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行 >

第344章

明末行-第344章

小说: 明末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大寿责怪的望了祖大乐一眼,“二弟,虽然皇曾与你并肩作战,可如今人家已经是九五之尊,你怎么直呼其名,若是被人告到皇处,你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祖大乐却大大咧咧的说道:“大哥,你怕什么这里全是自家兄弟,有谁会说出去”

祖大寿沉着脸道:“小心无大错,你连古训都忘了么?”

看到祖大寿生了气,祖大乐只好灿灿的低下了头不说话了

祖大寿看到祖大乐认了错后才说道:“好了,咱们言归正传虽然皇曾跟咱们并肩杀过鞑子,可人总是会变的,人家现在是皇帝,可不是以前那小小的千户了,大家不可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人妹夫那位来宣旨的公公在哪里,能否让我等前去拜见一下?”

吴襄苦笑着摇头道:“真是不巧,那位公公宣读了圣旨后,立即就马不停蹄的往宣大赶去了,听说他还要给宣大总兵杨国柱宣旨,看来咱们九边的人是一个也跑不了”

听了吴襄的话,祖大寿等人的脸色一下子就难看起来,这个皇也太心急了,屁股下的龙椅还没坐热,就想一口气将辽东消化掉吗?

周围一下变得寂静起来,一名副将不服气的说道:“皇如此待我等,难道就不怕我等归顺了那满清吗?”

“住口”

一声暴喝在大厅中响起,祖大寿怒目圆睁的对那名副将喝道:“归顺鞑子,亏你说得出口,你难道不知道咱们是干什么的吗?咱们打了这么多年的鞑子,临了难道还背上一个逆臣的骂名吗?”

看到祖大寿发了怒,这名副将的脸色变得赤红起来,最后才颤颤地低下了头:“大人赎罪,末将知错”

一时间大厅里静了下来,众人皆皱眉不语,这个庞刚现在可是给他们出了个大难题,弄得他们现在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最后,吴襄终于长叹了一声,“罢了罢了,去了这一遭就是了,老夫就不信,难道皇还会把咱们的脑袋全砍了不成?”

祖大寿神色复杂的望着吴襄道,“两环吴襄的字,你真的决定了么?”

吴襄点头道:“大哥,我决定了,此去京城不一定有事,可若是不去京城皇必然饶不了咱们,去了顶多将咱们罢官为民,咱们好歹还可以东山再起,可若是抗旨不尊后果你们自己也能预料”

祖大寿苦笑着点点头:“是啊,现在皇正巴不得拉几个人出来立威呢,咱们可不能朝枪口上撞”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后,最后才做出了将城防事宜交予了自己的副手,就在这几日抓紧时间进京的决定

就在吴三桂等人勉强遵循了圣旨,匆匆往京城赶去的时候崇祯十三年八月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登基的庞刚,开始正式昭告天下,从即日起改年号为大华永武元年年并宣布了朝廷内阁和六部官员的名单

大华朝廷的制度大多沿袭大明,照样有六部尚书,也有内阁,因为庞刚认为其实大明的制度在封建时代来说已经很完善了,他自问不是什么伟人,能够创造出比这个制度合理的制度,自然是照搬前朝的制度了

制度制定下来后,庞刚的岳父魏同年同志就很荣幸的担任了第一任内阁阁老

剩下的六部则是兵部尚书李岩、吏部尚书闻人君、户部尚书华严、工部尚书林峰、礼部尚书李仙风、刑部尚书则是孟卿,之所以让孟卿担任礼部尚书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庞刚手下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少了,作为一个崛起才五年多的势力来说,虽然军事上开了金手指,可以训练出一支又一支的强军,但文官的底蕴却不是靠着一本变异《近代兵器百科》能变出来的尤其是确定了六部的尚书人选后,但六部这么大的框架可不是光靠六个尚书就能建立起来的,这下面还需要无数个中低层的官吏来支撑

以前管理几个省的地盘时庞刚还不觉得什么可现在当上了皇帝,庞刚这才觉得人手一下子开始不足起来

“早知道就多做一些人才储备了”这就是此时庞刚的心里话,不过这话他也就是在心里想想而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储备何等巨大,这可不是靠着几年突击式培养就能建立起来的

最后无奈之下,庞刚这才将注意打到了原本的大明官吏体系上,庞刚特地下旨,从在京城的官员当中挑选一大批以往没有明显恶迹的官员充实到了自己建立的官员体系里,这才堪堪让大华朝廷这个庞大的体系运转了起来

架子是搭起来了,而庞刚的苦日子也来了,当了皇帝之后庞刚这才了解道原来皇帝的日子是多么的苦逼,每天不到五点就要起床上早朝,批不完的奏折以及处理不完的事情,把庞刚弄得是虚火上升

根据庞刚同志的亲身经历和记载,大华的早朝是这样的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而且还有让官员们纠结的,在排队过程中,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六点左右,皇帝就会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从上述中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古代,无论是当官还是当皇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半个月,庞刚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若是再这样下去,习惯了睡觉睡到自然醒的他迟早会崩溃的于是这位大华的首任皇帝又做了一间让天下人震惊的事,他下旨将每七日分为一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只有每个星期的星期一、三、五上朝,星期天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全体放假休息,而且还将早朝的时间调到了上午己时四刻上午十点举行,这道旨意从即日起立即执行

这道圣旨一下,满朝文武顿时集体失声,变数历朝历代上下数百年,还从未有过这么一个古怪的皇帝,坐上那个位子才几天啊,就下了这么一道明显是偷懒的旨意,而且还在旨意中公然给自己放假,这也太不像话了

“不行,咱们得给皇上上书,坚决的抵制这道旨意,否则长此以往成何体统?”

在六科给事中衙门里,一名御史正义愤填膺的举着刚抄录下来的任皇帝的旨意高声呼喊,“遍数历朝历代,从未有如此宽松之假期也,咱们十年寒窗苦读做官是为朝廷出力,为百姓谋福,不是来享福的咱们必须给皇上上书抵制这道旨意”

“嗯,是啊,皇上这也太不像话了,有机会咱们是得好好劝劝皇上”

这位言官的话一出,周围的言官也有几个人随声附和了几声

看到有人附和自己,这位高声阔谈的言官性质高了,立刻大声道:“好,既然诸位同僚也赞同在下的见解那么咱们就一起上书,给皇上来个死谏如何?”说完,他开始研磨,摆出了一副立刻拼命的架势

“这。。。。。。。。”

但是当这位仁兄叹道要死谏时,周围的言官们顿时都不出声了,一个个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每一个人出声

什么是言官,言官又称谏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以上是好听的说白了,言官就是专门挑刺的,最擅长的工作就是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以上就是言官的工作,但是言官不是傻瓜,他们同样也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员,什么事能说什么事不能说他们心里很很清楚

在古代,官员们也是有节假日的,例如宋朝的休假制度就显得很宽松《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宋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这样,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了九十八天,这么多节假日比之后世的人民公仆们所享受的节假日可要多多了看来唐诗宋词还是要有闲工夫游山玩水才会有灵感哦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以上的节假日仅限于宋朝之前,到了元代旬休、大休都没了,一年只剩下十六天的休息时间

而到了明朝就惨了,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因为大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同志亲自制定了大明官员的休假制度,而且这种休假制度那是既简单又好操作

三天。。。。。。只有三天官员们一年中只有过年、冬至和他自己的生日这三天休假,呵呵。。。。。。够郁闷的

大明的休假制度是如此的苦逼,以至于当庞刚这位任皇帝下的这一道圣旨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怪,但满朝文武却罕有人反对的因为说起来其中得利的不止是皇帝,还有全北京城的所有官员上朝的痛苦是个官员都知道,现在好不容易摊上一个这么体恤咱们的皇上,答应让咱们多休息一会,每隔六天还有一个假期,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咱们若是就这么扎呼呼的跳出去,不用皇帝收拾你,满北京城的官员都能用唾沫星子淹死你,你想死哥们管不了,可你也别拖着大伙陪你一块死啊

看到自己的提议只是得到了几名同僚不冷不热的几句附和,却没人愿意和自己一同上书,这名言官最后也只能在自个家里生闷气了

就在这位言官仁兄为庞刚的这道圣旨而纠结的时候,经过三天三夜的赶路而赶到北京城的吴襄、吴三桂父子等数十刚刚进了城门口

望着城墙上那一排排身着黑色铠甲,手持米尼步枪,威武雄壮的军士,吴襄、祖大寿等人再看看自己身上的黑色铠甲,不禁面上开始微微变色起来

原来的大明的军队脱胎自元末的红巾军,历来以以红色为尊,所有军中将士皆穿红色战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吴三桂等人此刻身上的铠甲也莫不都是红色可现在看到满城墙上都是身穿黑色铠甲的军士,他们这才感觉自己和这个朝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的?”

当吴三桂一行正要入城的时候,立即就有一名黑亏黑甲的守门军士走了过来大声喝问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吴三桂一行数十人身上的那身鲜红色的铠甲和他们身上的黑色铠甲分别实在太大了

吴三桂眼中闪过一丝怒色,正要上前喝骂,却看到自己身后的父亲却是堆着笑容向这名军士解释起来听明白了原委后,这名军士也不啰嗦,直接就挥手让他们进城,中间没有什么废话,也没有收下吴襄偷偷塞给他的银子

吴襄道过谢后,目光不经意的在城墙上掠过,最后才从城墙上收了回来,吴襄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才说道:“大明完了”

说完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之后,吴襄这才策马从城门口慢跑了进去,吴三桂愣了愣,还没等他搞清楚父亲这句话的意思,他身边舅舅祖大寿也轻叹道:“是啊,大明朝,完了。。。。。”

说完,祖大寿也策马跟了上去,只留下还在琢磨这句话的吴三桂。。。。。。。)



第四百九十九章科考

更新时间:201341017:54:27本章字数:7214

乾清宫的御书房内,一个身影正伏在书案上奋笔疾书

“呼。。。。。。终于把这些奏折批完了”

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庞刚把目光移到了龙案前那一叠厚厚的奏折上,看样子没有两百也有一百多本,这就是庞刚花了一个上午完成的工作

今天是大华永武元年九月初三星期六,是个不用上朝的日子,庞刚起了一个大早将今天送来的奏折都批完,就是打算下午陪着老婆孩子去御花园逛逛,当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没去御花园看看呢,听说里头的花长得还是很不错的

放下了手中鹅毛笔,庞刚揉了揉手腕,嗯,已经有些麻了说起来庞刚刚用这鹅毛笔批奏折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大臣反对的,对于已经用了大半辈子毛笔的他们来说,用鹅毛笔写字那是对祖宗的不敬,说重了那叫大逆不道

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缺乏拍皇帝马匹的人,皇帝喜欢的东西,别说用鹅毛写字了,就算是用脚指头写那也会有人鼓掌叫好而且下面的官员好奇之下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惊讶的发现,虽然用鹅毛笔写出来的字不如用毛笔写的字那般雄浑大气,但也不全是那么一无是处,至少看起来也是朗朗有型,骨架清奇,看起来也挺好看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方便你只要带着一瓶研好的一瓶磨和一根鹅毛,走到哪就写到哪?非常方便,而且成本也非常的低廉,一根鹅毛而已嘛,想贵也贵不起来,完全达到了用完就能仍,仍了也不心疼的程度,于是鹅毛笔就这么悄然的在下面慢慢的传开了最后发展到了不但一些官员在家里用,最后连办公写字的时候也用的地步,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