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42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42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谦益明白柳如是的意思,因此根本无脸责怪。钱谦益被罢官后,在她的帮助下,又开始搞反清活动。
    “你真要去?”
    久久柳如是才问周瑞。
    周瑞点点头。
    柳如是道:“你这是何苦呢?”
    周瑞笑了笑。
    不言自明,这是为了她。
    杨潮在一旁道:“柳姑娘你给个准话吧。给他个活着回来的念想。也许他此去,就是永别了。”
    柳如是有些心慌,他实在是没想到周瑞能做到这一步,以前周瑞对她想尽办法接近,她都无动于衷,因为追求她的男人实在是太多了,达官贵人、文士才子多了去了,周瑞只是其中最不显眼的一个而已,可是能为她做到这一步,不惜冒九死一生的危险的,却只有一个。
    柳如是的择偶标准之所以定的那么高,说清高不对,说贪慕虚荣也不对,其实更准确的来自内心深处深深的自卑。
    秦淮八艳之中,她的文采是最好的,但是出身却是最低的。
    陈圆圆、董小宛是富商家庭出身,李香君和顾湄是被杨母养大,自幼呵护有加。
    卞家姐妹更是官宦人家出身,只有柳如是连自己的出身都搞不明白,自小就被买来买去,连父母是谁,哪里出生都不清楚。
    所以潜意识中她就想要取得比别人更高的身份,所以要嫁地位高,名气大的人,而且要得到不一样的待遇,要明媒正娶。
    但这次她真的被周瑞感动了,甚至有些吓到了,为了她这样的女人,不惜冒生命危险。
    许久她点了点头。
    周瑞此时已经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激动地不知如何自处了。
    杨潮却在一旁觉得自己有些无耻,这明显是在利用这种单纯少男的感情吗。
    但是他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人了。
    要得找一个像样的人去北京,刁二斗心思灵活,但是出身军户,身上根本就没有富商身上那种气质,这不是能养出来的,杨潮必须找一个地地道道的富商出身的人来做这件事,而且又得绝对信任的。
    王潇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可惜他跟杨潮的关系江南无人不知,他去北京太容易被满清发现了,周瑞不一样,他出身富商家族,而且对柳如是一片痴心,不惜去死。
    这样的人放在北京,杨潮一点都不担心他会叛变。
    所以杨潮的打算是让他北上,作为粮铺的东家,而刁二斗不过是给他做事的掌柜而已,在招一两个当地的账房和伙计,这样的商铺根本不会引起怀疑。
    利用周瑞这样相思病病入膏肓的人,杨潮也是实在没办法了,跟他有关系的商人多得是,但是能够绝对放心,保证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动摇的却不多,商人逐利,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妥协和退缩的阶层,他们的文化注定他们中不会有太多烈士。
    果然将周瑞送走后,柳如是就责骂杨潮无耻。
    “当官的厚黑为本,做不来好人啊!”
    杨潮如此解释。(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节 荷兰人的样品
    刚出正月,荷兰人就再一次来到了新江口,他们送来了一船货物。
    货物的品类十分繁杂,有两门大炮,十杆火枪,一套铠甲,一架自鸣钟,两只望远镜,还有一对战马。
    准确的说这不是货物,只是样品而已。
    “不知道伯爵阁下觉得如何?”
    琼斯带着杨潮看过货,一件件详细介绍,活似一个推销商品的小推销员。
    杨潮只是淡淡的摇摇头:“华而不实,不过念在你们不远万里把这些货运来,本官就都买下了,你开个价吧。”
    琼斯不由失望,果然每一个中国人对荷兰的货物都不感兴趣,他送来这些可是打仗必须的物资,火枪、火炮都是欧洲目前最流行的,英法各**队中都列装的货物,是他从东印度公司最精锐的雇佣兵身上取下的,但是杨潮依然不感兴趣,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打动中国人了。
    “哎,这些就当是送给伯爵的礼物了。但是阁下真的一点都不感兴趣?”
    杨潮当然不是不感兴趣,火枪和火炮他看过了,都是不错的,这时代西方人在火器方面显然是走在大明前面的,但是技术并没有拉的那么开,有这几件样品,杨潮完全可以仿造,成本肯定比从欧洲运过来便宜的多,这也是当时他没有指定货物,而是让荷兰人自己运过来一些,表示自己满意就可以购买。
    但也有不能仿造的,比如战马。
    “你们带来的战马甚为强壮,不止作价几何?”
    杨潮装作不经意的问道,琼斯带过来的两匹马异常熊俊,杨潮虽然不懂马,但也看得出比自己军中的蒙古马高大的多。
    看到杨潮稍微对战马有兴趣。琼斯不由一喜,心里盘算了一下道:“二百两银子!”
    “二百两!”
    杨潮不由有些惊讶,不是因为贵。而是因为便宜。
    和平时期大明从蒙古人手里买马也是二三十两,运到江南就翻了几番。而现在是战时,二百两银子就是在江南都未必买得到合格的战马,骡子都卖到五十两了。
    琼斯以为杨潮嫌贵,立刻解释道:“伯爵大人,您是知道的,欧洲远去大明万里,一艘船从欧洲出发,到大明就得一年时间。所以这自然是贵了一些。”
    杨潮点点头:“我知道。既然如此,那就二百两,如果你们能做到,给我送一千匹。”
    二百两一匹,一千匹就是二十万两,虽然相比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来说不算什么,但这是一个好头,起码让中国人接受他们的货物了,生意嘛,不都是这样慢慢开拓出来的。这意义重大。
    琼斯忙答应下来,又接着推销其他东西。
    左右考虑一下,杨潮觉得望远镜自己没有条件仿造。明朝没有制造合格透明玻璃的能力,要仿造望远镜暂时还不可能,而这东西对战争很有作用。
    于是问道:“这千里镜作价几何?”
    琼斯道:“也是二百两!”
    杨潮不由摇头,一匹马两百两也就罢了,西方能够大量制造望远镜,也铠甲二百两就太贵了,当然琼斯其实并没有漫天要价,还算给杨潮一个很大的折扣了,因为这东西在大明价值千金。
    这种玩意儿一般都是被王公贵族当做万物赏玩。不惜破费千两甚至几千两采购。
    但是如果装备军队的话,就实在是装备不起了。
    而琼斯之所以愿意给杨潮低价。原因是虽然他们卖给王公贵族的价格更高,但是往往几年都卖不出去几件。如果杨潮愿意装备军队,那数量就多了去了,绝对可以当做一项大宗商品来经营。
    琼斯解释道:“此镜需能工巧匠方能制造,是以价格昂贵。”
    杨潮道:“那也太贵了。最多一百两,一百两的话,我采购一千架,多了就不要了。”
    琼斯沉思了片刻:“不知道伯爵将来还会采购吗?”
    一千架价值十万两,也值得荷兰人从欧洲送一趟货了,总好过拉银子来买瓷器的好,但是如果只是这一趟的话,那利润就太薄了。
    杨潮道:“如果好用的话,我会考虑每年都采购的。”
    琼斯点点头:“那就一百两。不知道伯爵可还看好其他货物?”
    杨潮摇了摇头,其他的东西还真看不上,毛毯、玻璃花瓶他都不需要。
    琼斯见到杨潮确实看不上他的货物了,这才又道:“鄙人这次得到总督许可,询问杨伯爵是否还需要船?商船或者战船都行!”
    琼斯上次回去,东印度公司很重视他取得的成果,总督和在东方的几个要员聚在一起,专门听了他的汇报,最后经过讨论,他们认定卖给中国人几艘船不会影响到荷兰人在东方的势力。
    毕竟就算不卖给杨潮战船,荷兰人依然无法跟郑芝龙竞争,幸好郑芝龙只对日本贸易感兴趣,其他方面并不太重视,因此荷兰人才能够在南洋占据一片天地,他们认为如果杨潮发展海上力量,对郑芝龙的威胁比他们更大,如果杨潮跟郑芝龙决裂了,他们正好可以从中取利,能够取代郑氏垄断中国贸易的话,荷兰人求之不得。
    但是让琼斯失望了,杨潮依然摇了摇头。
    杨潮还没有开拓出海路,暂时还不需要那么多海船,现有的十艘战船足够杨潮压制长江口一带的豪商走私了,用不着组建一支庞大的舰队,毕竟那也需要十分沉重的代价,是杨潮目前负担不起的,养十万兵每年至少三百万两银子,今年更是可能需要花费四五百万,现在没有余力组建海军。
    临走琼斯没忘采购一大笔货物,他不想浪费每一次机会,无论是直接扬帆去日本也好,带回台湾储存起来也好,反正尽可能在中国人开海的时候多采购不会吃亏的,毕竟谁也说不好中国人会不会明天一觉起来就突然改变主意,又禁海了。
    杨潮看过荷兰人的货单,发现多了茶叶一项,他们一次性的采购了十万斤,看来荷兰人是接受了茶叶了。
    其实杨潮不知道的是,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的决定,他们打算将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储备,他们已经验证,绿茶确实能够有效的防止和治疗败血症,那么以后荷兰船员在远航中死亡率会大大降低,这就比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更有优势,更能应付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后来竞争者了。
    这批茶叶不仅仅是给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船员用,其他方向也可以使用吗,而且他们决定不向其他国家推销茶叶,将东印度公司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底,竟茶叶能治疗败血症的秘密跟他们的海图一样保密。
    除了茶叶,其他商品也有变化,比如上次荷兰人大量采购的瓷器不见了,只有少数高级瓷器保留,比如大体型的梅瓶等物,小型的磁盘、花瓶等全都没有,倒是出现跟瓷器相关的另一样商品,那就是瓷土!
    这种情况的变化,让杨潮极为关注,他记忆中中国对瓷器的垄断持续到了二十世纪,怎么现在荷兰人不在采购普通瓷器,转而购买瓷土了,莫非荷兰人自己开始制造瓷器了?
    这件事必须弄清楚,但是作为商业秘密,荷兰人自己是不会说了。
    于是送了一批高档的云锦面料等送给琼斯,让他带回欧洲当宣传品去之后,杨潮立刻就找来郑氏询问情况。
    一问才知道,问题不是出自荷兰人身上,而是出自日本人身上。
    日本人早在宋代就从中国学会了烧纸瓷器,不止是日本人,朝鲜人和越南人也懂得烧造瓷器。
    不过朝鲜只专注白瓷,越南则是青瓷,而且这两国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赶不上中国,而且朝鲜根本不跟荷兰贸易,越南的瓷器自己用还不够,也不会出口,只有中国有条件大规模出口瓷器。
    除了景德镇有积累千年的制瓷技艺外,更因为景德镇有用之不竭的高质量瓷土,真是因为瓷土本身的质量,才能让中国的瓷器始终比日本等国的更高一等。
    郑鸿逵告诉杨潮,曾经荷兰人用了十年时间,才让郑氏答应供给他们瓷器,不过郑氏给他们的瓷器都是福建德化产的民窑产品,质量很一般。
    荷兰人得到瓷器供应之后,开始向日本专销,前几年每年都向日本出口几万件瓷器,可是这几年日本人的技术有了进步,用荷兰人贩卖的瓷土可以烧制出像样的瓷器了,加上荷兰人在价格上根本没法跟郑氏竞争,因此他们推出了瓷器贸易,专做瓷土等贸易。
    已经有好几年荷兰人不但不向日本出售瓷器,反而开始从日本大量进口了,日本的瓷器虽然比不上中国的精美,连日本人都更喜欢中国瓷,可是西方人不在乎,日本瓷器他们照样喜欢,也因为荷兰人大量采购日本廉价瓷器,导致日本瓷器产量大增。
    日本人的瓷器产业发展起来了!
    杨潮顿时觉得有种危机感,这种事绝对不能答应。
    “郑总兵,本爵有一个提议,今后给日本的瓷器,本爵决定只征收一倍的税金!”
    郑鸿逵不由大喜,这可是意外收获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节 贸易战
    打击日本制瓷产业,这是杨潮的唯一目的。
    向日本大量出口他们喜欢的中国瓷,这显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占有瓷都的地位,别说日本等国了,就是中国其他地方也比不上,要说历史,恐怕北方有些窑口比景德镇更古老,可是景德镇能够始终屹立,而其他的瓷器产地湮没在历史中,唯一的原因就是景德镇的瓷土,他们占据了太好的条件。
    整个世界上也找不到那么一个地方,高质量瓷土如此密集而且就在地表,能够开采上千年而不枯竭,这样的条件让景德镇的瓷器不但质量高,而且价格低廉。
    如果杨潮只用两倍的市价向郑氏大规模供货,那么郑氏就有能力把中国瓷器卖的满日本都是,让日本的制瓷产业没有任何活路。
    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