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全球殖民 >

第41章

全球殖民-第41章

小说: 全球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廷鉴到了杨嗣昌的府邸,就让门子去通报,稍许杨嗣昌就大开中门出来迎接。这古代可不会随便大开中门的,一般的人都是从侧门进出,那必须是贵客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书友群208912025,落叶万分真诚地邀请各位兄弟姐妹入群,落叶扫榻以待。】

……

第80章如何自处

“杨贤弟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里边请。”

杨嗣昌相貌端正,国字脸,浓眉大眼,双目炯炯有神,他蓄着一寸长的胡须,到也官威十足。

杨廷鉴对杨嗣昌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杨嗣昌也算比较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还是要搞好关系,特别是杨廷鉴知道杨嗣昌今后要入阁的情况下,更不会去把彼此的关系搞僵。

“学生杨廷鉴参见杨大人,杨大人如此礼贤下士,到让晚生惭愧了。”

“贤弟过谦了,贤弟小小年纪就诗文问冠绝天下,一声武功更是深不可测,愚兄只能仰望之。”

杨廷鉴在京师,的确是属于话题人物,就是他做了两件石破惊天的事情,第一是那首霸气磅礴的《沁园春·雪》,第二是杨廷鉴在万军丛中阵斩流酋,而杨廷鉴只是一个读书人,这样一来,那些好事之人,就口口相传,有的说杨廷鉴是文曲星下凡,有的说杨廷鉴是武德星君下凡。

这些市井流言,姑且听之,当不得真,在缺少娱乐少的古代也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不是。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让杨廷鉴的名气如日中天,那就是杨廷鉴现在成了复社的领袖之一,张溥,吴伟业等人本来名气就大,在加上复社士子此时云集京师,大家一吹捧,杨廷鉴的名气不涨都不可能了。

杨廷鉴和杨嗣昌一起来到杨嗣昌的客厅,杨廷鉴又发现了两个人,他们是张溥和吴伟业两个兄弟,看来这杨嗣昌不光是为了感谢杨廷鉴帮助他父亲杨鹤那么简单。

张溥和吴伟业见到杨廷鉴,连忙起身迎了上来:

“冰如贤弟,你可是让我等望眼欲穿啊!自从你任职那个南镇抚司镇抚以来,我等兄弟就难见你一面了,今天咱们兄弟就好好地聚聚。”(杨廷鉴字冰如号靖山)

杨廷鉴这段时间的确很忙,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了,那就是锦衣卫这个身份的问题。

大明的文官那是最是不待见锦衣卫这个职业,可那些文臣无不希望在皇帝哪儿捞一个世袭锦衣卫百户之内的职务,这不光是恩宠那么简单,更是天子的信任,所以大明文臣是又讨厌锦衣卫和想到锦衣卫去镀金,看起来很矛盾的一个想法,其实都是升官发财在作祟。

“两位年兄,是廷鉴疏忽了,今儿过就向两位年兄陪过不是。”

杨廷鉴说完,还真的对着张溥和吴伟业行了揖礼,张溥和吴伟业连忙还礼,口中连忙说:

“冰如兄,过了。”

古代的礼节就是这样的,等三人相互客气以后,杨嗣昌招呼众人说下,并让下人把茶水奉上:

“冰如贤弟,今儿过请你过府一叙,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愚兄感谢贤弟当初照顾吾老父之情,吾老父在回家后也对贤弟多有夸赞,今日一见,贤弟果然一表人才。”

这杨嗣昌可是堂堂四品官,为什么对杨廷鉴如此礼贤下士,刻意结交呢!

这还要和杨鹤说起,自从杨鹤在路上和杨廷鉴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杨鹤就认定了杨廷鉴今后一定会一飞冲天,所以他在回家后就着重交代了自己的儿子杨嗣昌,让他一定要趁着杨廷鉴没有发迹之前,和此子搞好关系。

杨嗣昌不光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比较信服他的父亲,杨鹤可是做过总督的人,那观人的本事绝不会差,所以杨嗣昌也是按照自己老父在叮嘱在做。

“杨大人,举手之劳而已,不足挂齿,晚生惭愧了。”

“冰如贤弟不用自谦,等下为兄就要亲自为贤弟斟酒三杯,以表谢意。”

“晚生不敢受,大人堂堂正四品,而晚生只不个白身而已……”

“呃……贤弟不比自谦……第二件事就是愚兄和你的两位年兄想和你谈一件事情。”

“有什么事情,还请大人之说,只要廷鉴能帮到,无敢不从。”

杨廷鉴明白,这才是今天的主题吧!

杨嗣昌看了看张溥和吴伟业,而他们两个也对着杨嗣昌暗暗地点了点头,看来他们三个是商量好了的。

“贤弟,请别怪愚兄多嘴,凭借贤弟的文采,博一个进士出身那还不是易如反掌,何苦自甘堕落,去做那被人称为鹰犬的锦衣卫镇抚,不如贤弟明儿个就把这锦衣卫的差事辞了,安心备考才是正经,我想凭借贤弟的满腹经纶,高中进士那也是手到擒来啊!”

这杨嗣昌当然是好意,虽然杨廷鉴已经做了崇祯的鹰犬,但他们还是苦口婆心地来劝说,也没有拒杨廷鉴于千里之外。

可杨廷鉴到这明末乱世是为了名声和节操来的吗?那绝对不是的,名声和节操那些玩意儿对杨廷鉴来说屁用没有,强军在手天下我,才是真真切切的王道,杨嗣昌过几年就知道了。

但是杨廷鉴不打算直接反驳杨嗣昌,而是委婉也劝说一下杨嗣昌,别太高估文官对武将的驾驭能力。

现在杨嗣昌不是山海关兵备道吗?杨廷鉴打算说一点他亲身感受的人和事:

“杨大人,祖大寿你可认识?”

“当然认识,祖大寿虽然不归本人管,但还是知道此人的……哦!贤弟可有什么事情?”

“杨大人,晚生没有什么事情,只是想和你说道说道,那祖大寿在建奴入寇京机的时候,随袁崇焕援助京师,袁崇焕被今上逮捕下狱,而祖大寿在没有任何圣旨的情况下,带着几千关宁军就跑到关外去了,今上却无可奈何,反而要下旨褒奖,此乃其一。

晚生素闻那祖大寿骄横,上面的巡抚总督很多时候都无法号令于他,祖大寿为何胆敢如此?杨大人可明白其中关节?

再说那中原剿贼的贺人龙和左良玉,什么巡抚总督真的能命令于他吗?现在还勉强可以,但手握重兵的武将飞扬跋扈已经是昭然若揭了,文官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和驾驭,不是吗?

晚生请问杨大人,如果朝廷有朝一日启用大人前去中原剿贼,而大人的手下皆是如此拥兵自重,飞扬跋扈的武将,大人将如何自处?”

【请收藏本书推荐,落叶拜谢,感激涕零啊!!!群208912025,】

……

第81章杨嗣昌的谋算

杨廷鉴说的也是肺腑之言,也只有杨廷鉴知道杨嗣昌最后就是间接地被这些武将给害死的,所以才提醒于他,至于杨嗣昌明不明白其中关键,那就不是杨廷鉴关心的了。

“哎……此等拥兵自重的武夫当真该杀……国家糜烂若斯,皆他们养贼自重也……哼,如若陛下让我去剿贼,某首相要杀的就是这些祸国殃民的粗鄙武夫……哼哼。”

好吧!杨廷鉴自觉地闭嘴不说了,自己作死怨不得别人。

“杨大人文韬武略,如果大人到中原剿贼一定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呵呵……贤弟过誉了,只要陛下派愚兄去,到时候还请贤弟前来助愚兄一臂之力,贤弟武功盖世,想来一定可以沙场建功立业。”

这……砸杨嗣昌果然不是省油灯,三言两语就把杨廷鉴给绕了进去,而杨廷鉴还不好意思拒绝,当下就只好强颜欢笑地说道:

“只要大人看得起晚生,晚生定当鼎力相助,不惜余力。”

“咳咳……冰如老弟,你真的就舍不得那锦衣卫的官职,咱们圣人弟子,最是不待见锦衣卫,冰如贤弟不怕那些文官孤立于你。”

张溥连忙咳嗽,打断了杨嗣昌和杨廷鉴的谈话,因为两人说着说着,就说道要一起去中原打流贼去了,而张溥他们是想要杨廷鉴推掉锦衣卫差事。

杨廷鉴对张溥这个兄弟还是非常信任的,现在杨廷鉴必须要把张溥和吴伟业两人说通,毕竟复社今后可是杨廷鉴巨大的助力:

“溥兄、伟业兄,你可知道大明知府卢象升大人,崇祯二年后金率军犯境,京师危急,卢象升起兵勤王,后金军退走。为防清军再次来犯,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

愚弟行的也是卢大人之路,先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天子亲军,到时候也好上报君王,下安黎庶,至于有人说愚弟是鹰犬也好,忘记圣人之教诲也好,愚弟并不在乎这些,愚弟只想做为国为民的事情,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杨廷鉴这话说得高大上,张溥和吴伟业还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卢象升的的确确自己在训练军队,并且亲自掌管军队。而杨廷鉴只不过依瓢画葫芦。

“贤弟既然不顾个人荣辱,为国练兵,愚兄佩服之至。”

“溥兄,鞑子频频扣关而入,杀我百姓,掠我财物,荼毒地方,就凭那些烂到根子里面的卫所军吗?他们担不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张溥和吴伟业当然知道大明卫所的糜烂,但是他们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那好吧!贤弟就试试也好,想必贤弟训练的出来的军队,一定可以把那些凶残的鞑子给剿灭了。”

张溥这话可是有点狂妄了,建奴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现在就说剿灭建奴,那可是有点异想天开了,重创还是可以的。

“谢谢溥兄体谅吾一片为国为民之心。”

杨嗣昌一见大家都把话说透彻了,就连忙招呼几人到饭厅用饭,其实杨嗣昌在心里也希望杨廷鉴练兵,今后好为他所用,杨嗣昌可是从他老父那里了解到,杨廷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在赵子龙之下。还好!杨鹤没有用吕布来比喻杨廷鉴。

哪个文官不想向上爬,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思,杨嗣昌也不例外,再说杨嗣昌在山海关整饬兵马,卓有成效,他本人也以素知兵事而著称于朝。

杨嗣昌当然也知道这乱世,很快就改轮到他上位了,毕竟朝廷需要能打仗的文臣。从杨嗣昌先劝说杨廷鉴辞掉锦衣卫职位,到后来支持杨廷鉴,那都是在为他今后谋划,至于杨嗣昌但因张溥劝说杨廷鉴一事,也被杨嗣昌的小小私心给冲淡了,看来这杨嗣昌也不是省油的灯。

这一顿酒一直喝到日落时分,这里除了杨嗣昌年龄大点,杨廷鉴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喷青的年龄,大家在这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好不热闹。

在分手之时,张溥和吴伟业都叮嘱杨廷鉴,一定要在空余时间用功,以备即将到来的春闱。还别说杨廷鉴这段时间真的没有花时间温习功课,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杨廷鉴所依仗的还是这个身躯以前的八股文知识。

……

内阁这段时间经过几次和崇祯斗智,终于又把崇祯才挖掘到的银子给掏出了两百万两,在加上刚刚到的秋税,户部的账面上已经有三百八十万两银子了,这差不多是大明以往一年的收入。

内阁大臣们正在想着怎么分配这些银子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下来了,崇祯皇帝让杨廷鉴带着锦衣卫,押送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去山西,这可是让内阁几位大臣犯难了。

不就是拨付军饷这么简单的事情吗?点清银子就可以出发了啊!大明的潜规则就是漂没,比如户部拨付银子出来,按照惯例是漂没三层,这三层漂没的银子就进入了相关人员的口袋。

剩余的七层发到地方督抚的手中,然后在漂没两层,在发放到总兵的手中,这样层层漂没下来,最后到达士兵的手中最多三层。

大明一名士兵饷银是12石,按照官方的粮食价格折合银子是24两,朝廷都是发银子作为军饷,但是明末粮食价格已经上升了很多,山西的粮食差不多在2。4两一石。

另外还有盐24斤年,价值2两银子,这样每个士兵的饷银就是26两。这是边军的饷银,不是卫所的粮食补助。

每个大明边军拿到手的就剩余的三层饷银,每年不足八两,如果朝廷在拖欠十几个月的饷银,那边军就很难活下去了,饿得要死的边军不跟随流贼造反都不可能。

可以说大明的这个潜规则也是把大明推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阁为难的就是皇帝居然突然插手押送的事情了,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锦衣卫来押送饷银,那他们漂没的事情不立即就让皇上知道了吗?这些银子可是他们从崇祯的内库给掏出来,崇祯一旦知道他们漂没的事情,能饶得了他们,崇祯杀大臣可从来就没有手软过。

……

【求兄弟们收藏推荐,另外推荐一本书:《唐朝那些事儿》/book/】

第82章温体仁的小心思

当然内阁有权封还圣旨,可你拿什么理由去封还崇祯的圣旨,让崇祯不发饷银?或者是不让锦衣卫押送?可这样的理由可是在荒唐,那是百名了故意和崇祯作对,那是自己在找死。

周延儒看到这份圣旨,当时脑袋就大了,连忙去邀请其他的几位阁臣来商量对策。

这次秘密会议在值房边上的小会议室开的,开会的时候周延儒还亲自吩咐,会议室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