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155章

将血-第1155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军紧追不舍,最终只有不到百人,一头扎进了祁连山中。其中很可能便有西夏黑山军司主将阿福(名字纯属杜撰。如果叫黑将军的话。大家应该耳熟一些。)。

六月末,秦军得胜而归。

这一战,秦军所获甚丰,西夏皇族,多死于乱军之中,战后,秦军遍寻黑水城,并未找到西夏最后一位后主的踪影。只得西夏皇族首级二十余颗,西夏皇族拓跋氏,就此灭绝。

不过几人到底不是大将军赵石或者大将军木华黎,战后商议一番,尽斩党项人将领,除留一军守黑水城外,便带着俘获的六千余降俘,以及无数金银细软,回军而去了。

但让王览三人有些遗憾的是,除了没找到西夏皇族嫡支血脉之外。西夏皇族的印玺等物,也都没不见踪影。据降俘所言,很可能被黑山军司司主阿福秘密埋藏了起来。

但因粮草太过艰难,大军不可能驻军于此太多时间,也无法细细找寻,只能在回军之前,吩咐心腹时刻留意了。

此战过后,西夏彻底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名词。

而河西走廊通往大漠的通道,也已向秦人完全敞开。

不过,因草原诸部归附的原因,此战也就失去了最为关键的战略

大秦成武七年七月,这一场耗时两三个月,并不算有多大收获,却极具象征意义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让人困扰的谜团。

真正的西夏皇族血脉到底去了哪里,那些西夏皇室最珍贵的宝物是不是还埋在黑水城的什么地方,逃走的西夏将军又去了哪儿等等等等,都成了历史上难解的众多谜题之一。

不过对于如今参战的秦军而言,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兵荒马乱之际,失踪的人真的不好找,也没那个心思细细找寻,他们只知道,此次功勋,也不算小。

当大批的财物,送入长安,全军上下,皆有封赏,也就够了。

而大秦成武年间,西北驻军的腰包,最为扎实,也是大秦上下的共识。

至于为何西北驻军如此富有,很多西北将领都在竭力解释,是因为之后商道通畅之故,但谁都明白,这种解释的苍白无力。

只要想象一下,灭国之功,西夏人数百年积聚的财富,又有多少流入到了西北驻军当中,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说起来,也没人去有工夫去细究这个,西北荒凉之地,驻军若一无所获,又怎能让他们常驻于西北风沙之地?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此时大秦对于殿前司禁军的整编已经开始了,西北驻军,多数都出自殿前司禁军,之后人们的目光,也很难再注意到其他细枝末节了。

此时此刻,有很多人以为,平灭不亦鲁黑汗或是黑水城之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遥远的西方的最后一场战争。

但事实告诉人们,他们想错了,这场战争,更像是一个开始,而非什么结尾。

而关于西边战事的复杂多变,也开始就此露出了端倪。

尤其让后来人咂舌的是,在大秦成武七年这场战事刚刚开始的四月间,下一场战争其实已经开始处于酝酿之中了。

。。。。。

大秦成武七年四月间,在西北斜阳以及悠扬的驼铃声中,带着满身的风沙,一支长长的商队,缓缓进入肃州城。

守卫肃州西城门的秦军军官,有些紧张,却又严肃非常的仔细翻阅了送上来的通关文牒,到了最后,终于确定,这支颇为庞大的异域商队,是通过玉门关,走过了敦煌古道,才来到这里的。

商队中,以头发卷曲,高颧深目的回鹘人为主,其中还有些吐蕃人,其他一些人种,就不是他们能够认得出来的了。

当然,其中还有着汉人的身影,只不过是充当队伍的翻译,可见,这支商队准备的很充足。

这是驻守肃州的秦军第一次见到来自西边的商队,其实,同样是如今肃州百姓第一次见到西边的异族商队出现在肃州城内。

这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刻,意味着丝绸古道在数百年后,再次畅通了起来。

也意味着,汉人再次接触到了西域种族。

同样也意味着强盛起来的大秦,已经将自己的名字,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太过的意义,不用多做赘述。

但这个时候的肃州守军,却顾不上管这些。

守卫城门的秦军上下,都颇为慌乱,他们的长官,一边检查过商队的文牒,一边埋怨着西边都疯了,放这么大一支队伍过来,却没事先通报一声。

实际上,商队到来的消息,此时早已传回西凉,只不过商队来的太快,返还的文书,还没到达肃州罢了。

驻守于沙洲,玉门等处的驻军,其实同样有些慌乱,最终让这支商队通过,不过是因为这支商队拿着的不但有西州回鹘汗国汗王的文书,还有着印有吐蕃归义王王印的信笺而已。

这么一来,这支商队其实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回鹘汗国的使节了,没有道理进行蛮横的阻拦。

不过除了急报西凉之外,几支驻军都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护卫这么大一支商队前行,人手不足不说,而且擅离驻地,在秦军军律中,是乃死罪,秦军军法严厉,尤其是西凉一路宣抚使郭将军,脾气很不好,谁也不敢犯这个糊涂。

所以,等商队大摇大摆来到肃州,其实也只是重复之前的故事,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回,商队的商人没有再自讨没趣的奉上金沙,因为在玉门和沙洲两处,差点因为这个闹出麻烦来,若非有吐蕃归义王的信笺,这支商队早已被扣下,让他们很快明白,汉人的风俗好像跟其余其他国度,并不一样。

他们的官员,好像要廉洁的多,这对行商来说,是好事儿,他们在行商路途上,很少能碰见这样的官员,当然,只要碰见了,也就意味着商路会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对于商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好事,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喜欢金沙的人,才能给予自己最大的特权和方便,越贪婪的人,越是如此。

只要不超过商队承受的底线,他们一般都会很痛快的满足这样的贪婪,并顺便从中取得更多的利益,甚至是权力。

阿健苏禄已经下了驼背,不过站在原地,并没有上前交涉,也没有再拿出归义王的书信。

这支商队,属于他,同样属于归义王,已经来到肃州,他已经明白,有了前面的通关文牒,其实这支商队已经可以在汉人统治下的地方,至少是在通往西凉的道路上,畅通无阻了

当然,这支颇为庞大的商队只是以他为主导,其中夹杂着六七个小商队。

黄金之路,已经在阿健苏禄面前彻底揭开了面纱,阿健苏禄此时也不会怀疑,这条黄金之路,会让他成为回鹘人当中,最顶尖的那一部分人之一。

但他同时也明白,这条黄金之路不会属于他一个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他只不过是先行了一步,并占据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地位而已。

怎么利用好这个优势,才是他现在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就像现在这支商队,有那么几个人,都是回鹘汗国各大家族的豪商派来探路的人,只要找准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夺取他的主导权,甚至会在之后将他彻底踢出这条黄金

但那可能吗?阿健苏禄不由自主的笑了笑。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零一章商队(二)

虽然阿健苏禄一副心有成竹的样子,但当肃州城门大开,商队开始前行,慢慢进入肃州城的时候,阿健苏禄还是松了一口气。

虽然,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一趟,并有了打通这条商路的自信。

但说实话,他跟汉人并没有打过太多的交道。

每一条商路的开拓,都要付出无数的艰辛,尤其是跟那些控制着商路的国度打交道,所有的商人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来完成这个过程的,阿健苏禄也不例外。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他不懂,但他却知道,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越要加倍小心。

这还只是汉人的边界,汉人的军队无疑非常强大,他们的廉洁也值得称赞,但和这些军人打交道,实在让人如履薄冰。

再狡猾,再有气魄的商人,也不愿意在军人的注视下,走完一段旅程,因为那太折磨人了。

但现在没有办法,准备了将近一年,这支商队浸透着阿健苏禄的心血,当然,里面还有着他大半儿的身家,所有的一切,都不容有失,也势在必得。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不会想着直接去到汉人的腹地,因为他对那里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会先去吐蕃,也许在那里就能完成大部分交易,这样看来,他的这次行程,不管准备有多充分,其实还是有着试探的意思在的。

不过这一次,和上次极为不同,汉人已经控制了以前党项人所拥有的一切。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竟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

汉人表现出来的警惕和排斥。让他有些心惊,如果不是汉人对归义王给他的书信,还有所敬畏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带着商队回转。

经过仔细的搜查,所有的商队护卫,都被收缴了兵器,连一些家伙视为生命的贴身匕首也不例外,但没有人敢反抗。因为一队队的军人,很快就出现在商队的周围,嗜血而又狂暴的气息表明,这些军人都是为杀戮而训练出来的勇士。

几乎是在押送中,商队终于进入到肃州城内

商队很平静,因为已经经历过了几次考验,他们都知道该干什么,那就是尽量不要表达出敌意,碰到麻烦的时候,就找商队的主人来解决。

不要逞英雄。因为已经有那么几个家伙,为了些小事丢掉了自己的脑袋。他们已经清楚的知道,这些汉人,并不比那些以抢掠商队为生的匪徒仁慈半分。

他们直接被“押送”到了一处军营,看的出来,军营已经废弃了有些日子了,很多遗迹都表明,这是以前西夏人用过的军营。

一个汉人将领大声的命令他们,在离开肃州之前,不许踏出军营半步。

商人们其实也早没了启程时的散漫,他们也不愿让自己的货物,轻易的离开自己的视线。

他们早已把最珍贵的女奴都藏了个严严实实,一切会暴露财富的漏洞,都在不停的弥补,常年通商西域的回鹘人,在陌生的国度,总是以谨小慎微著称的。

当然,不要以为他们有多善良,如果在路途上碰见不属于回鹘人,却又比较弱小的商队,他们也不介意扮演一次匪徒,让自己的财富变得更多一些。

阿健苏禄毫无争议的占据了营地中最好的一间房子,他站在屋外,看着仆人们进进出出,将房子收拾干净,并准备好食物。

两个女奴则用沾着清水的布巾,细细的擦拭着他的脸,尤其是他的胡子。

和两年前相比,他又瘦了一些,不过一双总好像睁不开的眼睛,却更加有神,总是在喷吐着光芒,不过在外人看来,阿健苏禄这位大商人,眼中总是充满了贪婪,越来越让人不寒而栗的贪婪。

不过就算阿健苏禄听到这些不太顺耳的谣言,也会将其当做是对自己的褒奖,因为在他看来,永无止境的贪婪之心,正是一个好商人必备的珍贵品质。

此时,他贪婪的目光,落在不远处几个围坐在地上,不停低声说话的人身上,干裂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些微笑。

这几个人都是汉人,之前,也可以说他们是西夏人,但现在他们只能叫汉人了。

他们都是西夏逃卒,在西夏战败之后,逃到了回鹘汗国。

本来,他们都是在汗国的牢房中,被当做必要时候,送给汉人的礼物。

但阿健苏禄赎出了他们,并将他们带在了身边,换句话说,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奴隶,但却拥有着奴隶永远无法企及的自由和地位。

除了向他们学习汉话以及似是而非的汉家礼仪之外,阿健苏禄还把他们当做是商队行走于汉地必不可少的准备之一。

他的决定无疑非常英明,这些家伙不但可以充为向导,而且,当他们出现在那些军人面前的时候,明显能感觉的到,那些大秦的军人对他们放松了些警惕,不管之前的身份如何,他们都是同族。

这时,屋子后面传来一阵欢呼声,随后,阿健苏禄便知道,奴仆在屋后找到了一口还没有干涸的水井。

阿健苏禄心情好了一些,饮水对于商队的重要性,根本不用多说什么,可以说,在行商路途之上,每一滴水都是上天对商队的恩赐。

很快,房子便收拾的差不多了,阿健苏禄进了屋子,坐在那张唯一还算完整的椅子上,终于舒服的吐了一口气出来。

喝了些水,陆续开始来人,都在向他报说着驼队的情况,连几个小商队的主人,也都恭敬的来到这里,例行的向他问好,能够来到回鹘商队多年不曾踏足的土地,并一路平安,让阿健苏禄在商队中的威望迅速来到顶峰。

当然,说再多的好话,他也会从这些小商队身上,抽取一部分利润,这是大商队的规矩,谁也不会违反

“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