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129章

将血-第1129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赵石愿意,即便他身在长安城外的国武监,朝堂上下的风吹草动,也瞒不过他的耳目。

像是参知政事周枋在乾元殿中的进言,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朵。

大致意思的意思就是,朝野内外的官员们,在任的时间长了,难免任用私人,把持权柄,于国于民,皆是不利。

当然,周枋原话不会这么简单,说的也更要周全隐晦的多,但总的来说,逃不脱这个范畴。

赵石略微琢磨了一下,这里面影射的哪些人,不言而喻。。。。。。

周枋其人,算是再次刷新了赵石对文臣所谓风骨之说的认识,周枋周定庵,正经的李氏门下,如今人刚走,茶还没凉呢,就已经开始落井下石了吗?

毫无疑问,此人在窥视着同门下平章事的位置,而此次进言,是在为皇帝陛下之前所作所为,找寻法理上的依据。

果然,在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之后,趁机建议,再次修订秦律,将朝堂上下,官员在任期限明明确确的给定下来。

不过不管其人操守如何,道德层面上又有着怎样的不堪之处,其人所言之事,却可以说是景兴鼎革未能完成的一桩大事。

而这么看来,其人气魄可也不小,他的这些建言,触动的是官员们的整体利益,李圃在位时,也不敢轻言此事,现在,却是在他嘴里,明确的提了出来。

实际上,秦律对官员任职期限,以及年岁上,都也有着一些限制,但总的来说,却无人真的会在此事上较真。

地方上要严一些,吏部对地方官吏的政绩,不时都会做出考评,以为官员到了任期之后,任免的根据所在。

但地方官吏升迁还是留任,吏部却有着非常大的自由,理由总是不难找,官员到京述职期间,会和吏部做出沟通,只要没有圣旨或是中书的文书,中下级官吏任免之事,吏部大可自作主张,之后也只在吏部留档即可。

这实际上就是吏部威权所在,平日里不会容许任何人轻易插手。

当然,这还只是地方上的情形,可以说朝廷为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执行起来,会严格许多。

而到了京师,秦律里那些规定,却只能说是一纸空文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今的礼部尚书李师雄,若没有旁人扶持,这位李大人怕是在礼部当一辈子的守库官都有可能,当然,前提是没谁跟他争抢。

六部里面,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做了几十年文案的家伙可不在少数。

这还只是京官中的下层官吏,到了一定的位置上,比如说六部主副官员,参知政事,各房司主官,京军各部将领等等等等,年头上的限制更是如同虚设。

李承乾,方谦两人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尚书,杨感,李圃两人任同门下平章事的年头更长,郑老大人更是如此,从正德年间,就是吏部尚书,把持吏部近三十多年了,人都七老八十了,还不肯离去。

而参知政事们从景兴年间走到今日,年头最少的,怕也有十个年头了。

至于军中,这种情形其实只有更严重,不会比文官轻上半点,只是比文官好上一些的是,流动性更大一些,这还是因为文官对武将忌惮有加才会如此。

这里面的弊端大家看不清楚吗?不是的,只是没人愿意在这个事情上面较真罢了,即便是一国之君,在此除非忍无可忍或是大权独揽,才会拿这个来做文章,逼着臣下以年老为由,上请辞奏折。

除此之外,因病辞官才是官员们最常见的归宿。

而周枋,正是要在此事上做文章,对朝廷而言,是好事无疑,而赵石听了这个消息,咂摸了一下,却是心想,他娘的,这厮还真是下了血本了。。。

(第二更,还有时间,看能不能码出第三章来,今天星期日,阿草时间充裕,但写的很艰涩,很慢很慢,只能一点点的往外挤,真的不舒服,不过朝争终于快写完了,之后应该能顺利一些了吧?)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马夫

修订秦律,肯定不能一挥而就。

其实秦律的修订,每隔上几年,就会进行一次,这种情形,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到了哪天,也会戛然而止。

而现在大秦正处于持续的变革当中,秦律,作为这个帝国框架的基础,也会随着变革的进行,一直变更,这种情形应该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周枋现在要的,就是修订秦律的权力,借此,也很可能接任同门下平章事一职,时机不错,所上建言也很合皇帝陛下的胃口,时势造英雄,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这事和赵石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只要身在官场,就逃不脱秦律的制约,更何况,这位参知政事大人所言,还涉及到了官员任职的年限问题,这将是每一个官员都关心的大事。

不过赵石对此并不感兴趣,之所以会这么快的得到消息,因为他的意思,已经能够左右很多人是否上书,赞成或者否决周枋的提议了。

赵石这里在之后没做什么表示,但很多人却已会意,在此事上,晋国公和皇帝陛下的意思,还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一致,于是,朝廷上立马便少了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日,黄昏,暮色四合,暖风徐徐。

用罢晚饭的吴小妹惬意的眯着眼睛,感受着带着些微水汽的温润春风,漫步走在北校场的边缘。

绕过北校场。不远处有很大一片平坦的地方。那里就是国武监的马场了。靠西南方向,则是国武监最具威权的那座小楼,几乎就靠在北校场的边儿上。

今天是国武监难得的修整之日,不用操演,因为后天,会进行一场军演,骑兵科和步军科配合,全员出动。绕着西山,进行一场行程上百里的军演。

风餐露宿,是免不了的,还好,不再是冬天了,吃的苦头要少一些,摸摸日渐粗糙的脸庞,吴小妹默默的想。

其实,自从晋国公坐镇国武监之后,国武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军规戒律越来越是严厉。甚至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不管朝堂上有着怎样的动荡。国武监的生活开始变得千篇一律了起来。

操练,文课,占用了生员们大部分的时间,从早到晚,一天下来,弄的生员们各个疲惫若死,回到宿处,是倒头便睡,这还不算完,到了你睡觉都需要睁着一只眼睛,防着一盆凉水浇到头上,或者一柄木刀砍在身上的时候,你就知道,地狱般的生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了。

而最让人感到煎熬的,却还是时不时进行一场的军演,长途行军那是轻的,分组对抗才是让人从心理到身体都会感到筋疲力尽的一种军演方式。

去年,更是取消了国武监一年一次的冬休,生员们在冬天的冰雪里摸爬滚打,到了那个时候,吴小妹才算真正明白,据说是山长大人亲口说的那句,国武监出来的都是坚忍不拔的军人,不是会吟诗作赋的文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的磨练,最终锻造出来的,必定是心理上坚如磐石的军人。

一个冬天过去,吴小妹觉得,自己从上到下,从内而外,其实都已经换了一个人,身体强健,意志坚凝,这些,才是她这一生都要受用不尽的收获。

而能熬过这一年多操练的生员,都有着这样的变化。

可惜,她进国武监进了早了些,山长大人素有精于练兵之名,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若是能在其麾下,呆上个三四年,吴小妹相信,自己很可能将成为这个世上最优秀的将领

国武监三雄五杰,就是这么造就出来的,如今各个声名赫赫,他吴绿蓑虽是个女人,但却不会比他们差了,只是运气有点不如人意罢了。

现在的国武监,才算是和她当年所憧憬的那处所在渐渐重合,并完美契合在了一起。

齐子平齐大人在时,这里到是一片祥和,但在她看来,总好像少了些英雄气魄,与国武监越来越大的名声并不相符。

暮霭沉沉,思绪连篇的她不知不觉间驻足在了校场边缘。

不远处,一片黑压压的人影席地而坐,教头粗鲁的声音清晰传来,那是生员们在上晚课,若是平常,见到的多数会是一条条汗流浃背的年轻汉子,因为后天便是军演之日,所以晚课照上,但却不再耗费生员们的体力了,若非她每晚都要去马场,不然的话,这会儿她也应该在西校场那边,听教头们训话才对。

“记住了,你们这群小兔崽子,上了战阵,别他娘的逞英雄,也别他娘的害怕,胆子大的和胆子小的都死的最快,跟紧了伍长,你要是伍长,就跟紧队正,你要是队正,就跟紧了大队人马,记住,冒进的和逃跑的,命也就去了大半条。。。。。。”

“面对面遇敌,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

“知道你们这群小王八蛋就不晓得,告诉你们,挥刀直劈,照着对方脑袋招呼,就是你最需要做的事情,拼的就是胆量气势,胆量不够,气势不强,死的就是你,你格挡一下,就慢了一分,不光你自己很可能性命不保,还要他娘的连累自己身边的同袍,不如自己抹了脖子算了。。。。。。”

“劈完之后就捅,捅完便斩,三下子若是敌人还没死,只说明你不够用力,也不够快,就这样的,还上什么战阵?”

。。。。

“遇到箭雨升空,千万不要慌,没遮拦也不怕,找准箭矢落下的方向,斜着蹲下,用你的胳膊护住脖子和脸,就算挨上几下,也死不了,要是你还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那就更要挺住,兄弟们都看着你呢,你倒下了,他娘的扯着脖子喊疼,兄弟们就慌了神儿,死的人就会更多。。。。。。记住,你是兄弟们的主心骨儿,你折了,兄弟们就都弯了,胆气一泄,擎等着让人一锅烩吧。”

。。。。。

“嗯,这个小家伙儿说的好,其实遇到混战咱也不怕,我他娘的要说的只有两字儿,活着,活着找到你的伍长,跟着伍长去找队正,跟着队正去寻营正,谁聚的快,谁就赢了,比的是找人的本事。。。。。”

听到这里,吴小妹翘了翘嘴角,一听就知道,这群生员入监不久,不然教头不会跟他们说这些浅显易懂的保命绝活儿。

去年国武监有些混乱,所以并未招收新的生员,那么这些人,便应该是从童子科那边升上来的了。

其实,童子科的这些人,在国武监呆的久了,比起旁人来,优势要大的多,这些浅白的道理,也许以前都是在将门或者军营中口口相传的本事,但在如今的国武监中,却能得到这些军中老卒时时刻刻的提醒和指点。

所以,童子科上来的生员也许早就听过了,但教头们还会没完没了的在这些新晋生员的耳边念叨,为的就是将这些刻入他们的骨子里,也许某一天,就能救得了他们的命。

吴小妹也是这么过来的,又正经出身将门,对这个道理懂的更加深刻。

她还听说,国武监操典正在完善之中,也许,很快,国武监的文课当中,就会将这些写在纸面上了

放眼望去,校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儿,声音从各个方向传来,教头们的嗓门一个赛一个的大,汇聚在一起,显得极为嘈杂,但让吴小妹心情更加愉悦,她喜欢这样的气氛

听了一会儿,她才踩着轻快的脚步,折而向北。

前面一片树林,绕过去,就能看到水面,一间小楼孤零零的矗立在水畔,小楼里已经燃起了灯火,从远处看上去有那么几分凄冷。

但那里却是整个国武监的中心。。。。。。

吴小妹脚步略微停了停,还做了个侧耳倾听状,脚步也放轻了许多,这都是她下意识的行为,就像做贼一般,因为她知道,现在小楼里不光有祭酒大人,还有山长大人也在。

不过最终,她还是按照每次走过的既定路线,从小楼正门处走过,按着腰刀,仰着脑袋,像只骄傲的母鸡般,在小楼门口两位门神的眼前,施施然的行了过去。

让她平添几分愉悦的是,门口那两位正是褚徵和赵葵。

在这两位同窗七分无奈却还带着三分厌烦的目光欢送之下,吴小妹转过了小楼,这才无声的做了个仰天大笑状,满足了自己的恶趣味儿之后,才加快脚步转向了马场方向,准备做自己的马夫去了。。。。

(三更,阿草尽力了,整个星期天都奉献给了大家,只求大家。)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想法

国武监的马场分了六处,豢养着三百六十八匹战马,二百七十匹驮马,因为西边那一战的缘故,国武监还弄来了几匹骆驼,对于西北边民来说,不算什么稀奇的物什,但在长安附近,如今国武监是继皇家园林之后,头一个拥有这种动物的地方。

对于身为骑兵科旅帅的吴小妹来说,骆驼这东西看着稀奇古怪的,但新鲜劲一过,也就那么回事了,这东西跑的慢,每天还懒洋洋的,很难想象,它能成为骑兵的坐骑。

也许,只有见识过大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