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龙腾1856 >

第50章

龙腾1856-第50章

小说: 龙腾185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种情况,李鸿章很是为难,他想自己总不能和吕贤基一起死吧?他还要干大事呢。最后,李鸿章还是含泪跑了。不久,太平军攻克庐州,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也被迫投水自杀。

    咸丰帝急命福济为新任安徽巡抚。福济,满洲镶白旗人,字符修,道光进士。是李鸿章考进士时的副考官。福济不懂用兵之道,所以到达安徽之后,立即召李鸿章入幕。

    福济觉得李鸿章是个人才,在安徽打仗这么多年还没死,对他很重用,一同商量军事大计。福济对于李鸿章的每一建议,都认真考虑。由于太平军实力雄厚,援军和粮饷不断,致使清军连连败北。福济决计不再强行攻打,而是等待太平军失去外援,弹尽粮绝,发生内乱时再伺机进攻。

    1855年2月,李鸿章带兵占领含山,杀死太平军千余人,得清政府赏赐四品知府衔。李鸿章乘胜配合副都统忠泰攻打巢县太平军,双方僵持不下。这时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1855年7月,李文安在合肥去世。李文安是1854年回到安徽带团练的。当时,安徽庐州的团练在李氏父子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堪称是团练的典范。李文安身体很好,喜欢喝酒。1855年7月,酒后无疾而终。李鸿章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急忙赶回去料理丧事。就在这时,巢县的太平军发动了猛烈进攻,副都统忠泰战死。

    在李鸿章关于逃与不逃,无法决断之际,一个叫刘斗斋的人给他解了围,劝说李鸿章快点逃跑,开始李鸿章不好意思。也许刘斗斋已经看出了李鸿章的心思,他已经把马牵出来了。这时,李鸿章索性上马连夜跑回了家。

    打不赢就跑,是李鸿章的既定战略。就在李鸿章逃跑的第二天,太平军攻下舒城,吕贤基投水而死。

    李鸿章因不在军中,在老家而幸免于难,接到消息后万分悲痛。

    1855年11月,福济、和春等督兵勇攻陷庐州,李鸿章从战有功,受到嘉奖。其后兵分两路,西南直指舒城、三河、庐江等地东南则进犯巢县、和州、东关等地。这次战役除了舒城小胜之外,其他各地均以失败告终。李鸿章参与的东南战事,也是一路溃败。他极为郁闷,以诗赋志

    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杯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

    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

    其悲凉之情,溢于言表。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空前内讧。福济、和春等趁机督军打通庐州东南和西南通路。李鸿章参与了巢县、和州、东关等战役,因有功而加按察使衔。1857年2月,太平军的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又向安徽北部发动进攻,攻克桐城、舒城等地。李鸿章部溃败,他带领母亲仓皇北逃。

    1857年秋,李鸿章向清政府请求为亡父丁忧守制。因为李鸿章征战有功,清政府将李鸿章交军机处记名,等到有道员缺出,给予简放。就这样,李鸿章结束了5年的团练生涯。

    “终于是结束了啊。”李鸿章对曾纪泽叹道“过去六七年,我如牛马走风尘里。”

    就在李鸿章帮办团练期间,曾国藩多次写信给李鸿章,直接建议他效仿湘军的成功经验,别开生面的锻炼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李鸿章对自己带兵并没有多少信心。他认为把握好可以依靠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此时同是回家为父守制结束的李瀚章,被曾国藩派到江西总理粮台道。临行,身为长子的瀚章决定带着母亲一起去南昌任上。李瀚章携母走后,太平军再破庐州。李府祖传宅院尽为太平军烧毁,家中所藏也被扫荡一空。

    看着家里残垣断壁,看着家宅被毁的痕迹,看着惊慌失措的家眷,李鸿章万分悲伤,真个是兵败如山倒,还加上家破人亡,他不禁又想起父亲“此贼不灭,何以家为”的遗训,心中蔓延着无尽的悲凄,痛哭流涕。

    在他绝望之际,曾纪泽带人找到了失魂落魄的李鸿章,带他速速去建昌投奔曾国藩。

    李鸿章这时只是觉得去投奔老师曾国藩估计可以寻得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并不知道,他的命运,还有大清国的命运,都会因为他的到来随之改变。

    再牛逼的人,也有苦逼的青年时光,李鸿章不是曾纪泽,无法预知未来!

 第七十四章 曾国藩治军

    曾纪泽带李鸿章去江西建昌找曾国藩,没想到曾国藩并没有立即抽出时间来见李鸿章,还推说军务繁忙,曾纪泽只好把李鸿章安置在城里的旅馆。

    李鸿章有些沮丧,问曾纪泽“纪泽老弟,恩师他老人家不想见我?”

    曾纪泽想了想,说“家父可能这段时间确实抽不出空来。你不要多想。对了,你文章不是写得好么?给他写几封信,动之以情,谈一谈你的平长毛的想法。”

    李鸿章说“也只好如此了。”

    这几年,李鸿章在安徽打仗,胜少败多,曾国藩也知道些。他听到过有人以“翰林变绿林”的刻薄话来挖苦李鸿章。曾国藩知道李鸿章心气高傲,性格疏懒,为人不够实在,细节上不大检点,这些方面,与曾国藩脾性不合,他有意要挫挫李鸿章的锋芒。

    曾纪泽先回了湘军大营,再次见到曾国藩,曾国藩的精神已经和复出前大不一样,在大帐中虽然也是端坐着,但不时捻着胡须,和部下谈笑风生,谈论一切军国大事也是举重若轻,言语里没有一丝抱怨现实,分析战事考虑都是实事求是,真个是脱胎换骨。

    曾国藩见到曾纪泽,也感觉儿子变化了很多,除了个头长高,他的气质也发生么变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了稳重的青年。毕竟现在曾纪泽已经二十岁了。

    谈及西洋的见闻,曾纪泽也是娓娓道来,从火车、轮船,谈到火枪火炮。曾国藩更加喜欢曾纪泽,这次归来,父子多日不见,曾国藩便让曾纪泽常伴左右,寸步不离。

    过了十来天,湘军大将鲍超来见曾国藩,他的“霆字营”五千人趁陈玉成部返回天京附近、李秀成部再度经营苏南的时机,在皖南连打几次胜仗,站稳了脚跟。

    鲍超身材长大,足比常人高出一个头,膀阔腰圆,面孔虽黧黑消瘦,但两眼却大而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又黑又密,一看就是个粗人,他大字不识,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打起仗来却勇猛无比。曾国藩复出后,连用人的风格都变了,不再苛求道德,也不再只用读书人为将领,像鲍超这样五大三粗的文盲汉子也重用,只要能打胜仗。

    鲍超跟着曾国藩,也是死心塌地,一片忠心,因为曾国藩对他有大恩。

    鲍超,字春霆,所以他的部下称“霆字营”,他道光八年生在四川奉节的一个赤贫家庭,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鲍超五岁丧父,跟生母相依为命,生活清贫。鲍超十岁那年,母亲领着他来到奉节县城,住红岩洞。母亲给人当保姆,鲍超在一家豆腐坊做杂工,冬天则在盐场里面拣煤炭花过炉煤,也就是没烧透的煤块,可见日子何其苦。为了生计,母亲为他找了一位继父。此人名叫鲍昌元,是鲍超的堂叔,在夔州协标当一个小骑兵。有了这层关系,鲍超勉强算得上军人的后代。

    继父的身份直接影响了鲍超对未来的憧憬当兵养活一家人!他羡慕死了继父军营中的那些小军官,每月有几升米的俸禄。这点米对于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鲍超意味着全部的幸福。有了这点米,他就能够不饿肚子,还得以奉养高堂。

    为了实现吃饱穿暖的人生理想,他还曾混迹峨嵋山清虚观,为观里道人打柴担水,混一口斋饭吃。同时,鲍超开始操练当兵必需的武艺。他选择了用枪作为兵器,朝夕苦练。为了增强定力,他在持枪瞄准时把砖石悬吊在前肘上,起初悬吊一二斤,逐渐加重到十几斤,百发百中。不久,他就投了清军。

    太平天国洪杨起事,朝廷要调兵到广西前线。鲍超看定是立功的机会来了,主动请缨,来到广西,跟着四川老乡向荣,选为亲兵。眼看鲍超要发迹了。谁知时运不佳,永安城一战,鲍超身负重伤,向荣给他几两银子,留他在广西一个老百姓家养伤。不久,向荣带兵尾追太平军离开广西到湖南去了。

    鲍超住的这家姓韦。韦家的姑娘菊英,尽心尽意帮鲍超养伤。菊英喜欢鲍超一表堂堂,鲍超爱菊英秀气水灵,心眼又好。两人便你欢我爱,偷偷地搅在一起。菊英父母也觉得鲍超有股男子汉气概,便同意女儿的选择,为小两口举办了婚礼。几个月后,鲍超伤好了,他和菊英商量,要到湖南去找向提督。菊英舍不得跟他分开,便和他一同来到湖南。

    到长沙后,鲍超方知向提督早已到江宁去了。盘缠眼看就要用光,酒后的鲍超,无奈答应把老婆卖了当房钱。酒醒之后,他又不乐意了,闹出事来,被人扭送官府。恰好曾国藩路过,弄清事情的原委,见他是个武将之才,也没嫌弃鲍超做出卖老婆的蠢事来,就留在了身边,还大胆任用。

    自此,鲍超对曾国藩感激涕零。1856年,向荣战死,鲍超对曾国藩更加忠心不二。

    这次,鲍超在安徽搞到一件特殊的战利品,是一部宋代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他知道曾国藩是文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喜爱古书,便跋山涉水给曾国藩送来。

    曾国藩翻着这部已发黄发黑的文集,问鲍超“这是南宋庆元年间刻的,欧阳子文集的最早刻本,你怎么得来的?”鲍超得意地说,“听说那个欧阳修在安徽做过官,我在皖南攻下长毛的几座城,抓了一些读书人,要他们交出家藏,否则砍头。有一家姓欧阳的人,交出了他们家族供奉的传家宝。”

    “你,你怎么能这样做?”曾国藩听了这话,刚才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气得站了起来,指了指手中的文集,“带勇之初,我便对你说过,长毛毁孔孟、焚书籍,得罪了天下读书人。我们在讨粤匪檄中,将维护中国数千年的礼义人伦、诗书典籍昭告天下,也是为了得读书人的心。此事传扬出去,岂不冷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你怎么做出如此糊涂之事!”

    ”这?我,没想那么多,只想着大帅喜欢“鲍超见曾国藩很生气,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算了,父亲,鲍将军也是一片好心。“曾纪泽劝说道。

    “对,我是好心”鲍超听曾纪泽这么一说,对曾纪泽顿生感激。

    ”你出去吧。“曾国藩面色并未改变,让鲍超先出去,他很生气,倒不是因为鲍超抢了一本古书,而是他惊讶于湘军的纪律如此败坏了,每夺取一个地方也进行掠夺,这么做跟长毛有什么区别?

    曾国藩刚回到江西,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曾国荃部的一支两千人的部队,拿下吉安之后,肆意烧杀掠夺当地富户。而且这种行动,是得到曾国荃默许的。曾国藩虽然复出后对部下的道德不苛求,但还是有底线的,对这些丧失人性和触犯军人底线的行为,曾国藩绝不手软,他一怒之下解散了这支两千人的湘勇,让他们全部回了老家。

    没想到,鲍超的手下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意识到,湘军的军纪败坏,已经不是曾国荃手下的个案,他不得不整顿军纪了。

    ”此次复出,眼见湘勇在外久战,军纪比以前坏了许多。无严明军纪不足以得民心。不得民心,对付长毛就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鲍超走后,曾国藩和曾纪泽深谈了整顿湘军军纪的想法。

    曾纪泽对曾国藩以前的治军思想是了解的曾国藩建湘军,大概是按儒家思想并参考明朝大将戚继光的”束伍成法“。首先是以忠君勤王、捍卫礼教为建军基础。把太平长毛独尊上帝、反对孔孟儒学以及政治上主张平等、经济上主张平均的思想,指斥为彻底破坏了中国数千年来所奉行的“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声称镇压太平军不单是替君王分忧,也是为了捍卫性命所系的纲常礼教。然后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军队骨干,所选将领不仅同籍同乡,且多有师生亲友私谊,以此作为维系内部统一、团结的纽带。

    曾国藩还强调强调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继承戚继光“舍节制不能成军“的思想,把统领归大帅调遣,自统领至兵勇逐级自选、层层节制的优点概括为“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并且,曾国藩主张以厚给薪饷、广赐翎顶来固结军心和激励士气。鉴于绿营兵丁薪饷过低,影响操防,曾国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