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397章

燃烧的海洋-第397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此影响,FQ…1在起飞的时候,只能携带三分之二的燃油。

    为此,海军不得不安排八架加油机同时升空,跟随FQ…1机群飞往印度洋,在孟加拉湾北部海域上空进行空中加油。

    作为反潜巡逻机,FQ…1的飞行速度并不快。

    事实上,FQ…1是由Y…16发展而来的,而Y…16是第一种完全自研的战术运输机,采用四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九百七十公里,巡航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七百二十公里。在改装为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机身结构得到加强,空重增加了两吨,还安装了很多电子设备,破坏了气动结构。为了适应反潜作战需求,还对发动机做了调教,降低了最大功率、提高了燃油经济性。结果就是,FQ…1的最大飞行速度降到了每小时八百四十公里,巡航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六百三十公里。在搜索潜艇的时候,还能把速度控制在每小时四百公里以内。

    外挂反舰导弹后,FQ…1的经济巡航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五百八十公里。

    以这个速度,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孟加拉湾中部海域,算上加油耗费的时间,需要飞行四个半小时。

    不出意外的话,FQ…1机群能在十二点左右到达攻击印度舰队的海域上空。

    为了保证同时到达、同时攻击,舰载战斗机的起飞时间至少得延迟两个半小时,也就是在十点左右开始升空。

    只是,在此之前,航母上的航空勤务人员就将忙碌起来。

    按照杨禹方的安排,除了两架执行侦察任务的J…15B之外,其他的战斗机都将执行制空任务。

    选择J…15B,而不是J…25去执行侦察任务,主要是必须外挂电子侦察吊舱。

    此外,J…15B的航程比J…25远,如果遇到防空战斗机,还能高速逃逸,不用担心没有燃油返回舰队。

    在航空兵编制中,电子战军官也主要配备给J…15B中队。

    因为需要首先打掉E…3G,所以电子侦察机必须首先起飞,在没有战斗机的掩护下单独完成侦察任务。

    更重要的是,为了精确计算出E…3G的巡逻路线,两架侦察机必须严格按照杨禹方规定的航线飞行,在完成侦察任务之前不能转向,不然就无法通过三角测量法,计算出E…3G的准确位置。

    还好,这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J…15B携带的电子侦察吊舱能在数百公里外截获E…3G的雷达信号,机载计算机能够在数秒能计算出E…3G的飞行数据。两架侦察机不用靠近目标,也就不大可能遭到印度战斗机拦截。

    一般情况下,印度空军不会让战斗机到离预警机几百公里的地方巡逻。

    正规防空战术中,巡逻的防空战斗机与预警机的距离不会超过两百公里,以便及时获取预警机提供的信息。原因很简单,具备抗电磁干扰的高带宽数据链的通信距离都不远,在两百公里左右。

    九点四十五分,两架J…15B侦察机升空了。

    因为不需要在舰队上空集结,所以两架侦察机能在一个小时十五分钟之后到达,然后发回战术情报。

    也就是说,在十一点左右,就能获得E…3G的巡逻信息。

    如果没有遭到拦截,侦察机不会返航,而回留下来继续监视预警机,为后方的导弹部队提供实时信息。

    一切顺利的话,导弹部队将在十一点三十分到四十五分之间发射导弹。

    十分钟之后,配备一千公斤级ZM…2000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就将落下,即便不能击落预警机,也能迫使预警机返航。

    为了确保制空战斗机在第一时间到达,J…25机群必须在十点十五分之前升空。

    这只是舰队派出的第一批战斗机,总共四十八架,全部按照制空模式携带弹药,与之配合的是四架ZY…1预警机。除掉为预警机护航的八架J…25,将有四十架J…25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按照杨禹方的判断,印度舰队上空最多只有四十八架印度战斗机。

    虽然J…25机群没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印度空军最多出动二十四架F…22I,其余的都是Su…39MKI。更重要的是,只要成功驱逐了E…3G,J…25就能在ZY…1的指挥下,轻松战胜印度机群。

    只是,这并不意味着夺取了制空权。

    印度空军早有准备,肯定会在E…3G遭到攻击后,立即出动待命的战斗机,并且增派预警机。

    如此一来,就得在J…25机群之后出动第二批战斗机。

    按照杨禹方的安排,第二批战斗机将在十一点之后升空,为三十二架J…15B,与之配合的是两架ZY…1。

    在这其中,有两架J…15B将执行电子侦察任务,一是搜寻印度舰队,二是盯住增派的预警机。

    一切顺利的话,这两架J…15B能在十二点半左右,为FQ…1机群提供战术情报。

    如果印度空军出动了预警机,或者是日本空军的E…3G返回战场,二炮的导弹部队将进行第二次导弹打击。

    在此期间,J…25机群将返航,由J…15B机群负责制空作战。

    不出意外的话,FQ…1的攻击行动将在下午一点之前结束,J…15B机群最快能在一点十五分撤离战场。

    为了确定攻击效果,以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补充轰炸,杨禹方还安排了两架J…15B在十二点升空。

    这两架战斗机升空后,J…25机群就将回到舰队上空。

    此后,除非需要进行补充轰炸,不然航母将不再出动战斗机,而是全力回收返航的战斗机。

    事实上,即便需要进行补充轰炸,也得先回收J…25机群,然后出动剩下的J…15B,并且让部分J…25再次升空,为执行攻击任务的J…15B护航。

    可以说,航空作业的强度非常大,远远超过了“长江”级航母的设计指标。

    要想严格按照杨禹方的计划完成作战行动,除了需要素质过硬的航空勤务人员,还需要合理调配资源,比如合理安排战斗机的升空与返航时间,让机群错开。对于初次让航母参战的中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个考验。

    由此可见,杨禹方在舰队中的地位有多高。

    可以说,没有杨禹方,牧浩洋根本玩不转,有再好的战术设想也无法实现。

    十点过五分,J…25机群开始升空。

    因为是跟随战斗机执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所以四架ZY…1在J…25机群之后升空,然后与最后升空的八架J…25会合,另外四十架J…25则组成四个编队,在前方开路。预计到达战场时,J…25机群与ZY…1的距离将扩大到三百公里以上。

    距离稍微远点不是问题,J…25都携带了电磁火箭弹,必要时可以进行电磁战。

    十五分钟后,J…25与ZY…1机群先后离开舰队上空。

    此时,两架前出的J…15B侦察机已经飞行了三十五分钟,离舰队大约六百公里,离目的地还有不到九百公里。因为不需要逼近E…3G,在五百公里外就能截获雷达信号,所以最迟半个小时后,J…15B就能有所收获。

    牧浩洋一直呆在作战指挥中心,等待侦察机的消息。

    杨禹方制订的航空作战计划堪称完美,可是牧浩洋总觉得,如此精密的计划,肯定不可能完全实现,总会遇到麻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麻烦,后面的作战行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作战行动以失败收场。

    只是,牧浩洋也不知道会在哪个环节上出问题。

    可以说,牧浩洋的心情非常紧张。

    舰队里,每个官兵的心情都很紧张。

    虽然打了两场胜仗,但是这次才是决战。只有打赢这场战斗,才能夺取制海权,也才能消除最大的威胁。

    如果打不好,之前的那些胜利将毫无意义。

    第五十二章 突击开始

    第五十二章 突击开始

    牧浩洋的预感非常准确,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不大顺利。

    按照杨禹方的估计,最先升空的两架J…15B将在十一点左右发回侦察报告,如果在十一点十五分仍然没有反馈,杨禹方就得在最后一批战斗机升空之后,安排两架J…15B为其补充燃油。

    直到十一点二十分,舰队也没有收到侦察报告。

    此时,J…25机群已经飞行了一千四百公里,即将追上印度舰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敌人的预警机,J…25机群肯定会在空战中遇到麻烦,必须在不太有利的情况下争夺制空权,作战损失在所难免。

    所幸的是,此时J…25机群也没有与印度战斗机遭遇。

    就在牧浩洋与杨禹方都有点焦急,考虑是否应该取消攻击行动的时候,一架J…15B终于发来了侦察报告。

    此时,已经是十一点二十五分了。

    印度舰队上空不但有一架E…3G,还有一架“费尔康”。E…3G在舰队东面大概二百五十公里初,“费尔康”在舰队西北大概一百五十公里处,两架预警机正好覆盖了舰队周围的所有空域。

    显然,这个情况跟杨禹方预料的不大一样。

    也正是如此,J…15B没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发现预警机,只能按计划扩大搜索范围,花了更多的时间。

    因为J…15B发现预警机的时候,预警机也发现了J…15B。也许把J…15B误认为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印度舰队里战舰随即启动了雷达,所以在报告预警机行踪时,J…15B也汇报了印度舰队的情况。

    虽然与预料的不大一样,但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情报同步传输给了后方的弹道导弹部队,杨禹方要做的,只是通过卫星通信网络让跟进的J…25机群减速,等到弹道导弹部队完成攻击之后,再进入战场,与群龙无首的印度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十一点二十八分,海南岛上,早已部署就位的两个弹道导弹营完成了发射准备工作。

    虽然按照最初的作战方案,首先由一个导弹营攻击预警机,另外一个导弹营负责进行第二轮攻击,但是同时出现了两架预警机,两个导弹营都接到了作战命令,将分别攻击一架预警机。

    两分钟后,导弹升空。

    为了确保弹着点一致,每个营的四部发射车在同一时间发射导弹。因为不存在转移发射阵地的问题,所以在发射了导弹之后,立即进行再装填作业,为可能进行的第二轮导弹攻击做准备。

    两个营发射的都是最大射程为二千五百公里的DF…23F型中程弹道导弹。

    作为二炮最先进的中程弹道导弹,DF…23F在二零二一年投产,年产量达到五十枚,预计到二零三一年停产时,总共装备五百枚。在设计的时候,DF…23F就把重点放在了常规打击上。在二炮手里,DF…23F的主要使命就是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基地,在战争期间阻止美国的军事介入。说得直接一点,服役之后,DF…23F就瞄准了关岛,是中国军队打击关岛的主要手段。

    要想突破关岛的反导防御系统,DF…23F必须具备卓越的战术性能。

    因为采用了新式固体燃料,DF…23F发射时的红外信号特征非常弱,与五百公里级的战术弹道导弹相当,所以被美军的导弹预警卫星发现的概率非常低。采用机动发射车,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部署能力。因为以常规打击为主,所以DF…23F没有配备诱饵弹。只有在执行核打击任务时,才会携带诱饵弹,提高弹头的突防率。如果使用子母弹头,更没有必要使用诱饵弹。

    作为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DF…23F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较为平直的弹道。

    较低的弹道,除了能够提高突防效率之外,还能缩短弹道时间,也就缩短了敌方反导系统的反应与拦截时间。

    发射后,只需要十分钟,DF…23F就能飞行二千五百公里。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导弹发射时产生的红外辐射,任何一种反导系统也无法在DF…23F进入弹道中段之后进行有效拦截。

    至于进行末段拦截,对付携带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根本没用。

    十一点四十分,八枚DF…23F几乎同时落下。

    准确的说,落下的是八枚DF…23F携带的ZM…2000型弹头。

    因为以驱逐预警机为主要目的,所以ZM…2000在离海平面三十五公里处开始撒布四十克的子弹药,单枚弹头的覆盖范围达到五十万平方米,相当于半径四百米的圆形区域。四枚弹头攻击一架预警机,沿预警机的飞行航线分布,能够覆盖一条长三公里,宽三百到八百米的区域。

    虽然E…3G与“费尔康”发现了执行侦察任务的J…15B,但是没有转向规避。

    也就是说,导弹落下时,E…3G与“费尔康”仍然沿着巡逻航线飞行。

    因为弹头几乎垂直落下,而预警机上的相控阵雷达在天顶方向上有探测盲区,所以没能及时发现落下的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