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45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45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叫人家大明一个藩王亲自去了日本呢,除非荷兰人也派一个藩王去,可是荷兰是共和制,哪里有什么藩王,这是一个商人国家,况且就算荷兰人派一个藩王去,日本人大概也不会认可,你一个蛮子的藩王能跟大明的藩王相比吗?
    荷兰人也不敢触怒日本,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有三十五个据点,日本据点的获利排名第一,接近总收益的四成,这些收益折合成黄金大概有六吨左右,第二名才是台湾,收益占到两成半多一些,折合黄金四吨。
    这两个据点占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收益的一大半还多,尤其是日本都快小一半了,荷兰人打死都不敢得罪的。
    当年为了留在日本贸易,荷兰可是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们跟传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信仰完全不一样,而且绝对保证不再日本传教后,才被允许继续贸易的,他们可不敢冒险失去日本,那样东印度公司的古董能活吃了巴达维亚的总督。
    所以他们除了羡慕郑芝龙外,真的没有其他好办法。
    回到南京已经三月了。
    弘光元年三月,中国古代王朝有惯例,新君登基第一年沿用老年号,去年是崇祯十七年,今年才是弘光元年。
    还是弘光,历史上福王登基是弘光,朱慈烺这个根正苗红的皇太子登基,大概是因为皇帝虽然变了,但是文臣并没有改变,还是那一拨人,所以朝臣依然定了一个弘光。
    这段时间南京非常热闹,因为春闱刚刚结束,江南科举的书生齐聚南京,很是让秦淮河红火了一把。
    但是当杨潮回到南京的时候,却是一片哀鸿,因为放榜了,每次放榜都是除了个别胜利者外,其他人都是心情最差的时候,估计秦淮歌女的怀中又要多一批哀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哀叹书生了。
    此时有四个很低调的书生,戴着斗笠冷眼看着金榜,心里充满了怨毒!
    其中一个恨恨道:“奸佞当道,嫉贤妒能。”
    其他人哀叹一声。
    此人接着道:“弟去意已决,去武昌左平贼麾下,定要匡正朝纲!”(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一节 左良玉东下
    烟花三月的季节,一个书生满怀着对权力的渴望,却屡屡失败的壮志未酬,无比悲愤的心情,竹杖芒鞋头戴斗笠,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去武昌的小船。
    此举无论如何看都带着一股悲壮,颇有一副势要乾坤倒转回的决心。
    杨潮才不会注意到一个失败的举子的命运,他此时正愁朝廷内外的事情呢。
    党争,又是党争。
    杨潮小心翼翼的维护,谁知道还是让偏安一隅的这个小朝廷迈进了党争的无底深渊。
    杨潮大力支持的史可法倒台了。
    杨潮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皇帝对自己似乎颇不待见,左思右想自己没有得罪过皇帝,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一个忠臣,绝无任何出阁的举动,只能认为是皇帝在刻意打压自己吧,这样一个手握十万重兵的武将,确实很难让皇帝安心。
    但是史可法也太不争气,或者说太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时期,他长年在江南做漕运总督,之后又做了兵部尚书,崇祯身死之时,江南文官中,就属他资历最深,当之无愧的内阁首辅,又有杨潮的支持,理应稳如泰山。
    可是他还是失败了。
    现在的内阁首辅变成了兵部侍郎马士英。
    史可法作为内阁首辅期间,竭尽全力推销他的联虏平寇策略,而且为此付诸一切努力,左懋第等人北上的时候,除了带去国书,史可法还以内阁首辅的名义,分别给吴三桂和大学士冯铨、谢陛等人写信,只可惜这些人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新主子了,见都不见故国的使节。
    但是好死不死的。史可法还给多尔衮写信,信中内容极为谦卑,目的无非是两国合议。连手剿灭李自成而已。
    结果多尔衮也给史可法回信,这封信惹起了朝仪。多尔衮在心中不但不承认南明君臣,而且斥责他们无君无父,不先给崇祯报仇反而擅立皇帝,是妄立。
    同时还在信中劝史可法早日认清大势投靠满清,并且说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弟弟已经归顺正朔,希望史可法能够早日劝说南方伪立的君臣弃暗投明,早早归附满清,也不失大功一件。
    正是这封信给了史可法沉重的打击。
    陈洪范没有将信直接给史可法。而是悄悄的公布了出来,顿时惹起不少人弹劾。
    马士英更是弹劾史可法卖国,证据正是史可法的弟弟已经投降,史可法一直鼓吹联虏,马士英说“岂不疑哉”。
    史可法自然不可能是叛徒,历史上他也确实给多尔衮写信,多尔衮也回信了,内容也差不多,但是那时候史可法并没有被太多质疑,因为那时候皇帝是福王。文臣跟福王不和,因此文臣抱团,可是现在皇帝是朱慈烺。文臣一个个并没有压力,因此反而生出勾心斗角来,马士英弹劾史可法,不但很少有人帮他说话,甚至还有帮腔质疑的。
    史可法异常灰心,他根本不愿意卷入党争,其实他不是一个喜欢争斗的人,甚至多次认为朝政就是坏道了内斗上,所以他主动退让。上表自请去除首辅之位,请求去江北督军。不是史可法想控制军权,他还没这个心眼。他的理由是马士英进入内阁,不能没有人督师,所以他想去,说起来他是真想为大明王朝做一些事情的。
    杨潮态度十分坚决的反对这项措施,保证史可法绝对不可能有二心,但是皇帝一言而决,史可法除去了首辅职务,依然顶着大学士头衔去江北督师去了。
    要不是皇帝疏离杨潮的态度,马士英绝不敢站在杨潮对立面弹劾史可法,要不是史可法自己萌生退意也不可能失去首辅之位,要不是皇帝自毁长城,也不会允许史可法出走。
    可惜弄到最后这位朝中为数不多的清官还是走了。
    杨潮好生失望,再次开始告病离朝,专心于军务。
    这段时间的军情也确实让杨潮感到有些严峻了。
    清军到底打败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确实比明军强了一些,颇打了几个硬仗,而且也偶有小胜。
    可是去年年底,决定性的潼关战役打响,潼关是陕西门户,往往谁占领了这里,就意味着占据关中,李自成在这里打败了孙传庭,就占领了陕西,清军这次跟李自成在这里苦战,立时十三天,最终李自成战败,多铎带兵进关,很快就占领了西安。
    李自成战略失误太大。
    本不该这么快,这么轻易就失败的,可惜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败在政治。
    当年东征,太容易打下山西、河南,让李自成太大意了,让太多的明朝军官留任,没有派任何人盯着,也没有解除那些军官的军权,当然也许是做不到,这些人李自成来了投降,清军来了又投降,导致李自成一路往西,追兵一路追赶,那些投降他的明军起不到任何阻拦作用。
    不说山西、河南的明军降兵了,就是李自成老家陕西的降兵也不可靠,多铎大军一进陕西这些人同样投降。
    李自成太冒进了,占据陕西后,没有整合内部势力,依然任用明军后,就急不可耐的东进要占领北京,结果北京是被占领了,但是却守不住,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占据再多的地盘也是枉然。
    杨潮看到一系列战报后,不胜唏嘘,更坚定了自己立足江南,稳健经营的方针。
    反观清军,没占领一地,立刻任命文官经营,同时将那些降兵军官抬旗送入北京,或者将他们的家人送入北京作为人质,并且立刻整顿军纪等等,这份施政效率别说李自成了,就是明廷都比不上。
    说回李自成,跟清军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放弃了集中兵力包围西安的打算,又决定以以前对付明朝的方式。来个游动作战,放弃了关中,带着元气仍在的大顺军主力。从商洛进入河南西部,然后南下进入襄阳。
    李自成开始建立政权稳固经营。就是在襄阳一带开始的,此时襄阳和周边四个府仍然在他任命的官员手里控制,也有他驻扎在这里的几万大军。
    可是李自成却没有留在经营时间最久,最为稳固的襄阳地盘,而是将襄阳留守的士兵也一起带走,往东方进发,打算抢夺明廷另一个都城南京,北京守不住。那就占南京。
    他面前第一个障碍,就是大明驻守武昌的最大军阀:左良玉!
    这一年多以来,李自成北上,张献忠西征,整个江南其实狠狠的恢复了一口气。
    左良玉镇守武昌,明廷收复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整个湖南,实力依然占据大半个中国,尤其是人口和经济更是占据了多一半,堪称综合国力完爆李自成和满清之和。但是综合国力这东西从来都是用来唬人的,没有什么卵用。
    李自成南下后,有最强综合国力支撑的左良玉大军。却不敢跟他交战。
    “左将军,东进吧!那李贼驻兵江北,已经打出要东进南京的旗号,若是让李贼进犯,率先占了南京,将军怕是愧对先帝厚恩啊。”
    左良玉本就不想跟李自成决战,偏偏还有人劝他放弃湖广双江而下的。
    此人是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已经做了很久的湖广巡按,巡按也算是大员。可是他并不甘心,新皇登基他远在湖广。可是却很想入京做官,想要更进一步进入六部。但是郁郁不得。
    当南京传来马士英斗败史可法成为新的首辅的时候,他更是感觉没有了希望,因为他跟马士英有旧怨,马士英曾经在山西做官的时候,因为贪腐,有人弹劾,他就是其中一员,因此他知道马士英做了首辅后,就感觉自己没有机会进入六部,更不用说内阁了。
    所以狠下决心,开始撺掇左良玉东进,希望借助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实现上台的理想,他看的很透彻,现在乱世以起,实力很重要,马士英能过入阁,不是仗着手里有兵,帮助福王监国吗,史可法能够当首辅不是因为杨潮支持吗。
    因此黄澍认定,只要自己带着左良玉的大军进入江南,他入阁就易如反掌。
    虽有威逼朝廷的嫌疑,但是为了入阁,他也顾不上了。
    恰好此时左良玉不想跟李自成作战,正好给了他理由。
    而且黄澍还有盟友。
    “没错,左将军此时不东进,怕是就失去良机了!那杨贼手握重兵,胁迫皇上,弄得江南一片哀鸿,奸佞当道,忠直愿弃。史阁部忠心耿耿,却遭排挤!还望左将军早日进兵清君侧!”
    清君侧,好重的一面旗帜,却从来是造反者镌刻的花边修饰而已。
    汉代七王之乱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朱棣夺他侄子的皇位用的是清君侧的旗号。
    七王成功了,打算削藩的晁错被诛杀,朱棣成功了,他成了皇帝。
    这个旗号是如此美妙,于是成了一代又一代枭雄打算造反的借口。
    黄澍等人此时给左良玉制作了这一面金光闪闪的旗帜,看重了左良玉不想抵挡李自成折损兵力,干脆诱导他东进南京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棋子。
    “候公子自南京而来,南京的情势他最清楚不过,左将军莫要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啊!”
    黄澍继续苦劝。
    没错,他的盟友就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四公子气势张扬了几年,侯方域一改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的尴尬,跟其他三公子一样,通过其他手段都弄到了举人身份,可惜今年的会试还是失败了,没能考中进士,于是孤愤之下,他来到了武昌,想要借助左良玉的兵力,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权位。
    而且很快他就找到了臭味相投的黄澍,两人狼狈为奸,联合起来劝说左良玉。
    左良玉反复思量了一下,终于狠了狠心,与其跟李自成决战,在这乱世中损兵折将,不如去南京给自己挣一个高位,江北四镇无功无德,竟然凭借武力,就给他们争取到了他左良玉打了一辈子仗才得到的地位,他实在是不甘心,不就是因为那些人有几万兵在江南吗。
    平心而论,左良玉是看不起这些原本地位远不如他的人的,那群人给他左良玉提鞋都不配,现在竟然一个个封侯封伯,凭什么?
    “好,本将军即刻起兵,兵发南京,清君侧!”
    三月末,在李自成进兵武昌前,左良玉尽起大军,浮江而下,为了防止李自成夺取武昌利用武昌的人力物力休整后追击他,他将武昌百姓屠戮一空,抢光粮草物资后放火烧城。(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二节 局势巨变
    杨潮不是明史专家,教科书上也没读过左良玉造反这一桩,因此并没有防备左良玉,左良玉距离江南千里,在不知道他会造反的情况下,也不会想到要防备他。
    甚至在李自成流窜到襄阳的时候,杨潮还请示皇帝,给左良玉下一封谕旨,让他坚决阻挡李自成东进,可没想到谕旨还没到,左良玉自己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