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322章

将血-第322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也是一副怪脾气。

赵石却是不管她们在想什么,抬起头看了好像一只被关的急了的笼中之鸟的李全寿一眼,“陛下那里不会同意吧?”

“知道你就会这么说,哼,五王叔也是十几岁从的军,我凭什么就不能出去看看?”

赵石想了想,李全寿嘴里的五王叔便是魏王了,却是撇了撇嘴笑道:“魏王殿下现在可也在府里呆着呢,你何不去问问魏王殿下,若是从头再来,当初他还愿不愿意出外领兵?”

几个宫女听了都是花容失色,李全寿也是缩了缩脖子。^^^^但还是嘴硬道:“留在京里的三叔也不见好到哪里去,现在还不是在西山守陵?”

这两人都是胆大包天之辈,说起话来肆无忌惮。一个没有半点皇子的样子,一个则也没有一点身为臣子的自觉,只是苦了几个宫女,这些话她们听了可是心惊胆战,恨不能捂住自己的耳朵地。

在没影的事情上争论没有任何意义,两个人其实都知道,当今皇上就李全寿这么一个儿子。如今不会也不可能任其出京,更何况去的地方还是南边儿就要动兵戈地险地。

见赵石也不说话,继续低头吃菜,李全寿也觉着没劲,把玩着手里的酒盏。随意的道:“你手下的那个赵布宗已经任了羽林右卫副都指挥使,指挥使的正位还缺着,也算是一步登天了,不过前些时候也出了京。听说是去南边帮着编练新军,其实是个护粮官的职务,已经是冬末,兵部忙的不得了,我去看了几次,军令公文传出去送回来地,多的让人吃惊。

我找人问了问。南边估计已经聚集了十五万大军。十五万啊,加上民夫。那得多少人?估计能把整个金州都铺平了,真想看看是怎样一副壮观景象……

赵石却不管他这自顾自的唠叨。突然抬起头来问道:“南边的统军之人是谁你知不知道?”

“这谁不知道?安平郡王吴的长子吴宁,吴家世镇秦蜀边界,如今已有百年左右了吧?四十多年前,大秦罚夏失策,任德敬阵前投敌,十余万大军灰飞烟灭,后蜀那时也蠢蠢欲动,多亏了吴兄弟领千余子弟,大破蜀兵,顺势还夺了后蜀地金州大部,由此,吴才得封安平郡王,其弟吴也被封为新安伯。*****

可惜,这两个人现在都已经死了,不然见上一面也可看看他们是不是长了三头六臂,吴宁这个人我没见过,不过听人说,这人之豪勇不下于其父,如今虽也有五十多岁了,但还能吃斗米,嗯,拉的也多……颇有些廉颇的样子。

问这个干嘛?你不是说你不去南边儿了吗?”

听他说的粗俗有趣,几个宫女都是羞红了脸,偷笑不已,只有侍奉在他身旁一女咯咯笑了出声儿,却是靠过来给李全寿添酒,李全寿眼珠一转,已经一把抓住对方地小手儿,“观星,就你最和我的心意了,旁的都是笑不敢笑,怒不敢怒的,只有你。也不理会对方娇嫩的脸上鲜红欲滴,可着劲的想把手抽回去,李全寿笑着跟赵石说道:“她叫李观星,几个人里她胆子最大,就是主意少了些,和老吴那个狗奴才不能比,观星擅歌舞,懂音律,还写了一手好字,就是厨艺上差了些,正在跟御厨房的大师傅学着,你看怎么样,和你府里地惜红比不会差吧?”

赵石看了一眼那个宫女,正是开始时第一个说话地那个,眼睛又长又媚,玉面如花,身子婉约,年纪虽然不大,但已经有了一股诱人的风情在身上,李观星?到是个好名字,他已经半年多没碰过女子,在汪古部地时候本来有大把的机会,只是他自制力实不是常人可比,也就没有到处沾花惹草,回到京师就被召来皇宫,只是跟惜红见了一面,也没多说什么。^^^^

如今被李全寿提起,想到地也只是个白嫩嫩的身子,胸口到是不由一热,南边会打成什么样子他也不想去管,朝中那么多的大臣,方方面面应该已经想的十分周到,他现在也真是没有太多的想法,成也罢,败也罢,现在跟他还没太大的关系,千里归来,应该能在京里过上几天平静的日子了。

他这一神游天外,眼神便也有些楞仲,那个叫李观星的宫女却是在在灼灼的目光注视之下,满脸羞红,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全寿嘿嘿直笑,他年纪还小,虽然对男女之事并不陌生,但却并不算热衷,这几个宫女虽然靓丽非凡,又是他亲自挑出来的,但在他眼中却也不算什么,大多只是为了看着养眼罢了。要说动情?对于他们这样生于皇家的子弟可是稀罕事,再不济的皇家子弟,也不会随便在女人身上吃亏。像是那位为了一个女人闹的惊天动地地老皇帝,一来是那女子的确倾国倾城,二来却也是皇帝老了,念旧之心一起,便一不可收拾。*

这话说的远了,总之说来,看见赵石愣神地样子。李全寿得意的扬起脑袋,心里已经起了将这个叫李观星的贴身宫女送出去的念头,能让这个在景王府里只要了惜红这么一个女子的赵石愣神儿,说明自己眼光不错。

这一晚赵石并没在李全寿这里住下,李全寿也没有强留。也是打着来日方长的主意,毕竟赵石刚刚回京,便在宫中留宿,在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不过出来的时候身后却是跟了一个泫然欲泣地少女。这是李全寿硬塞给他的,他也没怎么在意这个,家里女人已经够多,却也不多这一个。

这算是一个收获,其他便是在李全寿嘴里知道了许多事情,半年未曾再接触这些朝堂之上的争斗,京中局势变化也是不小。巩义县冒官案。魏王回京,对朝廷局势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事上的变动也很多。

李全寿虽然不清楚其中到底有何玄妙,但唠唠叨叨却是巨细无遗地将这些事说了个清楚。虽然琐碎了些,但也大概给了赵石一个印象,朝政渐渐趋于平稳,不然赵布宗不会离京。

最让他注意的却是西山武学在折大将军操持之下,已经有了些兴旺的样子,这次南边聚集大军,武学中已经抽调了一些人出来,至于这些人成不成才,还要见过阵仗才行,不过赵石知道,这些抽调出来的人其实并算不上武学地精华,只有那些武学中招收的童子才是根基所在。===

不过武学的建立是当今圣上一手推动,各部无人敢有异议,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又有折大将军坐镇,势头蒸蒸日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礼部看着有些眼红,他们也有国子监,和武学一文一武,算是大秦平级的机构,职能和目的上也差不多少,但沿袭旧制地他们实在于如今充满活力地武学没法相提并论,又出了曾闻远这样一个前礼部尚书,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如今的国子监祭酒也是个妙人,并没有眼睛红地跟武学较劲儿,而是将一些童子送入武学,算是编外人员,君子六艺之中还有个射艺呢,让国子监的童子们学武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折木清那里也高兴地很,很是说了他几句好话,然后这位祭酒大人又让国子监的学子们给武学的童生讲学,这么一番做派下来,惹得大将军折木清登门道谢,声名在礼部算得上是一时无两,出足了风头,升官已是早晚的事了。

等到赵石出来,已经月上中天时分,还是由吴太监带路,领着六个赵氏子弟,以及一个少女漫步出宫。

但没走多远,黑影中却是走出几个人来。

“圣上召鹰扬将军赵石乾元殿问对……”领头的不是旁人,正是半年没见的乾元殿总管太监徐春。

劳累人就有劳累命,在六个赵氏子弟羡慕的目光中随徐春而去,临走不忘嘱咐吴太监将他们送出宫去。

走在路上,赵石揉了揉脑袋,饶是他体格强健,这时也感到了几分疲倦,这和骑马打仗完全是两码事,这一天下来,见的人,说的话,纷纷乱乱在他脑子里转悠,都无法去想为什么李玄谨这个时候还要召见他,不是在太后宫中见过一次了吗?什么事情这么急?又生了怎样的变故?

感到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看了一眼将随行太监都赶出老远的徐春,终是问道:“陛下有什么事情吗?”

徐春年轻的脸上挂上了笑容,只是他也不是当年那个尖叫着喊救命的孩子了,这两年养尊处优之下,也有了些威势,眉宇间也有了几分阴沉之意。

“先恭喜大人平安回京,半年未见,大人可有强健不少。

笑着说了一句,这才接着道:“陛下很……累,也很焦躁,这些日子每晚都是处理政务到深夜,还很是容易在梦中惊醒,待人也要严厉的多,大人要小心些,不过陛下让我在东宫外面等着,也没有着急见大人的意思,可能没什么大事,不过多数是南边的事情,大人要想好了再说,以免陛下怒。”

赵石也安下了心来,这个徐春到是没有官升脾气长的意思,宫里有这样一个人在,着实省心不少。

赵石进到乾元殿的时候,李玄谨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奏折,脸上有些潮红之色,估计是在太后宫中喝了几杯所致,见到赵石入内,也没了先前的怒色,看上去很是温和的样子。

摆手让正好施礼的赵石不必多礼,又叫人给了赵石一把椅子坐下,却是自顾自的看起了奏折,没再说话。

赵石也不着急,只是四处打量着乾元殿的摆设,南征的事情想都不用想,之前已经想的够多半晌过后,李玄谨才轻轻放下手里的奏折,抬头看了赵石一眼,嘴角慢慢绽开笑意,“嗯,出兵放马了一次,这气度到是比以前强了些,跟朕说说,你到胡人那里去干了什么?为什么不随大军回转?”

这个赵石早有准备的,也不犹豫,立即答道:“臣初见战阵,到是对金国的军旅生了些兴趣,金国以女真人为主,契丹人为辅,而先接阵的一般都是汉军和杂胡。

汉军先不去说他,这些杂胡的来历多的很,大多都是草原部落,打仗也不怎么卖力,但却都悍勇的很,臣被赶进吕梁山过了一段日子,正好遇到些鞑靼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臣就去了鞑靼草原,到也收获颇丰,不虚此行的,只是忘了归期,所以……

“哦……”李玄谨也知道他这话半真半假的,却并不打算在这个上面追究什么,而是似笑非笑的道:“给朕说说,你有什么了不得的收获?”

第五卷征途万里会豪雄第三百九十九章奖惩(四)

“草原胡人生于苦寒之的。挣扎求存之下。便是少年也精擅骑射。加之民风悍野。部落间征战不断。各个都是骁勇难当的战士。

臣在草原过的冬。去岁鞑靼草原上刮了一场很大的风雪。鞑靼人损失很重。来年生活必定更加艰辛困苦。金国虽总用这些胡人为先锋。但却不通驾驭之道。只会以兵威凌之。肆意搜刮压制不说。还不懂安抚怀柔。如今草原各部对金国已是恨之入骨。

今次我大秦东征。败金兵于汾水之畔。虽未伤其根本。但好处说来却是很多。臣也不能一一尽数。到是在今秋或是明年。草原将有一场牵涉甚广的大战。

“哦?”李玄谨不由提高了些兴致。虽说如今最紧要的是南边儿。但身为帝王。却要通观全局。眼光不能陷于一城一池之的失。如今中原割据。金国势大。对于北方胡人感觉已经很是遥远。一丁半点的消息传回来。到了他的耳朵里。其实早已时过境迁。像赵石这样身旅其的。头脑又极清晰的是少之又少。他心中也在思索着。若是草原有一场大战。则金国也就越的难以抽身出来。到也算的上是好事的。

赵石却是接着道:“在臣看来。草原上实力最强的依旧是金国。但汾水河畔一场大败。让其声威已然削弱到了极点。

草原胡人实力最强者应属乃蛮部。他们和鞑靼人一样是突厥人的后裔。人口众多。又占着草原上最丰美的草场。便是金国对他们也有心无力。

接下来便是鞑靼人的汪古部。他们离金国最近。被压制的也最是厉害。不过这次西夏人攻金。直逼金国大同府。却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与金国离心已是在所难免。

还有就是金国东北方向的塔塔尔人以及蒙古人了。在臣看来。他们也是如今草原上最善战的两个民族。

陛下可能不知。蒙古人生于遥远的东北。来历很是杂乱。草原上的人统称他们为蒙古人。十余年之前蒙古人还是一些散落的部落。实力最强的可能便是他们的克烈部了。蒙古人之间征战不休。仇杀不断。其实很难统一在一起。

但如今已经情势不同。蒙古人中间出了三个豪杰之士。克烈部的王罕。统领众多部落。和蔑尔乞剔人对峙的札木合。还有乞颜部的铁木真。有这三个人在。蒙古人诸部之间的仇杀已经日渐少了起来。他们在东北草原的的位日益稳固。

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敌人。塔塔尔人和蔑尔乞剔人都是他们的世仇。蔑尔乞人剔人先不去说。塔塔尔人实力也不弱于蒙古人。他们也在金国东北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