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222章

燃烧的海洋-第222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峙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风烈的意思。

    “黄将军,我们会竭尽所能的为你提供支援,你也得做出承诺。”傅秀波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站稳了脚跟,我们会与美国进行停战谈判,而且得积极争取达成停战协议。只是,志愿军不能放松。和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结束战争,你就得在战场上结束战争,所以你得为攻打首尔做好准备,通过攻占首尔让联军做出让步。”

    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我会重新部署,争取在第三次战役前结束这场战争。”

    傅秀波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导火索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导火索

    离开元首府,陆风烈没有返回总参谋部,而是送黄峙博去机场。

    “陆总,元首的态度……”

    “你也看出来了?”

    黄峙博点了点头,随即叹了口气。在此之前,傅秀波非常强硬,丝毫不肯妥协,可是现在却露出了跟美国妥协的意思。这让黄峙博不得不担心,毕竟傅秀波是国家元首,他的态度足以决定战争走向。

    “这次,不是我让你回来的,而是元首让你回来的。”

    黄峙博皱起眉头,朝陆风烈看了过去。

    “昨天,元首召开了高层会议,主要商讨战争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

    “什么影响?”

    陆风烈笑了笑,说道:“我跟你一样,都是军人,那些经济问题怎么搞得懂?”

    “可是……”

    “问题很严重。”陆风烈叹了口气,说道,“可以说,我们能坚持到现在,还没有导致严重的国内问题,与志愿军取得的战果有很大的关系。说得简单一些,至少绝大部分民众都相信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对胜利的信心与希望盖住了很多问题,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钱的问题。”

    黄峙博锁紧眉头,打仗肯定得花钱,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在决定参战之前,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钱。说得准确一点,这场战争足以压垮我们的国民经济。为此,元首不得不力排众议,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领域,允许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开办存贷类银行。”

    “这事我知道,当时搞得还挺大的。”

    “那么,你知道元首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这……”黄峙博苦笑了起来,他是军人,不是经济学家。

    “其实,我也不大明白,只是听黎平寇说过。我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钱太多了,或者说印的钞票太多了,而这些钱有没有落到老百姓手上,导致国内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有钱的人非常有钱,而没有钱的人一贫如洗。当钱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必然产生问题。当然,社会问题我们不好说。只说一件事,这几年,移民的富人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富人都在准备、或者已经移民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话不能这么说,毕竟这些人先富起来,而且是社会的支柱力量。”陆风烈看了黄峙博一眼,说道,“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恐怕要不了几年,我们这个国家就会空心化,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

    “这么说,战争成了好事?”

    “知道元首是怎么想的吗?”

    黄峙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说道:“你的意思是,元首早有预料,而且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

    陆风烈点了点头,说道:“说得简单一点,富人移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害怕什么时候社会矛盾大爆发,导致个人利益受损。人都有私心,完全可以理解。二是国内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可以做的赚不了钱,而赚得了钱的又不能做,处于国家垄断之中,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越有钱的人越担心钱贬值。也许老百姓只是觉得买东西贵了,可是对那些有几亿、甚至几十亿身家的富人来说,如果没有理想的投资渠道,货币贬值就是在掠夺他们的财富。”

    “陆总,这个问题,我们搞不明白,也没有必要搞明白,反正我是穷人。”

    “难道你觉得我是富人?”陆风烈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们不能回避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得想办法解决他。当然,这不是军人该做的事。只是从目前来看,这场战争无疑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什么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四家私营银行,而且规模都不小,注册资本近三万亿,按照中央政府出的政策,资本放大五倍后,能够融资十四万亿。具体怎么操作的,我也不大清楚,只知道这些钱大部分都得用在朝鲜。”

    “朝鲜?”

    “为志愿军购买军事物资,以及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

    “这……”

    “打了三个多月,已经花掉了大概七万亿。”

    黄峙博一愣,笑着说道:“陆总,这不是还剩了七万亿吗?”

    “你想得好,这仅仅是战争开支,还没有考虑战后重建。按照朝鲜的规模,战后重建所需资金不会少于十万亿。”

    “要这么多?”

    “这还只是开始,如果我们在朝鲜的资源开发项目顺利展开,朝鲜当局还得自筹一部分资金。当然,这些都是元首与黎平寇说的,我也不懂经济。只是有一点你得知道,我们剩下的战争经费不多了。”

    “还有多少?”

    “我也不清楚,不过也就这一两个月,得考虑结束这场战争。”

    黄峙博锁紧了眉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实际上,这些钱,现在还在我们手里,或者说流入了国内市场。花掉的七万亿,几乎全部用在军火采购上,仅支付给军火企业的就多达五万亿,然后再通过军火企业支付给了其他企业,比如矿山、钢铁厂、化工厂、电子厂等等。结果就是,这些钱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国内消费市场,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环比的话,现在的物价已经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统计结果可不是如此。”

    陆风烈一愣,说道:“你也关心国内的事?”

    “志愿军又不是无根浮萍,我当然得关心国内的大事了。”

    “公布的统计数据有水分,毕竟稳定民心最重要,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如果继续扩大战争开支,恐怕国内就要出问题了。”

    “有办法解决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停战。”陆风烈长出口气,说道,“这不是别人的想法,而是元首的想法。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我们才能尽快收获战争果实。别的不说,停战后,我们得帮助朝鲜进行重建,到时候大笔资金将流入朝鲜,国内的可流动性减少,通货膨胀自然就能得到控制。此外,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原因中,资源紧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按照我们跟朝鲜签署的协议,在重建初期,朝鲜主要用矿产等资源偿还债务,而在战争期间向朝鲜提供了战争融资的私营银行将优先获得投资权,因此我们的民间资本能借这个机会,进入朝鲜。”

    “也就是说,让富人获得高汇报的投资机会?”

    陆风烈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所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即能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又能留住社会财富。搞得好的话,元首还会借用这个机会,开放更多的垄断领域,让民间资本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这么说,元首准备大动手脚了?”

    “这场战争不但是我军重振军威的一次机会,也是我国推进改革的绝佳机会。只是在做这些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什么?”

    “打赢这场战争。”

    黄峙博一愣,似乎没有明白过来。

    “知道嘛,我们搞任何改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民间力量,而是已经处于垄断地位、而且从垄断中获得了好处的利益集团。说简单点,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元首先搞改革,首先就要获得足够的支持,获得让他推行改革的力量。在所有力量中间,军队的支持至关重要。没有军队的支持,任何深入到体制内部的改革都无法成功。只有打赢了这场战争,回国后的志愿军成为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元首才有了这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一场胜利的战争,会提高元首的个人威望,从而解决一些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从领导层到民间,恐怕不会有人质疑元首的战略决策了。”

    “陆总,你这话的意思……”

    “什么意思,你慢慢想,迟早能想明白。”陆风烈笑了笑,说道,“只是,回去后你得做好几件事。”

    “什么事?”

    “打了几场恶仗,志愿军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指战员,而且他们都很年轻,也没有多少背景。不管怎么说,志愿军迟早得回国,所以你得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待遇。”

    “陆总,这不是开玩笑的事。”

    “当然没跟你开玩笑,而是让你去做。当然,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是中国军人,而且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军人。我已经答应元首,再干几年。当了几十年的兵,我没什么好指望的,只是希望给我们的子孙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你还年轻,用不着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更应付诸行动。”

    黄峙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风烈的意思。

    “还有,等你回来,军事改革的事情得抓紧进行。我只是提个醒,你别多想,打赢这场战争再说。”

    黄峙博没有多说什么,他非常清楚陆风烈的意思。

    战争只是导火索,战胜外来的敌人仅仅是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准备。陆风烈已经表现出了退意,即便再干几年,也是为黄峙博打基础。只要他干得好,肯定是下任总参谋长,而傅秀波需要的就是一个像黄峙博这种,锐志改革的军事统帅。

    第二百二十九章 胸有成竹

    第二百二十九章 胸有成竹

    黄峙博回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时候,前线送来好消息,第四十七集团军从祖江里出发,渡过临川江,在江华东面登陆,完成了对开城的战略迂回。

    战争爆发前,祖江里没有跨江大桥,无法到达临川江南岸。

    联军打下开城后,为了加大物资运输量,特别是在八月份,中国海军的潜艇集中在黄海东部活动,对联军的运输船队构成了极大威胁,联军不得不加大陆路的运输量,所以在临川江上架设了多座浮桥与舟桥。因为有直通开城的公路,而且离开城仅十多公里,所以祖江里成为临川江上最重要的渡河地点之一。

    第四十七集团军打过来的时候,联军就拆掉了临川江上的浮桥。

    这没有难倒第四十七集团军,打下祖江里之后,在临川江上架设了三座浮桥,突击部队在一个晚上就渡过了临川江,攻入韩国境内。

    如果说第五十四集团军只是在衙洞磨时间的话,那么第四十七集团军就打在了联军的要害上。从江华向东南推进大约二十公里就是大首尔地区,而且其间没有任何可以驻守的城镇与军事要塞。

    更重要的是,第四十七集团军完全可以派遣野战部队包抄衙洞,切断衙洞与首尔的地面交通,协助第五十四集团军合围衙洞。如果志愿军再打下衙洞,等于完全洞穿了联军在首尔北面的防线。

    情况很危机,可是联军却无兵可派。

    博茨曼已经从第一装甲师抽调了三个营,而第一装甲师总共只有九个战斗营,第二装甲师也只有九个战斗营。如果继续抽调部队,两个美军师在拿到主战装备后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一场像样的进攻。联军能否打赢这场战争,不在于能否把志愿军挡在首尔之外,而是能否再次打过三八线。此外,韩国的军事产能已到极限,无法为美军提供更多的主战装备,也就无法武装美军部队。

    一时之间,博茨曼也没有立即做出决定。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从祖江里渡江的志愿军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只有一个旅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开城战役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志愿军不可能派遣重兵南下。

    当时,志愿军确实把主力放在了开城。

    打到十一月二日,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城区在韩军控制之中,其中包括了至关重要的火车站。

    可以说,只要火车站还在韩军手上,志愿军就得加把劲。

    黄峙博回来后,给开城的前线部队再次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即务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