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400章

燃烧的海洋-第400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不是有用的战术情报,但是只要出动几架侦察机,就有机会找到中国舰队,获取必要的战术情报。

    正是如此,在组织反击的时候,印度空军首先出动了两架F…22I执行战术侦察任务。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印度海军能够出动二十四架P…8I,反击就能收到战果,甚至有可能重创中国航母。

    原因很简单,中国舰队里,只有两艘巡洋舰与四艘驱逐舰。

    为了追击逃逸的印度舰队,牧浩洋没有等待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的登陆舰队,而是一直以全速航行。按照他的安排,要等到这场战斗结束之后,才转向南下,与登陆舰队会合之后进入孟加拉湾。

    六艘护航战舰,算不上充足。

    虽然按照标准配制,两支航母战斗群里也只有六艘防空战舰,因此舰队的区域防空能力没有减弱,但是在近距离防空反导作战中,远洋护卫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在近距离为航母提供掩护。

    没有护卫舰,等于削弱了反导作战能力。

    以当时的情况,六艘防空战舰最多能应付从一个方向上射来的一百枚反舰导弹,如果数量超过一百四十枚,肯定会有战舰挨打。按照一架P…8I携带六枚“布拉莫斯”计算,二十四架能携带一百四十四枚导弹,正好超过了六艘战舰的最大拦截能力。因为“布拉莫斯”具有智能识别能力,能够主动攻击排水量最大的战舰,所以成功突破防空网的导弹,很有可能攻击航母。

    可惜的是,十二架P…8I确实少了一点。

    虽然在外围拦截中,J…15B机群没有及时赶到,甚至没能用上PL…12E,但是在接下来的舰队防空作战中,六艘防空战舰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两分钟内用区域防空导弹击落了六十四枚“布拉莫斯”,随后又用中程防空导弹击落了六枚,突破防空网的两枚也在最后关头被巡洋舰与航母上的末段拦截系统击落。印度海军反击的最大战果,仅仅是“北京”号巡洋舰的舰桥被一块较大的碎片砸中,导致一名军官负伤,让战舰上的损管人员不得不进行临时修补,留下了一块很难看的伤疤。

    防空警报解除后,牧浩洋才松了口气。

    航母上的勤务人员没有松懈下来,他们还得赶紧让已经返航的J…15B机群降落,不然这些战斗机都会因燃油耗尽而坠毁。

    因为在防空作战中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前去迎接最后一批J…25的加油机没能按照杨禹方的安排起飞。这也是三架J…25在返航途中坠毁的直接原因,如果携带伙伴式加油吊舱的J…15B能及时起飞,三架J…25就能返回舰队。

    四点过五分,最后一架执行攻击任务的J…15B回到舰队上空。

    半个小时前,牧浩洋已经下令转为向南航行,前去与登陆舰队会合。

    随着最后一架J…15B降落到航母上,打击印度舰队的行动结束。

    在这场持续了六个半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以损失八架J…25的轻微代价,取得了全歼印度舰队、击落敌机一百三十七架的辉煌战果。

    四点二十分,牧浩洋让通信军官发出了捷报。

    此时,黄峙博已经收到了二部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证明印度舰队里的所有战舰均遭到致命打击,“维克兰特”号已经沉没,“维克拉马迪亚”号被炸成两截,“维拉特”号也严重倾斜。

    印度舰队在劫难逃,夺取制海权已无悬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扩大打击范围。

    五点之前,黄峙博给牧浩洋回电,让他按照计划执行下一阶段作战行动:轰炸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以及印度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海军基地与防空阵地,然后率领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只是,牧浩洋不可能立即执行这道命令。

    经过六个小时的激烈战斗,飞行员精疲力尽,航空勤务人员还要对舰载战斗机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与维护。即便勤务人员不休息,连夜进行检修,最快也要等到三十日上午,才能再次出动舰载战斗机。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至少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此时,这场海战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收到消息后,印度总理克鲁沙立即惊呆了,足足过了十分钟才回过神来,随即询问了舰队的情况。

    虽然“维拉特”号还没有沉没,但是结局最所难免。

    就在他等待进一步消息的时候,“维拉特”号遭到鱼雷攻击,在天黑之前沉没,超过三分之一的舰员没能逃生。

    随着“维拉特”号一起沉没的,还有克鲁沙的信心与野心。

    中国严重依赖印度洋上的战略航线,印度更加依赖印度洋。如果没有制海权,印度不但会战败,还会败得十分悲惨。虽然中国没有向印度宣战,不大可能进行战略封锁,但是中国舰队有能力打击印度本土上的军事基地与港口,完全可以通过摧毁港口的方式,切断印度的海上生命线。

    与舰队相比,基础设施更加重要。

    舰队没有了,国民经济不会受到影响,还会因为重建舰队而获益,可是港口等战略性基础设施被摧毁后,印度的经济就将崩溃。

    克鲁沙非常清楚,中国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扩大打击范围。

    战局一目了然,只要继续打下去,印度将输掉一切。

    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和,通过主动停战的方式,向巴基斯坦与中国求和,然后交出已经占领的地区。

    也就在克鲁沙考虑如何走出这一步的时候,接到了中岛俊夫打来的电话。

    事实上,印度舰队全军覆没对中岛俊夫的打击更大。

    他在乎的不是那一千五百亿美元的押金,而是印度总理的态度,即丧失制海权后印度将被迫承认战败。

    从政治上讲,只要印度承认战败,之前获得的所有战果都将付诸东流。

    要知道,到二十九日上午,印度陆军已经控制了锡亚琴冰川,占领了整个矿区,还有能力继续挺进。只要印度坚持下来,迫使巴基斯坦求和,就能保住锡亚琴冰川,获得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受此影响,收到消息后,中岛俊夫立即想到,应该首先稳住克鲁沙。

    问题是,拿什么让克鲁沙相信能够迫使巴基斯坦投降?

    中岛俊夫不是傻蛋,打到这个时候,即便他答应派遣地面部队参战,克鲁沙也不会相信能够转败为胜。原因很简单,失去制海权之后,日本只能用空运来派遣地面部队,而大部分主战装备,还有更加重要的作战物资不可能完全依靠空运。没有海运,日本地面部队就无法参战。

    没有制海权,哪来的海运?

    因此,关键还是在海洋战场上,即必须夺回制海权,不然印度将在数日内投降。

    拿什么夺取制海权?

    中岛俊夫盯上了还在维修的“赤城”号。

    电话中,中岛俊夫首先提到,“赤城”号肯定能在八月底出海,然后前往印度洋。只是这个承诺仍然不能让克鲁沙满意,因为印度不可能坚持到八月底,在此之前就会被中国舰队打掉最后的底气。

    为此,中岛俊夫提出了补充方案,即由日本出面跟美国交涉,由美国向菲律宾施压,让日本空军的战斗机借道菲律宾,飞往印度参战,首先通过制空权弥补制海权,使中国舰队不敢靠近印度本土。

    稳住战局后,日本将组织以“赤城”号为核心的舰队远征印度洋。

    为了首付克鲁沙,中岛俊夫明确提到,如果印度在这个时候乞降,中国肯定会变本加厉的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让印度割让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甚至在藏南问题上做文章,让印度永世不得翻身。印度只有奋起战斗,才能争取到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从此沦落为南亚地区的二流国家。

    克鲁沙不是傻蛋,知道中岛俊夫在用印度做垫脚石。

    只是,他也非常清楚,中国大动干戈,绝对不会仅仅为了打垮印度舰队,如果印度主动乞降,中国肯定会提出过分要求。

    从政治上讲,克鲁沙肯定不会首先示弱,不然印度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只有顶住中国的打击,等到美国出面调解,印度才有谈判的资格,也才能通过谈判保住国家利益。

    结果就是,克鲁沙接受了中岛俊夫的建议,而且只给了中岛俊夫四十八小时。

    如果中岛俊夫不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说服麦克米伦,印度将别无选择,只能在遭到彻底惨败之前向中国求和。

    第五十六章 抽身

    第五十六章 抽身

    稳住克鲁沙之后,中岛俊夫没再迟疑,立即跟麦克米伦通了热线电话。

    在中岛俊夫看来,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可以做任何事情。不需要直接出面,美国肯定会支持日本与印度。

    可惜的是,他的判断完全错误。

    虽然美国一直在利用日本遏制中国,而且一直在暗中撮合日本与印度,因为只有这两个地区性大国联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遏制中国,阻止中国向其他地区扩张,但是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日本、一个完全按照美国旨意行事的日本,而不是一个擅自做主、完全不顾美国利益或者说感受的日本。

    从根本上讲,中岛俊夫策划的这场战争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

    即便对美国来说,中国与印度爆发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将使两国关系彻底决裂,从而使印度彻底投入美国怀抱,对美国肯定有好处,可是这场战争应该由美国策划,并且把握好时机,而不是由日本做主。

    从军事实力上讲,印度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还不具备挑战中国的资本。

    按照由“外交事务委员会”制订的战略大纲,印度在挑战中国之前,必须具备对中国进行全面战略报复的能力。只有拥有了这个能力,印度才有资本阻止中国介入南亚冲突,从而阻止中国进军南亚。在此之前,不可靠的战略报复能力,不足以威胁中国,更不足以让中国投鼠忌器。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一直在寻找打击印度的机会。

    从长远发展来看,迅速崛起的印度对中国构成的威胁远远超过了日本,因为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印度是唯一有能力取代中国的国家。只要印度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就不再是不可取代。说得直接一点,除非中国在此之前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不然就会被印度取代。战争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而政治斗争又是为经济服务,所以只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中国就不具有威胁。

    那么,中国有能力在印度崛起之前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中国要想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与更加重要的海外资源,也就需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在更多的地区成为主导力量,而南亚是中国必须控制的地区。

    也就是说,即便日本与印度不发动战争,中国也会在某个时候发动战争。

    美国的战略,正是基于这一点:迫使中国发动一场针对印度的战争,然后将南亚变成中国的“滑铁卢”。

    显然,中岛俊夫策划的战争,打乱了美国的战略安排。

    中国获得了打击印度、遏制印度崛起的机会,肯定不会轻易罢手,更不会因为美国介入而撤军。

    摆在麦克米伦面前的问题很简单:输多、还是输少。

    丧失制海权之后,战争拖得越久,印度就输得越惨。中国已经表态,如果存在印度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中国将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不是等到印度的核弹头落下后再进行反击。战争拖下去,中国不但有可能帮助巴基斯坦轰炸印度本土的军事目标,还有可能出兵攻占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至少会占领布莱尔港,而印度肯定会以战略报复相威胁,从而让中国获得先出手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上,麦克米伦无能为力。

    即便美国表态为印度提供保护,甚至暗示中国,会因为中国打击印度的核设施进行战略报复,中国也可以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即只要被迫使用核武器,就会采用所有核大国奉行的“核捆绑”政策。

    美国会为了印度遭受核打击,甚至打一场毁灭性战争吗?

    说到底,在这场博弈中,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底气,即谁有胆量按下毁灭整个世界的开关。

    显然,美国没有这个底气。

    原因很简单,挑起战争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而美国根本不是参战国,又在华盛顿裁军大会上签署了对印度进行军事制裁的条约,因此没有理由袒护印度,更没有理由为了印度与中国打一场核战争。

    中国却没有这么多顾忌。

    依靠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