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4章

暗黑大宋-第44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常高兴,支付了规定的润笔费外,例外给白金百两。

是不规范的稿费。

“这个钱我不能收,”张载看着四十贯交子说道。

他的想法有些别扭,朱家出书赚了自己就拿润笔费,那么亏了朱家就倒贴,这是那一门道理?

“恩师,你想一想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这是第一笔润笔费,以后还会有。如果著书立说,能得到一笔养家费用,会不会有更多的大儒著书立说,宏扬儒家之道?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它也是劳动所得,比你那个薪酬拿得还要光荣。”

“你这个小鬼精灵,”郭氏笑嘻嘻地嗔骂。

“恩师,不要再想啦,不就是几十贯交子吗。金贵,师兄带你爬山去。”

重阳节,整个大宋都在放假,但张载照例得宴见乡老。

于是王巨抱着张载的儿子离开。

郭氏脸上浮现出一片欢喜。

张载结婚迟,能算是中年得子,可能以后还会有子女,不过眼下只有这一个儿子,也十分稀罕。

王巨来了,二妞三牛时常带着金贵玩耍,还讲故事给金贵听,有时候还带着金贵上街买一些零食吃。

所以郭氏越来越喜欢王家兄妹。

李员外说当成了半子,不仅是王巨的才学,才学是一部分,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家,先替李万元兄妹安排客栈。

朱欢替王巨租的这间屋子地理位置极好,而且也适合,不过终是小了一点,三间正屋,中间做了客厅,东厢房铺了两张床,摆了一张书桌,以及几个书架子,又是书房又是王巨兄妹的卧室。西厢房便让全二长子住了。

手中有了经济,王巨便从云岩县城里请了一个中年女佣,一月给二贯薪酬,吃过早饭来,洗衣服打扫卫生,有活就晚点回去,没活就早点回去。

实际有许多活儿王巨与弟弟妹妹代劳了,虽请了女佣,王巨并没有疏忽弟弟妹妹的动手能力。

虽然薪酬不算高,但胜在活儿轻,王巨随和,因此妇人也喜欢。

不过客人来了就得住客栈。

安排好了,立即去登山。

兄妹三加全二长子,以及李万元兄妹,加上一名赶车的车夫,能算是浩浩荡荡的一班人马。

王巨在这个小县城里呆了一年多,一路走着,便有许多乡亲热情的打着招呼。

“你为什么当初骗我?”李妃儿问。

女为悦己者容。

来到云岩县城时,李妃儿刻意在牛车上重新化妆,身体也长起来,一袭白裙,宛若出水芙蓉一般。

不过她还是小,让王巨依然有些罪恶感,可能再过两年,这种罪恶感才会自动消失。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你在这里过得很好。”

“还好吧。”王巨答道,只能说衣食无忧,却与奢侈沾不上边的,也许对于妹妹弟弟来说,那是进入天堂般的生活。

“那你当初……为什么说很苦。”

王巨哈哈大笑。

实际前年小姑娘就来了两次,给王巨的印象不恶,长相也美丽。不过前年他还小,李妃儿就更小,这时谈婚论嫁王巨心中颇有些排斥。

还有他前世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阴影。毕竟李妃儿是锦衣玉食长大的。

“不好说啊,如果我不能唱名东华门,再怎么努力,也暂时不如你家。”王巨用了暂时二字,不过李妃儿未注意。

事实他以读书为主,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自家力量也单薄,有了财富也未必能保得住,况且未来蔡京还喜欢吃大户。

但他要读书,要科举,这些生意中他只能站在暗处,所以在这十几年内,财富休想能超过李家了。

“若如愿以偿,就是做了官反而更苦。”

“咦。”

“你想一想,我朝官员都是流动的,三年换一个地方。若是换在前线,就有兵祸之危,若是换在南方,生活会很不习惯。若是到了京城,勾心斗角非是你所能想像的。李小娘子,官员看似风光的背后,也不好做。”

“那也比老百姓强吧。”

倒也是。

“当初朱家代我向你家求亲时,你是怎么想的?”

“若不是娘娘,我才不答应呢。”李妃儿说完得意地乐着,跑到前面给二妞他们三个小家伙买果子去。实际当时朱家替王巨上门提亲,小姑娘心中十分的欢喜,可让她怎么说出口啊。

李万元在后面也微笑。

他与王巨也认识很久了,知道王巨一些品性,比较重感情,只要对妹妹不排斥,将来妹妹不会吃亏。

云岩四面都是山,不过山不高,正好天气也不错,秋高气爽,于是几人爬了好几座山才回来。

是丈夫门生的小媳妇儿,郭氏便挽留李家兄妹在家中吃饭,又刻意与李妃儿说了好一会儿话。

张载夫妇不摆架子,李家也是大户人家,因此李妃儿应对倒也得体。

吃过饭,王巨先将他们送到客栈,回来后郭氏说道:“那个小娘子不错,比你心思单纯,你要好待她。”

“师娘,你是在夸我呢还是在贬我呢?”

张载忽然问:“你与李家小娘子是前年订亲的?”

“不错。”

“当时你还是一个穷小子,李家怎么看上你的?”

王巨满头冒黑汗,原来老师也喜欢八卦啊。于是嘿嘿一乐:“恩师,难道你吃味了,不过恩师命运也好啊,看看师娘多贤惠。”

“你这小子。”张载生生让他说得气不得笑不得。

郭氏却笑着用拳头打王巨的背,然后道:“官人,这就是缘份。”

但说得中的。

当初有好几个小娘子来王家寨玩耍,对王巨最有意的不是李妃儿,而是孟家小娘子。不过王巨一个小娘子也没有动心,这叫自知之明。他还小,未成长起来,何必着急,说不定反能遭到不必要的羞侮。

然后朱清乱点鸳鸯谱,还真让他与朱欢点成了。

其实现在看起来王巨自己儿也满意,无论长相还是品性,李妃儿都算是不错的,虽小了一点,只是订亲,也没多大关系。

李家兄妹在这个小县城呆了三天才回去。

李妃儿有些依依不舍。

不过多少得要顾一点名声,得要走了。

王巨便说:“自古以来,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某些人还没有嫁呢就成了泼出的水,二妞啊,你千万不要学习某些人啊。”

二妞笑弯了腰。

“我才不是那个泼出的水呢。”李妃儿笑骂道。

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李妃儿这才羞羞答答地离去。

似乎王巨又恢复了往日平静的苦学生活,但就在这时,一个衙役从鄜州送来急报。

张载将急报打开一看,脸色巨变,报文掉下来都不知道。

“恩师,怎么啦。”王巨在边上奇怪地问。

“天塌了。”

这句话说的,王巨于是将报文捡起来看,也喃喃道:“是啊,大宋的天塌了。”

第七十二章悲情

十二年前,开封府来了一僧一青年,要见开封府尹钱明逸,卫士喝斥,僧人说:“不得无礼,此乃太子。”

几名卫士刹那间觉得天雷滚滚。

不过也没有关系,宋仁宗政治比较清明,四川一个士子屡考不中,一怒之下写了一首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放在任何朝代都要诛灭九族了,但赵祯好玩,看到此案后说老士子可怜,考不中快得失心疯了,还赐了他一个司理参军的官职。

所以卫士也没有抓捕,虽觉得雷,只是将他们赶走。但这两人又跑到相国寺开讲,曝出猛料,说十几年前赵祯看中了一个宫女,一夜临幸,于是这个宫女被其他妃嫔嫉妒赶出宫门。但这一夜却让这个宫女怀了孕,在外面生下了一个皇子,宫女怕人陷害,不敢对外公布,直接儿子长大了,才让他找爸爸……

香艳,阴谋,宫斗,离奇,都有了,听者如山。

钱明逸坐不住了,派人将这两人抓来,谁知青年高高在上的喝道:“明逸安得不起!”

那可是开封府尹哪。

但钱明逸憋了半天后,脸涨红了,慢慢地站起……

他不敢审了,交给了包拯。包拯便问赵祯,陛下,以前你可有这一回事。

赵祯也傻眼,在**里那么多妹妹,他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东采采,西采采,天知道有没有采过那个小宫女,若是几年时光还能记得,都十几年了,朕怎么想得起来呀!包拯无奈,只好从其他方面入手,结果查出来,纯是假冒产品,将假皇子弃市。

但那一天,赵祯失望,大臣失望,整个宋朝近亿百姓失望。那是一个痛苦的真相,皇上无子!

虽然赵祯从宗室里抱养了两个孩子,但他继续在拼命地造子。这更透支了他羸弱身体的健康。

大臣可不管赵祯的生活,你死了,帝国得找接班人,于是上书要求立皇嗣。好玩的是谏官范镇,没事就跟赵祯叽歪早立太子,说了七次赵祯不理,他一急之下一夜白头,然后索性壮起胆子说,你要不立太子国家迟早完完,你完了我也完了,得,你现在将我早点杀了吧。赵祯还是不听,也不生气,反升了范镇的官,范先生活活郁闷死了。

最终选了赵宗实。

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人选。可惜现在没有心理学这个词。

首先他父亲是赵允让,已经做了赵祯以前的备胎。再到赵宗实自己,因为赵祯头一个儿子死了,四岁时接到宫中再次做备胎。但在赵祯第二个儿子出世后,又赶出了皇宫。后来又做了备胎。父子三番五次,会产生什么心态?

不过没关系,虽然他母亲乃是一个乞丐,但有一个好妻子,高滔滔,高滔滔有一个好姑母,曹太后!

大臣们好不容易劝说了赵祯,但到了赵宗实这边,再次傻眼,俺生父赵允让刚去世,在家里守孝,拒不认命。

其实这就是未来的大问题。

放在一千年后,也许是孝顺,毕竟是生父嘛。但现在非是一千年后,而是在宋朝,有宋朝的准则。这时代生产危险,养育更困难。因此出家不认家,送出去的孩子,养父母才是绝对的父母。那怕是柴荣那样的雄主,父亲非是他亲生父亲柴守礼,还是郭威,只给了柴守礼司空的闲职,并且严守古礼,父子不得相见!

赵祯就有些愠怒,真不行就换一个吧,宗室子弟不要太多。

韩琦急啊,奶奶的,你父亲不是你父亲,你养父才是你父亲,守奶的孝啊。但他也苦逼了,这时候他押宝押到了赵宗实身上,上了这条贼船,怎能下来。因此就苦劝,此事岂可中辍,请陛下写亲笔诏书,让宗实知道乃是天意,自然就会听命。

赵祯于是亲自写了诏书。

但更好玩了,赵祯连写了十八道诏书,赵宗实却连回了十八道辞表。韩琦便替赵宗实解释,不是皇子不明事理,乃是名份不对,知宗正寺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明确立皇子,皇子才能接诏。枢密使张昪感到古怪,便问赵祯:“陛下不疑否?”

然而这时赵祯非是前几年健康时的赵祯,内有曹皇后,外有韩琦与欧阳修,他哪里听出张昪的话外之音,反而说了一句:“朕欲民心有主,只要是姓赵的就行了。”

于是八月初七,赵祯宣布立皇子,并正式改名为“曙”。

何谓曙,国家的希望。

但赵曙还是不接诏,连赵祯强行下令宗正寺派小轿子抬他进宫,都不进,还美其名曰,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让你做皇太子,避屁的祸啊。

最后还是一个王府记室孟阳厉害,他说了一句,你是皇子了,天下都知道,就算你请辞得准,回到王府,就敢保证没有后患吗?

赵曙一下子吓得爬起来,不生病了,活蹦乱跳的进宫。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正是赵祯一生最好的写照,怀疑吕夷简了,吕夷简就得下去,信任吕夷简了,那就会重用,无论孔道辅与范仲淹怎么搞,还是用。信任范仲淹了,任由改革,但没有做好,那立即就得下去,那怕写出了《岳阳楼记》。

既然决定用赵曙做皇储,今年元旦节,将赵曙接到皇宫,又喊来所有宰执、内宫近侍、三司使、台阁官、两制官、主兵官与宗室驸马,也就是所有重量级人物一起喊来陪从,带着赵曙进入天章阁与龙图阁参观祖宗遗物。

再送一把,未来赵曙位子才能坐得稳……

然后又在宫中设宴,君臣同乐,还刻意将韩琦喊到面前,赐一杯鹿胎酒,立储首功之臣。

无论是做为韩琦的君王,还是做为赵曙的父亲,做到这份上,够了。

实际赵祯内心什么想法,没有人去管去问。

也许觉得都放下了吧,赵祯羸弱的身体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活力,连连病重。

但在这里,有一只小翅膀狠狠扇动了一下。

王巨也听了小公主的一些事,但离得远,传得妖异,不可信。只有一条确认,赵念奴听从了他的计谋,成功地与李玮和离,然后被赵祯关在宫中。关是好听的说法,得给一些大嘴巴大臣一个交待。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赵祯有女儿,但那几个女儿岁数小,只有赵念奴长大成人。正好现在呆在身边倍伴着赵祯,时常哄父亲开心开心,于是赵祯心中郁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