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国殇 >

第69章

国殇-第69章

小说: 国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部署本身,我提不出什么意见。我才从娘子关回来,看到了平汉路上从保定溃退下来的部队,秩序很乱,石家庄的电话已叫不通了,万一石家在失守,敌人必将进攻娘子关,娘子关是太原的侧后方,不可不有个万全的安排。”黄绍说。
  卫立煌、傅作义认为黄绍的顾虑是对的,应当予以安排。他俩只点了头,都没有说话,他们等待着阎锡山的意见。阎锡山仍然是老调重弹:
  “这个问题我已经想过了,跟德国专家也讨论过。专家认为:敌人的主力在忻口方面,娘子关方面,敌人至多出一支奇兵,起个牵制作用。况且那里天险,没有重兵攻击,是很难突破的。”
  黄绍一看阎锡山和德国专家和德国专家这样轻视娘子关一方,很觉得不是个味道。孙子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还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黄绍想说这些,当然不能用这种话在阎锡山面前显示自己博学。
  “我觉得日本人已经很注意娘子关,咱们不可不备。”黄绍说。
  “有什么征候?”
  “我到娘子关时,”井陉的百姓已经捉到了日本人派出的侦探。侦探既然来了,敌人部队的意向也就明了。”黄绍说。
  “那里已经派了6个师、大体上可保安全了吧?”阎锡山说。
  “现在的兵力只有一线配备,没有纵深,似乎太单薄了一些。”黄绍说。
  “再把孙连仲的30军增加上去如何?”阎锡山说。
  黄绍想:这不是添兵多少的问题,而是主帅应把娘子关放到什么战略位置考虑的问题。如果主帅一开头就轻视娘子关的防备,纵然增加一些兵力,也未必能保住那里的安全。况且直到现在为止,阎锡山也没有决定由谁指挥娘子关作战。黄绍作为第2战区的副司令长官觉得自己有责任进一步申明情况。
  “娘子关说来是一个关口,实际正面北起龙泉关,中经娘子关,南迄马岭关,全线150余里,6个师做了单线配备,没有机动部队,一旦有失,全线便不可收拾。把孙连仲军调上去,局面会好些,但还没有统一指挥,看来也是不行的。”黄绍说。
  阎锡山本来想好好讨论忻口作战问题,现在反而被黄绍牵到娘子关方面来了,心中自有几分不快。当黄绍提出娘子关方面还没有统一指挥官时,就无形暴露了他这个统帅决策疏忽。虽然有失面子,却又无法辩驳。卫立煌、傅作义等着阎锡山,阎锡山光眨眼不说话,因为他确实没有想定谁当指挥官好。黄绍顺势提了一个名字。
  “就由孙连仲负责指挥如何?”
  “嗯,嗯……”阎锡山微微摇头:“陕军冯钦哉,第三军军长曾万钟都是老军务,老资格,孙连仲虽然资格老,平时跟冯、曾没有多少关系,三个齐头弟兄,谁指挥谁呢?……”
  阎锡山在地下蹁了几个来回,突然站住了,有了,何不顺水推舟,干脆就让黄绍这个副司令长官去守娘子关,既可以表示自己对这个方向的重视和对蒋介石派来的人的器重,万一那边有个闪失,也好让黄绍来承担责任。于是,阎锡山一副十分器重和信任的口气对黄绍说:
  “季宽,我看娘子关方面就劳你的大驾吧!”
  于是,黄绍就成了娘子关守军的前敌总指挥。


 
义无反顾,郝梦龄忻口捐躯
 
  为了给忻口会战赢得宝贵时间,阎锡山下令王靖国的第19军依城野战,坚守崞县10日。命令第34军第196旅姜玉贞死守原平。
  王靖国从雁门关撤下来后,好似惊弓之鸟,一路紧走慢走,来到离崞县城40里的阳明堡已是人困马乏,看看后面,占领了雁门关的日军并没马上追上来,这才长舒了口气,下令埋锅造饭,正在此时,阎锡山要他坚守崞县的命令到了。
  “崞县地处平原,四周高中间低,不管是依城野战还是固守城围,攻城的敌人都会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
  惊魂未定的王靖国对这个命令真有点畏惧。他叫来几个旅长商议守城部署。
  商议结果,还是依照阎锡山的命令,依城野战,在崞县城外临时构筑野战阵地,部署2个旅,城内部署1个旅和炮兵营支援城外作战。外围防御线就设在崞县城北10里的大郭村及小河一线。
  10月1日,日军前哨部队进至大郭村附近,与王靖国的部队遥遥相对,但日军并不急着发动进攻。越是这样,王靖国越坐不住,思前想后,觉得还是把3个旅都摆在城外保险,于是,他重新发布命令:田树梅旅依据崞县北城作战,杜旅依据崞县西城及南关西部作战,段树华旅依据崞县东城及南关东部作战,各旅只留三分之一兵力守城,主力在城外部署,炮兵营在城内西北地区占领阵地。
  10月2日、3日,日军频繁进行空中侦察,仍然没进攻。王靖国真有点沉不住气了,不知道日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10月4日,日军终于进攻了。一步步逼近城北。
  10月5日拂晓,日军先用飞机轮番轰炸,随后用炮火猛烈轰击北城。防守北城的刘良相团在城外苦苦支撑,突然,一发炮弹不偏不倚正中团指挥所,刘良相团长及团部人员当即牺牲。城外阵地接二连三丢失,日军已经攻到了城墙下,开始攻城。又有两位团长在守城战斗中阵亡,北城连连告急,东城门一带战况吃紧。
  王靖国急令参谋长梁培璜向阎锡山、赵戴文发电告急。正在这时,一封信送到王靖国面前,信上只有几句话,却字字句句如芒在背,刺得王靖国心尖直颤:“王军长鉴:放弃雁门,你就该死。守住崞县,犹为侥天之幸。再失此城,国法岂能容你。泰山鸿毛,皆是一死,交在生死,不敢不告。张培梅手字”
  提起这个张培梅,晋军将领无人不晓。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入保定军官学校,后参加1911年山西反清起义,历任连、营、团长及晋南镇守使等职,后在家闲居13年。此人作战勇猛,武艺高强,当初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失败后,张培梅秘密保护阎锡山到天津,再转赴大连避难,曾经为阎锡山立下汗马功劳。“七?七”事变之后,他向阎锡山积极要求参战抗日,被委任为第2战区执法总监,组织执法队,凡擅自撤退者,即可就地正法。这个人,连阎锡山都要让他三分,王靖国看了这封信岂有不胆寒之理。
  可是,崞县战况十分危急,守吧,实在没有把握;撤吧,没到坚守10日的期限,岂不是拿着脑袋往张培梅的枪口上撞。王靖国这下只有听天由命了。
  北城的日军已经攻进了城,两军已经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参谋长梁培璜眼看着东城一带的部队正在夺门逃跑,连督战队也乱了阵脚。正在万般无奈,传令兵送来一份电报:
  “电悉,情况属实,可如拟办理。戴文。”
  电文中说的“如拟”,是指梁培璜在告急电文中提出的“敌势甚炽,我阵已残,不堪拒守,拟即撒退”16个字。
  这下,梁培璜可盼到了逃命的尚方宝剑,他赶紧传令撒守崞县。此时,已经晨曦升起,时间是10月6日。
  早已经晕头转向的王靖国是被卫士们连拖带架地撤出崞县城的。仓惶之中没接到通知的军部人员,都落入了日军手中。姜玉贞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后,立刻进行部署;谷树枫的391团守火车站,张振铃的392团守公路一线,崔杰的413团作预备队。各部队刚刚进入阵地不久,日军就尾追上来。
  跟上来的日军是板垣师团的主力。飞机、大炮、坦克一应俱全,可姜玉贞旅既无飞机,也没坦克,连对付坦克的战防炮也没有,只有为数不多的迫击炮。原平是一座小城,又没有坚固的工事。为了给忻口会战争取时间,阎锡山命令坚守原平7天。官兵们清楚,这一仗只有拼命了。
  10月1日,日军的大炮开始猛轰姜旅的阵地。随后,步兵蜂拥而上。这股日军奇袭旭方口、茹越口、攻占繁峙,一路打得晋军望风披靡。对此原平小城,和区区1旅的晋军,根本没放在眼里。然而,他们没想到在原平却碰上了个硬钉子,中国守军顽强地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冲击。
  日军恼羞成怒,飞机大炮更加猛烈地轰炸,坦克在阵地前横冲直撞。中国守军的工事被炸塌了,阵地被坦克冲得七零人落,被迫退入城内坚守。日军乘机占领原平城的东半部,中国守军死守原平城的西半部。两军隔着南北一条街,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一直坚持到10月7号,坚守7天的任务完成了,姜玉贞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要下令部队交替掩护撤退,阎锡山的电报来了:
  “7日之限完成后,再坚守3天。”
  “再守3天……”姜玉贞喃喃自语。放眼望去,原平城已经成了瓦砾场。到处是被炸坏的残垣断壁。官兵们在瓦砾堆里和日军拼杀,远处枪炮声里不时夹杂着肉搏的喊杀声。旧军的后方供应源源不断,而中国守军却被日军团团围在原平这座瓦砾堆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
  看来,这里就是我们殉国之所了。姜玉贞把牙一咬,沉着下令:
  “大家注意节省子弹,坚持就是胜利。”
  姜玉贞带领全旅官兵浴血奋战,又苦战3天,一直顶到10月10日子夜,当他们完成守城任务的时候,上面传达了突围撒退的命令。
  忻口前线,国军冲向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1937

()免费TXT小说下载
  此时,原平城四面被围。姜玉贞带领残部选择日军兵力比较薄弱的城西一角冲了出去。他手抡大刀,左右砍杀,杀得日军抱头鼠窜,眼看部队冲过敌阵就要冲入一片高梁地了,一发炮弹落在姜玉贞旁边,这位忠勇将军终于像他自己预料的那样,在他坚守了11天的土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姜玉贞旅突围的残部撤到太原,5000人的1个旅,只剩下600余人。见此情景,阎锡山也唏嘘不已。专门为此写了一首《原平战役》诗:
  “全区原平战最烈,
  三团只剩五百人,
  据守三院十一日,
  玉贞旅长兼成仁!”
  诗中所云:“三团只剩五百人,据守三院十一日”正是坚守原平激战实况的记录。由于原平的坚守,迟滞敌军南下,从而使忻口守军得以从容布防,故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诗中对坚守原平的爱国将士抗击日寇的惨烈备致崇敬歌颂之情。姜旅长系山东荷泽县人,殉国时年仅44岁。官兵闻之,无不下泪。为此,国民政府军委授姜旅以“荣誉旅”称号,命令永远保留“第196旅”这一番号,并明令褒杨姜玉贞将军,追赠为陆军中将。
  褒扬令上说:
  “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敌,苦战经旬,坚守围城,竟以身殉。誉怀壮烈,轸悼实深。应予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军政部从优抚恤,以彰忠烈。”
  坚守原平,为忻口守军的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然而,由于中央军紧急奉调入晋,短时间内一二十万大军都要到位,阎锡山的窄轨火车速度太慢,运力有限,所以不少部队迟迟没有部署完毕。
  配备在忻口中央地区的第9军并没有到齐,所属第47师还在蚌埠,第54师徒步从贵州出发,现在只有1个团到达了太原。卫立煌、傅作义催促他们要加速赶进。第9军军长郝梦龄的心情比他们还急。“七?七”事变后,他曾两次请缨杀敌,才得到了上级批准。
  “七?七”事变前郝梦龄接到了命令,要他到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去学习。谁都知道学习深造是加官晋级的阶梯。当他走到重庆,“七?七”事变爆发了,奋起抗敌的浪潮,席卷着中国。他的心也安定不下了。
  于是,他放弃了“升官的阶梯”,发出请缨杀敌的申请书。
  抗战的形势正在发展。国共合作,团结御侮,正在深入人心,也使军官们了解这个大转折的局势。蒋介石庐山办了个军官训练团。在这个团里经过短期训练之后的军官,陆续走上了抗日前线。
  郝梦龄被调到庐山受训了。他又一次请缨杀敌。蒋介石召见了他。
  “这次学习有什么心得?”
  “牢牢记住委员长的训示:芦沟桥事变的推演……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你有几个孩子?”
  “有5个孩子,都还小,大的13岁!”
  “去前线之前,要安排一下家事么?”
  “只要他们有衣穿,有口饭吃,有间房子住,就可以了。有国才有家,亡了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