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5章

将血-第15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肤红润亮泽,被午后的阳光一照,好像拢上了一层烟雾,散着惊人的魅力。

少女这时小巧的嘴巴微微翘起,显示出几分自矜和得意,一双明亮如星的眸子紧紧看着棋盘,灵动的眼珠儿却骨碌碌乱转,显示出几许狡黠,显然心思也已经不在这方寸之间了的。

由是南十八已过不惑之年,目光在少女的脸上转了一圈,心中也不禁暗赞了一声,好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这女子不是旁人,正是眼前这位大秦枢相的孙女杨倩儿,是京城中出了名的才女,杨感回府之后便将他招来说事儿,看样子是朝中又起

变化的,但这个丫头却连撒娇带耍赖将历来宠着他的这里,想起最近京师声名鹊起的那位人物儿,南十八却已经猜到了这个丫头打的是个什么主意了,见这爷俩个都是神思不属,却还在这里装个样子,南十八心里不由一笑。

果然,杨感思索半天,信手一挥,便抹乱了棋盘,在杨倩儿不依声中笑道:“说吧,又有什么事儿来找爷爷?可别跟我说你们那个什么小梨园会又出什么天大的人物儿,上次那个你爷爷可是见识了的,会作上几诗只能讨你们几个小丫头的欢喜,在我面前连站也站不稳,还掉到了池子里,要我真是荐他个官职,还不定给我丢脸丢到哪里去呢。”

杨倩儿听爷爷说起这事儿,脸上也是一阵懊恼,不过接着便是狡辩道“还不是爷爷威严太胜,吓得别人连话儿都不敢说的,但大秦能比得上爷爷的能有几个?能在您面前从容不迫的又能有多少?若是您这样说,我大秦的官儿算起来也没有几个人入您法眼的了。”

杨感摇头笑道:“丫头不用灌爷爷的迷汤,你知道爷爷说的不是这个,满天下地读书人多了。但要说到治国平天下,可不是作上几好诗便能胜任的,读书人不但要书读得好,还要修身,修心,审时度势,那人心性太过浅薄,就算是才学再好。成就也是有限,当真是荐了他,丢脸到在其次,说不准反而害了他。

你以后做事可要多多思量,再说你们几个丫头整日价和那些大男人混在一块儿,怎么说也有些不妥……

见爷爷又要教训于她,杨倩儿小嘴微微一翘,显然很有那么几分不服气,但随即便是笑颜如花,撒娇道:“爷爷又要教训人。爷爷的眼光自然是好的,我们可没那个好眼力,不过爷爷可别小看我们女孩儿家,那个解了庆阳之围的不就是个女子?听说她最近要回京?爷爷可要指派个人给我们引见一下,让孙女儿看看那位李家姐姐是怎样一个巾帼人物。”

杨感眼光一闪,却是指着自己的孙女儿笑着对南十八道:“南先生。你看看。我就知道她在这里等着呢。”

南十八微微一笑,却没有说话,他如今已经是杨感的心腹幕僚,便也收起了当初的那等娟狂,这样地场合不适于他来插话儿说些什么,他便也一语不。

杨感毫不在意,回过脸来对着自己的孙女却是收起了笑容,接着说道:“李家的丫头这几日便能到京。不过你们几个丫头不能去见他。尤其是你。这几天给我呆在府里,知道了吗?”

杨倩儿没想到说的好好的。爷爷却转瞬间就变了脸,不由愣了愣神儿,但她心思灵动,虽然嘴上不说,心底里其实最是佩服自己爷爷的眼光和见识的,只是低头略一思索,便即给了爷爷一个灿烂的笑脸儿说道:“云儿她们还要在梨园请那位李武李大人来复会,把心思全用在了孙女儿的身上,看来这下却要失望了,孙女儿尊枢相大人之命,这就回房呆着,哪儿也不去,这下爷爷放心了吧?”

说完也不待杨感说话儿,在银铃般的笑声中,人却已经去地远了,惟留下杨感在那里摇头苦笑,但眼神中却都是满意的神色。

杨感这时转头扫了南十八一眼,道:“南先生,咱们坐下来聊吧。”

南十八欠身坐下,杨感一只手敲击着桌面,沉吟了半晌,这才说道:“太子回京已经四个月了,朝中也一直平静如常,先生怎么看?”

南十八笑了笑,他对这事已经想了很久,立即回道:“东翁,这就得从头来看了,太子出京是为了什么?”

杨感眼光一闪道:“太子监军军前,虽然有些挫折,但收获却也不少,先平了庆阳之乱,再则李家跟太子如今交往甚密,看样子李家已经靠向了太子一边……

南十八摇头笑道:“十八却与东翁想的不同。”

“哦,怎么说?”

“太子此次出京简直是一事无成,您看,太子力荐折木河领军复援,可援军在平凉蹉跎了数月,图耗粮草,一事无成,还险些闹出兵乱来,表面上看是折木河无能所致,但细究起来,又何尝不是因为太子在军中的威望太低甚至约束不住手下的兵将所致呢?

至于解庆阳之围,就更是笑话了,太子身在平凉,如何去解庆阳之围?若不是李家的那个女子奇兵突出,说不准就让夏人占了庆阳去,这些事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太子运气,要不然这次他就没法儿收场地,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皇上能没看出来?”

杨感笑着摇头道:“事情不能这样想,朝局繁复,有些事情就算大家心里明白,也是不能说出来地,李金华怎也是

下,这功虽然是李家丫头的,但名声却归于太子,有话说的,就算是皇上,要想在这件事上作出来,也不怎可能……

南十八微微一笑,好像一切尽在他掌握之中,“东翁您可是有些沉不住气了,太子去位是多大的事情?怎能一挥而就?再说太子在位那么多年,这一动得牵连多少人?

以枢相的位置,您能没想到这些事情?只是不愿朝局动荡罢了……

杨感苦笑。这位南先生言辞向来犀利,有些时候确实让人吃不消,微微叹了口气道:“还是先生知我,有些事情确实不能想当然尔,朝局此时确实不宜动荡的,不然外敌趁隙来攻,大秦内外交困之下……

不待他说完,南十八已经插话儿道:“东翁见识长远。非十八能及,既然东翁这样想法,那皇上是不是也是这等的心思呢?

若是太子能安于其位……太子,但现在看来……了。”

杨感心中一振,本来温和淡定地一双眸子立即变得犀利地好像一支利剑,定定地罩在南十八的脸上。

南十八却好像毫无所觉,接着说道:“这其实已经不但是太子地事情了,虽然折木河无能是大家都认定的事情,但平凉援军的表现会让皇上怎么想?

禁军尚且如此,那些边兵常年在外。边将大权独揽,是不是骄气比禁军还胜三分?太子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在军中拉拢人脉,是不是愚蠢之极?

李家那个老三我也是见过的,才干到也有些,但最是势力又目光短浅的一个人,他靠向解了庆阳之围。在朝中势力大增的太子是意料中事。他这一动便是代表了李家,皇上会怎么想?

这几乎已经触动了皇上地底线的,如今没有什么动静,一旦有变,就是大变,皇上只要把当年的手段拿出三分来,太子一党估计连个反抗之力都没有的……万钧之势。闪电般稳住朝局。

所以。东翁啊。这个时候您千万要把握住自己,皇上是英明之主。所以绝对不会将一个烂摊子交到自己中意之人的手里,只要皇上下定了决心,这手段之酷烈估计将让人难以想象……”

杨感此时脸色变化,眼光注视着远方陷入了沉思当中……

此时的正德皇帝心思之复杂也不下于杨感多少,注视着跪在地上的李信,脸上的神色似笑非笑,很是复杂,过了半晌才道:“这么说来,那人在巩仪县了?”

李信跪在地上点头道:“没错,那人是在巩仪,老奴已经命人经兵部任命了那个小旅帅为巩仪团练,有他在,估计那里出不了什么岔子……

“你是说那个叫巩仪猛虎的旅帅吗?”

李信身子一颤,他到不是害怕什么,只是皇上地消息得到的如此之快,看来他们内衙之外应该还有……不敢再想下去了,直接低头道:“是。”

“不过一个小小的旅帅,看来你到是很看好他的样子?”

“老奴听到一个传闻,只是不知该不该跟皇上说。”

正德皇帝笑了笑,随意道:“既然是传闻,那就是当不得真的,不过说说也是无妨,朕不罪你就是。”

“老奴听说……石,只不过……把功劳夺了去,后来……认定庆阳平定之时,那李武尚押送粮草在庆阳二百里之外……

最可称奇地便是有人说李金花能得了这件天大的功劳却全是得那赵石相助……

正德皇帝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神色间并没有什么意外之色,只是说道:“好了,你先出去吧,朕想安静一下,记住,这些传闻不许向任何人说起。”

等李信走出去半晌,正德皇帝回到书桌旁边,拿起上面的一张折子,只是略微扫了扫,叭的一声又摔在了桌子上,殿外的小太监探头看了看,却没敢进来。

正德皇帝抓起案子上的一块儿镇纸作势就要甩出去,但这块碧玉镇纸从手掌处传来的一股温润地感觉让他愣了愣,接着收回手臂,盯着那镇纸瞧了半晌,最后才喃喃道:“晴儿,好,朕就看在你地面子上再给他一次机会

楔子第七十七章重阳

时间进入九月,夏天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这个时候的天气相对于一千年后热的人要死要活,灾难频仍来说,只能用适合来形容了,尤其是进入九月份,天气就已经开始渐渐转凉,人们开始穿上一些厚重一些的衣服,以免自己着凉。

对于巩仪县的农人来说,去岁虽然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但并不影响今年的收成,而且年景还要好于往年甚多的,自然是人人心里都踏实的很,摩拳擦掌的等着收获的日子的到来。

九九重阳,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少一人。

相对于那些赵家村的村民,禁军的士卒大多都是外乡人,看着那些欢欢喜喜准备瓜果吃食的村民,赵石手下这些禁军士卒心里的滋味自然以黯然居多的。

这个时候的赵家村地扩建已经接近了尾声,甚至有人已经迫不及待的住了进去,两个村落如今已经连绵成片。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六七倍有余,房屋层层而立,其间绿树葱葱。街道宽敞有致人,虽然比起县城来还要小上许多地,但看上去却要比县城整洁的多了,再加上后面就是牛头山,前面又有清溪环绕,在景致上却又胜了县城一筹。

村民们看见已经渐成规模的村子,这心里面的自豪和欣喜自然是不能为外人道的,这样的建设度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来说却已经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再加上这样的村子还能叫村子吗?叫镇子还差不太多。对于这些将房子还有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地村民来说,这无疑是赵家村家业兴旺的征兆了。

有这样地度。一来是材料人手都很充足,二来嘛却要得力于赵石明的一样东西了,这样东西在后世七十年代或是更早出生的人来说再是平常不过,但在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城里人却就很少能见到了。“洋井”这个东西在看到过实物地人眼里自然是不算什么的,无论是结构,还是原理都是普通之极的,但在这个普遍的应用辘辘来作为取水的主要手段的时代,却只能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了。

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将一根铁管插入地下。再在上面安上一个象是马匹一样地古怪东西。就能将水从地下抽出。方便而又快捷,真真是神仙手段才能形容地了。

这是赵石来到这里之后地第一个明。当初他看见母亲用木桶在地井中艰难的取水,一桶水在用绳子拉上来地时候只能剩下半桶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这个时代的关中并不缺水,其实直到明朝中期,由于天气的原因,以及黄河的泥沙不住的郁积在一处,才造就了关中缺水的局面的。

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但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他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样的东西来的,如今随军而来的四个铁匠却是帮他解决了问题,他只是在旁边略加指点,以这个时代的冶铁技术来说,制作这样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虽然比赵石的要求要粗糙上很多,但也已经足够应用了,只是井中的活塞费了些功夫,这活塞应该是由胶皮制成,可以想见的,这里哪里会有什么胶皮,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