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164章

暗黑大宋-第164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那些百姓集结起来,发放弓箭,站在城头上就是战士。到野外华池县没有多少兵力,然而一攻城,华池县将凭空多出来数千精兵。”

“那你说怎么办?”

“依我之见,也有计策。总体华池县官兵不是很多,五千余人,华池县要分出兵力留守,凤川镇与平戎镇同样要分兵看守。放在荔原堡的兵力大约不会超过三千人。”

“差不多如此吧,可能连三千人都不足。”

“不管有没有三千人,若是加上一两千百姓呢?四五千人守这个堡,守十几天能不能守下来?再说攻难守易,我们只有两万兵马,就是没有时间限制,想攻克荔原堡难度也不会小。”

“未必。”

“这样吧,相比于攻城守城,宋军应当比我大夏军队善长。”

“能这么说。”

“换你带领四五千名手下来守疆砟堡,两万宋军来攻打,你能不能守上十几天?”

“这确实倒是一个问题。”

“也不是问题,我们兵力占优势啊,何必非得先攻荔原堡,只要留下五千人看住荔原堡,宋军出城来战,那些百姓便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三千官兵,我们五千将士,又是在野外,会不会畏惧,会不会失败?余下一万五千名士兵尽数前去华池镇。而且属下以前贩过私货,对那条道路也熟悉,都用不着思顺做向导。华池镇也会有留守的兵力,但能有多少?一千人,还是五百人?对了,我还有一个好办法,先将两万大军列阵荔原堡,恫吓一天,看到华池镇会不会分兵来救,若是分兵,正好围点打援。若是不分兵,金汤城的将士大约也潜行到了平戎镇下,华池镇必分去救平戎镇。那时华池四面皆敌,人心惶恐不安,我们再派一万五千名大军东下,便能一举攻克华池镇了。”

“不错,粮草也解决了。”

“不仅粮草解决了,我们夏军到来,王巨将那个作坊迁于华池城中,你可看到那种火蒺藜,那种石炮,那种箭支,几乎就是在那作坊里生产的。得到这些武器,再将华池镇官员与将士押到荔原堡城下,甚至不用开战,派人劝降,荔原堡三军就会打开城门主动请降。”

实际最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宋吉与西夏人还没有看到,那就是铠甲。

然而赵明部下装备新式铠甲并不多,而且西夏骑兵还没有与他碰撞时,便撤回城中了,因此西夏人并没有察觉。

叶悖麻大喜道:“不错,真是好主意。”

实际这个主意是很恶毒。去年王巨思考着这一战时,怕也就怕西夏人分兵去华池镇。

有了明确方向,接下来就好办了。两人又商议了许久,各自回帐蓬休息。

…………

“那个虎踞炮真厉害啊。”秦三德子迎出朝阳,还在回味着。

其实比他想的还要厉害,当场炸死的人不多,但有更恶毒的在后面。

当初设计时为了密封性,外面包了铁皮子,而不是原来的纸壳,并且它足够大,足够大威力就大,因此这个铁皮子还略有些厚。一炸也变成了铁片飞射出去。

不但铁皮,里面还有许多铁蒺藜,当然不是人工打的,那太费工,而是用生铁铸造的,然而也恶毒,不仅有齿状尖端,还有回钩,更恶毒的是有王巨这个先知,有意将它们放在外面风吹雨淋一段时间,让它们略起一些铁锈,这才装到铁壳里。

炸死的人不是很多,可炸伤的人不少,抬回去,这些铁片铁蒺藜一起扎到骨肉里了,只好挖肉断骨,然而麻醉药在哪儿?那个才叫痛啊。但还不是痛的时候,未来这些伤兵十之八九伤口会发炎,就是回去后,也不会有一半人能活下来。

但另一人则有点担忧地说:“敌人太多。”

大顺城几战十分出色,最少击毙了四五千名西夏将士,然而看着西夏漫山遍野的大营,似乎根本象没有受到影响一般。

“放心吧,有王知县呢。”秦三德子说。

他现在对王巨充满了信心,想当初自己与胡谦犯的案子,虽未招供,实际已让章楶断得七七八八了,但居然让王巨翻了过来,胡谦还做了朝廷的正式武将,蕃营指使。

这太神奇了。

那么还有什么事王巨做不到的?

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几个人未必很认同,敌人确实太多了,远远地看着,都有些心惊胆战。

就在这时,秦海说道:“嘘,大家小声一点,敌人来了。”

叶悖麻带着两万兵马,开始从大顺城南边的一条崎岖的山道,绕向后方。

其中一段山道就在秦海他们几名斥候脚底下。

他们来到这里,也有好几天了。西夏人也重视斥候的,因此几人选择了这个地点,一处峭壁的上方,长着一些古藤与松树,只有一处稍稍平坦,但也陡峭得要命,几人还是缀着绳子爬到这里。

随着又用古藤与杂草披在自己身上做了伪装,然而太峭了,几个人只好用绳子将自己的身体,水囊,干粮栓住,然后就在这里吃喝拉撒,包括睡觉,不过盖在身上的羊皮也用绳子栓住,不然就会滑落到崖壁下。

不过这里视野很好,正好能看到大顺城正面的战场。

象这样的,还有好几处。

总之,这次对斥候的重视,王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当然,也有二十几名干炼的斥候先后牺牲。那是没办法的事,有得必有失。

秦海几个一起闭上嘴巴,静静地看着山道上无数敌人蜿蜒而来。

秦三德子低低说了几个字:“铁鹞子。”

两万大军中就有一些铁鹞子,全身重甲,包括跨下高大的战马也装备着铠甲。

秋天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让人感到一种种冷冰冰的寒气。

这是西夏最强大军种,也是宋人的梦魇。

山道崎岖,他们行军速度很慢,秦海他们几乎都能清楚地数出西夏军队的人数。

过了许久,这行人这才通过这段山路,秦海说道:“你们留在这里观察,我回去禀报。”

实际前线这些堡砦离得并不远,但看怎么走,如果不走大道,专走这些崎岖的山道,那可要了命,特别是大军,会比蜗牛爬得还要慢。不过对于单个的斥候来说,则是很快的。

秦海迅速返回荔原堡,此时叶悖麻的前锋才勉强到了赵思顺的那个寨子。

秦海将情况禀报,大约两万兵马分兵华池县了,并且赵思顺举寨叛变,为敌人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甚至还有这两万敌军的兵力构成,以及大顺城战事的情况。

姚兕说道:“速去华池禀报王知县。”

秦海又骑马来到华池镇。

王巨听后心中想到,这次林广没射中李谅祚嘛,那可能会相同,兵力不同,并且战事也不同,因为他的扇动,西夏人整花了两天时间才拿下那道壕沟,并且死伤无数。所以李谅祚没有亲临城下了,除非林广有能力挽起特制的十石大弓,来一个超长距离的射击。

他让秦海下去休息,然后看着地图。

忽然城中传出欢呼声,他走了出来。大顺城干掉了许多西夏人,有的士兵则随着河水又漂了下来。不过现在水位低,水流量平缓,才流淌到华池镇。

看着一具具尸体在河中漂着,大家一起欢呼雀跃。但王巨心里面清楚,就是这几千兵马,放在李谅祚大军中也不算什么。于是王巨写了一封信给陆洗。

先前蔡挺已经写了一封信给陆诜,陆诜也答应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他会派出数营官兵过来。现在就可以派官兵过来援助了。

而且王巨说了庆州的形势,李谅祚不可能为大顺城兴师动众而来,除非他没脑子,或者未来那两个小小梁才能做出那样的事。因此西夏此次入侵,是为了庆州,庆州也有利于西夏的地形,东北两面是子午山,南面是马岭山,两山于庆州东南交汇,西夏只要得到庆州,就可以将两山重新经营成横山。但到时候延州夹在绥州与庆州之间就危险了。

不过王巨心很野。

疆砟堡让庆州难受了,但延州也有好几处让延州将士难受的地方,一是土门,东逼青涧城,南逼原金明各寨,二是长城岭,三就是金汤城。

金汤城在西夏人手中,南控大顺城,东控保安军。其实华池便有一条小道直通保安军,从子午山狗道岭,到达磨洛川宁小胡族,再从宁小胡族到达保安军。不过因为金汤城遥控,王巨哪里敢修,相反地修了更崎岖的华敷道。那个合力拿下白豹城就不要想了,但陆诜可以派出斥候打探金汤城的情况,酌情将金汤城乘机拿下。

王巨放下笔,就不知道陆诜敢不敢做,若是敢做,这次李谅祚那会败得很惨很惨……

PS:今天再次爆发,求一下订阅与月票,是真心求一下订阅,虽然均订在缓慢上升,可二十四小时订阅开始下降了,望有条件的兄弟姐妹,能否自动订阅一下?

这是第四更,后面还有,几更看情况了,正在努力码着。

第二四六章五万十万

王巨派人将信送到延州,随着骑马迅速赶到荔原堡,与姚兕进行最后一次商议。

他返回华池镇,赵顼派来带信的太监也到了。

“见过罗内侍。”王巨唱了一喏。

“王知县,不必多礼,”罗太监道。北宋前期就这一门好,虽然武将没权了,但无论外戚、宗室,或者是太监,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了。当然,小官还是不敢放肆的,然而那也要看人的。至少罗太监不敢慢怠王巨。

相互略略寒喧,罗姓太监将信递给了王巨。

王巨哑然失笑,这真是临时抱佛脚啊,打起来了,大家才着急,才会想办法,恐怕打完了,大家又忘记了。

不过他头脑很冷静,看着罗姓太监说道:“罗内侍,请你替我带一句话给殿下,虽然是陛下之意,让他写信给臣,但他现在是颍王,最好不得过问政务,也不得与外面大臣交往。”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久了,只有几个月时间,虽说韩琦欧阳修那个逼迫赵曙早立赵顼为皇太子,后来又逼得赵曙亲口承认传位于赵顼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也不可小视他们两人的力量,如果他们反赵顼,赵顼这个皇位还真有点危险。

王巨又道:“这样,不如我写一封奏章,分别献给陛下与殿下,说清楚此事的轻重。”

说完,他开始拿笔书写。

其实第一个问题都明白,西夏穷啊,就象一个贫困的百姓人家,少十贯钱收入马上就得饿死人,卖儿卖女,为了得活,那么只好做强盗了。因此资助十贯钱,这户人家也许就会安静了,乖乖地做良民。

然而问题是那也要看人头。

如果是宋江,给一个官职也就招安了,但如果是侬智高呢?

就是辽国,倒也罢了,尽管他们也出尔反尔,如宋夏战争时,从三十万变成了五十万,宋朝征熙河时,又勒索了一小部分河东的闲田地界,并且边境也略略继续有打草谷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做得不算过份。况且辽国那边也会物价上涨的,现在的五十万还不如当初的三十万呢。

但西夏有没有买到安?

先说价值,辽国的那边更多,并且是二十万银,三十万绢,宋朝银价越来越高,因此看似五十万,实际是八十万贯钱。不过有一条,那边运费更少,甚至可以用大船运到边境。西夏这边运费更高。

其次辽国有多少人口?西夏有多少人口?

辽国得到这个五十万,帮助作用还不算太大,西夏得到这二十五万,那却是能救命的。

还是用百姓做比较,屡教不改怎么办?只好用律法了。

本来西夏没有力量入侵,因为得到这二十五万,艰难的日子马上熬过去,并且有钱治器甲,整军治。因此李谅祚得到岁赐仅是两三年时间,西夏国内情况便立即得到好转,这才是他能入侵的底牌。

所以最睿智的办法,便是让西夏这口气始终不能喘过来。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那个平价盐。

不错,若是推行这个盐,很有可能百姓未得盐,反而落进官商口袋里,未起到效果,国家又减少了许多收入。但实际不是,这中间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路费。

王巨用庆州做例,解盐成本一斤打算五文钱,实际可能五文钱还不足,运到庆州成本不是五文,而是二十文。余下十五文就是路费浪费了。然后于庆州销售。

但有人想将这个盐再运到宁州销售,那个成本就变成了二十五文,因为又产生了五文运费。但盐商买钞盐是二十文,到宁州成本是三十文,为什么,因为路费少了五文。因此会有部分盐流回宁州,可不会严重。

可只到宁州,不会再向内陆流通,因为路费又增加了。就是在宁州产生影响,那也是青盐的重灾区。

然后再用青盐对比,一般盐商会给西夏人一斤二十余文的交易价,但还有,运费,以及贿赂官吏将士的贿赂费用,因此到达庆州各地的成本价会接近三十文。再看原来的解盐,二十文出钞价,十五文运费,到达庆州成本是三十五文钱。本来味道就不及青盐了,成本又高,试问解盐如何在边境销售?

王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