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18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18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杨潮严格练出来的兵,比如刺杀和射箭,十中八为优等,十中六为良,十中四可得一个平字,十中三就是差了,原本杨潮的士兵大多数都是良和平,仅有十分之一能得到优,现在被老金训练三个月后,再次测试,结果发现优占到了三成,良占到了四成多,平是两成,差不到一成。
    有七成以上的士兵武艺都是优良,这可称得上是精兵了,只差战场经验了。
    这武艺水平,老金也承认,就是跟戚家军也相差不多了,接下来他开始练阵。
    阵,当然是鸳鸯阵了。
    杨潮以前也练过,可是一直不得其法,尤其是其中许多的旗号军鼓,让杨潮头痛,根本无从下手,连杨潮都头痛,更不用说这些教育背景几乎都是空白的士兵了。
    老金也不着急,自己挑选出了一些耳聪目明的士兵,然后制作了大量的旗帜。
    将戚家军的旗帜、鸣鼓传递消息之法,教授给他们,一朝一夕自然是不成的,而且老金虽然军伍多年,却也不可能将军中技巧全部掌握。
    老金懂得戚家军中的旗帜讯号,也听得懂羯鼓、鸣哨。但是他不会吹,而旗帜则不需要多高深的技巧,因此老金其实也只能教授旗帜讯号之法。
    于是白日练阵。夜晚练旗帜。
    又是一月过去,旗帜未明。但是阵型已有成效。
    老金的鸳鸯阵,小阵十二人,大阵一百人,令行禁止,颇有气势。
    杨潮称赞他时,老金反而客气起来,说都是杨潮基础练的好,尤其是走步、转步之法。若没有这些,他也不可能让士兵令行禁止,这还是老金第一次肯定杨潮的操练之法。
    除了日常训练之外,杨潮依然没有放弃出航,反正每次都只有一队兵,总共才四十人,仅仅占十分之一,而且采取轮换,每一个士兵其实十天才轮到出航一次,因此也不影响训练。
    所以生意照做。而且扩大开来,因为杨潮又添置了两艘船,总共三艘大赶缯船。每次可以护送三十艘商船出航,一船一队十二人,加上四个老船工也不过四十人。
    至于收益却比之前增加不多,大概是因为饱和的缘故,两岸航行的货物总有个极限,不过杨潮已经让张大桅带人准备开拓远航了,先开启从南京到北岸瓜州,南岸镇江的航线,就等于经营一条安全的从南京通向扬州和苏州、杭州的航线了。
    而跟张大桅配合的。则是最精锐的王璞,王璞现任旗总。下辖三队精兵,各自皮甲执锐。让他护卫老张航船万无一失,经营这两条线后,还要兼顾往东的海贸等。
    另外还打算开辟上游到九江航线,则让赵康前往,以九江为中心,负责两湖贸易,只是最近两湖正在打仗,许多武昌、九江等地商人都逃到了南京,杨潮当了千总后,经常看到邸报,得知左良玉大军在河南先败于李自成,又在湖北败于张献忠,大军退败到九江,大肆抢掠百姓,才让九江商人也逃到了南京。
    受此影响,九江线杨潮暂且放弃,不过往镇江和瓜州的线路,已经做了一个多月了,路子也趟出来了,从开始没人护航自己运输开始,到现在也几乎每次都有十船随性,运费也比过江费要高几倍,每一趟每艘大船收保费一百两。
    午时,营中正在操演军阵,杨潮仔细的跟在老金一旁学习。
    突然营门处传来喧哗声音,杨潮眉头一皱,却看到一伙人正在入营,手里高举人头,大声嚷嚷。
    “大人,标下王璞大斩江匪十八级,幸不辱命!”
    王璞回营了,还在夸功。
    这厮最近颇有斩获,因为去镇江、瓜州一线,路途长且无人知晓杨潮水军之名,所以常有一些不识相的江匪想来大劫,往往都被王璞击败,斩下头颅回来请功。
    但是这厮最近也有些过于张扬了,尤其让杨潮不满的是,这家伙根本不服老金,训练中不肯用心不说,还常常散步一些鸳鸯阵无用论,豪言打仗就是勇气一冲,首级就到手了。
    他是军中目前斩获最多的军官,他的话在军营中颇有市场,很多士兵都相信,因此演练鸳鸯阵就不太上心。
    杨潮知道王璞之所以对老金不服,起先是老金认为他资质一般,也不适合练大枪,可是王璞这厮膀大腰圆颇有蛮力,就喜欢刷大枪,因此对老金很不服。
    老金开始练兵没几天,他就语言轻佻,装着胆子挑战老金,结果被老金收拾的很惨,王璞也承认,他用枪老金空手,他撑不过十招,他用刀老金空手,他撑不过三招,他空手老金也空手,他只能过一招,如果老金用刀,他不敢动手。
    所以武力上他早就放弃了挑衅,可是老金这个月开始练阵后,他又开始冷言冷语,对老金的鸳鸯阵不屑一顾,还拉出杨潮背书,说杨大人练出来的墙阵,比老金的鸳鸯阵强一百倍。
    王璞对杨潮的墙阵这么有信心,让杨潮都只能苦笑,杨潮自己都不相信他随便拉出来的墙阵可以对抗戚继光的鸳鸯阵,所以心里只能相信王璞是故意的,是拿自己的命来挑衅老金。
    为此杨潮私下训斥过他,甚至昨天出航前还打了他一顿,可是这小子屡教不改,一回来就喧哗。
    “来人,滋扰生事,拉下去打三十大板!”
    其实论罪,王璞这是啸聚军营,应该斩首,杨潮不可能因为这件事砍他的头,只能定一个轻罪。
    王璞顿时郁闷了,这才想起还有军法这回事,也是因为又有斩获太兴奋了,他本来觉得有这么多人头,他该升把总了,至少也得是个百总,可没想到官没升到,先挨一顿板子。
    ————————————
    感谢lizzie1兄弟的月票!!!(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七节 入塞
    事后杨潮专门找老金谈论了一番。
    老金总结经验,表示自己大意了,如果当时阵中添置鸟铳兵,添置弓兵,相持间远距离杀伤的话,王璞就没那么容易赢了。
    同时还表示,鸳鸯阵强在变阵,若是阵型展不开,也是无用。
    而且还表示,演练毕竟不是实阵,若是实阵,不等王璞冲开他的正面,早就被杀伤多人溃散了,过去戚家军就是这样打败许多蒙古人的。
    虽然老金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杨潮却觉得,老金似有寻找借口之嫌。
    一时间老金在杨潮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或者说回归真实,他只是戚家军一员,只是一个老兵而已。
    戚家军在戚继光死后,被戚继光的侄子戚金继承,在日本入侵朝鲜,大明援朝战争中所向披靡。
    后来最后一只戚家军在浑河被努尔哈赤歼灭,当时努尔哈赤八旗先后冲击都无法撼动戚家军的车阵,最后是用大炮轰击打开了营阵,后才用重骑冲锋歼灭了戚家军。
    戚家军虽败,但也让八旗损失上万,被誉为八旗损失最惨烈一战。
    事后大明朝依然抽调浙兵,以戚家军之法编练,可惜浙兵来源的义乌等县县令上书皇帝说,当地兵被抽调太多,导致田土无人耕种,孤寡无人赡养,请求朝廷放弃征募浙兵,从此戚家军才正式消失。
    浑河血战,那已经是天启元年(1621年)的事了,距离现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老金今年五十出头,当年也就是三十出头,料想也不会是太大的官。作战经验、指挥经验,最多也就是把总一级的经验。
    杨潮此前也是被戚继光的名头镇住了,被戚家军阵斩十五万蒙古兵首级的战功吓住了而已。产生了一种迷信感情,因此对老金的信心太大。
    所谓兵无常胜。水无常形,戚家军最后不也被努尔哈赤打败了吗。
    因此老金败给王璞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说到底打赢最重要的,还是勇气,王璞的人敢打敢冲,就有赢的基础了,他有破费心思的寻找鸳鸯阵的弱点,而鸳鸯阵是当年戚大帅编练的。在戚继光死前没有遇到过败绩,横行了一个时代,而王璞破了此阵,虽然只是老金指挥的,那也足以骄傲了。
    坏处是,王璞恐怕会骄傲一阵子了,看来这小子的傲气还是得打击打击。
    接下来一个月中,王璞依然经常跟老金对抗。
    但是慢慢的老金搬回了完全的劣势,一对一的情况下,基本能打成一个平手。而二对二的时候,老金完全压着王璞打,三对三的时候。却依旧是输。
    原因就是两队的鸳鸯阵还不存在展开的问题,所有士兵攻受合理,如果王璞一时猛冲没冲破阵,等待王璞的就只能是输了,可三队就存在一个展开的问题,王璞总能用最快的速度冲击,三队最能展现墙阵简单高效快速的优点,因此每每能在鸳鸯阵展开前,将其压制住。
    此后老金不断的琢磨变阵。王璞则琢磨这破阵,老金不断的想起一些当年戚家军的实战经验来。而有老金这个鸳鸯阵行家给王璞喂招,王璞的指挥能力也提高很快。
    小规模的对抗也升级到了百人对抗。王璞成为把总后,下辖三个旗队,人数一百人。
    但是在一百人对抗的层面上,原本是鸳鸯阵展开更难,可是王璞却开始输多赢少了,因为作为墙阵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琢磨出来的东西,王璞有丰富的指挥三四队人跟江匪搏杀的经验,但是却很欠缺拜恩规模的指挥作战。
    到了百人规模,即便是简洁的墙阵,也遇到了一个兵力展开问题。
    王璞就只能费尽心思,跟老金见招拆招,而且军中很多队正都给王璞出主意,因为不少人其实也不喜欢老金,觉得这个不苟言笑,骨子里充满一股老兵骄傲的人不好打交道。
    而王璞跟那些队长们相处了几个月,熟悉不说还跟不少人并肩战斗过,因此士兵普遍偏向王璞,另外也有一种战胜鸳鸯阵权威的爽快感。
    杨潮本来以为这种,训练、赚钱、升官的日子能持续到满清八旗南下的时候,到那时候,自己也该积功升到副将去了,手下会有三个千总部,六个把总司。
    可杨潮卡在千总位置上死活升不上去,王璞先后斩杀了三十多级,赵康后来代替王璞跑东部航线,也斩杀了十多级,杨潮这个千总麾下就有五十级的斩获,理应可以升迁,可是顶头的副将余承武却安如泰山一般压在他头上,余承武升不上去,杨潮也就升不上去。
    熊明遇只给了杨潮一个加衔,加了一个游击的头衔,杨潮现在是加游击衔千总官。
    游击俗称游击将军,加个游击衔,杨潮就有权自称将军了,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余承武那个人跟贾世禄、崔嵬那样的老兵油子不一样,余承武出身是江浦卫所,世袭百户,当上水营副将是靠实打实的军功,跟张献忠部农民军曾经战斗多年,而且他也跟贾世禄、崔嵬作风不同,当上了副将后,他就老老实实的住营,从来不离开军营半步,兢兢业业的样子。
    因此没有理由动他,除非上面能给他安排一个更高的职位,否则不太好罢免他。
    当然贾世禄年纪也打了,五十多岁了,等他到了花甲,倒是可以给他定一个年迈不堪用允许他去职,所以熊明遇劝杨潮耐心等几年,在熊明遇看来,杨潮才十几岁,熬资历肯定能熬的过余承武,而且杨潮升迁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
    杨潮十几岁做到了千总,就已经让熊明遇很有压力了,如果让他做到副将,就不好解释了,无论杨潮的军功如何,到时候肯定有御史弹劾他的,熊明遇可不想惹麻烦。
    熊明遇也给了杨潮机会,那就是将杨潮调出水营,调到凤阳马士英麾下任职,熊明遇保举杨潮得一副将职。
    马士英此时正在跟张献忠激战,手下兵将缺额极大,因此有人去他哪里,求之不得。
    但是杨潮想了想,拒绝了。
    跟农民军作战,杨潮心里始终有一点疙瘩,跟农民军作战那应该是内战了,也知道这些农民军是活不下去的农民组成,而且是杀不光的,如果杨潮确认可以镇压下去,那狠狠心杀几个人,让大明朝可以缓一口气,但是杨潮清楚,根本杀不光,杀不绝,大明朝的制度不改,就根除不了造反的力量。
    李自成和张献忠不是没有失败过,五年前李自成更是被打的只剩下十八个人躲进了深山中,可是躲了一阵子后,一出山仍旧很快拉起十几万人的部队。
    因此杀这些农民军,杨潮也自能是染红自己的乌纱帽。
    对国家存亡,对百姓安居,没什么好处。
    而且这些农民军也不是杨潮心里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还在关外呢,反倒是这些农民军日后还成为了反抗清军的主力,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员争先恐后的投降的时候,这些人高举起反抗的大旗。
    因此无论是保存日后反抗军的力量,还是不想沾染太多不必要的鲜血,杨潮都不想去杀农民军,除非万不得已,杨潮不想将屠刀加诸在同胞的头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