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30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0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很多盐商一来一回的汇兑,就出去了六分利息,更是心痛不已,这一下子就给他们减少了三分之一,还是很划算的。
    而且他们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现在跟杨潮绑在一块呢,可以这么说,只要杨潮的军队还在海州待着,他们就不得不接受杨潮的盘剥。
    “而且,本爵决定,你们今后的盐贴,也一律要用银票支付,不会收你们一分现银。这样你们就不用担心银票烂在手里了。”
    “同时本爵还决定,今后朝廷收税,全部通过银票征收,一两银票就是一两银子,而铜钱起码在南直隶,官府今后不会认了。”
    银票可以用来交税,这就等于官府直接承认银票的含金量就是票面价值的白银,等于给银票注入了官府信用,当然大明官府的信用不值钱,弄不好还是负的,但南直隶不一样,杨潮向来说话算话,南直官府在百姓心中的还是很值得信赖的。
    杨潮当天就在整个南直张贴出了告示,通知百姓,手里的铜钱以后不能拿来交税了,也不能拿来买盐了,还不能拿来在官府的常平仓购买粮食了,官府只认银票。(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节 废铜钱
    一系列组合拳,以最快的速度将银票推向了市场,让老百姓不得不持有银票。
    但是那些跟杨潮作对的钱庄傻眼了,他们打压银子的计划完全落空了,白银的价格回复到了原本的一千铜钱左右,而且价格还在继续下跌。
    而这些钱庄为了打压白银,当初可是玩命的抛售白金,收购铜钱的,现在他们手里的铜钱一大堆,银子却几乎清空了,这种时候杨潮突然宣布以后铜钱不能交税,不能买盐,不能向官府买粮了。
    他们总算是看清了形式,如果单单是淮扬盐商,他们还能斗上一斗,淮扬盐商虽然有钱,但是他们这些豪族和勋贵联合起来,自认绝不会输给盐商,但是如果天平上在加上官府的话,就要向盐商那边倾斜了。
    一两银子已经可以兑换一千三百铜钱了,可是价格还在继续上涨,终于等到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五百铜钱的时候,钱庄们坐不住了,他们也终于停止了收铜钱,同时从市场上换取白银,谁都知道银子比铜更有价值。
    结果钱庄这一行动,直接就让铜钱的信用破产了,从一千五直接跳到了两千兑换一两,接着跳到两千五,可谓是跳水价。
    最后发展到了三千铜钱兑换一两银子,可是钱庄却发现,根本就没人跟他们换,他们把持的市场崩溃了。
    而杨潮继续打击铜钱,通过报纸大肆宣扬,官府有足够的银子支持银票。让老百姓放心使用银票。官府不认可铜钱。今后会一步一步将铜钱清出市场,一年后所有人停止使用铜钱,否则法办。
    尽管只是一个威胁,怎么法办都没有说,也没有任何依据,可是老百姓就是这样,他们容易轻信,也容易盲从。加上这段时间铜钱跳水一般的掉价,早就没人敢要铜钱了,小买卖人做生意只收银票和银子,伙计要工钱也只敢要银票和银子,铜钱不废自废。
    只有手里握着一千八百多万钱铜钱的钱庄倒霉了,老百姓来他们这里要求用铜钱换银子或者银票,而他们手里已经换不出银子了。
    谁手里有银子?盐商的钱庄手里有银子啊,于是老百姓们纷纷去找盐商兑换银子,但是盐商此时哪里敢收啊,告诉百姓铜钱没用了。让他们能想办法换银子赶紧想办法换,他们是不敢收的。他们以后啊只收银子和银票。
    老百姓顿时有些傻眼,怎么好好的,突然铜钱就不是钱了,这是什么道理啊。
    这就是金融系统的力量!
    老百姓的钱不好使了,市面上立马就要乱,偷窃、抢劫事件频发。
    但是那些钱庄的损失比老百姓还惨,都有钱庄东家自杀的。
    这时候杨潮知道该收手了,几乎同一时间,南京、苏州、淮安、扬州等大城市的钱庄业东家都接到了官府的邀请。
    尤其是南京的钱庄业,杨潮亲自召集他们。
    看着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钱庄掌柜的和东家,杨潮知道自己赢了。
    能不赢吗,玩钱玩的就是一个信用,谁的信用硬,权力的信用最硬!
    杨潮掌握着军队,还掌握着南直隶的政权,在南直隶这一带,他的信用最硬。
    南直隶大都督府这是一个权力极其集中的强权政府,后世的金融危机就连老美都得指望大天朝来救援,还不是大天朝政权够硬,这些钱庄竟然妄图挑战一个强权政府,只能说他们太傻太天真了。
    但是杨潮也没必要赶尽杀绝,也不可能赶尽杀绝,因为这些人手里的铜钱虽多,但是老百姓手里的铜钱其实更多,损失最大的还是老百姓,所以让铜钱直接作废,确实能让这些钱庄死一大批,可是老百姓破产者何止千万家啊。
    所以杨潮还不能让这些钱庄倒下,最终还是要把铜钱收上来销毁也好,做成其他东西也好,反正不能让铜钱顷刻间作废,让百姓的财产瞬间蒸发。
    因此放过这些兴风作浪的始作俑者钱庄也是迫不得已,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银行业那么可恶,金融危机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但是各国政府还不得不救济他们,救济的其实是整个国家经济,因为这些家伙利用货币权力绑架了整个国家。
    这些钱庄就是用铜钱绑架了整个南直隶。
    但是也不能让这些家伙好过。
    “本爵今后打算废除铜钱了,各位掌柜的,东家。本爵知道各位都损失惨重,本爵也不想赶尽杀绝,所以你们手里的钱呢,本爵还是要收上来的。按照市价呢,现在一两银子已经是五千铜钱了,相信你们一个个呢,已经血本无归了,听说还有借钱的。这样吧,一两银子三千钱,三天之内把你们的铜钱交上来,本爵会派人一一查封你们的铺子,一一核对!三天之后本爵就一个铜子都不收了,你们可想清楚了。”
    这时候这些家伙哪里还有反对的勇气,金融战争就是这样,尤其是这种对赌,输了就是全输,赢了就是全赢,杨潮此时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杨潮还有更狠辣的招数,不过是顾惜老百姓吗,那好,先派人查封这些人的铺子,然后收老百姓手里的铜钱,收完老百姓手里的,让后彻底让铜钱作废,这些家伙才真是血本无归呢。
    可惜杨潮也不想真的把这些金融家们打死,说到底都是大明朝的金融人才,世界都到了大航海时代了,荷兰人舞动金融利器,称霸全世界,大明朝却杀光自家的金融人才,岂不是自断经脉。
    三天时间,花费六百万两,将整个南直隶钱庄业一亿八千万铜钱全部收了上来。
    这些钱庄为了打压银价,都是用高价收购铜钱,现在却按照低价贱卖出去,一进一出配了个血本无归,还好他们大都是用自有资金在经营,也都是家大业大,不至于破产,重整旗鼓以后还能翻身。
    接着杨潮开始收老百姓手里的,通过各种方式,张贴告示,报纸上宣传,让所有的盐商当铺、钱庄和盐铺宣传,告诉他们只收十天,十天之后铜钱作废。
    吃过大亏的老百姓们,哪里敢不听话,统统将铜钱交了出来,而杨潮收购他们手里的钱,价格也稍稍高了一些,用一两收购两千钱的价格收了上来。
    当然此次铜钱大起落,肯定是让老百姓损失不小的,但是却用最短的时间,在整个南直隶铺开了银票。
    代价也相当高昂,收购钱庄的铜钱不过一亿八千万铜钱,可是来百姓手里的铜钱,竟然十倍于钱庄的铜钱,足足近二十亿铜钱啊,全都收了上来,如果杨潮要作废铜钱,这就等于是一堆废铜,收购可用了两千万两银子。
    杨潮从扬州和左良玉哪里缴获的银子总共也就两千万两,一下子全都砸进去了,手里一时竟然没有一丁点存银了。
    但这就是金融改革的代价,也幸好南直隶富庶,让杨潮的军费不至于亏欠,这两千万两银子始终作为银行的资本保证,没有挪用过,否则这次真的没有底气操作这么一场金融战。
    好在有惊无险的将铜钱彻底废了,慢慢的银行的资金也就开始回笼,有人开始存钱了,第一批自然是盐商,他们开始将手里的银子兑换成银票,然后到海州取出来,开始建盐场,而他们存入的钱比取出来的要多一些,因此银行的银库中慢慢回笼真金白银。
    还有就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老百姓手里的银子,也涓滴溪流一般的先是通过钱庄换成小额银票,接着钱庄又将这些银子交回到了杨潮的银行,换取银票。
    说到底是老百姓手里的银子开始回流了,只是暂时还不是因为老百姓信任银票,而是因为他们要买盐买米,因此手里需要留一些日常开销的票子。
    但就是这点用来流通的银票所代表的的银子,也不可小觑,让杨潮足足收回了三百多万两银子,有这些钱作为资本金,继续进行汇兑业务,资金慢慢也就回来了。
    这个银行也越来越有现代银行的风范了。
    于是杨潮决定给银行起一个名字,就叫做江南银行,以大明最富庶的江南为名,信誉绝对有保证。
    杨潮没想到的是,后来银行发展的情况出乎他的意料,那就是通过这次跟盐商钱庄的合作,联合绞杀了豪族和勋贵的钱庄后,盐商看准了一个商机。
    因为杨潮给与了他们两分汇兑贴息的优惠,因此他们以三分钱的贴息从老百姓手里收兑银票后,转手通过杨潮这里,能够赚取一分的额外利息,而这种贴息兑换业务十分的频繁,反而成了他们一项新的财源。
    庞大的钱庄业,成了次于江南银行一等的金融业态,跟顶层的江南银行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关系,就好像普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关系一般。
    至于那些跟杨潮作对的钱庄,则因为这次金融战损失惨重,失去了铸币权后,又没有跟盐商钱庄一样得到贴息优惠,经营越来越惨淡,始终没有恢复元气,几年后纷纷关张,退出了这个行业。(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节 伐谋
    七月,刚刚结束金融战后,南直隶市场在波动中慢慢稳定下来,战局却有些扑朔迷离。
    洪承畴南下后十分神秘,没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人知道他的策略是什么。
    杨潮以静制动从六月到七月,竟然也没有等到洪承畴动手。
    反而通过江西方面甚至北京方面,同时受到了江西清军撤退的消息。
    不是全军撤退,而是小部分八旗兵调往了北方。
    江西南昌谭泰率领一万八旗兵撤回北京,就将的河洛会也带一万八旗兵撤回了北京,留在江西的八旗精锐只剩下一万人。
    “去了山东!”
    对于这两股清军的动向,杨潮十分在意,终于从北京传回消息,刁二斗探听确定,谭泰部调往山东临清,河洛会部调往济宁州。
    本来多尔衮就在山东部署了三万八旗,现在直接就有五万了,可以说八旗主力基本上都在这里了,杨潮不由不信清军打算从山东南下强攻江淮。
    自古守江必守淮,江淮一失,长江方向就是千里漏洞,靠着船是不可能挡住没有寸江岸的,杨潮怀疑是不是因为豪格的失败,让清军彻底死心从上游攻打江南了,虽说有守金陵必守荆襄的说法,可是清军没有水军优势,占领荆襄不过是占据上游之利,可以沿江而下,到那时他们的水军实在是太次,就算有上游优势,上次还是被杨潮水军杀的全军覆没,他们放弃从长江而下的攻击战略也是有道理的。相比而言还是从江淮直接沿运河南下作战。更适合八旗兵。
    可是杨潮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谋略,这根本就是打算拼实力了,从北往南碾压,就刀对刀枪对枪,没有任何虚的,如果是这种战略的话,要洪承畴干什么,多尔衮就没必要让洪承畴出山了啊。
    “命令李五六试探一番。看看山东八旗是不是真的主力,别被他们用虚假旗帜迷惑了,如果是一群打着八旗旗号的绿营兵,真正的八旗兵躲在暗处,那就被动了。”
    杨潮想了想,还是让李五六试探性攻击一番。
    “让姜阳出海州攻打沂州,李五六出徐州方向攻打峄县,如果八旗是虚张声势,拿下两地后继续向山东腹地推进!如果是真的不可强攻,立刻退回原地驻守。”
    杨潮接连下命令。
    连海州的姜阳都调动了。这个姜阳是东海千户所的百户,后来因为防守海州有功。海州之战后就升到了千户,可是杨潮二次救援海州后,他还是选择跟随杨潮。
    不是姜阳不想当一个千户官,而是因为他这个军职本就是借的。
    明朝卫所武官是世袭制,父传子代代相传,但是军户是不禁止参与科举的,有的科举中举的军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