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454章

燃烧的海洋-第454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日本在舰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投入了近四百亿美元,开发出了功率为一百兆瓦的自然循环反应堆,达到了装备十万吨级航母的基本要求,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始设计“飞龙”级航母。

    到了这一步,美国回心转意,表示愿意向日本提供建造核动力航母的必要技术。

    只是,美国只答应提供“尼米兹”级的基本技术。原因很简单,“福特”级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航母,而“尼米兹”级属于淘汰产品,最后一艘“尼米兹”级、即“布什”号预计在二零四五年推移,比设计使用寿命提前了十年。在日本开始设计“飞龙”级的时候,美国海军只有六艘“尼米兹”级在役,而且“罗斯福”号还是训练航母,拆除了所有用于作战的电子设备。

    问题是,日本拿不出比“尼米兹”级更好的设计方案。

    要知道,在此之前,“赤城”号采用的是“小鹰”级的技术水准,只是在部分系统上采用了新式设备。

    即便日本能够单独设计出大型航母,也不会比“尼米兹”级更加先进。

    关键是,在英国提供的技术支持中,没有包括核动力部分。也就是说,日本海军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核动力战舰。

    经过讨价还价,在二零二七年初,日本拿到了“尼米兹”级的设计蓝图。

    随后,在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承担主要建造任务的神户造船厂对“尼米兹”级的设计图纸做了改进。

    这就是“飞龙”级的基本面貌。

    必须承认,经过改进之后,“飞龙”级的作战能力肯定超过了“尼米兹”级。比如在动力系统上,“飞龙”级的核反应堆来自A5W,而不是“尼米兹”级使用的A4W,不但输出功率提高到了一百二十五兆瓦,堆芯寿命还延长到了三十五年,基本上达到了舰体的最大设计寿命。

    在飞行甲板布局上,“飞龙”级也更加接近“福特”级。比如只有三部飞机升降机,其中两部设在右舷舰岛前方,第三部设在左舷。在弹射器的设置上,因为采用了最新的电磁弹射器,弹射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所以减少到了三部,在斜角甲板前端只有一部弹射器,确保在回收战斗机的时候,仍然能够达到正常情况下三分之二的出动率,大幅度提高了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

    说得形象一点,“飞龙”级是有着“福特”级外表的“尼米兹”级改进型。

    在综合作战能力上,“飞龙”级远不如“福特”级。

    比如,在机库与弹药库的设置上,如果按照“福特”级的方式进行改进,就要对舰体内部结构做出全面调整,工作量不压于重新设计一种航母,而且美国也不可能帮助日本设计出如此先进的航母。结果就是,受机库与弹药库设置影响,“飞龙”级的航空出动效率仅比“尼米兹”级有少许提高,而“福特”级与“尼米兹”级的最大差别就在航空出动效率上,两者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正常情况下,“飞龙”级的载机量在九十架左右,如果提高多用途战斗机的数量,并且在飞行甲板上系留战斗机,能在必要的时候把载机数量提高到一百二十架,只是出动效率必然大幅度降低。

    从航空作战效率上讲,“飞龙”级与“长江”级相差不大。

    比如在采用“潮汐作业法”的情况下,“飞龙”级的设计指标是一次出动四十八架战斗机,而“长江”级能够达到四十架,且经过了实战考验。在持续出动能力上,“飞龙”级的日出动量为二百二十架次,而“长江”级为两百架次,在高强度作战行动中甚至达到过二百四十架次。

    与“昆仑山”级相比,“飞龙”级就差得太远了。

    正常情况下,“昆仑山”级能一次出动四十八架战斗机,采用“潮汐作业法”后,能出出动六十架。在不影响持续作战的前提下,“昆仑山”级的日出动量为二百四十架次,最高能超过三百架次。

    从航空作战能力上看,“飞龙”级大概相当于“昆仑山”级的百分之六十五。

    也就是说,六艘“飞龙”级才顶得上四艘“昆仑山”级。

    如果算上两艘“长江”级,中国海军在只有六艘航母的情况下,制海作战能力不比拥有八艘航母的日本海军差。

    当然,日本海军能不能赶在战争爆发前建成八艘航母,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如此一来,“赤城”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如果日本海军无法抢先建成第三批“飞龙”级,在二零三五年的战争中,“赤城”号将成为左右战场平衡的关键力量。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日本海军把“赤城”号派往印度洋,在西太平洋上就别想获得兵力优势。

    为此,在建造“飞龙”级的时候,日本海军花了不少力气对“赤城”号进行改进。

    重点就是提高“赤城”号的航空作战能力。

    因为“尼米兹”级的基础设计来自“小鹰”级,“赤城”号又以“小鹰”级为蓝本,所以在改进“赤城”号的时候,日本海军大量利用了建造“飞龙”级开发的技术,比如换上了全新的飞行甲板。

    结果就是,“赤城”号成了常规动力版的“飞龙”级。

    除了续航力与持续作战能力有所欠缺之外,在其他方面,“赤城”号不比“飞龙”级差多少。如果在西太平洋上作战,而且以制海为主,续航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不是大问题,关键看舰队指挥官怎么应用。

    由此可见,即便保守估计,日本海军到二零三五年也将拥有五艘大型航母。

    因为中国海军有两艘中型航母,所以从账面上看,日本海军至少追平了中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在海战中重创、甚至击败中国海军。

    只不过,舰队作战中,航母并非唯一的作战力量。

    一支完整的舰队,还应该包括多种护航战舰。

    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

    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

    因为高度重视制海作战,所以在护航舰艇发展方式上,日本海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在日本海军的造舰计划中,重要性仅次于“飞龙”级航母的就是“比睿”级大型防空巡洋舰。

    从型号命名上就能看出,“比睿”级与“台湾”级的差别。

    “台湾”级是大型巡洋舰,除了执行防空任务之外,还兼顾了制海、对地打击与反潜等作战要求。“比睿”级被称为大型防空巡洋舰,意在强调防空作战能力,也就对其他性能做了牺牲与妥协。

    对日本海军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在核动力技术上起步较晚,在设计“比睿”级的时候,日本没有获得美国的核动力技术,而且美国也不会提供适用于排水量为两万吨巡洋舰的核动力系统,所以“比睿”级采用的是常规动力。

    受动力系统限制,“比睿”级的作战能力自然不可能十分全面。

    仍然与“台湾”级相比,“比睿”级的四台燃气轮机的总功率只有六十兆瓦,仅为“台湾”级的百分之六十。虽然这套动力系统足以使“比睿”级的最高航速达到三十三节,不比核动力航母低,但是剩余功率太低,无法像“台湾”级那样,配备大口径电磁炮等高耗能武器。

    在这种满载排水量达到一万八千五百吨的战舰上,主要武器就是一套基于双模式相控阵雷达的区域防空系统。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时候,“比睿”级的通常配备是一百二十四枚区域防空导弹与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导弹,能够拦截两百公里内的飞机与巡航导弹、以及一百四十公里内的战术弹道导弹。

    在区域防空能力上,“比睿”级不比“台湾”级差。

    问题是,区域防空能力不代表一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电磁武器大行其道的现代战场上,区域防空的作战效率大大降低,舰队在防空作战中,将主要面对迫近的威胁,近程防空与末段拦截成为关键。

    与“台湾”级相比,“比睿”级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得益于强大的动力系统,“台湾”级在舰桥前方与直升机库上各设置了两套以电磁速射炮为主的末段拦截系统。因为采用了阶梯式布局,所以能够确保用四套拦截系统同时对付任何一侧的来袭导弹。根据中国海军进行的测试,四门电磁速射炮能在一次交战中拦截五十个以上的目标。

    与以往的末端拦截系统相比,电磁速射炮的作战能力高出了好几倍。

    为了增强末段拦截能力,日本海军在“比睿”级上,以六边形的方式配备了六套末段拦截系统,但是也只能保证用四套拦截某一侧的来袭导弹。相对而言,“比睿”级的全方位拦截能力更强一些。说得直接一点,遭到反舰导弹围攻的时候,“比睿”级的生存能力比“台湾”级稍微强一点。

    只不过,日本海军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速射炮。

    虽然为了增强拦截能力,日本海军采用了俄罗斯的办法,即为速射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导导弹,但是六套末段拦截系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在一次交战中也只能拦截三十多个来袭目标。

    显然,“比睿”级的末段拦截能力很成问题。

    客观的讲,“比睿”级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防空巡洋舰,防空作战能力至少达到了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分两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军的部署方式,这十艘“比睿”级将平均分配给五支航母战斗群,确保每艘航母得到两艘巡洋舰掩护。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已经证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两艘专业防空战舰掩护。

    问题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级的其他作战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比睿”级选择了电热化学炮作为主炮。虽然在理论上,两门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热化学炮的投送能力非常惊人,而且在全装药发射时,最大射程超过了两百公里,不比初期的电磁炮差,但是电热化学炮的射速远低于电磁炮,而且备弹量也远不及电磁炮。

    结果就是,电热化学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电磁炮相提并论。

    事实上,电热化学炮诞生后就没有得到过重视。美国曾经对电热化学炮抱以厚望,后来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后,就没再问津。

    日本海军被迫使用电热化学炮,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或者说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的龙目海峡战斗中,日本的补给舰队遭到拦截,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就被全歼,而且是被中国海军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用舰炮消灭掉的,让日本海军非常震惊,也让日本海军认识到了舰炮在特殊环境下的重要性。结果就是,日本花费巨资从美国引进了已经被淘汰的电热化学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决了动力问题,装备“比睿”级的就将是电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没有研制出用于两万吨级战舰的核反应堆,也就无法为巡洋舰配备电磁炮。

    当然,日本海军也留了一手。

    “比睿”级与“台湾”级一样,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可以在中期改进的时候更换动力模块与武器模块。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进“比睿”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说得直接一点,要把一百兆瓦级的核反应堆装到两万吨级的战舰上,而且不造成负面影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台湾”级的动力模块只有二千四百吨,仅为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制造出总质量仅为一千八百吨的动力模块,难度非常大。

    事实上,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采用核动力系统,所以“比睿”级的改进潜力并不大,作战能力自然不够全面。

    除了对地打击之外,“比睿”级的制海作战能力也非常勉强。

    虽然理论上,“比睿”级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发射管都可以装填反舰导弹,但是在以防空任务为主的情况下,“比睿”级一般不携带反舰导弹,即便携带,数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间。

    也就是说,“比睿”级的主要反舰武器是两门电磁化学炮。

    反潜能力上,“比睿”级的主要装备是两架反潜直升机,以及两具三联装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

    受排水量限制,“比睿”级只有舰壳收放声纳,没有拖拽式声纳。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只是在舰队中,“比睿”级承担的是防空任务,反潜只是次要任务,加上搭载了两架大型反潜直升机,也就没有必要配备拖拽式声纳。

    与“比睿”级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