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14章

燃烧的海洋-第614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军事上讲,海运足以决定地面战争的走向。

    别的不说,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海运航线,就足以决定中国是否有必要在巴基斯坦这边投入重兵,还是直接把主力放在中印东部边境地区。要知道,如果没有这条航线,这场地面战争肯定不好打。

    虽然中巴战略铁路早已通车,还有一条战略公路,但是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年运送能力也就在四千万吨左右,而且是总量。四千万吨有多大意义?每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贸易货物总流通量就接近四千万吨,而且中巴贸易是维持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即便在战争时期,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军事价值也不是很大,很难承担起战略运输任务。

    对海运来说,四千万吨根本不算什么。

    战争爆发前,有二千八百余艘远洋货轮悬挂中国国旗,总载重吨高达四点三亿吨,这些货轮每年能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港口之间往返六趟。也就是说,如果全部用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航线上,每年能运送二十五点八亿吨货物,四千万吨,不过是其零头的一半。在保证每年往返六趟的情况下,只需要一支由三十五艘二十万吨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就能完成四千万吨的运送任务。

    当时,受战争影响,滞留在印度洋各个港口里的中国货轮就有数百艘。

    可以说,只要打通了海上航线,运输就不再是问题,中国陆军就能向巴基斯坦派遣大批作战部队,把重点放在西线上。

    从战略的角度看,这是迅速击败印度的重要基础。

    别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其本土西北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从东线发动进攻,即便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也需要横跨整个恒河平原,向西推进近两千公里才能到达新德里,即便从尼泊尔出发,也得向西推进近一千公里。如果中国军队从巴基斯坦出发,只需要推进四百公里就能到达新德里。

    从哪个方向进攻更容易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当然,打通了战略航线,不仅仅有军事上的价值,还有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价值。

    别的不说,至少中东地区出产的石油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往中国了,而且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也再是问题。

    虽然石油已经不是战略物资,而且中国本土与周边地区有足够多的油田,生产的石油足以维持基本需求,但是在电力价格一降再降,石油的市场价值早已跌到谷底,结果是石油开采业成为了夕阳产业。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不再鼓励石油产业发展,采取了以进口为主的方法。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这些附加值偏低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提高国内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出产的石油中,出了印度尼西亚与文莱的石油具有较高的品质之外,朝鲜、越南与马来西亚出产的石油都不大理想,市场价格偏低,因此中国的化工企业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事实上,中东产的石油,一直拥有很高的品位,属于优质原油。

    当然,中国也是中东石油的主要出口地。

    战争爆发前,中东生产的石油中,有百分之六十输往中国。这些石油,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炼成了航空燃油与润滑油,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用来生产塑料、复合材料、人造橡胶与化肥等化工产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原因很简单,中国正在推广的农业工厂对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高。当时,中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化肥消费国,还比排第二位的美国高了接近两倍。

    正是如此,很多中东国家在搞经济转型的时候,都瞄准了中国市场。

    当时,中东国家不但直接向中国出售石油,还向中国出售化肥。比如,阿联酋就是中国的第一大化肥进口国。根据阿联酋当局公布的数据,在二零四四年,其百分之七十的化肥销往中国。

    对中国来说,印度洋的战略航线非常重要。

    对中东国家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在二月九日到十五日的一周内,仅因为航线遭到封锁,船只无法出港,中东国家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一百亿美元。

    当然,这种经济上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欧盟。

    虽然中国与欧盟在政治上的关系不太密切,欧盟在更多的时候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中国的朋友,但是在经济层面上,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年贸易额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当数百艘中国商船滞留在欧洲港口里面,无法把货物送往中国,而从中国出发的商船不得不在东南亚地区停留,无法前往欧盟,对双边贸易与经济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根据欧盟做的调查,战争的第一周,欧盟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在一千亿美元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

    二月十五日,之前还在犹豫的斯里兰卡率先表明立场,表示在必要的时候,将全力支持中国对印作战。

    当天,斯里兰卡大使就去了元首府,向黄瀚林表示,斯里兰卡愿意立即向印度宣战。

    只是,黄瀚林没有让斯里兰卡这么做,而是表示,在战局变得更加有利,等中国空军夺取了制空权,中国海军肃清了印度洋上的残敌之后,斯里兰卡当局再做出决定也不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斯里兰卡的安全,不让斯里兰卡人民遭受战火波及,最大限度的维护斯里兰卡的利益。

    十六日,尼泊尔与孟加拉国也先后表态。

    到了十七日,埃及与叙利亚表明了立场,支持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军事行动。

    接下来的几天内,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几个阿拉伯国家,比如阿联酋、沙特、巴林与卡塔尔都先后宣布支持中国。当然,在名义上,这几个国家是在支持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到了二十一日,连法国总统都认为,中国对被侵占领土提出的主权诉求符合法理,属于正当的要求,印度当局应该尽快结束战争行为,考虑中国提出的要求,以便尽快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看上去,法国是在调和,实际上却是在支持中国。

    要知道,这个时候想打下去的肯定不是印度,而是中国,而且中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夺回九万平方公里土地。

    真要为了那块土地的话,中国陆军早就打过当年的停火线了。

    在法国的影响下,德国也表示了同样的立场,即中印应该尽快停止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因为并非所有欧盟国家都持同样的观点,所以欧盟没能形成集体决议。

    不管怎么说,这至少表明,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即法德两国并不看好印度,而且希望借此机会与中国改善关系。

    当然,这也与杜小蕾的欧洲之行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战争爆发前,杜小蕾就在巴黎与柏林分别向法国与德国当局表示,中国愿意与欧盟共享印度市场,并且在战后给予欧洲企业同等待遇,条件只是欧盟必须保持中立。

    对欧盟来说,这是绝对划算的买卖。

    说白了,就算杜小蕾不做出承诺,欧盟也很有可能保持中立,特别是在中国表现出了足够的军事实力之后。

    如此一来,欧盟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就能得到足够大的好处。

    当时,美国也对欧盟做出了承诺,只是开出的条件远远比不上中国。

    根据战后披露的文件,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就说服了印度总理,承诺为欧盟企业提供战争赔偿,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印度打赢了这场战争,然后用中国的战争赔款来赔偿欧盟企业。

    显然,这无异于画饼充饥。

    要知道,就算印度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不大可能迫使中国支付赔款,最多只是阻止中国发动军事入侵。以印度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反攻中国,甚至连美国都办不到,又如何让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呢?

    如此一来,就算中国什么都没做,欧盟也会保持中立。

    当然,在“马尔代夫海战”结束后,战局变得更加明朗,连美国都打了退堂鼓,印度战败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谁还支持印度,那就是傻蛋中的傻蛋。

    第九十六章 回归正位

    第九十六章 回归正位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挥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章玉廷,搭乘舰载运输机,在八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的掩护下飞往巴基斯坦。护航的战机不会立即返航,而会等到下午跟补充的战斗机一同返回舰队。

    当时,舰队仍然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为了安全期间,要在确定了舰队的具体作战方案之后,再决定是否打破无线电静默。

    到达巴基斯坦后,牧浩洋没有急着回国,而是在瓜达尔港逗留了一天,去视察了西印度洋舰队的情况。

    “长江”号在十三日才回到瓜达尔港,情况非常糟糕,随同返回的几艘护航战舰的状态也不够理想。

    虽然瓜达尔港是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座军事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军港,还是西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但是在对“长江”号的受损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工程师认为无法在瓜达尔港将其修复。

    当时,工程师已经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等待货轮把一些必要的零部件送来,先在瓜达尔港修复动力系统,使航母能够达到最大航行速度,然后返回本土。二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与护航战舰一同返回本土。

    因为特遣舰队刚刚全歼印度舰队,所以工程师更加倾向于后者。

    不管怎么样,“长江”号在返回本土之后都要进行大修,因此没有必要在瓜达尔港耽搁更多时间。

    牧浩洋也认为尽快返回本土最为合适,因此得对特遣舰队的作战行动做出适当安排。比如,让特遣舰队随同“长江”号南下,在到达斯里兰卡附近之后,再由赶来接应的南海区舰队护送“长江”号。

    做出安排之后,牧浩洋才在十七日上午离开瓜达尔港。

    回国途中,他在伊斯兰堡停留了几个小时,会见了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商讨了两军联合作战的事情。

    陆军与空军自然不用多说,第十三集团军正在开赴巴基斯坦,随着海运航线打通,戚凯威肯定会在巴基斯坦投入更多的兵力,把西线当成主战场,而在空中战场上,中巴两国空军早就在协同作战了。

    关键是海军的事情。

    当时,牧浩洋并不打算跟巴基斯坦海军合作,主要是巴基斯坦海军的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相反,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却非常希望跟中国海军合作,以此提高巴基斯坦海军的地位。

    最后,牧浩洋不得不做出让步,答应在反潜与封锁行动中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可以说,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反潜,因为印度海军有十多艘潜艇,其中八艘从德国引进的222级常规潜艇非常先进,不比巴基斯坦的常规潜艇差,对在印度洋上航行的中巴船只构成了致命威胁。要想确保航线畅通无阻,就得在反潜作战上下狠功夫,也就得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按照牧浩洋与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商议的结果,巴基斯坦海军主要负责离岸一千海里范围内的反潜与护航任务,即在阿拉伯海的范围之内,由巴基斯坦海军担任主要职责,而中国海军只需要掩护从马尔代夫群岛到东印度洋的航线,并且利用部署在斯里兰卡、南安达曼岛等地的反潜巡逻机对付印度潜艇。

    事实上,这么做,等于降低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负担。

    当时,除了特遣舰队之外,中国海军还能动用的只有南海区舰队,以及西印度洋舰队的残余舰艇。在保持特遣舰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最多组建两支护航队,即便从特遣舰队抽调部分战舰,也就只能组建三支护航队。毫无疑问,如果由中国海军担任全部护航任务,三支护航队根本干不了什么。说得简单一些,这三支护航队最多只能保证五到六支运输船队在印度洋上航行,而实际需要掩护的船队在十支以上。有了巴基斯坦海军的配合,可以采用区域反潜战术,即把航线分成四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一支护航队,巴基斯坦海军承担一个片区的反潜任务,从而使护航队的利用率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巴两国海军只需要组织四支护航队就能掩护十六支船队。如果算上岸基反潜巡逻机,以及由潜艇掩护满速船队,基本上能够保证印度洋航线畅通无阻。

    显然,没有巴基斯坦海军,中国海军根本办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