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240章

三国军神-第240章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昭脸色一喜,急忙问道:“还请文和教我!”

贾诩道:“可如此如此。”

陈旭大喜过望,其余众人亦是心中拜服。

董昭再次代表袁绍出使陈旭处,这次他心中却有些复杂。原本,这次前来关中的使者并不是董昭,是他自己毛遂自荐,袁绍才派遣他过来的。

这段时间,董昭在袁绍手下过得并不算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张邈自诸侯讨董开始,就与袁绍有矛盾。袁绍一直心中怨恨张邈,以前甚至让曹操杀掉张邈,却被曹操拒绝。

张邈被陈宫说服反叛曹操以后,就将兖州拱手让给袁术,这不由使得袁绍心中更加怨恨张邈。

袁术兵败身亡,袁绍挥兵南下,其余郡县全都望风而降,唯有张邈据陈留郡抵挡袁绍。虽然张邈最终兵败身亡,袁绍心中仍旧怒气不减。

董昭的弟弟董访,正是在张邈军中任职。张邈身死以后,董访亦是跟着慷慨赴死。

很早以前,袁绍就听信谗言,因为董访想要迁怒董昭,董昭却也一直忍气吞声。

正是因为董访的关系,历史上的董昭要求去觐见汉献帝,借机脱离袁绍。却不想,在半路上被张扬强留了下来,充当张扬谋士。

张扬被自己的部将杀死以后,董昭这才投奔曹操,历侍四代曹魏君主,官至司徒,封乐平侯。

这个时代,由于吕布没有投奔袁绍,张邈也没有收留被袁绍追缉的吕布,导致袁绍震怒,董昭这才一直待在袁绍帐下。

直到他的弟弟董访为张邈慷慨赴死,董昭越发在袁绍境内待不下去。他这才主动要求出使关中,想要借机摆脱袁绍。

现在的董昭,心中无疑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他身负故主袁绍的使命,前来探听口风;另一方面,却要面对他正准备投奔的陈旭。

董昭是个有原则的人,纵然他想要脱离袁绍,也会先将袁绍托付他的事情办妥才行。

如此一来,就难免要与陈旭针锋相对。他不知道,陈旭会不会因为此事,而容不下他。

董昭正有些出神,忽然听到一阵爽朗的大笑之声。他抬头望去,才发现陈旭龙行虎步的走了过来。

亲热挽住了董昭的手臂,陈旭说道:“当日在晋阳与先生一见如故,吾非常仰慕先生之才学,恨不能朝夕聆听先生教诲。”

“今日能得再次见到先生,当真是三生有幸啊。我等先莫谈论政事,吾定要大摆筵席,好好款待一下先生。”

董昭看着热情的陈旭,一时间居然有些受宠若惊。

饶是心中感动,他仍旧挣脱了文昭的手臂,施礼道:“昭何德何能,能得大将军如此厚待?吾此次前来乃为公事耳,谈完公事,再与大将军叙旧不迟。”

立于文昭身后的典韦,当即脸色一虎,喝道:“吾主热情想邀,你这厮却不要不知好歹!”

睥睨了典韦一眼,董昭冷哼一声,完全没有接话。

文昭却是急忙说道:“先谈公事也好,不知先生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董昭方才还是一副恭敬、感动的样子,听见文昭之言以后,当即脸色一变。

他厉声说道:“吾主与大将军缔结盟约,乃是盟友关系,此事正是我亲自操办。大将军今日却为何罔顾盟约,无故兴兵侵犯吾主城池?”

文昭失声叫道:“莫非我麾下将领,擅自出兵攻打本初?”

董昭冷笑两声,说道:“明人不做暗事,大将军是否鼓动刘玄德、孙伯符攻打豫州,那些被吾主占据的领土?”

“是不是又在雁门郡、太原郡、上党郡频繁调兵,心怀不轨?”

文昭急忙摇头道:“先生此言差矣,玄德为豫州牧,想要统领整个豫州,亦是情有可原,****何事?”

“孙伯符进兵汝南,亦是正与玄德争夺城池,和本初兄也没有什么关系吧?”

“至于并州境内兵马调动,却是因为他们驻兵太久,缺乏训练。我这才下令,让他们多多活动一下,绝无侵占本初兄城池的想法啊。”

董昭问道:“大将军此言当真?”

文昭答道:“绝无戏言!”

对于陈旭的话,董昭自然不会相信。

然而这次前来,正是为了打听陈旭的意图,想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想要与冀州交战。至于其他事情,倒是无关紧要。

只要能确定,陈旭没有与袁绍开战的心思,董昭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董昭也是个聪慧过人之人,他知道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非常厉害,陈旭也不见得说的就是真话。

见董昭面露犹疑之色,文昭急忙说道:“此事我真没有说谎,先生若是不信的话,我自可以给你看样东西,表明自己的心意。”

与此同时,钟繇已经用曹操的字迹以及语气,重新写了一封书信,并且将油墨吹干。

贾诩接过钟繇仿制的书信,看过以后忍不住赞道:“元常的这封书信,简直能够以假乱真啊。”

钟繇身为名留青史的书法家,模仿他人字迹也不过是小菜一碟。至少贾诩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封仿造的书信。

钟繇却是苦笑着说道:“若此事传将出去,吾必定名声尽毁矣!”

李儒却是笑道:“就算事后为他人所知,天下人也只会赞叹,元常仅仅凭借一纸书信,而使得两大诸侯离心离德。”

钟繇仍旧是苦笑着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第四百三十七章离间

天子颁布诏书,召四方诸侯讨伐袁术,天下之人但凡心怀汉室,必定有所举动。唯有冀州袁绍,与袁术本为兄弟,相互串通,不发一兵一卒讨之。

兖州本为吾之旧地,却被逆贼袁术占据。大将军虎威盖世,大破袁军三十万,逆贼伏诛,扬我汉室声威。

然而,术虽败亡,其兄袁绍犹在。如今袁绍据四州之地,其势远超逆贼袁术,若待其坐大,天下何人能与之相抗?

如今刘玄德攻梁国,孙伯符伐汝南。

若是大将军肯授予吾兖州牧头衔,并以粮食资助,吾必定尽起大军出兵兖州。

届时,大将军兵出太行山,刘玄德攻梁国,孙伯符取汝南,吾自攻打兖州。集四路诸侯之力,定可一举消灭袁绍。

袁氏败亡,则天下可安,汉室可兴矣……

董昭看完了文昭拿出来的书信,当即大惊失色。假如果真四路诸侯一起攻打袁绍,袁氏必定难逃败亡的下场。

努力稳住了心神,董昭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这当真是曹孟德,写给大将军的书信?”

陈旭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先生若是不信,不妨直接让本初质问曹孟德,是否担任了兖州牧的职位,并且向我索要粮草,准备出兵兖州。”

董昭失声叫道:“大将军果真任命曹孟德为兖州牧?”

文昭无奈的说到:“如今诸侯并起,曹孟德据东部两州富庶之地,他索要兖州牧的头衔,天子又岂敢不从?”

陈旭这却是在偷换概念,把自己主动册封曹操为兖州牧之事,说成是曹操索要。还把曹操的推迟之语,说成意欲图谋兖州。

董昭紧紧抓住手中的书信,问道:“不知大将军可否将这封书信,交给在下带回冀州?”

文昭面露难色,说道:“我为了表明无意与本初为敌,才不得已拿出了这封书信,以示清白。”

“假如先生将其带回冀州,交由本初。若本初拿着书信与孟德对质,岂非陷我于不义?更何况,纵然本初能够拿到这封书信,孟德亦绝对不会承认。”

董昭急忙说道:“吾主袁冀州,又岂会做出卖盟友之事?吾带这封书信回冀州,亦是为了让吾主知晓,曹孟德的险恶用心而已。”

文昭只是狠狠摇着脑袋,说道:“此事万万不成。”

董昭心急,忍不住出言相激:“莫非这封书信有诈,大将军这才不肯让吾带回冀州?”

陈旭当即如同被踩到尾巴的猫一样,大声说道:“吾冒着失信于人的危险,才将书信拿出来,先生为何如此相欺?”

董昭正色道:“并非昭不信大将军,然而兹事体大,我不得不慎重啊。”

文昭脸上露出了纠结的神色,再三犹豫才咬牙说道:“吾仰慕先生久矣,只要先生愿意留在关中为陛下效命,纵然孟德责怪,吾亦愿将此书信交给本初。”

陈旭本意只是刁难一下董昭,让他并不那么容易就得到这封书信。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董昭会同意留在关中。

却不想,听见他的话以后,董昭思量半晌,这才叹息着说道:“罢了,只要大将军肯把这封书信交给吾主,昭愿意留在关中效犬马之劳。”

“什,什么?”

董昭这么轻易答应留下来,反而使得陈旭心中感到一阵不安。

苦笑两声,董昭自嘲的说道:“大将军看我这么轻易答应,是以为我所言不实,还是怕我不知忠义,随意改换庭面?”

文昭急忙摇了摇头,上前握住董昭的双手,真诚地说道:“先生能够留下,乃是大汉之福,我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会有其他的想法?”

这句话倒也是陈旭的肺腑之言,虽然现在他麾下并不缺乏顶级谋士,但是对于文士的需求量仍旧十分庞大。

董昭的才能即使比不上田丰等人,也可以算得上一位大才。在陈旭看来,只要是人才前来投奔自己,他都欣然欢迎。

董昭正色道:“大将军有所不知,吾此次前来,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替袁冀州,探听大将军虚实;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专程过来投奔大将军。”

到了这个地步,董昭也不再遮遮掩掩,直接将事情挑明,告知自己在袁绍麾下尴尬的地位。

“正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袁冀州既然因为吾弟之事,对我心存猜忌,我也没必要为其尽忠。”

“这一次出使关中,只待吾完成了袁冀州交托的事情,日后再与其毫无关联矣。”

说到这里,董昭向陈旭作了一揖,道:“昭才学低微,不知大将军可愿收留!”

文昭大喜过望,挽其手臂说道:“吾得公仁,何愁大事不成?”

却说跟随董昭入关的副使,得到了那封伪造的书信以后,就要星夜赶回冀州。

临走之前,文昭再三交代他:“公仁留在关中,并非他之本意。吾以书信为要挟,公仁为了得到这封书信,才不得不留于此地。”

“公仁对于本初的忠诚,天地可鉴,无愧于其名士的称号。”

副使闻言,顿时肃然起敬,在心中暗暗想着:“主公如此对待公仁,他却还肯为了主公做出这样牺牲,当真可敬可佩啊。”

董昭没有说话,只是他的眼圈却有些泛红。

虽然董昭弃袁投陈乃事出有因,传将出去亦是名声不太好。现在经过陈旭这么一说,别人都会以为,董昭是为了袁绍大业,才被迫留于蒲坂。

纵然董昭日后效命陈旭,别人也会敬佩他忠君为主,信守承诺。

想起了在袁绍手下,与在这里不同的待遇,董昭暗自发誓:“主公待我何其优厚,吾此生绝不负主公!”

且不说陈旭麾下再添一个名士,却说使者回到冀州以后,将书信交给袁绍,并且备言董昭为了得到书信,而留于蒲坂之事。

袁绍闻言,却是懊恼的感叹着:“公仁全心全意待我,我却对其心有怀疑,当真是愧对公仁啊。”

感叹完毕过后,袁绍就拆开了手中的那封书信。越往下看,他的脸色也就越发难看。

看完了书信,袁绍顿时勃然大怒,骂道:“曹阿瞒果真阴险狡诈至极,枉我一直视他如知己,他却想要之我于死地!”

许攸急忙接过袁绍手上的书信,反复看了几遍才皱着眉头说道:“从字迹上来看,真的是孟德无疑。”

袁绍怒不可遏的说道:“吾自幼与曹阿瞒相交,又怎会认不出他的字迹?”

许攸只是皱着眉头,拿着书信又翻来覆去看了几次,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破绽。

其余谋士也先后接过这封书信,反复观看。

众人看完过后,全都倒吸了几口冷气。若果真如曹操所言,袁绍必将四面受敌。再加上辽东的公孙瓒,袁氏真的很有可能会被消灭掉。

郭图说道:“主公虽然确认这是曹孟德字迹无疑,也难保不会是陈文昭栽赃嫁祸,想要离间主公与曹孟德。”

许攸亦是附和道:“公则所言不错,孟德自幼与主公交好,情同手足。不管是诛杀宦官,还是讨伐董卓,亦或是后来攻打公孙瓒,孟德都是紧紧站在主公这一边。”

“若仅凭一封书信就与孟德交恶,亦太过武断了一些。”

非常罕见地,沮授、审配没有持反对意见。他们虽然与郭图等人不合,但在大是大非上面,倒也不会马虎。

除非袁绍下定决心,彻底剿灭曹操,占据整个青州、冀州。不然的话,还是应当继续与曹操保持良好关系。

听见众人的言语,袁绍脸色这才好看了许多。

袁绍由于乃是庶出,因此以前很不招人待见,能够交心的朋友并不太多,曹操正是其中之一。

少年时期,两人一个门阀显赫,却是庶出;一个出身阉党,却有远大抱负。按理来讲,他们应该是处于敌对方才对。

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