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不咳嗽 >

第39章

南宋不咳嗽-第39章

小说: 南宋不咳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水晶和磁石可曾找到了?”洪涛留着那些鲸鱼皮的目的是要做手套和雨伞。

在海上劳作,离不开粗糙的缆绳,洪涛这个手在现代已经算是有点粗糙的了,可惜到了宋代,比疍家女人的手还显细嫩。不管是麻绳还是帆索,摩擦几下之后就生疼,于是他就想给自己弄双既结实又软和的皮手套戴戴,也算是劳保用品了。可是宋朝没有做手套的,洪涛只好自己琢磨,现在有了鲸鱼皮,正好,让那些疍家妇女没事儿缝缝手套玩吧,也算一个副业了。熬鲸油不可能天天熬,一旦这些妇女闲下来,泊福就和老地主一样不高兴,总觉得别人白拿钱不干活。

另外一个小玩意就是雨伞了,这东西宋朝多得是,不过还没有用鲸须和鲸鱼皮做的。相比木头和竹子来讲,鲸须那种象牙般的材质和天然的弹性,是做雨伞骨架的绝佳材料,而伸展性和柔软度很高的鲸鱼皮,还带着天然的纹路,蒙在鲸须做的伞骨上,正好是绝配,既轻便又防水又遮阳又美观。虽然做雨伞的不是独一份,但靠着这些特点,赚点钱应该还是可以的,反正鲸须多得是,留着也是白费,算是废物利用吧。

“那是自然,又不是什么稀罕物,我专门挑了最好的买回来一些,洪兄可是要用它们做物件?”罗有德对于洪涛脑子里那些奇思怪想都已经从极度好奇的状态慢慢转为有点好奇了,主要是老能发现,就疲沓了。

“这次和买卖无关,我要做些航海的器材。”洪涛已经有点急不可耐了,抢过罗有德搭膊里的绸布包,三下五除二打开,拿出一块天然水晶对着阳光眯缝着眼开始检查。

“哦……不知洪兄那个玻璃窑何时能开始?芒硝我已经托人去北方采购了,估计就要回来了。”罗有德一看洪涛这个样子,也没功夫和自己多聊了,趁着他还没不搭理自己时,赶紧把他心里最想问的东西问了出来。

“玻璃窑!哦,对,玻璃窑……你看这样成不成,等芒硝来了,我先做一种更好卖的物件出来。玻璃的事情嘛,我觉得还是得等等,光有芒硝还不成,还得有大量的碱。目前我这里的人手也不太够,烧制玻璃很麻烦,不如等咱们的公司赚钱之后,再做定夺如何?”洪涛早就把烧玻璃的事情给忘了,有了鲸油、鲸皮这些好销售还容易获得的产品,谁没事去琢磨玻璃玩啊。主要是那玩意洪涛真不拿手,除非给他弄出纯碱来,否则能不能烧出无色透明的玻璃真不敢保证。

“也好,那我就不打扰了,还是让财叔留在这里,有事情尽管向他提。我先把那些香油装走,直接去广州的……呃……公司里。”罗有德觉得洪涛说的也对,做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洪涛手里总共就这么点人,还得出海捕杀鲸鱼,也没啥时间再去弄那些玻璃,当下也就不再坚持,起身告辞,和罗大财一起去码头那边盯着往船上装鲸油了。

“小鱼小虾,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听好啊!一斤香油卖500文,那5000斤香油是多少文钱?”看着罗有德和罗大财走出了学校的院子,洪涛笑眯眯的开始给孩子们出考题了。

“啪啦、啪啦、啪啦……”下面的孩子不管年纪大小,没人胸口都挂着一个用鲸须制作的小算盘,如果不仔细看,就和象牙没区别。听到洪涛的题目之后,立刻低下头开始扒拉,很快泊蛟就得出了答案,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

这也是洪涛要求的,在课堂上他这个老师就是天,谁也不许乱说话,想说话可以,必须举手,得到他同意了再说,不同意就别说。这可不是磨灭孩子的天性,而是教育他们遵守规矩,任何地方都要有规矩,而西瑁洲上的规矩,就是自己的话,自己说的都是规矩!

“嗯,小蛟最快,你先说!”洪涛稍微等了一下,见孩子们差不多都算完举手之后,再让泊蛟把答案说出来。

“250万文!”泊蛟大声的念出了他算盘上的答案。

“嗯,不错,我看看啊,嗯……小鱼小虾也答对了,嗯,翁丫和翁树也不错。黄崖,你这个稍微有点问题,不过也很好,比你的这些哥哥姐姐们不差。”洪涛点点头,又走到孩子们的身前,看了看他们放在膝盖上的算盘,很满意。

这七八个孩子年龄相差有点大,泊蛟都快12了,黄崖还只有6岁,翁家和布家的三个小丫头也不过8岁多点,智力发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不能用一种模式要求他们。像泊蛟这样的,简单的整数乘除如果还不能算正确,洪涛就会罚他们背口诀。像黄崖这样的,只要运算方法对,得出来的答案就无所谓了,慢慢来嘛。

250万文!还都是铜钱,不是纸钞,也就是2500贯啊!再加上那些鲸皮、鲸须,少说也得500贯。也就是说,一头还不算大,也就十多吨重的鲸鱼,能换回来6艘疍家的连排船!这还不算那些鲸肉的价格,如果鲸肉也能销售的话,就算只按照最便宜的鱼肉卖,一斤15文钱,三四吨的肉,也是百十贯钱呢,另外鲸骨还能熬制非常好的骨胶,那都没法算钱了。

怪不得欧美国家在19世纪要疯狂捕鲸呢,这一头鲸鱼就能养活百十户人吃饱穿暖,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连树皮都吃过,杀点鲸鱼算个屁!

而且现在对鲸鱼的开发和利用还是很粗操、很初级的,要是能再深入研究研究,说不定还能大幅提高它的价值。比如说熬制鲸油的那些下脚料,它们还含有不少的油脂,只是洪涛不知道如何再提炼出来而已。不过洪涛已经有了一个想法,说不定能把这些下脚料变废为宝,再给自己和那些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

可惜目前这个办法还不能用,那些下脚料无法长期保存,全都被自己的老丈人埋到地里当肥料了。泊福这个老顽固可真是一个当地主的好材料,他原本说不想上岸,可是一上岸之后,比谁折腾的都欢实。由于有关节病,他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可是他也不闲着,拿着一把锄头没事就去学校旁边的空地上锄一会儿,居然弄出了一片菜地,还种上了不少蔬菜。自打洪涛和他说那些油料经过发酵之后都是上好的农家肥之后,他就开始挖土坑了,把废油料全埋了进去,每天还不忘挑几桶水连同菜地都浇一浇。

还真别说,让他这么一折腾,那块菜地里的菜籽还真发芽了,长势不错。要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谁说疍家人只会打渔不会种地的,他们只是没这个条件,如果让他们上岸买地盖房,估计也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把式。

进入了十一月中旬之后,大家就都把手中的活儿放了下来,开始筹备着过年了。目前宋朝遵循的是农历,也就是中国历法,12月30号就是大年三十,一月一日就是大年初一。洪涛倒是想过回去公历,可惜他没这个本事,搞不出来公历和农历的准确换算关系,索性农历就农历吧,反正就是个时间单位,有这个单位,不至于把一月过成三月就成。

往常疍家人和宋人如何过年呢,洪涛不清楚,反正今年在西瑁洲岛上这几家疍民都打算铺张浪费一回,鸡鸭都买,还有猪肉牛肉,海鲜什么的就算了,买的还不如自己抓的新鲜呢,想吃啥就下海抓啥。洪涛本来还想给大家露一手,弄个陶制的火锅出来,可是费了半天力气,找人把火锅弄做出来了,却发现没有羊肉!不是贵,而是根本就没有!

宋朝人不吃羊肉吗?错!宋朝人最喜欢吃羊肉。在北宋的时候,羊肉才是席面上最好的荤菜,不管是汆是烤,都是大菜!那时候的羊肉虽然也贵,至少还能买到,但是到了南宋,除了靠近北方一点的大城市里还能见到羊肉之外,南边的城市就很少能吃上羊肉了。原因只有一个,能养羊的地方都被金国占领了,长江以南本来就不产羊,宋金两国虽然已经和谈成功,却也没有开始大规模贸易呢,有数的一些羊也流不到海南岛来,估计连广州都够呛有。

那长江以南就不能养羊吗?能是能,可是老百姓不愿意养。养牛可以耕田,养羊除了吃,啥也干不了。据说在嘉定年间,南宋曾经从西夏进口过一些羊羔,打算放到南方自己养殖,结果闹得民间怨声载道。老百姓抱怨这些羊经常去祸害庄家,最终算一算成本,还不如直接进口合适呢,干脆也就不养了。

PS:点击、收藏、推荐票!使劲扔给洪扒皮吧……

第八十三章片汤和饺子

这可不是洪涛猜的,而是罗有德和他讲的,他本来想邀请罗有德来尝尝自己的刷羊肉,结果只能改成涮海鲜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说的不对!宋朝是严禁宰杀耕牛和私贩耕牛的。没错,宋朝是有这个规定,可是规定是规定,实际上能不能有效,就得两说着了。根据《宋会要辑稿》和《宋大诏令集》记载,两宋这300年时间里,皇帝总共下达了五十多道圣旨禁止民间宰杀耕牛。用我们的逻辑分析一下,如果这个圣旨真的管用,一道就够了,何必弄了五十多道呢?平均五六年就得来一道,内容还都一样。由此可知,宋朝吃牛肉自始至终就没禁止成功过,还不是个别人偷着吃,而是大规模的吃,甚至都劳烦皇帝亲自过问了。

另外大家可以去看看《水浒传》,里面不止一次写到了吃牛肉的情景,不光在山上吃,到了城里下馆子依旧吃,还是明目张胆的点菜。其中第三十八回里就有,松江、戴宗、李逵去江州琵琶楼里喝酒,结果李逵要吃肉,店小二瞧不起他,就和他说我们这里只卖羊肉,不卖牛肉,结果李逵急眼了,还用盘子扔店小二。

李逵为啥急眼呢?因为店小二在拐着弯的骂他是下等人。牛肉价格便宜,一般都是普通百姓吃,羊肉价格昂贵,一般都是富人吃。这就和一个穿着普通的老百姓进了高级餐馆,点菜的时候被服务员用菜价难为一个道理。先不说这家琵琶楼的服务态度端正不端正吧,由此可见,牛肉在宋朝都烂大街了,而羊肉才是牛X哄哄的高档食物。

按照大宋人的习惯,冬至是一年之内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反倒不是很重要。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宋人有庆祝冬天来临的习惯。每到这一天,全国放假,从皇帝到要饭的,都穿上新衣服先去祭拜祖宗,然后再暴搓一顿,饭后就可以尽情玩耍了,赌多大都不用怕警察敲门,因为皇帝开恩,下圣旨宣布这三天随便赌。

中国人的节日,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一般一个节日都要对应一种食物。中秋节的月饼、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宋人过节也一个样,每个节日都有每个节日相对应的食物,不过食物种类上和后世稍有不同。宋人过春节不吃饺子,吃片汤,他们不叫片汤,叫馎(bo)饦(tuo)。

这个习俗可以从陆游的一首诗里找到证据,《岁首书事》之二里,有这么两句描述宋朝过春节的句子:“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意思就是说,除夕祭拜完了祖宗,就分食馎饦了,初一早上起来,把旧年画拿下来,换上新的。这首诗的小注中,陆游特别指出:“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岁日就是大年初一,汤饼就是馎饦,也就是说大宋人不光除夕夜吃片汤,初一还得吃!不是说南宋挺富的嘛,怎么过春节就吃点片汤呢?这就和宋人过节的习惯有关了。

冬至在十一月中旬,春节在十二月底,两个节距离太近。对于宋朝老百姓来说,冬至是必须大办特办的节日,家里没钱借钱也得办。所以吧,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积蓄在冬至就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还没缓过来呢,又到了春节,只能是用片汤凑合凑合。这只是说的普通百姓,如果是富裕人家,冬至吃的好、穿新衣,到了春节照样,没什么区别。

那宋朝的冬至吃什么呢?陆游不是说了嘛,冬馄饨!这里的馄饨不是馄饨,而是饺子!宋朝人还没有饺子这个词汇,他们管饺子就叫馄饨。宋朝也有真正的馄饨,不过他们不叫馄饨,而是叫馉(gu)饳(duo)。宋朝的馉饳和现代的馄饨一样,都是不封口的,不过包得很大,和小包子一样,说它叫馄饨,不如说更像烧麦。而且馉饳的做法也不是扔到沸水里煮熟,而是串在铁钎子上烤。这玩意在后世也能找到一点影子,把它们放到饼铛上用油煎,不就是煎包或者锅贴嘛,如果把它们放到屉上蒸熟,不就是烧麦嘛。

洪涛通过过冬至,又搞明白了大宋朝的几种食物名称,饺子=馄饨,馄饨=馉饳,面片汤=馎饦,再加上馒头叫炊饼,包子叫馒头,面条叫索饼,烧饼叫胡饼……洪涛觉得自己再去下馆子,就不用一样一样让店小二端给自己看了,分分钟能让自己吃到正确的食物。

入乡随俗,过冬至这一天,洪涛也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服,一身棉麻未染色的休闲装!这是他让振州城里的裁缝做的,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