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006章

将血-第100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大将军护卫。却是脸色古怪,看着这位使者,就像看稀奇古怪的物什一般,是的,他们已经见惯河中河东风物,对于胡人治下的汉人行径已经司空见惯,但还是被听到的这些给震惊了一下。

多数人都心想,原来自己还是少见寡闻,世间还真有这样厚颜无耻到了极点的人物儿。

赵石旁边的这人话还没有完,使劲儿的揭刘氏的疮疤。“后来听闻,素来好色的刘氏族长。再不敢娶小妾了,就怕朝中党项贵戚朝他讨要。。。。。”

赵石歪了歪头,那人话声立止,他要听的其实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身旁这人可能是在西夏呆的久了,讨人欢心的本事都在一张嘴上,也许做个奴仆之流还成,却根本无法在赵石这样的人面前讨喜。

这人还是赵石在庆阳带过来的,此人少时从军,驻守边寨,后为西夏人所俘,两国交战,被俘的军兵年年都有,开始时,两国还交换战俘,但后来两国往来厮杀,流的血越来越多,成了世仇。

从此,两国边塞之上,用来祭旗的往往便是对方战俘,更别提什么交换了,世家子们在边塞大量战死,也就是从这时开始。

此人幸运一些,被俘之后,正好西夏军中一位将领嫁女,于是,一些人开始献上贺礼,作为贺礼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奴隶,此人于是也就成了奴隶,被送了去兴庆。

开始时,他还有着些必死之心,想要趁机杀上几个西贼,死也值了。

但俗话说的好,自古艰难唯一死,从边寨,到兴庆的漫漫途中,消耗了他太多的体力,也顺便消耗了他的决心,到了兴庆,想法也就变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此人读过书,又当过兵,身上也颇有些勇力,唇舌又好使,很快便从奴隶中间脱颖而出,成了奴隶中的头目。

数十载过去,这人却是成了主家的心腹,娶妻生子,为主家管着庞大的田园牧场,甚至一部分私兵,都交在了他的手里,日子过的很是不错。

只是他到底不愿在西夏为官,不然的话,一官半职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

不过,在西夏汉人混的日子再好,也是朝不保夕。

一次与小妾饮酒,不知不觉又了醉意,也是年纪老了,心中思念故土之情越来越盛,迷迷糊糊间,便说了一些当年旧事,这些秘密在他心中存的久了,一旦开了口,根本止不住。。。。。。

等到他第二天酒醒,再找小妾,已经找不见了,再一问,却是回了娘家,回忆起昨晚说的那些话,这时他这冷汗一下就出来了,他知道,这个小妾有个兄弟,是主家二公子的亲信,盯着他的位置很久了。。。。。。

大恐之下,他这里一咬牙,也没惊动旁人,只带着自己两个年幼的孙子,收拾了点细软,悄悄离开了兴庆,一路狂奔南下,用银钱开路,又加上点运气,最终逃回了大秦。

实际上,他那小妾不过是因父亲突然病倒,这才匆匆赶回娘家,侍奉了父亲两天,重回家中,丈夫却已逃之夭夭,最可笑的是,这一家还引起多少注意,连自家人也只以为老爷带着孙儿出城打猎去了。

此时西夏各处防卫松弛,根本不会关注这样的小人物的去向,连主家那里,都没什么动静。

多日未归之下,才引起了些恐慌,但出城射猎,遭了盗匪,在西夏已是常事,除了家人悲痛,主家有些惋惜之外,竟是没引起多大的波澜,谁也不曾想到,此人竟然逃回了大秦。

当然,和之前一样,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只是酒后之言,就能吓的人远逃千里,可见,在西夏汉人地位之低,对于党项贵戚的行径畏惧之深了。

而时至今日,西夏边寨多有废弃,管制远不如当年得力,逃回大秦边地的汉人也越来越多,此人祖孙三人加上亲信随从护卫七八个人,并不算起眼儿。

但他回来的时候不对,此时正是秦军大军征伐西夏的前夕,边塞上封锁的极为严密,他这一行,立即便扣押在了庆阳。

等到大军集结,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行衙需要熟悉西夏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的人,于是,这人被盘问了一番,便随军而来了。

尤为难得的是,此人在兴庆呆过多年,所见所闻比之旁人胜了不知多少,像这种朝中传闻,也能随口道来,也实在是一个异数。

今日有西夏使者来到大营,此人便被叫了过来,嗯,这人的名字叫冯泽。

中军大帐之中,一个瘦小的白胡子老头,在雄壮如山的大将军耳边点头哈腰,满脸的谄笑,嘴里还说着西夏人朝中的丑闻,偏是吐字清晰,极有条理,中间还有些文绉绉的味道,听着就像长安茶楼酒肆间的说书先生在说书。

这样一幕画面,很有喜感。

但在大帐中的人,没一个发笑,因为大将军笑了起来,但帐中亲卫们都清楚,现在大将军的笑声,和方才与军中将领们谈笑时是不同的,于是他们握紧了刀柄,闭紧了嘴巴,收拢了神情,突然间,他们就像变成了一尊尊雕塑。

“汉经,读书”赵石脸上挂着笑容,漫不经意的说着话。

使者开始时还在暗自打量着这位声名赫赫的秦人大将军,后来听了那些言语,有些羞愧难当,但作为兴庆刘家的人,旁的没有,这脸皮是一等一的不让于人,不然的话,刘家早就被人笑死了不是。

看赵石脸上笑意浓重,心中微松,却是正容道:“国相大人派下官来,不过是想传几句话于将军,将军何必非要计较那些细枝末节呢?”

话音未落,赵石指点着他笑道:“可能你是未曾听闻我赵石在河中河东之作为,才敢来我这里说话,似你这等侍贼如父之人,我在金国那里见的多了,只是还未曾见过如你刘氏般无耻之人,既然李元康选人不当,我就替他换一个。”

这刘隶明显是听闻过秦人大将军赵石在金国地界的所作所为的,听着话音,脸色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白了起来。

情急之下,不由嘶声道:“将军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下官”

赵石厌恶的挥了挥手,早有准备的亲卫立即上前,一拳先将其嘴巴打烂,然后拖死狗般拖了出去,外面响起几声惊呼,然后便没了声音,不多时,一颗人头已经送回帐内。

“叫外面几个人进来,如是汉人,推出去斩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间,又掉了三颗脑袋。

剩下的几个,脸色苍白欲死,到了帐内,噗通一声已经跪倒在地,其中到有一个胆气还不错,站的算是稳当,但无论是眼神还是身体,都已经出卖了他,谁见了他都能明白,此人心中怕是已经充满了恐惧。

赵石瞧着这人,嘴角微翘,摆了摆手,随即,又是一颗人头落地,至此,李元康派到秦军大营中的使者,已经只剩下了两个。

这时,赵石才对肝胆俱裂的两个人道:“李元康有何话说?”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元康

两人讷讷而不敢言。

赵石又道:“既然什么也说不出,留你们又有何用?”

两人一听这话,皆是大恐,其中一个哆哆嗦嗦的爬了几步,“小人。。。。。小人”

另外一人许是吓的厉害,嘴唇哆嗦着,就是吐不出一个字来。

赵石摆了摆手,顷刻间,帐内就只剩了一个。

赵石这才点了点头,脸上带了几分和煦的笑意,“嗯,说吧。”

但那笑容,瞧在幸存者眼中,却与魔鬼一般无二,不过这人也知今日能不能活得性命,还要之后的言辞,虽然怕的肚腹翻腾,几欲呕吐出来,但嘴上还是断断续续的说着话

“国相。。。。。。国相大人说。。。。。。曾与。。。。。将军遇于秦都成安,那时。。。。。便知大秦又出了一位少年”

“十数年间,将军果然声名鹊起,闻名于天下,西夏虽处偏僻之地,将军之名也自家喻户晓。。。。。。”

这人开始时还磕磕巴巴,不过话是越说越顺溜,记性也是不错,只是话语间略显僵硬,显然是将李元康的话重新复述了出来,中间或略有改动,但总归原话居多,若是换了掉了脑袋的刘隶在此,可能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言语间的次序上。

“国相大人对将军素来钦佩,可惜自长安一别,再未有缘相见。今日。能与将军会猎于此。实乃生平幸事。”

“不过。。。。。国相大。将军引军西向,有三不可取,念及故人之情,欲与将军说个明白。”

“一来,我西夏与大秦早有约定,结为盟好,今更有意称臣,而使者未归。将军便领兵到此,失大义也,素闻大秦乃汉人大国,礼仪兴盛之地,却不顾旧约,更行诡诈之举,此战无论胜败,将来如何再取信于天下?”

“二来,中原,汉人之根基也。中原未定,先结仇怨于金人。后再挥兵侵我西夏,虽逞一时之快,但已四面皆敌,失之智也,大秦强盛,君明臣贤,睿智者众,为何行此下策,冒然挥兵以伐盟好,岂非让亲者痛仇者快,若败,则落人笑柄,若胜,天下人也道大秦残暴之国,穷兵黩武,不可不防也。”

“三来,将军率军西来,一路之上,生灵涂炭,我西夏上下闻之,皆切齿痛恨,灵州今有大军数十万,上下一心,皆欲与秦军决一生死,将军身经百战,岂不闻,劳师袭远,必厥上将军乎?天时地利人和,尽皆在我,将军失之算也。”

赵石眯眼静静听着这些长篇大论,并不说话,谁也不知他现在心里想着什么,周遭亲卫,多出于国武监,却是觉得,虽说那李元康乃仇敌之首领,但说的这些,未尝没有些道理,但他们也清楚,大军征战,岂会是些许言辞就能动摇军心?

说话的家伙还在机械的继续,显然,这位脑子已经木了。

“国相大人说,为大秦计,为西夏计,为将军计,不如两国罢战,重修旧好,为表西夏之诚,西夏仍愿为大秦臣属,纳取岁币,割让西凉,萧关等处于秦,也可为大秦所用,助大秦征伐四方,建万世不拔之基业。”

“如将军不信,可派使者入国都兴庆,西夏上至帝王,下至臣僚百官宗族,子女任将军取之,可入长安为质,如此,可除天下之疑,可免百姓流离,可使将士早日还乡,不用埋骨沙场。”

“言尽于此,如何取舍,还望将军三思之。”

完了,大帐中静谧一片,之后的条件确实足够让人垂涎,但也可能是缓兵之计,确实,如何取舍,还要看大将军赵石。

片刻之后,赵石摇头笑了一声,那说的口干舌燥的家伙,立时便是一个哆嗦,差点软在地上,方才这个魔鬼就一直带着笑容,每一次,却都是血淋淋的人头来做注解,这一。

“回去告。李国相,他当年也曾领兵征战,奈何在朝堂上呆的久了,竟视沙场征战为儿戏?什么大义名分,什么生灵涂炭,恐怕李国相看三国看的多了,甚或是老了,脑子有些不”

“我赵石领兵到此,就是为了杀人的,更非来与你定什么城下之盟,我这里劝李国相一句,若是聪明的话,不如趁早回兴庆多与家人团聚些日子,过上几天,恐怕就没这个机会了。”

说到这里,赵石冷哼了一声,“数十万雄兵,在我眼中,不过乌合之众罢了。”

随即,赵石一摆手,漠然道:“割了他的头发,剥了他的衣服,赶出去,哼,一个党项贱种,何敢用我汉家”

幸存者被连拖带拽的弄了出去,不过赵石身畔的老头儿,又凑了过来,“大帅,那人小人虽没见过,但长的元康有些相像,定是其亲眷无疑。”

赵石不耐烦的摆了摆手,“今日算你一功,来日到了兴庆,还有用你的时候,日后日子过的是否如意,都看今日了,好了,出去。”

帐内暂时清净了下来,赵石的眉头终于皱了起来,他到是已经确定,李元康这样的人,应该不会玩什么无聊把戏,定有所图,送了这么几个人过来,而且其中还有自己的子侄,应该不会是专门来送脑袋给

方才诸般手段,也不过是稍稍作态,将自己决战之意传达出去,不然的话,几个小小的使者,又哪里用得着他这么费心思,直接砍了也就是了。

刘安康要的是这个吗?他不确定,在他看来,李元康所言,只有一句话像个样子,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西夏人这边,没有道理在占据这样的优势之下,还会提什么称臣纳贡,献上质子什么的。

不过,他想不清楚,随即便跑置于脑后了,诸般手段,最终还是要在沙场之上决一雌雄,他已经做足了准备,从决定伐夏的那一天,就已经在预备,到了起兵之时,所有的一切,为的都是今日一战,断然不会临时改变主意。

“来人,叫张峰聚张将军到这里来。”

。。。。。

不说赵石这里如何准备决战,只说使者秃着脑袋,光着身子,狼狈回到灵州,很快,便被人带到了西夏国相李元康的面前。

此时,李元康正在驻跸府邸的大厅中,听着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