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4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也象征性的加入,李良和章惇跟着他。一个拿着酒坛,一个捧着酒碗,进入席前倒上一碗,杨潮拿着跟一席士兵碰一下,说些感谢和勉力的话,然后意思一下沾沾唇,倒也没有不开眼的劝酒,否则杨潮就得喝醉了。
    杨潮没喝醉,胡全倒是喝醉了,杨潮敬酒他都不起身。坐在地上继续喝酒。
    杨潮知道胡全不痛快,不痛快的原因,是杨潮一直不让他上阵。而是街口将他打发到炮阵上,就连杨潮自己带队冲锋的时候,都不让胡全去,这让胡全很生气,质问杨潮是不死看不起他。
    杨潮很无奈,出于私心,他确实想保护这个朋友,但是另外的原因则是杨潮一直都把胡全当做读书人的,就像杨潮不可能让黄凤府或者武艺上阵一样。让胡全跟大头兵一样冲阵去,对现在的杨潮来说。显得有些奢侈了,军队中拢共就那么几个读书识字的。少一个都不行。
    士兵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大吹牛皮,杨潮偶尔听了那么两声,士兵们都很高兴。
    士兵们这次领了很多赏银后,不少脸皮厚的直嚷嚷回去就盖大房子,还要娶媳妇。
    这让杨潮感觉,自己似乎发钱发的早了,这些家伙显然已经升起了享乐心思,有了这种心思,以后还肯玩命打仗吗?
    三天时间,酒自然不用说了,连马肉都吃光了。
    杨潮也该启程了,可是这时候海州知州高良明却又派管家前来,还带来了大量的蔬果、肉食。
    劳军似乎太晚了,仗都打完三天了,这时候才想到要劳军。
    而且这次高家的家丁非常的恭敬,完全没有了上次来的趾高气扬,这让杨潮颇有点意外。
    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海州城上发现,北方有虏兵骑兵出现,极目远去大概在十里外。
    杨潮这才明白,原来是虏兵又来了,难怪海州知州这次态度好了。
    而且虏兵数量肯定不会少,详细询问了姜阳一番,姜阳说不准数字,但是说恐怕比上次更多,至少上千人,在十里外拉成一条常常的阵线正往海州城方向赶来。
    因此知州希望杨潮能继续阻挡这股虏兵,所以才送来了酒肉牛羊!
    东虏援兵的出现,让杨潮顿时对以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以前判断东虏在海州的兵力,只是一些零星劫掠部队,不可能有大部队出现,之所以跟自己打了一场恶仗,那是因为被自己激怒了,所以才愚蠢的打了一场伤亡巨大的战斗。
    可是现在虏兵新的援兵出现,而且规模更大之后,杨潮却感觉,可能前面那三百来人的虏兵,是虏兵的先头部队,是来侦查的。
    后来的军队,才是虏兵真正来攻打海州的主力,而要攻打海州城,杨潮判断,少了一万人,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杨潮将会面对上万的虏兵,这顿时让杨潮为难起来,哪怕遇到上千的虏兵,杨潮也有信心凭着这个仓库区防守,可是面对上万的话,除非自己能进城,否则没有任何希望抵挡。
    必须进城!
    杨潮想到这里,立刻就让姜阳在去海州城,跟海州知州交涉。(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二节 要人
    姜阳进城了。
    杨潮在外面,很快就看到了虏兵的前锋,这些军队远远的跟杨潮隔河相对,人数百十人。
    这些虏兵也不试图过河,就远远的停下,似乎在等待后援,同时盯住杨潮。
    此时海州城四周的护城河已经再次疏通,这是海州组织人重新挖开了,因此虏兵要过河,就得重新填堵。
    上次虏兵是驱逐附近百姓填河的,现在附近百里的百姓要么逃散,要么被杀,已经找不到了,因此虏兵再要填河,就得自己人来干了。
    而这股先锋似乎没有填河的打算,这才隔河对望。
    杨潮也没有攻击,他看到虏兵十分谨慎,跟自己隔河对望不说,距离还差不多有五里的样子,就是大炮想打到他们,也不那么容易,看来虏兵很清楚,杨潮这里有大炮。
    海州城姜阳的交涉还没有结果,城外的虏兵却越来越多。
    很快就出现了上千人,城西隔河与杨潮相对的已经有三百人了,而北边也出现了几百人,南边同样出现了几百人,隐隐将杨潮包围了起来。
    虏兵在海州附近不可能有多少人,这些援兵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求来的,虏兵这是有多恨杨潮啊,一千人竟然不顾海州城,反而将杨潮给包围起来。
    还是说他们对敢于抵抗他们的明军绝不放过,宁可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要打掉明军中敢于抵抗他们的意志。
    如果虏兵真有执行这种战略的坚强决心,杨潮还真的有些佩服他们,只是对虏兵了解还是太浅,还真以为虏兵对他不离不弃,是因为虏兵对执行打击明军抵抗意志的坚决决心所致。
    想到这里,杨潮不由对比此时的大明军队。难怪最后满清能够入关建立政权了,仅仅他们军队的这份执行力,就远胜明军了。或者说不是一个档次,此时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大明的军队完全私人化,成了将领的私兵,反而是这劫掠的游牧军队,更像是一个国家军队了。
    所以满清最后的胜利,是军事的胜利,而不是什么其他狗屁东西。
    后世教科书上描述的显然不太可靠,杨潮自己都不信,起码不相信什么大势所趋之类的狗屁。
    中国老百姓如果欢迎这样的民族来统治。那得有多贱啊,杨潮坚决不相信自己的祖先是这么贱的民族,而以他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触,明代的老百姓虽然麻木不仁,虽然没有现代标准的民族意识,但自尊自爱还是有的,朝廷更不是一个能够以割地赔款换取苟延残喘的朝廷,不是一个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朝廷。
    考虑到后世文字狱那样的消灭文化的高招。杨潮丝毫不怀疑虏兵在军事上同样是有战略的,那就是对敢于抵抗他们的人,施展最残酷的惩罚。消灭抵抗精神显然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战略。
    杨潮还想到,后来满清占据中原后,南下江南,对不服气的地方,也是以屠城威慑,同样是一种震慑,想到这里也就接受了虏兵来打自己,就是要彻底消灭明军的抵抗精神,杀鸡儆猴。给所有人看看,抵抗他们是什么结果。就好像杀光扬州人、杀光江阴人、杀光广州人一样的道理。
    这意味着,杨潮已经没有退路了。哪怕自己进了海州城,只要最后战败,也绝对逃不过虏兵的屠杀。
    “艹!来吧,看谁杀谁!”
    杨潮不由恨恨的想到,孤注一掷,杨潮认定只要能进城,全城上下齐心协力,不可能守不住。
    可是姜阳第二天回来后,不但没得到让杨潮进城的许可,反而打听到虏兵新的援军动向。
    杨潮对海州知州已经有一种想杀之而后快的心了。
    但是此时却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连城都进不去,何谈杀人。
    只能冷冷的询问虏兵的情况。
    “虏兵援军有多少?”
    姜阳道:“怕有三千,从北而来。”
    杨潮点点头,海州附近不可能有太多虏兵,而且虏兵入关的总兵力号称十万,恐怕能战的不过五六万,也不可能全军而来,加上这新来的三千,虏兵就已经派了四千到海州了,应该是极限了吧。
    如果一千人,杨潮是不惧的,凭借仓库这里的防御,对付一千人应该是绰绰有余,甚至杨潮都不怕跟他们野战一番,两千人也完全可以守住,三千人就有些勉强,四千人的话,杨潮就没信心了。
    但是没信心也得守,因为现在南北西三方都被虏兵包围,东边则是海州城,杨潮跑都跑不掉。
    想到这里,杨潮认定,自己还是要入城,只要进了城,能将海州十万军民组织起来,虏兵就是派一万人来,也是来给杨潮送功劳的。
    因此杨潮立刻对姜阳说道:“老夫姜百户再去跟高知州谈一谈,告诉他,如果他不让我军入城,本将就要突围了,到时候海州被虏兵一围,所有人都只有死路一条!”
    谁知道姜阳刚走。
    河对岸的三个虏兵竟然朝着河流过来。
    杨潮已经让人瞄准了,其实已经可以打到三人,但是看到三人奇怪的举动,暂时没有让开枪。
    结果这三人竟然下马,并且在河岸上,将弓箭、马刀统统放在地上,动作很慢,好像故意让杨潮看清楚一样。
    接着虏兵竟然跳下河,朝这边游过来。
    这是要什么?
    杨潮不由疑惑,是来投降的?连杨潮自己都不信。
    那就是来谈判的?或者说是来劝降的。
    杨潮心中暗自猜测。
    虏兵借着将自己包围的形势,恐怕想压迫自己投降,杨潮可是知道,皇太极十分喜欢招降明军,尤其是对那些有战斗力的明军。
    这是一种战略,只要明军肯投降。对满清政权来说政治意义巨大,以皇太极的精明很清楚,如果靠着残酷的杀戮。是不可能征服中国的,反而会激起中原民族的抵抗意志。如果可以招降,那么就容易多了。
    三个虏兵已经过河了,李五六很想让鸟铳手开枪,王璞则叫嚣着派几个人去抓活的。
    但是杨潮严令,让这几个人安全的走了过来,他倒是想看看虏兵要如何招降自己。
    黄凤府却有些犹豫,感觉这样做不妥。
    虏兵很快就走到了仓库前,三人都穿着棉甲。其中两人一脸虬髯,中间一人则面上无须。
    正是这中间一人喊起话来,说的竟然是汉话,带着浓浓的北京口音的大明官话。
    “尔等明人,速速投降,可以免死!”
    杨潮不由好奇起来,这人的口音很清楚是北京口音,跟后世的北京话略有区别,但是区别不大。
    杨潮反问道:“尔是何人?”
    会说汉话的虏兵回答道:“吾乃镶白旗下佐领黄琦!”
    佐领是个小官,乃是牛录章京的汉语名称。
    杨潮不由问道:“尔是汉人还是满人?”
    黄琦倨傲道:“吾乃旗人!不分满汉。”
    杨潮笑了:“敢问黄佐领祖籍何处?”
    黄琦脸色微变:“祖籍昌平!”
    听到这里。杨潮已经明白,这是一个头像满清的明军军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汉奸。
    杨潮不由冷笑道:“你祖籍既然是昌平,奈何为贼啊?”
    黄琦脸色大变:“胜者王侯败者贼,今我大清基业稳固,尔明廷已然垂暮,我大清吊民伐罪,终要入主中原,尔等还不速降,他日吾皇定鼎中原,尔等化作齑粉矣!”
    杨潮不由叹道:“尔亦是读书人啊。”
    从黄琦的言语中。杨潮能听出来,这人是读过书的。可是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却只读到了成王败寇的道理。却没有读到孟子的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说到底书就在哪里,道理就在哪里,想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
    所谓道德、节操,是读书读不出来的,是修养出来的。
    “你回去吧!告诉你的主子,我们刀枪上见输赢吧。还有告诉你的主子,即便他定鼎中原,即便他称王称霸,他依然是贼。贼就是贼,与胜败无关。在告诉他,哪怕一万个人里头,有九千个黄琦,但总有一两个不服的。回去告诉他,我杨潮不服!”
    黄琦冷哼道:“冥顽不灵!不过我家主子仁厚,还给你一条活路。把你们抓的满洲勇士交出来,就饶你们不死,放你们离去!”
    说到这里,杨潮心里隐隐感觉到有问题了,对方管自己要人,难道这才是关键。
    难道说自己俘虏的虏将是一个重要人物?
    上次因为自己抓了那个虏将,所以之后的虏兵才死战不退,所以这次才有这么多虏兵前来。
    但是杨潮却不能直接问黄琦,不能让黄琦知道,自己不清楚俘虏的身份。
    杨潮故意试探道:“如果我不放呢?”
    黄琦哼道:“那你就等死吧!”
    杨潮又道:“那我要放了呢?”
    黄琦笑道:“那就算你识相,只要你放了人,我们大军放你安然离去。”
    杨潮却摇了摇头:“那不行,我不相信你们,人我可以放,但是你们得撤军。”
    杨潮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虏兵不但要放自己,而且要放弃攻打海州城。
    到不是杨潮真想跟虏兵做这个交易,而是杨潮想试探一下,自己抓到的俘虏分量有多重。
    黄琦顿时犹豫了起来:“这个,吾做不了主,得去回报主子定夺,你且稍待。”
    说完,又跟旁边两个虬髯汉子,用杨潮听不到的话说了起来,最后抱拳告辞三人一起走了。
    这时,杨潮已经明白,自己确实抓了条大鱼,为了这个人,虏兵可以放弃攻打一座富庶的城池,而且是在重兵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也可以放弃攻打,起码在黄琦的心目中,那个人的分量跟海州城相比不分上下。
    杨潮到底抓了什么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三节 暗度陈仓
    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