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098章

将血-第1098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最强盛的时候,没能进入到秦川腹地。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内衙属从的身影真个现于人前,并渐渐为人所知。

可以这么说,设立内衙所属的目的,极可能就是为了西北战事,没有掺杂太多的。

不过世事就是如此,经过几代君王,一直到大秦正德年间,世事变迁,内衙也早已面目全非。

不管是出于人的野心,还是君王的权术,或者是时事所迫,内衙的权力开始扩张,并在正德年间到达了一个顶峰。

在那个时候,内衙的职责已经非常之多。

哨探敌**情就不用多说了,他们目光还转向了大秦内部,监察百官。密奏于皇帝陛下。以及轮值于皇宫内苑。甚至于,稽查国内不法事等等等等。

可以说,六部之事,皆有内衙中人的影子,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内衙已经成为了皇帝陛下的耳目无疑,也在向着正经的特务机构在转变。

只是他们的权力还被大秦君臣死死的压制在一个角落,多数地方有着奏事之权。却没有自行处置的权力,而他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历代君王皆用太监执掌内衙,而在大秦,太监从来不得干政,没有一位太监曾经掌握过太大的权责。

这是有鉴于汉唐两代,太监乱政做出的布置,而太监的权力无法彰显,内衙权责再多,也只能隐在暗处罢了。上不了台面。

之所以说内衙到了正德年间权力来到了顶峰,还是因为正德末年诸子争夺皇位。无所不用其极,朝政渐趋混乱所致。

而正德末年的一场场变乱,也让内衙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终于在景兴皇帝登基时爆发了出来,内衙真正参与到了皇位争夺当中来。

说实话,如果他们成功了,内衙完全可以趁势走到人前,其执掌之人,很可能也会换做外朝人等,他们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是不是能走到后世锦衣卫的地步,谁也说不准。

但世事没有如果,事实上是,内衙在真正于政治上有所诉求的那一刻,便遭受了重创,他们站错了位置,太子李玄持的搏命一击,并没有成功。

而之后,内衙迎来的自然是新帝的雷霆震怒,一番清洗下来,内衙也就此走上了末路。

有鉴于皇位之争中内衙叛乱,皇宫内苑刀光剑影,致使君王驾崩于皇位之上,登基的景兴皇帝陛下虽也借助于内衙之耳目,但对其警惕之心,已然不同于历代君王了。

而景兴鼎革,让内衙也失去了太多的权力,完全沦为了皇帝陛下的一件工具,肆意舞弄,这反而来,让朝臣们对内衙越加反感,也顺势加速了内衙的衰败。

来到景兴末年,内衙因渐渐颓败,在新一轮的皇位争夺中,被各方所利用,身不由己之下,无能之态毕露,这一切也都落在了新帝的眼睛当中。

于是,成武六年间,河南战事失利,皇帝陛下第一个发作的不是前方将士,而是

先是执掌内衙的三位大太监去职养老,接着便有明诏下来,内衙就此走进了坟墓,堪堪还剩下一口活气儿,也不过是内衙留下的一些遗产罢了,至于由谁来接手,内衙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废止内衙,在朝臣眼中当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举,内衙行的是阴私之事,天然便为朝臣所厌,要知道,谁也不想府中的厨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是内衙谍探不是?

来自背后的阴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会让朝臣们如鲠在喉,几乎已经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内衙终于走到了尽头,自然是拍手称快者众,谁还会为这些阴私小人说话?

赵石此时提到了两件事,正是要接手内衙留下的一部分权力。

这是皇帝陛下的提议,朝堂上的情势,也不容赵石拒绝,其实皇帝陛下打算让枢密院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内衙最核心的权力。

至于监察百官动向,以为朝中御史台之补充,皇帝陛下又存着怎样的心思,赵石自然不会多问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该头疼的除了皇帝陛下应该还有朝中文臣们才对。。

说到正事,还是这样的大事,三位晋国公府的幕僚脸色都凝重了起来,将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抛去了九霄云外。

几个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这是要设立两个衙门,归枢密院统辖,若能成事,之后枢密院威权必然大涨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极为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还则罢了,哨探敌国之事,皆有先例,无论后周,还是南唐,甚或是金国,西夏,都有着这样的衙门,由谁统属,各自不一,但总归有迹可循,于枢密院有着好处,但也只能说是不无小补罢了。

这事就算成了,枢密院也只是在话语权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罢了,这显然是个慢功夫,想从中书手中夺取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说对待敌国之国策这样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也许到了到了中原一统的时候,也不会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第一件事还可以说的添补内衙去后留下的空白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裸的争权了。

军中军纪之事先且不提,重点在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

虽然赵石没有明说,但以军纪而及不法事,这些字眼儿,各个都在往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靠拢。

先开口说话的是孙文通,也只有他对军中之事最为熟悉,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明显的疑惑,“大帅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将领之任免,责在枢密,决于吏部。。。。。。监察百官,更有这位朝中御史,堪问不法,有大理寺,大帅”

李博文和陆敖闻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颤,脑海中顿时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

军纪,或者是军中不法之事,这些都很笼统,照这个方向想下去,也就清晰的多了,若真把这些权责都收归枢密院,老天爷,两个人想想,都觉着有些不寒而栗,兵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词句,不由自主的便浮现在两个人脑海之中。

这可不能怪两人胡思乱想,武**国,是文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深刻的灌输进人们的脑海之中,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

文人立史,借鉴于君王,遍数历代武将专权祸国之事,让帝王乃至天下人对武人都极为忌惮。

实际上,文人位极人臣之时,哪个又好相与了?只不过文人秉政,手段花样多多,比武人要温和的太多,又有文人刀笔为辅,掩盖起来不遗余力,也才显出武将为祸太烈罢了。

这般下来,文人掌军,也就稀松平常了,实际上,在前秦之前,领兵作战之人,多数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粗汉,只不过后来文人侨情,将那些沙场名将,各个皆誉为文武全才罢了。。。。。

而在如何限制军权上面,历代皆有建树,文人们作出了条条框框,以防武将祸国。

在如今看来,这条条框框已然极为繁多。

军中将领任免之权,被分散到枢密,中书,兵部,吏部各个衙门,谁都能插话说上两句,而事实上,军将之考评,任免,处罚等等权责,大多都掌握在文臣手中。

一旦这些权力集中到枢密院,那么,兵变乱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而枢密院最鼎盛的朝代,轻言废立,祸乱朝纲的事情,确实也屡屡发生,孙文通所问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他并不知道,皇帝陛下曾亲临晋国公府,也才在这晋国公府书房中离去,这样的提议,自然不会是赵石自己想出来的,即便有着他自己的意思,也定然取得了皇帝陛下的允准,才会在他们几个面前提起。

但陆敖却是知道的,心里念头急转,脑袋不由有点懵,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怎么会?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零七章争权

实际上,他们却是不知,晋国公大人也有着自己的。

这完全都是皇帝陛下的馊主意,因为赵石稀里糊涂的答应了明春去河洛走一趟,皇帝陛下当即投桃报李,给他出起了主意。

论起官场权术来,皇帝陛下可不输于人。

但皇帝给臣子支招这样的事情,也只有这位成武皇帝能干的出来了,当然,当世之上,怕也只有大将军赵石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争权嘛,与高手过招其实很是相像,你来我往,有时候能分出胜负,有的时候则是平手之局。

皇帝陛下出的这个主意,自然是朝着平手去的,攻敌所必救,以搏命之姿,让对手收手,这在官场上,并不少见。

中书之议,欲论河南战事之短长,行牵连之举。

而枢密院这里则挥手一巴掌,抽向对方软肋,欲从文臣们锅里舀出一勺子汤水出来。

最终的结果,不用想就知道,指定是两边各退一步,达成一个妥协罢了,至于谁能从中占了上风。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这显然是皇帝陛下又在挖坑了,至于是谁能在其中占到便宜,又是谁掉进坑里被埋了,恐怕只有皇帝陛下心里清楚了。

只这一条,就让赵石分外的恼火儿,但这回和其他几次都不一样,皇帝陛下用的是阳谋,你不跳也得跳。皇帝陛下亲口御言出的主意。想不听还真不容易。

其实赵石也能想得到。无论最终有何定议,枢密院这次肯定能留下一些好处,但这中间的分寸,却还需要枢密院众人自己把握。

一个不慎,可能便要让朝堂之上,风波动荡,到时对谁都没有好处。

朝堂上的动作,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和风细雨间来完成的。太过激烈的碰撞,是谁也不愿见到的事情。

枢密院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靠着这样激烈的手段,肯定要吃亏,所以,这只能是个朝堂上肯定也要掀起一阵风波,风波之间,也有契机,便看谁能抓得准了。

宦海沉浮间的凶险莫测之处,在这一刻其实已然体现无疑。

像赵石这样的地位身份。在其中许就要身不由己,遑论他人了。而皇帝陛下要剑指何方,赵石也有着些猜测,只是到底准还是不准,他娘的鬼才知道。

都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但这件事上却是相反,需要许多人同策同力,今年这个年,怕是过不好了。

赵石暗叹了一声,才沉声道:“景兴鼎革至今,已有十数”

几个幕僚都是竖着耳朵倾听,心里也都明白,这会儿晋国公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可能都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候得到体现,甚或是,将来朝堂之格局,都在这一番话当中。

听到景兴鼎革四个字,几个人心中都是一动,作为景兴旧臣的晋国公,可不就是景兴鼎革中最坚硬踏实的那块基石之一?

这个时候提起景兴鼎革,意味怕也就不言而。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赵石这里其实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般,对将来有个清晰的规划,也只能算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赵石的话还在继续,“秦律,官员任免,税赋等等等等,皆在其中,乃我大秦强盛之始无疑,而延及于军旅,却略显。”

“裁撤团练编入殿前司禁军算是一件,于军中将领等级,赏罚之事上,也有所建树,但文人之议,总浮于表面,军中将士之统属,征募兵员,民夫事,后勤辎重事等等等等,却只想着掣肘军前将领,从未曾多为征战之将士设想。”

话说到这里,赵石的思路反而清晰了起来,其实事涉军中弊情,这是他的自然而然的反应罢了。

“所以,我有意在军中行那各处旧弊之举,这事肯定也急今只为。”

到此,赵石话语中便多了凝重之意,“我有意在枢密院之下另立一司,专管稽查军纪,以及军中不法事。”

赵石脸上浮起几许笑意,语气也轻松了起来,“不涉其他,咱们只找准军纪说话,读多了书本的人,指不定就总想着让我等粗鲁之辈倒霉,定然多有赞同,反对之人,怕只能是因为自家盘子里的东西被人抢了,这等样人,正好拿来立威。”

书房中的气氛一下便松缓了下来,李博文更是假模假样用袖子的擦了擦额头,作长出一口气状道:“国公素有雄心,这次博文还以为,国公欲与满朝文武为敌呢,若是那般,这安生日子怕是过不了多久了。”

孙文通可不如他那般大大咧咧,一张丑脸上带出些笑意,嘴里却追问了一句,“国公欲革除旧弊,”

赵石轻轻摇头,叹息了一声道:“我领兵至今,深知军中情弊,当初创立国武监,便有如今连年征战,将士颇有疲敝,河南战事之后,朝廷许要缓一缓了,。只是说易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陆敖揉着衣角,手已经揉的有些疼了,此时轻松下来,不免觉着儒衫总不比衣裙,料子有些粗苯,太过咯手了些。

此时着紧的话头已然过去,她这里轻松不少,又知道皇帝陛下和赵石曾在书房中密谈良久,这些事情陛下定然知晓,心里就更轻松了。

至此,便开口道:“那以国公之”

“叫你们来,就是让你们这几日商量一下,文章之事,我不在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