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天无数次反复琢磨,自己到底要怎么尽快改善家庭的处境,但是想来想去却非常困惑,考功名,当官,光宗耀祖,现在说这些还有些早,目前最现实的是怎么尽快挣一笔钱,这才是杨潮最为关心的。
    只是现在的身份是一个书生,手不能挑肩不能抗的,出去给人做工别说有没有人要,家里就先不会答应。做生意的话,家里没有一分钱本钱给自己,而且父亲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考虑让杨潮去做除了读书之外的其他事的。
    “哥,你好了?”
    这时候,妹妹杨月看到杨潮在院子里走着,不由惊喜的叫了一声。
    这几天不但父亲早早出去,母亲赵氏接了一些针线伙计,妹妹杨月也会早早起来干活,她女红不好,只能给人浆洗浆洗衣服。
    不过母亲从街坊邻居哪里接回来一大堆的针黹活计,也只能挣出一点菜钱。妹妹就更不用说了,给人洗衣服不可能养活一家人,一家人的生计,只要还是靠家里的男人杨勇。
    但杨家可不止杨勇一个男人,杨潮也是一个男人,起码自己心里这么觉得。
    杨潮笑着摸了摸跑到跟前的妹妹的脑袋,在她头上使劲揉了揉,说他以后不用卧床了。
    妹妹呼痛,瞪了杨潮一眼。
    “痛什么痛,死丫头,还不去烧水做饭。想饿死你哥啊。”
    这时母亲拿着一个笸箩走过来,呵斥起来,一边还嘀嘀咕咕:儿子是读书人,刚刚病好,哪有什么力气。
    杨月撇了撇嘴,撒丫子跑了,不跑还要挨骂。
    很快就吃饭了。
    明堂里的饭桌大概是唯一的家具了。
    一寸厚的糙木板,钉着四个桌腿,这种破桌子大概也没人会要。
    三个人围着吃饭,饭是粗米饭,只有一个菜,一盘腌萝卜。
    母亲和妹妹每人只有小半碗饭,记忆中历来如此,杨家从来都是只有杨勇和杨潮两个男人可以吃整晚的米饭,母亲和妹妹两人只能吃小半碗。过去的杨潮是一副天经地义的感觉,从来没觉得哪里不对,现在的杨潮却觉得有些过分了。
    显然这是一种特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杨潮自己都记不得了。
    记忆中在十二岁的时候,杨潮通过了江宁县县试,地位就大不一样了,不但父母不再管杨潮的行为,而且家里的事还跟杨潮商量,十三岁过了府试后,家里大小事情父母不但征求杨潮的意见,常常还以杨潮的意见为准。
    可惜去年杨潮十四岁,院试没考过,不然杨潮现在就是一个秀才,恐怕都当家做主了。
    不过今天有些不同,杨潮吃的不是整晚的米饭,而是半碗粥,外加半碗鸡汤。
    不知道家人从哪里弄来了鸡,熬汤给自己补身子,里面有几块鸡肉,炖的很烂了,上面还飘着一层油花,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香味。
    “参汤!”
    杨潮一下子就闻出这种味道,鸡汤中还加了人参。
    给自己吊命,那根人参看来没有用完,杨潮用筷子拨了拨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人参虽然没用完也就剩下点参须了。
    这让杨潮感觉到一阵可惜,如果人参没吃完,或许还能卖出去,也能值点钱。
    发现妹妹时不时的偷看一眼杨潮碗里的鸡肉,杨潮笑了笑,夹了几块肉给她。
    母亲立刻就骂了:“你个死丫头片子,这是给你哥哥补身子的。”
    见到母亲的手都举了起来,杨潮忙道:“娘,我才刚好,虚不受补,喝汤就好了。”
    杨月吐了下舌头,低头不语飞快的吃着鸡肉,连骨头都嚼的嘎嘣响。
    杨潮突然觉得心酸:“慢点吃,等将来天天给你吃肉。”
    “好!”
    杨月含糊道,嘴里又塞了一口米饭。
    母亲的手举着,到底没有打下去

第三节 死党胡全
    “娘,我们是不是欠了很多钱?”
    吃完饭后,杨潮才直接问起来。
    欠钱的事情,妹妹虽然没有说起过,但是杨潮猜得到,如果不是欠了钱,父亲不用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母亲不用给人做针黹活,妹妹不用给人洗脏衣服。
    母亲安慰道:“没事,有娘在呢。”
    吃完饭杨潮继续四处走着,心里不由得焦躁起来,自己平时总觉得自己很有本事,肚子里装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可是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善这个贫苦家庭的命运,不由懊恼。
    “杨兄,杨兄!”
    这时候有声音响起。
    这声音杨潮熟悉,是跟自己在一个私塾读书的同窗,名字叫做胡全。
    母亲在屋前坐着,手里一个笸箩,里面放着针线,正在帮别人做针线活,缝补一件长衫。
    母亲也听见声音了,嘴里嘀咕了一声:“小挨铁棍的来了。”
    胡全的父亲叫做胡万贯,家中祖传是屠户,整天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杀生,老百姓传说这样的人死后会被阎王爷拉去打铁棍,要打断一百根才算恕了罪,所以大家都喊胡万贯是挨铁棍的。
    胡全是胡万贯的儿子,也就是小挨铁棍的了。
    不过胡全跟杨潮的关系是极好的,从小到大都是朋友,杨潮病倒这些天,隔三差五的胡全都会来看看,只是每次来都是空手,杨母有些不高兴。
    “呀,杨兄可好了!”
    来杨家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咧咧的闯了进来,进门就看到杨潮在院子里,不由面露喜色叫了起来。
    杨母咳嗽了两声,胡全才看到她,连忙躬身道了一声“二婶子”。
    杨母嗯了一声,扔下针线,进屋去了。
    胡全这才对杨潮道:“杨兄,身子好了?”
    杨潮点点头:“劳胡兄挂念,好了。”
    胡全拍手:“那就好,那就好。刚好咱出去逛逛。”
    杨潮这些天,天天在家里休养,心中焦躁,其实早就想出去走走了。
    点了点头道:“好,也该出去转转。”
    朝着屋内喊了一声:“娘,我出去走走。”
    赶紧拉着胡全就往外走,母亲已经跑了出来,喊道:“你身子还没好!”
    杨潮已经走出了门,大步跑了好几百米,到了一个拐角躲了起来,这样就不怕母亲追过来了。
    然后问道:“去哪里?”
    胡全嘿嘿笑道:“当然去武定桥了。你不知道,今天抚宁侯朱国弼在秦淮河宴请宾客,请了寇家、尹春、李十娘助兴,大家都去看热闹了。我们去武定桥,肯定能赶上看一眼。”
    南京的富家公子们,平时风流成性,往往请歌姬还不止一个,而是请一群,叫做集会,操办这种集会,也叫做会,到时候应和的,看热闹的人成群结队,真跟赶集似的。
    以前杨潮也喜欢跟胡全这样的穷书生,跟着凑热闹。
    今天胡全正是来看看杨潮,看到杨潮身子好了,当然要拉他一起去了。
    “哥,你们去哪里?”
    这时候妹妹竟然追了过来,不用问,肯定是母亲让追来的。
    “就是随便走走。”
    胡全抢先答道,胡全有些怕杨潮泼辣的妹妹。
    “娘说,不要玩的太晚,早点回来。”
    果然是母亲让妹妹追来的,不过却也没阻止杨潮出去。过去的杨潮性格乖张,父母也是一味迁就,根本不管也管不住,杨潮要出去玩,无论多晚,父母也只能说些早点回来之类的嘱咐。
    “知道了。”
    杨潮轻声道。
    虽然妹妹满是不信的神色,但是杨潮却不打算让家人担心,他做不出原来那个顽劣书生的事情来。
    两人很快就走到了秦淮河边,秦淮河两岸都是紧密的河房,这种河房高高瘦瘦,本身就像是给挺立的女子,一般是两层,甚至三层的建筑,加上青色或者红色的砖墙,和偶尔漫上背阴处的青苔,仅仅是房子就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
    倘若身处河房二楼、三楼之中,打开窗户,秦淮河风光又尽收眼底,因此这些河房是南京最昂贵的房产,每当科举乡试的时候,从南方各地赶来的士子就喜欢租住这种河房,那时候河房的租金一个月就得七八两,还不一定能够租到。
    正因为生意这么好,所以河房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出卖,根本是有价无市。
    但是因为每家河房外就是秦淮河的河岸,有些河房主人在河边搭设水楼、修建私家码头,肆意侵占河岸,导致河岸上弯弯曲曲,有的地方更是直接被阻断。
    所以穷人想要看看秦淮河的风月,一般情况下就只能在过桥的地方,站在桥上,或者在岸上围观。
    杨潮一路上不紧不慢的看着,这些景色甚至行人都给他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熟悉是来自原本的记忆,新鲜则是来自后世的意识,但是很快两种感觉就会趋于一致,就好像记忆融合一样,感觉也会融合。
    看到这如画的明代市井,想到过不了几年,就要拱手让给外族,杨潮心中不由叹息。
    很快武定桥就到了,但是上面此时站满了一个个年轻人。
    胡全本来打算去武定桥,画舫从桥下走过,运气好的话,就能够一瞥画舫之上的佳人。
    结果当两个人走到武定桥,却发现桥上早就站满了人。
    根本就没有两人站脚的地方。
    胡全不由叹息起来,要不是他去找杨潮耽误了时间,他一定能在桥上占一个位置。
    过去的杨潮确实对这些风月也是极为痴迷,常常幻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常年出入高阁名楼的翩翩公子,但是出身匠户的他,也只能想想,现在的杨潮则对这些不是那么感兴趣了。
    对明代的年轻读书人来说,这些地方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从后世而来,看惯了各种超级明星,怎么可能会对在画舫上偶尔瞥见一个歌姬而兴奋呢。
    不过杨潮还是建议起来:“胡兄,我们从钞库街绕过去吧,也许还能赶上。”
    杨潮如此建议,其实是自己想去钞库街看一看。
    钞库街堪称南京第一好的去处,紧邻秦淮河和贡院(夫子庙),不提鳞次栉比的青楼,就是街上也不乏清丽女子出游,过去胡全跟杨潮天天流连那里,虽说大多时候只能看看过过眼瘾,但对两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也很满足了。
    虽然记忆中早就去过了不知道多少次,可是现在的杨潮依然很有兴趣去看一看。
    胡全道:“好,就去钞库街,他们过了武定桥最后还要过来燕桥,要过文德桥,总不可能都有人。”
    过了武定桥,就是钞库街,武定桥是钞库街的最南端。
    钞库街依然游人如织,有许多身着儒服长衫的读书人和儒生,以及穿红偎翠的姑娘,正优哉游哉的在大街上走着。
    钞库街靠秦淮河的一侧,大大小小的阁楼林立,大多数都是秦淮河河房,许多河房直接就是青楼。
    杨潮喜欢这些河房,因为他懂这些建筑。
    这些河房中,偶尔二楼或者三楼的某扇窗户未关,从里面影影绰绰走过一个身影,有些则有时断时续的歌声、乐声传出。
    杨潮感觉到,有人在使用它,在它里面吃饭、睡觉、结婚、生子,甚至生病、死亡,在它里面正发生着人的故事,这样的建筑才是活着的,而不是现代那些给人去参观、给人去怀念的故居和遗迹。
    胡全可没心思看钞库街的街景,急着赶去看朱国弼的画舫呢。
    请了那么多的歌姬名妓,船舱根本就不够用,朱国弼这个世袭的侯爷恰巧又是个爱热闹的,因此常常就在画舫的甲板上进行表演,这让游人能大饱眼福。
    “杨兄快些,快到来燕桥了,如果来燕桥上多人,我们就绕道媚香楼后面去,那里有个码头。”
    胡全身材不高比杨潮还矮小半个头,肚子突出来好像顶了一个铁锅,身上穿着儒服显得有些滑稽,但是两条小短腿却跑的飞快,频率极快。
    “咦!”
    这时候胡全突然咦了一声。
    此时两人已经走到了来燕桥跟前,杨潮顺着胡全的眼睛看去,只见一座秀丽的二层楼,小楼的门楹上写着三个大字“媚香楼”。
    杨潮从小在南京城内长大,几乎是看着媚香楼在这几年声名鹊起,自然知道这是南京数一数二的名妓李香君所在的青楼。
    “这傻子怎么还在这里啊!”
    胡全又感叹了一声。
    杨潮此时才看到媚香楼前,有两个男子站在那里,其中一个穿着丝绸长衫,书生装扮,另一个则是十二三岁模样的书童打扮,书生正痴迷一般的望着小楼,书童则在一旁百无聊赖,满脸无奈。

第四节 痴情公子
    杨潮问道:“怎么,你认识他?”
    胡全嘿嘿道:“我怎么会认识这傻子呢。他在媚香楼前已经呆了好些天了。每天开门鼓一响他就来了,呆呆站一天,闭门鼓响就回去。大家都说这人痴了。”
    “他是来找李香君的吗?”
    杨潮疑惑道。
    一提李香君,胡全不自由咽了一口唾沫,去年他在河边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