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01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01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然后就是杨文骢和应天府尹凌义渠了。
    到底是谁这么快就告诉了四公子。
    追查下去根本没有意义,也很难查到,杨潮不由感觉到自己大意了,自己可以在四公子身边安插人。四公子也不难在官府里找到眼线,以四公子的身家背景。这事太简单了。
    也就是说,四公子现在已经完全知道了朝廷要跟他们谈判的事情。
    知道这个消息。也许四公子就该商议如何应对了。
    可是自己安插在四公子身边的眼线,到现在也没有汇报自己知道。
    让杨潮不仅起了疑心,莫非黄凤府背叛自己了,自己对黄凤府也没投入多少资源,能得到这么长时间的内部情报已经物超所值了,即便他背叛自己,杨潮也不怪他。
    但是没有人在对方阵营的话,谈判起来可就没有优势了。
    又跟杨文骢聊了聊,杨潮答应帮杨文骢想些办法。
    接着杨潮就让康悔悄悄通知黄凤府,要他晚上跟自己见一面。
    显然杨潮多虑了,黄凤府并没有背叛他,而是真的脱不开身。
    四公子确实是在连夜商讨应对事宜,黄凤府现在作为二立社智囊,得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见到杨潮的时候,黄凤府还在哈欠连连。
    从黄凤府嘴里得知,四公子确实在衙门里有眼线,而且眼线不少,不但在应天府有,就连礼部、兵部都有他们的眼线。
    幸好四公子的眼线还不够高,并不知道杨潮是这次谈判的幕后操控者。
    杨潮不由庆幸,幸亏自己一直低调,因为害怕牵连期间,一直都躲在幕后,见黄锦和熊明遇,也都是私下见面。
    当然也跟四公子根本就没把杨潮这样一个武官当回事有关,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那些尚书一级的文官,他们把朝廷文官看的很高,把他们自己也看的很高,因此根本不会相信杨潮是这一切的幕后推手。
    不会相信他们一步步成为江南年轻读书人的领袖,是杨潮在背后推动,不相信他们组织二立社将一盘散沙的书生们团结成紧密的组织,是杨潮暗中出谋划策,他们只肯相信他们能成为士子领袖,是因为他们敢于挺身而出,是因为他们才气纵横颇有威望使然。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杨潮做的有多隐秘,杨潮多次出入兵部、礼部,不可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四公子其实早就收到消息,听说过杨潮在帮衙门做事,可是这四位倨傲的公子绝对不会相信,杨潮竟然可以调动六部来配合他,即便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也不相信的。
    从黄凤府这里一直反馈的情况来看,四公子一直就知道杨潮帮官府做事,但是杨潮做什么事,怎么做他们一直都不知道,也不关心。
    要是四公子知道,并且相信是杨潮在幕后一直暗暗操控引导,恐怕就不会那么配合了。
    “好好好,凤府你做的很好,现在本官要你在做一件事,要说服四公子,就在金钗楼谈判!”
    黄凤府表示没有问题。
    这事确实没多大难度,对四公子而言,已经将金钗楼暂时当做二立社的总部了,那么放在金钗楼就是放在他们的地盘,是又一次代表他们对朝廷一次胜利的标志,因此他们也乐意在金钗楼谈判。
    但是对杨潮意义就大多了,谈判地点都在杨潮的金钗楼,足以向官府表示,自己是可以控制这些暴躁的书生的。
    金钗楼是杨潮的产业,书生将总部放在金钗楼,现在又在金钗楼谈判,这种说服力还不够嘛!
    杨潮之所以要向官府证明这些东西,是杨潮担心那些文官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事的时候首鼠两端顾前顾后,杨潮早就吃够了这些文人意志不坚定左右摇摆的亏了,因此不想再次因为这种事情失败,因此才要坚定文官们的信心,积极配合自己。(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节 出牌
    谈判第三天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对于四公子将谈判地点选在金钗楼一事,熊明遇心里感觉很怪异,因为他知道金钗楼是杨潮的产业,而杨潮其实是推动官府谈判的幕后人物,四公子却将谈判地点选在金钗楼,让熊明遇觉得,杨潮说的,他在二立社里面有人的话,确实没有说谎,而且他安插在二立社中的人,还很有分量,隐隐能够左右书生们的行动。
    至于杨潮安插的人是谁,熊明遇猜不到,也不愿意浪费力气去猜了,这些书生,只要不闹事,他才懒得管呢。
    杨潮再次住进金钗楼,方便时刻掌握具体动向。
    杨潮暗中指挥幕后操控,一个十府巡抚,一个应天府尹,一个提学御史,一个锦衣卫千户,统统都听杨潮的指挥,颇有种手握重权的感觉。
    当然这些大官们并不认为自己被操控,他们认为他们只是接受杨潮的建议,他们只把杨潮当做他们的一个参议,一个会出主意的幕僚而已。
    杨潮不管这些,反正这些人听话就好,要是不听话,就告到黄锦和熊明遇哪里去,自由六部的高官压他们。
    不过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所有人都很老实的按照杨潮的计划执行着。
    二立堂中,摆着一张长桌,两边各自坐着四个人,旁边还有一个书记官做记录,书记官就是黄凤府。
    两方人一到齐,先是相互见礼。
    “各位公子久仰大名了。”
    官府这边,巡抚应天、苏州等重要十府的封疆大吏张国维说道。
    尽管双方是在谈判,可是作为文人他还是很有礼节。
    “晚生等见过张大人,见过各位大人。”
    四公子也一一行礼,但是面露得色。逼的朝廷高官要坐下来跟他们谈判,他们就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今后传扬出去。就是他们巨大的声望,巨大的资本。
    张国维道:“坐吧。”
    四公子这才坐下。
    接下来官府这边的提学御史徐之桓率先发难。他是专门管学政的官员,这些书生算是归他管,当然书生这次哄闹,他受到的牵连也最大。
    徐之桓道:“各位公子,纠结生员,啸聚公堂,滋扰生事,这就是你们从圣贤书里读出来的东西?”
    冒襄代表四公子反驳道:“徐大人此言差矣。诸位士子不过是出于公义,这正是从圣贤书中读出来的。至于啸聚公堂,晚生不敢苟同,有哪位士子进入公堂了。至于滋扰生事更是无稽之谈!”
    四公子不由暗自得意一番,幸亏他们听取了黄凤府的建议,没有像无锡那样直接冲进公堂哄闹,要不然现在被徐之桓拿出铁证,他们就被动了,现在徐之桓找不到他们打闹公堂的证据,空口白牙是威胁不到他们的。
    第一次交手。四公子就感觉他们赢了一筹,不但赢了一筹而且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徐之桓冷笑一声:“好一个伶牙俐齿,就算没有啸聚公堂滋扰生事。但是一个藐视官府的罪责,是逃不脱的。本官决意已定,上言礼部革除所有二立社生员的功名。”
    现在的二立社已经今非昔比,成员五百人不说,而且都是有功名的秀才举人,至于童生哪怕是最早的那一批,也只能是预备社员,除非考上了秀才,二立社是不会让他们转正成为正是社员的。
    因此一个革除功名。几乎将五百核心成员一网打尽。
    但是四公子却不怕:“大人大可以试试!”
    他们有恃无恐,礼部尚书黄锦和熊明遇联合宴请过他们。都表示过不会革除生员功名了,一个小小的提学御史。说了也不算。不得不说上次黄锦和熊明遇抛开杨潮,独自处理四公子的事情,其实搞砸了,他们本是想尽早结束书生哄闹,结果反而助长了四公子的胆量,弄巧成拙了。
    徐之桓却丝毫不让:“试试就试试,本官自上任提学以来,还从没见过如此嚣张的士子。”
    徐之桓这话也不假,他之前在湖广做提学,这次书生哄闹开始的时候,他上任南京提学还不到一个月,可以说是给他撞上了,当真是背运。
    接下来锦衣卫千户冯可宗开口了:“各位公子。你们没有啸聚公堂不假,但是打砸锦衣卫镇抚司却证据确凿。本官已经搜集证据,请应天府以此名单抓人。四位公子可以看看,本官的名单可有假?”
    冯可宗直接将一份名单送到四公子一方。
    四公子接过一看,冒襄大名赫然列在第一位,正是他带着人去攻击镇抚司衙门的,在他之后还有黄凤府等一干人等,其中不乏二立社骨干。
    四公子一脸冷笑。
    冒襄冷哼道:“你们大可以抓人试试,最好现在就将本公子抓了。”
    冯可宗却不跟四公子说话了,只是对应天府尹凌义渠和十府巡抚张国维道:“两位大人,镇抚司证据已经集齐,但此事不归镇抚司管辖,依照大明律已经递交应天府,望应天府秉公执法。”
    说完冯可宗默默不言,他也一句话都不想说,要不是杨潮给他做足了思想工作,又有张国维这些大官陪着,他是打死不想惹书生了。
    名单传了一圈传到了应天府尹手中,凌义渠叹道:“冒公子孟浪了。聚众围攻镇抚司,大明朝三百年来从未有之事也。”
    冒襄道:“吾辈士子为了天地公义,不惧锦衣卫权势,这也是大明朝三百年未有之事也。”
    凌义渠叹道:“即便是为了公义,上有国法为凭,下有百司衙门为依,岂能聚众闹事,置国法于何地。尔等士子眼里,还有没有王法,还有没有圣上。”
    四公子面带愤恨,但是他们聚众本就不对,因此也无从辩驳。
    张国维是主持会议的,此时说话:“各位公子,官府愿意跟你们谈,也是不想把事情闹大了,也是抱着爱护读书种子之心,还望各位公子不要一意孤行,让官府难做,让朝廷难做啊。”
    说完,张国维宣布,和谈就到这里。
    当然他没用和谈这个字眼,和谈是对外敌,而且大明朝就算对外敌,也都不曾用和谈这个字眼,只会用招抚二字。
    这次官府和四公子谈判,江南官府用的则是安抚二字。
    “太业余了!”
    杨潮手里拿着谈判记录,不由感叹四公子谈判技巧的业余。
    杨潮让官府第一天谈判,先打出几张牌来。
    第一张牌是革除功名,第二张牌就是抓捕罪犯。
    本以为四公子可以据理力争,哪怕胡搅蛮缠也好,可是四公子完全没有反驳。
    一句大可以试试就是他们的态度,完全是歇斯底里的挣扎,把最后的底牌都暴露了。
    杨潮觉得这大概也暴露了四公子还是怕的,心里不怕就不会出口威胁,他们大概不敢保证官府不会追究他们。
    这也是读书人的通病,既想扮英雄博取名声,又惜身怕死,不敢冒险。
    谈判吗,跟打牌一样,你手里得有牌,杨潮先打出两张牌试探一下,结果四公子都不知道该出牌应对一下,只会虚张声势的威胁。
    不过四公子一直以来就是这种水平。
    既没有当过官,也没有做过生意,没有打过仗,没有种过地,没有结交过三教九流的朋友。
    他们的生活里只有读书,考科举,最多加上一个逛青楼,自然没有任何的实干经验了,而他们也看不上有事干经验的人,反而看不起种地的泥腿子,做买卖的商人,手艺人等。
    因此连道听途说的经验也不曾有,表现的太差,不是他们的错,是这个教育制度没有教给他们。(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节 化敌为己
    谈判结束后,四公子回到二立堂中,大发雷霆,大骂官府。
    一个个慷慨激昂,表示愿意赴死,为公义而死,死得其所。
    原因自然是锦衣卫提出要求,要应天府、巡抚衙门抓人,惩治打砸镇抚司的书生,锦衣卫提交的证据确凿,不容抵赖,因此四公子其实也有些紧张,歇斯底里其实是掩饰恐惧。
    杨潮在楼下就能听到四公子的宣讲,知道四公子群集了一大群人,将锦衣卫要求官府惩治大家的消息说了出去,然后就是习惯性大发议论。
    但是这有意义吗,明末多少文官自杀,大概也就是这种想法,慷慨赴死看似壮烈,但是想办法抗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杨潮踏实的等在楼下的房间里,果然不久就有人悄悄的溜了进来。
    黄凤府趁乱溜了出来。
    “大人,四公子正在聚众宣讲,大有慷慨赴死之志,众士子大赞高义。”
    杨潮冷笑了一下,摇了摇头,这群书生!
    对黄凤府道:“嗯,我听见了。他们打算怎么对付官府?”
    这才是杨潮关心的。
    黄凤府道:“有人说要去围官府,要像无锡那样,打进六部!”
    杨潮叹道:“也只会这一招了。”
    不过杨潮却明白,这一招他就是好使,因为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样,明朝皇帝不会杀书生,书生胆气就壮,一旦皇帝敢对书生大开杀戒,书生就会急剧堕落到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