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103章

将血-第1103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样急剧的变化,内衙没有去适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大秦之内,干起了御史们的活计,想为自己争权夺利,这不能算是一个错误,只能说,他们的野心彻底的埋葬了内衙……

而在内衙尸体上出现的明远司,目的很单纯,所以,首先,赵石认为该在消息传递上下一番工夫,而非是先急着做出什么功绩。

要是放在当年,他要让明远司这样的朝廷机构从无到有再到壮大,那一定是千难万难,甚至要耗费的精力,比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都要困难的多的多。

但现在嘛,他要做一些中间没有太多阻挠出现的事情,已是分外的轻松了。

因为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相当于朝廷政令,只要在枢密院中弄出几间屋子,召来些人手,那么,他便可以在自己的属衙之内,动动嘴皮子,就会有无数人为之奔走效命。

就像一个穷汉想要盖房子,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多不胜数,但一个富翁想要盖宅子,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只要在旁边呼喝几声,也许宅子就起来了,甚至连监工的活计都不用做……

明远司东拼西凑,在年关之前,便有了二十几个人,都聚集在枢密院偏西的几处宅子之中。

赵石没接任几天,明晃晃的明远司牌匾已经挂了出去,门前也有了羽林军军兵守卫,人来人往的,看上去已经像那么一回事了。

而他们是枢密院的属衙,却又与其他衙署并不相干,过了些时日,这里便又多出了一些明显与其他衙门属从不同的各色人物,有彪悍的,有精干的,有猥琐的,有阴森的,各个来去匆匆,根本不想跟其他人打照面。

这无疑让明远司弥漫出了几许阴森诡异的味道,当然,枢密院中没有人不知道,明远司是为什么建起来的,便也很少有人故意往这里凑合,让这里很快便成为了枢密院中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往东往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般。

而赵石这里正式颁下了第一个命令,便将事情都扔给了下属,让他们详细谋划,然后,自己就不见了踪影。

明远司的两位主簿,不敢有半分的怠慢,拿来从长安到潼关的图鉴,便都一头扎进了吏部送来的文书当中。

赵石的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其中细节才是考校人的地方,如何招募驿卒加入明远司,是不是秘而不宣,还带着军职,饷银怎么发放,传递信笺又该有着怎样的规矩,等等等等,都需要人来完善。

上官张张嘴,下官跑断腿,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了。

直到成武六年的年关,明远司这里也未消停下来,人手越来越多是不错,但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多,还要到长安城外的国武监去时常请示,刚刚一个多月,明远司上下就都是叫苦不迭,连过年的兴致都没了。

当然,枢密副使大人会不会放自己等人回家过年,还在两说着呢。

到了年底,枢密副使大人给了明远司众人一个惊喜,俸禄是双份儿的,而且,一应酒肉吃食,甚至还有穿戴物什,都是不缺。

当然,这不会是赵石自己掏腰包,朝廷也不准许官员擅行收拢人心之举,只是晋国公赵石发了话,明远司草创,为使各人尽心于国事,让其无后顾之忧,应该给予犒赏云云。

这真不算什么事儿,晋国公开一次口不容易,根本不用户部吏部什么的张罗,枢密院这里自己就给办了。

但对于明远司的一众官吏而言,这可不是小事了,上官知道自己等人辛苦,特行优容之举,还办到了实处,顿时,明远司人心大振,办起事来,也都利落了许多,脸上也挂上了笑容。

等到腊月里,一家又收到两坛蜀中陈酿,就更没什么话说了,面子里子上官都给到了,再要唧唧歪歪,你当晋国公真的是良善可欺之辈怎的?

在这样的纷纷扰扰当中,明远司总算有了点人模样,大秦成武六年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在大雪纷飞当中,迎来了成武六年的年关。

而伴着新年来到的鞭炮声,晋国公府又有了喜事,还迎来了远方的客人……(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兄弟

大秦成武六年十一月间,大秦太子李珀带吐蕃高僧入长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吐蕃人送给大秦皇帝陛下的礼物,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朝贡。

来的时机刚刚好,顺便也松缓了一下大秦朝堂上的凝重气氛。

皇帝陛下这回亲自接见了番僧,并挽留他们在长安多呆一些时日。

其实这些番僧也走不了,吐蕃称臣已然不可避免,一群和尚除了在窥探大秦的强盛繁华之外,都着急的想要在这称臣之议上,尽可能的争取好处。

谈判也许不算很漫长,但总归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大秦朝廷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几位高僧赐下佛号。

其实,有了这样的册封,也就表示着,吐蕃称臣之议已定,不会有其他什么波折了。

这一次,和草原各部进京朝觐差不多,但是吐蕃人的处境更加的不利,若说如今草原各部还有着一些自主之权的话,吐蕃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可以说,到了这个地步,大秦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吐蕃高地和低地的征服,剩下的,只能是定立规矩,在种种的约条当中,既体现出大秦的宽容仁让,又能让外邦知道大秦的威严所在,顺便,从中取得足够的利益。

皇帝陛下顺手,将此事便交给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来主持,自然也少不了太子李珀旁观辅助。

这明显是皇帝陛下小小的手腕儿,转移一下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的注意力,很显然。皇帝陛下本人也从长安李氏这里。察觉到了太多的压力。来自臣下的约束,到底会让一国之君怎么想,也许这就是昏君和贤明君主的区别所在了。

但不管皇帝陛下怎么想,身为臣下,却要考量进退的分寸,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乃此道之高手。

在表现出了自己的强硬和政治手段,并在其中取得了好处之后。马上便转过了脸色,在成武六年的年底,户部开始了整饬,运往河洛的粮草,也在年前就开始起运。

而在吐蕃朝贡之事上面,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上了一次晋国公府的门,并接受了晋国公的款待。

这样的姿态,足以表达出,文武之间的妥协,已经顺利达成。并放下了身段,表示出了自己的善意。

当然。人家李圃不是一个人登门的,而是陪着太子殿下而来,同门下平章事的威严,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而到了这个地步,也表示着这一次大秦文武之间的争斗,彻底结束了,不用拿什么将相和之类的话语来糊弄人,将相如果和和睦睦,那么恐怕操心的就该是皇帝陛下了吧?

赵石在吐蕃的处置上,还是那个腔调,对这些吐蕃蛮子不用客气,已经杀的他们哭爹叫娘了,还能在谈判桌上输了不成?

临走之前,李圃也笑眯眯的表示,对明远司这样的衙门,中书将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于国有益之事,大家都旁无责代。

赵石这里也乐呵呵的点头称谢,也表示,国政上面,还需向中书诸公多多请教云云。

太子李珀在旁边笑眯眯的听着,不时插话,让这一切看上去分外的温馨和睦。

大中小三只狐狸就这么吃吃喝喝,座谈良久,才散了摊子。

总结起来,大秦成武六年,大秦是真个霉运当头,因为堪堪到了年底,秦州又来丧讯,前枢密副使李严蓄病故,彻底为大秦成武六年画上了一个黑色的句号。

不提朝廷之恩赏,晋国公府这边就不能消停,李金花想回去秦州奔丧,但却被赵石

一个,深冬季节,大雪封途,在这样的天气中远行,让赵石十分不放心,二来,朝廷对皇家近卫的整编,也已提了出来。

这明显是枢密使李承乾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之一,这个时候,掌管羽林左右卫的李金花不能不在。

很可能,京军要分为三部,到底该怎么分,又由谁来统领,职责如何,都要经过枢密院诸人的商议,而兵部也要参与进来。

京军的划分,可不是小事,相互掣肘制衡,都是难免的,经过这些年的起伏动荡,别看京军日渐不为所重,但到底是驻防京师的军旅,牵扯的事情也是方方面面,在这个时候,李金花离开京师,实乃不智之举。

再有,这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便是殿前司禁军,也许在明年,或者在后年,大秦军旅的划分将明晰起来。

而随着这些大事的进行,枢密院的职责也将发生一番变化,显然,枢密使李承乾有着一番雄心,虽然老了,却也想着在这风云激荡之时,留下点什么。

但到底枢密院在大秦军制鼎革当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还需要拭目以待。

。。

大秦成武六年虽然有些倒霉,几位老臣都赶在一起去地下相聚去了,但说起来,大秦成武六年并未给大秦上下造成太多的困惑。

在这一年当中,征服了吐蕃,蒙古人悄无声息的在东北舔着伤口,金国亡了,只留下一个河北王李任权,此人在之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换个新的主人,成了雄踞河北的地地道道的军阀。

大秦再次攻掠河南,虽然没有打下开封,但却攻陷了虎牢,荥阳重地,开封府已是门户大开。

河中杜山虎攻下了上党,并在潞州安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大秦只是受了小挫,在疆域上,却又有所。

只是成武五年取得的功绩太过辉煌,让成武六年明显黯然失色罢了。

到了年关,晋国公府传出喜讯,晋国公府的主母范氏终于有了身孕,可以说,这让晋国公府上下都松了一口长气,便举家欢腾。

到了这个时候,谁也不能再说,晋国公府子嗣单薄了,如今晋国公赵石已经有了两子一女,等到范柔儿产下婴儿,晋国公府上就有了四个子女。

要说人丁单薄,只能说是相比晋国公府的地位而言了,想要继承这样诺大的家业,四个子女实在不能说多,而若是换了常人家里,已然

就在晋国公府张灯结彩的欢庆新年的时候,一行人终于风尘仆仆的来到了京师长安,并直奔晋国公府而来。

蒙古诸部公认的把阿秃儿,神射手,一位英明而又勇猛的蒙古将领合撒儿,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见他的安达。

这位蒙古人中的英雄,已经瘦的有点脱形,满身的疲惫,眼中的神采,也极为暗淡,显然,这一年并不好过。

在见到赵石的那一刻,蒙古汉子有些吃惊,却又带着几分迟疑的瞅着高大雄壮的赵石,显然是在从记忆中寻找眼前这个家伙当年的痕迹。

而这个时候,赵石已经在爽朗的大笑声中,张开自己的双臂,一把抱住了他,并用纯熟的蒙古语道:“我的安达,咱们总算又见面了。”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一次挫折的蒙古汉子,此刻心里暖洋洋的,若非蒙古人从不相信眼泪,他这会一定会嚎啕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只是稍微迟疑,便用力的抱住了赵石的肩膀,用力的拍打着赵石的后背,“我的安达,多谢你的挂念,现在合撒儿才知道,谁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现在赵石的嘴巴,比当初可不知道灵活了多少,立即便搂住合撒儿的肩膀,亲热的道:“什么朋友,我的安达,难道你忘了,在草原上,我们在天地见证之下,已经结成了兄弟吗?”

合撒儿只能连连点头,心头堵着棉花般,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也许耿直的蒙古汉子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于你的,并不一定就会有着什么好意。

随同合撒儿一起来到的,除了他的三个随从护卫之外,还有来到大同的五十个秦军士卒,率领他们的则是河东宣抚使张峰聚麾下悍将,陆相。

没有怎么大张旗鼓,就是将人送到了京师而已。

朝陆相微微点了点头,“你们辛苦了。”

肩头上冰雪未消的陆相顿时一挺胸膛,一个军礼下去,道:“回禀大帅,末将不辛苦,张将军让末将转告大帅,大帅的封地,他给您看着呢,今年年礼多,路又不好走,可能要耽搁到年后才能到京师了。”

赵石嗯了一声,“下去暖暖身子吧,我这里有贵客,不好随便说话,过后我会命人去寻你,安心呆着,需要什么,问下人们要。”

“末将遵令。”

他这个时候,其实才知道,自己护卫了一路的这个蒙古人,是大帅的结义兄弟,安达,在草原可不就是异姓兄弟吗?

在猛虎武胜军中多年,军纪已经深深的刻入了他的骨髓,张峰聚没有告诉他胡人的来历,他便不会去问,此时知道了,也当没听见。

只是在心里琢磨着,大帅的兄弟?这些肮脏的胡人,怎么配成为大帅的兄弟,并得到大帅如此热情的款待?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区别

(阿草求啊求,求什么大家知道,呵呵,阿草努。)

赵石在内院花厅接待了合撒儿。

几杯酒下肚,蒙古汉子便放开了胸怀,大口的吃喝了起来,直到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