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151章

暗黑大宋-第151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粟价格就达到了五十文钱,一斗米会达到一百余文钱。这还是朝廷能接受的。

然后到了长安后,再也无法用便宜的船只往前线运了,只好用小车子一车车拉,那才是损耗的开始。往往到达宁州一斗粟米能变成两百文钱,到达庆州就变成了四百文钱。

若是再贪一贪,一斗千文也不稀奇。

因此宋军不一定分布在最前线,而是从前线开始,陆续向长安方向逐渐分布,那么风调雨顺时,当地的税粮就能将士兵供给担负起来。不过驻军太多了,因此在遇到大灾害时,前方又平静,往往会让前线的将士开拨,返回长安就食,节约用粮成本。

蔡挺将后方六营官兵调到庆州,也意味着朝廷要额外增加许多开支。

但这个与王巨无关,蔡挺也非是指这个额外开支,而是指酒。

“蔡公是认为纵然增加了三营官兵,华池县力量仍很单薄,必须要将几营官兵全部练成真正的强军,那时候兵力虽少了一点,但是精兵强将,才能力保华池县不失?”

“老夫正在此意,但想强军,常规手段是不行的,首先朝廷似乎财政很吃紧,韩公不会拨出太多的钱帛给环庆路渡过这一难关,会拨出,可拨出的钱帛有限,然而用场却很多。这一点钱帛不能交给华池县,再说,如果强军,用嘴说不行的,老夫意思你明白吗?”

“下官会意,必须象下官那样拿出一些实际的东西,三军将士才乐意认真训练,也敢于战斗。可是国家一是财政吃紧,二是蔡公必须顾全大局,如果专门调款项优待华池县,其他将士必然不服,未起到好作用,反起到坏的作用。可这么多官兵想调动起积极性,需要不少钱帛,那个酒就会成为关健。”

“中的也,所以老夫听说西夏人禁酒,老夫有些头痛了。”

“蔡公,勿用担心,那个酒嘛……”王巨嘿然一乐,又道:“蔡公,请看好戏。”

“哦,有何妙策?”

“自有妙策,不过我正派人打听具体的情况,等到消息反馈回来,我就会有解决之道。”

“那老夫就放心了,另外再说一件事,听说那个酒极耗粮食。”

“这有点,但蔡公勿用担心,虽然耗粮食,但下官于华池县大修水利,又鼓励百姓耕种,甚至出台一些措施,鼓励百姓饲养耕牛,今年粮食的增产足以能保住酒的消耗。”

“这终是有些不美,你的眼界低了……”蔡挺顿了顿,没有再批评,毕竟王巨还年青,能有这种思路很不错了,而且政绩与军功,都是第一流的。这是大宋未来的一个重要人才,只是现在还处于成长期,定下来有所不足。因此话锋一转:“如你所说,秋后粮食会极为宝贵,只要庆州有足够的粮食,老夫就敢从后方调来足够的兵力。否则大敌来犯,仅是粮草一项,就拖垮了行军速度。”

“那怎么办?”

“这样,我在京兆府担任了一段时间转运副使之职,在哪里也有几个朋友,我写一封信过去,你派那个什么朱家的人去京兆府买酒扑,运费贵点,你不是运粮食,而是运酒,再说那边的粮价比这边要便宜,折下来运费不会增加多少。而且你主要是卖给西夏人,与京兆府的商贾也不会发生冲突。酒的问题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解决了。你看如何?”

“这个行。”

“还有,老夫听说了西夏人劫了烧酒,切记,这时勿要轻举妄动,更不得用兵,以免给敌人借口。敌人无大义来伐,老夫就能激励起士气。敌人有大义来伐,老夫就会难办,这个大义特别对蕃兵更重要。”

“下官会知道轻重的,不过下官有一个请求,蔡公能否允许?”

“什么请求?”

“官兵许指使老母病重,他又是独子,因此一直很担扰,他又不敢向朝廷禀报,前几天与我说了他的苦衷,我想请姚兕之子姚雄先行替代他担任临时的指使。”

“姚兕之子姚雄?”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王巨苦笑道。

他只知道二姚的威史,但有很多事不是他知道的,比如姚兕自幼丧父,对西夏十分痛恨,于是每画器用,必刻“仇雠未报”四个大字,以示不忘家仇。

又喜练习书法,一手毛笔字,居然让王巨感到比自己写得还要好。尤喜颜真卿的书法,王巨问其原因,姚兕答道:“我慕其人。”

颜真卿,与苏东坡一样,有名的书法家,但比苏东坡勇敢多了,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重臣,军事家,一代英烈。

王巨这才会意,为什么当初自己与他谈起用兵西夏,一拍即合。敢情这个主比自己还巴不得与西夏开战。

但他那时还没有完全清楚姚兕的为人,直到前段时间释放战俘,他在荔原堡逗留时,才听到一个老兵说出了真相,原来姚兕的长子姚雄已进入军中,并且就在姚兕帐下,多次立下战功,却让姚兕大公无私地让给了别人。

王巨无语了,便找到姚兕谈心,姚兕大手一挥说道:“他还年青,要什么功劳,以免产生骄心,我不是压制他,而是教导他。我不压制他,替他表功,反害了他。”

王巨更无语了,心想,你这个儿子以后并不比你逊色。当然大家一起成长,姚雄也没有成长起来,眼下还必须在父亲的羽翼下庇护,但能飞一飞了。

正好许指使为母亲的病担忧,王巨便想到了姚雄。还有一个人,姚兕的弟弟姚麟,不过他与姚兕交谈时听到姚麟还在家照料着姚兕的老母,并且姚兕极为孝顺,虽然姚麟武艺也出众,那只有罢了。不能让人家连老母亲也不要吧,那才叫母亲,一个寡妇生生将两个儿子扯大,扯成一代名将,扯出了姚家将。再想想自己那个俏母亲,王巨觉得很惭愧……

“此子多大?”

“二十出头,反正比我大。”

蔡挺哈哈一乐,论岁数,几乎九成的官员与指使以上级别的武将都比王巨岁数大。

“此子武艺如何?”

“武艺出众,不亚其父,并且已多次立下战功,只是让姚将军压住未报。”

“这样说来,姚兕很有意思了。”

“用得好,姚将军都能胜过庆历重将王珪、任福等将。”

“老夫准了这个代指使。”

“谢过蔡公信任,”王巨返回华池,在路上的心情有些欢喜有些忧。

第二二九章有些欢喜有些忧(下)

“子安,你这是害了他。”姚兕说道。

“姚将军,我不管你们父子关系,我想的乃是大宋,大宋的人才,大宋最缺少武将,我载培的不是你儿子,乃是大宋未来的一员勇将。”王巨说。

姚雄咧着大嘴在边上偷乐。

姚兕无辄了,就是现在,不要说姚雄,姚兕本人也没有真正成名,包括他自己都不敢称勇将,只能说能打的大将罢了。所以他以为王巨乃是好心。

但是王巨心中同样敬佩,以后看史书,看到岳飞不报儿子岳云的功劳,有点不可思议,原来姚兕已经开了先例。这才是真正严于律己的典范。

运气好啊运气好。

如果没有姚兕与李三狗,自己这次前来华池县,不过顶多划划水,正是有了这几员骁将,自己才能有所作为。

“这是代指使,许指使返回来,姚雄还要交出指使之职,那以后能不能担任指使,就看他以后的立功了。我们还是说正事吧,蔡公那三营……”

“好啊。”姚兕道。

华池县兵力少不少?真的不少,如今变成了四千余人的军队,并且其中有近一千九百名骑兵。全部装备战马,置有少量驮马的全骑兵。不要说其他,就说这个马,后方恐怕十营骑军才能有两千匹马。

但也不能说多,一旦西夏真的入侵,这几千兵马如果调度不当,说不定都不够塞人家的牙缝。

这三营官兵来得正是时候。

“也许是好吧,蔡公与我详细地交谈过,因为我事前拉满了仇恨……”

姚兕大笑,换自己是西夏人,也恨死了王巨。

“蔡公以为一旦西夏大军来侵,他们手中的兵力多,必然派出重兵向华池县倾斜。华池县之战,就成了战役的转折点,所以才有此安排,说是将六营官员从后方调到前线,实际其他三营都无所谓,主要就是这三营。”

“会不会有广锐营?”

“蔡公没有说,但我想这三营编置不会太差。”

吃空饷永远是一个头痛的话题,但有的营吃空饷人数少,有的吃空饷人数多。王巨说的意思调过来的三营可能吃空饷人数比较少,那么步兵营一营就会接近五百人,骑兵营就会接近四百人。

“这岂不是更好?……不妥,钱哪。”

“就是这个钱。”

“那个烧酒怎么解决了?”

“你也知道了?”王巨愕然,敢情这件事影响还真大。

“知道了,这有点难办。”

“姚将军,不难办,不沾到兵事,只是用经济方面交手,我眼睛闭着也将他们对付了。但就是烧酒又能赚几个钱?”

王巨说得也不对,那不是赚几个钱,一年下也能赚好几万贯,放在那一家商贾手中,也是一笔惊人的收入。但砸在华池县,砸在几千官兵身上,这个钱还叫钱吗?

不错,马基本备齐了。

但接下来还有伙食,还有训练的奖励。

没有这些奖励,士兵愿意接受眼下这么高强度的训练吗?

这些问题也不大,主要还有一个大头即将来临,换铠甲武器。最好全部换装,那是不可能的。但按照王巨与姚兕标准,官兵手中的铠甲武器一半必须要换装,更不要说苦哈哈的蕃骑,几乎什么都没有。还有呢,王巨将强人壮马简编,又训练了一段时间,大战来临,也打算将部分强人与壮马派上用场的,但不能让他们用他们寨中的武器作战吧,到时候肯定临时发放制式武器。然而韩琦说得很清楚,蔡挺也对王巨说得很清楚,国家财政紧张,支持有限。

所以蔡挺才对王巨说,只要你做得不过份,老夫支持你。

什么私商私酒哪,那怕私盐,只要你做得保密,老夫都将你保住。但你得将华池县这几千官兵练成真正的强军。

这个压力很大的,况且又增加了三营官兵。

“当初那一千多名战俘不当释放的,”姚兕懊丧地说。

原来以为是一个玩笑话,现在姚兕想想真有道理唉,至少一个丁壮做矿奴,比一个女口值钱吧,就打算一个矿奴二十贯钱,一千多名矿奴也是三万多贯钱。

有这三万多贯钱,得办多少实事?

“那也不是开玩笑,我还真打算那样办,秋后一战,牺牲必将很惨重,这些兵士都是家中的劳力,一人倒下,一家散了。”

姚兕攥紧了拳头,当初他父亲战死了,他家同样很惨,不过姚宝乃是朝廷重将,所以朝廷优厚抚恤,然而那些普通士兵呢?

“所以我得想办法变出一些钱,用以抚恤。”

“子安,我支持你。”

“那肯定需要你们支持,不然那时许多战俘如何出手?不过那还早,我们先不说,你先打算如何练三营新兵吧,”王巨想了想说道。如何领兵作战,姚兕行,弄钱的法门姚兕不行了。

不过姚兕突然问了一句:“唐朝用役兵,为何百战百胜。”

这个想法他憋了很久。

不错,眼下华池数营官兵面貌一新,但这个背后砸了多少钱下去?仅是朱家,李家,还有延州那些看好王巨的大户人家,以及王巨本人,就砸下去三万多贯。

当然,有的做了资本在运作了。

不过私商与酒的收入,同样惊人。

还有那三战收获也不小,虽然大多数收获以战友捐助的名义,逐一交给各个阵亡或者重伤退役兵士手中,但这也是一种激励,给我好好打,打死了,不但有朝廷的抚恤,还有更多的变相抚恤,你们家人后顾无忧了。

这些钱折在一起,数量庞大到姚兕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但它不是全部,朝廷同样也在花钱,就是豢养几千官员,加上其他浪费,仅是华池县一处的几营驻兵,恐怕朝廷一年就得花费十万贯!

若是放大到整个西北,一年得花多少钱?

“我去年参加科举,无意中也卷入三丁刺一争议中,当时同样听到一些消息。包括韩公在内,都想实现古代用兵方法,恢复役兵制。这个募兵制将国家坑苦了。这个我未发表议论,但不切实际的。我就说一下唐朝的府兵。”

“子安请说,”姚兕道。

别以为他是一个武人,他也读书,包括唐朝的史书,不然都不会尊重颜真卿了。

因此对唐朝的府兵很感兴趣,人家那个国家才是国家,都打到葱岭以西,北到小海,东到高丽,南到交趾。那象宋朝,窝窝囊囊!

“唐朝府兵制度得以实施,是因为开始唐朝人口稀少,凡是进入府兵者,家人可以得到大量耕地,后顾无忧。唐朝初期百战百胜,虽然游牧民族贫困,但只要打胜了,就会有许多战利品。更不要说西域那边,那时西域水土比现在的好,有许多绿洲,再加上商道,因此西域许多小国很富裕,战利品更丰厚。唐朝初期名将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