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小郎中 >

第1章

唐小郎中-第1章

小说: 唐小郎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大唐小郎中》作者: 沐轶

  内容简介:

  一个中医院的小药剂师,意外穿越来到开国之初的大唐,成了一家小药铺的小郎中。开药铺的父亲医术平平,老母慈爱而怯弱,姐姐泼辣护短。药铺濒临倒闭,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年边了,锅里只有混着野菜的黑面馍馍,大堂坐着冷面女房东逼债,交不上房租,就要将他们全家扫地出门。

  从这里,他踏上一条满是荆棘的从医之路。

    类别:两晋隋唐  总点击:4056275   总推荐:159056 
 
    作者自定义标签:技术流、医生、生活 

    读者印象:Good(323)、推到丈母娘(160)、那有丈母娘(60) 

==================================================

  作品相关 三江封推感言

  获得推荐,对一个网络写手来说,是最让人欣喜不已的事。如果是三江推荐,那就更让人兴奋了。因为它的含金量非常高,而三江推荐中的首页三江封推,又具有更高的价值了,在起点所有推荐里,它恐怕仅次于首页封推的了。老沐能得到这个殊荣,自然是笑得嘴都挂到耳朵上了。

  手舞足蹈之余,老沐又感到有些惶恐,能获得三江封推,说明老沐这部新书至少目前是获得了编辑大大的认可的,但是,各种推荐,都只是帮助更多书友知道了解你的作品的途径,作为网络写手,码出来的小说到底如何,最终的评价权是掌握在广大书友手中的。最终要用收藏、点击、推荐、订阅等等数字来说话的。得到的是鲜花掌声,还是板砖臭鸡蛋,归根到底也得书友说了算。而要想不挨板砖,就得码出让书友看着舒心愉悦的好书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老沐深知这一点,所以,老沐会继续脚踏实地用心去写,精心组织每一个故事,每一则医案,每一段情节,争取把故事写轻松,写舒心,不给大家添堵,不给编辑大大的推荐抹黑,对得起各位书友的点击、收藏、推荐和订阅。

  





  作品相关 唐初贞观元年的银钱比值及物价

  老沐本书原来设定唐初银钱跟现代人民币的兑换比值是一文钱等于一元人民币。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和换算,但看来现在很多书友不能接受。认为开始部分的九千文房租高得太离谱了,如果按照一文钱等于一元人民币换算,九千文也就是九千元人民币,现在欠九千元的房租的确是正常的,不过,这种换算的确是脱离了唐初当时的实际的,很多书友提出反对意见,也是基于此。另有书友指责老沐不认真查资料,所以,老沐做了深刻反省,费了一整天时间,决心搞清楚这个问题,尽可能还原唐初的银钱比值和物价本来面目,这样更有真实感。

  唐初贞观元年可供查阅的史料很多,但涉及物价的,也就那么经常被人引用的几段:

  1、《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的上疏中提到:“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栗十余石。”

  2、《新唐书·食货志》载:贞观初,绢一匹易一斗。

  3、《资治通鉴》“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4、《通典》卷七“初,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贞观元年一斗米值一匹绢,而绢的价格贞观年间变化不大,一匹绢在贞观盛世时可以兑换栗十余石(按十五石算),而这时的米价是一斗米3至5文钱,取中间数4文钱计算,根据著名史学家胡如雷先生的考证,粟价为米价的60%。按照这个比价计算,15石粟折算为大米9石,即90斗。每斗4文,总共是360文。所以,贞观元年一斗米换一匹绢,一匹绢的价格是360文,也就是说,贞观元年一斗米卖360文。

  唐朝一斗米等于今天的5。9公斤也就是11。8市斤,也就是贞观元年时,360文钱能买11。8市斤的大米。即一文钱能买0。0328市斤大米。现代米价1市斤大约1。75元人民币,所以0。0328市斤大米值人民币0。057元人民币。所以,唐初一文钱等于人民币0。057元,也就是五分钱。

  这样算下来,九千文房租,只相当于人民币513元。这显然又是一个低得离谱的数字了。

  问题出在哪里?——米价上!

  唐初贞观元年战乱初定,又是连连灾荒,所以米价高得惊人,是个极端时期,用极端物价作为参照物,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时的银钱与现代人民币的兑换比值和当时的物价水平。

  根据《新唐书》卷五七《食货一》可知,唐朝一匹绢是宽一尺八寸,长四丈。换算成米制,即宽0。6米,长13。3米。

  绢就是丝绸。现在丝绸面料宽是一米至一米五不等。约等于唐代丝绸宽度的两倍。所以折算下来,唐朝一匹布,只相当于现在规格的6。65米。

  现在丝绸种类很多,价格相差很大,必须选择跟唐朝的类似的丝绸才有说服力,唐朝丝绸应该都是天然桑蚕丝的,所以,老沐上淘宝网搜索了销量前十名的天然桑蚕丝服装面料的价格,算出平均价是280。7元。6。65米的价格就是1866元。而唐初一匹绢卖360文,也就是说,唐初的360文等于人民币1866元。换算之后可知,1文钱等于人民币5。18元,约等于5元。

  综上所述,唐初贞观元年的银钱与现代人民币比值,应该是1文钱=5元人民币

  网上很流行的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叫《一两银子价几何》,其中有一段是:“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为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尽管如此,一两银子依然有2065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这段文字说的是贞观盛世时期1文钱等于人民币4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贞观盛世时期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的价格。考虑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原因,唐初贞观元年以1文钱等于人民币5元,还是比较合适的。

  按照这个比价,三家瓦房拖欠九千文的房租的确太贵了,所以老沐把欠房东的债改成了拖欠的房租加上以前进药材、嫁闺女等向赵三娘借的债总共欠的钱。这样相对客观一些。

  以下是老沐虚拟的唐初贞观元年时,常用物品物价(食物很贵,田地房产便宜,其他物品按现代价格折算):

  一市斤米30文,价值人民币150元。(一斗米360元,价值人民币1800元)

  一斤黑面20文,价值人民币100元。

  一个包子2文,价值人民币10元

  一斤猪肉100文,价值人民币500元。

  一斤牛肉120文,价值人民币600元。

  一桌普通的酒席1000文,价值人民币5000元

  一杯茶2文,价值人民币10元

  诊金每次2文,价值人民币10元,一剂普通的药8文,价值人民币40元。(这是贵芝堂的价格。惠民堂诊金每次15文,出诊双倍计算诊金。药资明码标价,按成本价的五倍计算。即一剂普通的药40文,价值人民币200元)

  一头耕牛2万文(二十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0万元

  一亩田两千文(二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万元(根据史料记载)

  一匹绢360文,价值人民币1800元

  一斤大白菜3文钱,价值人民币15元

  一件普通长袍(长裙)40文,价值人民币200元

  一间瓦房月租金50文,价值人民币150元

  一栋砖瓦结构独家小院1万文(10两银子),价值人民币5万元。

  一个丫鬟2千文(2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万元。

  店铺伙计月薪200文,价值人民币1000元

  以上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谢谢

===========================================================

  正文 第1章 药房

  刺骨的寒风穿过县中医院那空荡荡的走廊,吹拂着门诊部挂着的已经有些污垢的白色门帘,哗啦啦响着,更显得空荡荡的走廊格外的空寂。

  左少阳站在药房门口,两只手插在裤口袋里,缩着脖子,有些悲凉地瞧着清冷的医院门诊部。这些年中医不景气,平时里来医院就诊的人就少,现在年边了,就更没什么人了。

  从中医大学毕业,经过痛苦的求职旅程,他终于应聘来到这家中医院,在药房当了一名药剂师。原想着到门诊当医生的,尽管他老早就通过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也拿到了资格证,可单位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把他分去搞临床。

  这时,从门诊部里挑门帘走出一位老妇,佝偻着背,头发在寒风中有些散乱,一边用手在太阳穴上揉搓,一边弯着腰,把一张处方单凑到眼前费劲地看着,慢慢往划价处走去。

  左少阳知道她很快会来拿药,便转身进了药房,站在窗口后面,轻轻跺着有些僵硬的脚,把手拿出来哈了口气,相互搓着。药房里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暖气,放在墙角的,发出嗡嗡的声音,不仅没把屋里温度升高什么,反倒让人听着心烦。

  过了片刻,脚步声近了,小窗户露出了那妇人的脸,满是细细的褶皱。她活动了一下冻僵的脸,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麻烦取个药,谢谢!”

  左少阳接过处方单,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将处方放在桌子上,用镇纸压住,抽出几张牛皮纸在桌上摊好,拿着小药秤开始抓药。

  药抓好了,左少阳道:“阿姨,药怎么煎会吧?”

  “会!这付药以前吃过。”

  “哦,那就好,记住,要等药凉一些再喝。”

  老妇有些诧异,瞧着他问道:“等凉了再喝?为啥?”

  “阿姨,医生给你开的这药叫‘吴茱萸汤’,是治疗肝胃虚寒证的,您平时经常干呕,头痛,是吗?”

  “是啊,——咦,小伙子,你咋知道哩?”

  “刚才我看见您走过来的时候,不停用手揉太阳穴。嘿嘿。”

  “呵呵,你说的一点没错,一吃完饭,我就想吐,又吐不出什么来,只是些酸水,头顶这个位置老痛,吃止痛药也不管用。对了,手脚冷,还拉肚子。”

  左少阳微笑道:“这就对了,《伤寒论》上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方就是治你的病的。”

  “那为啥要凉了才喝?我本来就肠胃不舒服,又是这大冷的天的,趁热喝,暖暖和和的岂不更好?”

  “阿姨您不知道,这种药的服法比较特别。您这病是肝胃虚寒,而吴茱萸是大辛大热的药,必须要等凉了再喝,才能让药更好地发挥药效。正所谓‘治寒以热,凉以行之’。这叫‘反佐’服药法。”

  妇人眨了眨眼,还是一脸疑惑问:“反佐?啥意思?”

  “就是反着来,——本来吧,你的病是寒症,寒者热之,要用辛热药物治疗,但辛热药物如果是热乎乎地喝下去,会引起里面寒病的警觉,不能顺利治病。吴茱萸汤是大热的药,放凉了喝,肚子里的病还以为是寒药,它本身是寒病,自然不怕,等到发现的时候,药已经把病给制服了,”

  妇人听罢展颜笑道:“我明白了,热药凉服治寒病!这好比两军打仗,两军的兵士穿的衣服肯定不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了,一旦对阵,肯定会死打硬拼。但如果我军穿敌人的服装,只用自己能辨识的标志识别,敌军就容易麻痹,等我军混入敌军内部,再来个中间开花,敌军就会大乱,这样就能打胜仗了。对吧?”

  “就是啊。阿姨,你是老师吧?”

  “对啊?这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你能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一个抽象的问题,这是老师经常用的法子。还有,你手指缝里,还有白色的粉笔灰呢。”

  老妇忙用手搓了搓手指头,有些不好意思:“呵呵,刚下课我就来了,忘了洗手了。——小伙子你观察真仔细。”

  “我们学中医的,给人治病讲究望闻问切,诊病第一法便是望诊,如果观察不仔细,就不能全面地掌握病人的病症了。”

  “对对!小伙子你说得好,以后一准是个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