桂有什么区别,必会招来千古骂名!

  当然了,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真实历史中,那些投靠过去的明朝官员,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

  更何况,大清一旦入关,为了政权巩固,必然会高举屠刀,杀戮大批的大明百姓!

  楚江秋虽然是现代人,但是也有着很重的民族情结,这种事情,是他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更何况他身边现在还有一个陈近南,大明还没有灭亡,事情还有转机也未可知。

  就在楚江秋陷入沉思之中的时候,陈永晴忽然站起身来,欣喜地说道:“爹爹您回来了?您先在书房歇息片刻,晴儿去给您热饭。”

  楚江秋抬起头,发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迈步走进书房,男子的面貌和陈近南有七分神似,不过显得有些苍老,两鬓已经有了斑斑白发。

  既然陈永晴叫他爹爹,哪他肯定就是陈鼎了。

  陈鼎脸有愁容,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对陈永晴挥挥手说道:“晴儿不必去了,爹爹在县衙吃过了。”

  陈近南早就站起身来,躬身站着,等陈鼎说完话,才恭恭敬敬地说道:“爹,这位是我今天结交的朋友楚公子,楚公子无论文采谋略,无不胜我百倍,是我大明难觅的人才。”

  楚江秋赶紧行礼对陈鼎说道:“草民楚江秋,见过县尊大人!”

  陈鼎是知道自己儿子的,在此之前还从未听他如此推崇过一个人,不由好奇地打量了楚江秋一番。

  看到楚江秋怪异的服装,不由皱了皱眉头,不过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如果是平时的时候,陈鼎少不了要考校楚江秋一番,不过今天他心里有事,就没了兴致。

  陈鼎挥挥手说道:“既然你是永华的朋友,就不用这么客气,以后就叫我一声伯父吧!我还有些事情,你们年轻人聊,我就不奉陪了。”

  陈鼎刚要离开,陈永晴却是问道:“爹,我见您脸上有愁绪,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陈鼎微微摇头说道:“是县衙里的事,说了你也不懂。”

  陈近南说道:“爹,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有什么事情您说出来,说不定我们可以帮你出个主意呢!”

  陈鼎摇摇头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县衙的库银短缺,爹愁着怎么遮掩过去。”

  县衙的库银怎么会短缺?爹爹为什么想要遮掩过去?难道这些钱是被爹爹中饱私囊了?想到这,陈永晴脸色不由得为之一变。

  陈鼎看了看陈永晴,忍不住苦笑道:“晴儿不要胡思乱想,你爹怎么会是这种人呢?这库银短缺是因为去岁冬日,天降大雪,许多百姓遭灾。而朝廷用来赈灾的银两远远不足,我才挪用了一千两库银用作赈灾。”

  楚江秋看过一个帖子,明清时候按照大米的购买力折算的话,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六百到八百人民币。

  一千两银子就相当于六十万到八十万人民币,的确是一笔小额巨款。

  但是作为一个富裕县的县令,只是一千两银子的话,想遮掩过去应该不是很困难吧?

  楚江秋忍不住问道:“伯父,只是一千两库银短缺,想必账目上就能遮掩过去,理应不至如此为难吧?”

  听了楚江秋的话,陈鼎忍不住多看了楚江秋一眼才说道:“本来已经遮掩过去了,但是刁主簿在整理账簿的时候,因为不知情不慎翻了出来,因此现在也很难遮瞒下去了。”

  不知情不慎翻了出来?楚江秋不由隐晦地撇了撇嘴,估计是县丞和主簿联手,准备架空你这个知县吧!

  陈永晴紧张地问道:“爹爹,已经遮掩不了了吗?如果暴露出去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陈鼎表情凝重地说道:“左右这三个月是无事的,就怕三个月后有官员来巡查,一旦暴露的话,轻则罢官,重则……唉!”

  陈永晴紧张地说道:“哪爹爹,要不咱们就借林家的一千两银子先把库银补上,咱们再慢慢还林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