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281章

万岁约阿希姆-第281章

小说: 万岁约阿希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占领空中制高点的战鹰,等着给敌方主力机群一个猛扑。不出夏树所料,最近几天,进入挪威海实施侦察的英国舰艇和飞机陡增,但德国公海舰队的无畏舰群却始终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虚虚实实的无线电讯号也继续迷惑着英国海军情报部门,而英国主力舰艇始也终没有离开英吉利海峡。

    除了水面舰艇,德国海军派往北大西洋的潜艇部队也提前向爱尔兰海域集结,不分昼夜地严密监视着进出爱尔兰海的两大通道——北海海峡和圣乔治海峡,并在英吉利海峡前出至爱尔兰南部海域部署了两条警戒线,但遗憾的是,u…49和u…107在11月3日先后发现了前往科克湾的英国登陆舰队,却因位置不佳没能立即发动攻击,而等它们的情报辗转送到爱尔兰人手中,英国人的登陆行动已临近尾声。至11月4日上午,已有5艘德国潜艇奉命抵达科克湾外海,伺机攻击英国舰队,它们很快发现了多艘由科克湾返回不列颠本岛的英国舰船,u…36率先击沉了一艘空载返航的英国运输舰,这迫使科克湾内的英国舰队取消了原定的返航计划,就地采取紧急的反潜措施,英国海军向科克湾运送兵员的后续舰船也暂停了行动,但已经登陆的英**队并没有暂缓对科克港的进攻。距离他们登陆科克湾不到24个小时,3000余名英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英国舰队的炮火支援下气势汹汹地攻入了这座拥有近十万人口的港口城市,而支持独立的爱尔兰军民这时候还在构筑他们的街垒工事。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反叛之郡”的议会大楼又重新升起了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旗帜,而在科克港市整个陷落之前,自由爱尔兰临时政fu已非常迅速地撤离,退往爱尔兰志愿军在科克郡北部山区的秘密军事基地。 。
………………………………

第68章 征战

爱尔兰,利默里克港。载运英军官兵的舰船一艘接着一艘驶入港口,码头上到处是手绢、鲜花和满怀希望的笑容,然而在很多临港的窗户后面,一双双眼睛却是以冷漠甚至仇视的神情注视着外面所发生的一切……

    爱尔兰共和兄弟会举事之后,爱尔兰独立武装如风暴一般迅速席卷爱尔兰南部和中部地区,芒斯特地区的利默里克、韦克斯福德、凯瑞、北蒂珀雷里均对外宣布脱离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但这一地区的英国驻军并没有像驻守科克郡的英军部队同伴那样遭到独立武装各个击破,任芒斯特地方军事长官的希尔公爵及时调整部署、收缩兵力,将辖区内的驻军部队集中到利默里克港、基尔拉什港、肯梅尔港这些沿海港口城镇。等到英军登陆部队迅速攻占科克港,对爱尔兰独立武装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时,这些港口依然控制在英国驻军手中,成为英国政fu从不列颠本岛调遣援军并发起反击的关键据点。

    运兵舰船靠港之后,一队队身穿卡其布军服、头戴平顶大檐帽的英军士兵离船登岸,在军官的口令声中列队集结,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过港区,在利默里克火车站登上军列,向着被爱尔兰独立武装控制的地区开拔。

    火车站台上,白发苍苍的希尔公爵一身威武挺拔的皇家海军上将服,腰挎佩剑,英气勃发。早年系因名誉受损,自觉无法忍受旁人目光,他才离开海军部转赴爱尔兰任职,而在日德兰海战之后,他重回海军任职的申请却未获批准,也就没能实现亲手击败德国舰队的夙愿,此次应对爱尔兰武装独立,反而在陆上有了一番作为。他的镇定表现和明智决策挽救了数以百计的英军官兵,也让爱尔兰西南部地区的形势不至于完全失控,因而获得奖励——被英王乔治五世委任为英国驻爱尔兰军事副总督兼第2特遣军指挥官。如今,随着英国海军陆战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克了自由爱尔兰临时政fu所在地科克港,爱尔兰人武装独立的迅猛势头受到了遏制,从不列颠本岛运来的头批陆军援兵一抵达,希尔公爵便率领他的部队向占据利默里克、凯瑞、科克三郡的爱尔兰独立武装展开基金共。

    火车头哧哧地喷着蒸汽,希尔公爵的目光逐一扫过前来送别的女眷们,他的妻子希尔公爵夫人,还有长子罗伯特…希尔和次子诺丁…希尔的妻女。前一阵子,从德国那边传来了罗伯特…希尔将军存于人世的消息,凝结在希尔夫人和希尔小姐心头的沉重抑郁消减了不少,但这两位容貌出众的女士看起来依然神情憔悴,满怀不安。在军中任职的男丁时时面临死亡,如今就连年迈的希尔公爵也要披挂上阵,焦愁的情绪弥漫在希尔家族上下,唯恐此别便是诀别,想到这些,女眷们一个个不禁潸然泪下。

    希尔公爵几欲张口,那些抚慰的话语却怎么也说不出嘴,登车前只是怅然若失地留下一句“愿上帝保佑”。

    与此同时,以“国王”号为首的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无畏舰群正航行在冰岛东南的偏僻海域。德国海军的登陆舰队虽已前出至数百海里之外的爱尔兰海域,但是基于战术层面的考虑,登陆地点的最终抉择依然掌握在公海舰队指挥团队手中。

    按照原定的作战方案,德军部队有四个登陆的备选地,分别是爱尔兰西南部莫瑞郡的巴利巴宁、沃特维尔,爱尔兰南部科克郡的科克、斯卡尔。

    就港口设施而言,科克港有着其他三个登陆备选地无可比拟的优势,德国舰队可以直接驶入港口,将兵员装备迅速运送上岸,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地理位置,科克港面朝不列颠本岛西海岸,离威尔士的米尔福德港、英格兰的博德明港分别只有110和140海里,德国登陆舰队在科克附近海域很容易遭到英国舰艇的袭击,一旦进入科克湾,还可能被英国海军堵在里面。其次是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立场,因为担心“引狼入室”,他们不希望德**队在爱尔兰武装独立的过程中扮演太过重要的角色,一开始甚至觉得不需要德国人派遣军队参战,直到最后才勉强接受了德国政fu的好意,而在占领都柏林之前,科克港将是自由爱尔兰临时政fu所在地,大批德**队出现在科克港在政治上容易引人遐想,因而被列为四个备选方案之末。

    位于香农河口的巴利巴宁无疑是交通最便利的登陆地点,它毗邻爱尔兰西南部最繁忙的航线,沿河而上60多公里就是爱尔兰的军事重镇和铁路枢纽——利默里克港,但英国驻军的力量也相对较强。以德国海军的预期,爱尔兰志愿军控制这一区域的可能性非常微小,因而在四个备选方案也处于靠后位置。

    接下来便是爱尔兰东南部的沃特维尔和南部的斯卡尔,两个美丽平静的小地方。沃特维尔到凯瑞郡首府特瑞利的路程仅有100公里,两地之间不通铁路,道路的路况较差,它地域偏僻,但附近就是爱尔兰志愿军最大的秘密营地,战前德国提供的军火物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这里运入爱尔兰的。斯卡尔离科克港约120公里路程,它同样是德**火进入爱尔兰的秘密转运点之一,附近也设有爱尔兰志愿军的秘密训练营。相比之下,斯卡尔的战略位置较沃特维尔更加适宜,只要德国登陆舰船快进快出,开阔的海岸也不易遭到英国海军的封锁。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随着大批英国海军陆战队强势登陆科克湾并迅速攻占科克,斯卡尔这个“最优登陆点”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时虽有多艘德国潜艇集结到了科克湾附近海域,但以潜艇的作战特点并不能够有效阻止英国舰队从科克湾开赴数十海里之外的斯卡尔。就算德国海军陆战部队在斯卡尔顺利登岸,单以区区4000兵力,别说从英军手中夺回科克港,就地固守也很成问题,时间一长必为英军所灭。

    于是,沃特维尔从不起眼的备选一跃成为正选。

    1914年11月4日黄昏,德国登陆舰队进抵爱尔兰西南海域,除两艘老式战列舰因吃水较深而无法入港,需以小型船只转运兵员之外,其余12艘充当运兵舰的防护巡洋舰分批驶入了已被爱尔兰志愿军控制的沃特维尔港。

    这是日耳曼军队首次踏上爱尔兰的土地!

    由于港口吞吐量有限,加之双方的协调缺乏默契,4000名德国海军陆战部队士兵直到次日清晨才完全登岸,好在他们所需的作战物资大都已提前运抵爱尔兰,并且储存在爱尔兰志愿军的秘密营地,否则以沃特维尔的港口设施,要将数以千吨计的物资卸运下来,没有两三天是难以完成的。

    在将作战物资及部分装备补给卸下之后,德国登陆舰队迅速驶离沃特维尔港,等到英国海军部和战时内阁得到这一惊人消息的时候,易受攻击的德国运兵舰船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德军登陆爱尔兰的消息犹如一块大石丢入水中,瞬时激起层层波浪,尤其让英国民众倍感震撼。从欧洲地图上看,不列颠本岛直面北海,扼守海峡,是对抗德国海军的前方战线,爱尔兰岛处于不列颠本岛以西,面朝北大西洋,相当于大英帝国的后院,爱尔兰的武装独立已使英国陷入了后院起火的窘境,尖牙利爪的德国人居然在这个时候登陆爱尔兰,俨然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只要在爱尔兰获得了军事港口,德国海军对不列颠本岛的海上封锁将在效率上得到几何倍数的提升,而英国不但战争前景一片黯淡,战争结束之后也将时时受到德国人的节制。就英国的战略形势而言,爱尔兰在德国的直接军事支持下取得独立比爱尔兰自行独立更加糟糕,将是英国千百年来所遇到过的最糟糕的一场天灾**!部署在爱尔兰南部海域的英国舰艇像是受到血腥味刺激的鲨鱼,纷纷游向沃特维尔,岂知德国人已经干脆利落地在港外航道布下了水雷阵,率先抵达沃特维尔海域的英国潜艇“兰代洛”号不幸触雷,全艇官兵无一生还。紧接着,英国武装布雷舰“阿伯德尔”号在沃特维尔以南海域遭遇德国公海舰队侦察分舰队,在被德国战巡击沉之前,“阿伯德尔”号发出了一条为英国海军所铭记传颂的电文:我舰前方望见四条德国战巡,请务必将它们击沉在大西洋海域,英国必胜!收到这份电报之后,驻扎在波特兰港的英国主力舰队终于出动了,雄武庞大的战舰一艘接着一艘驶入英吉利海峡,但它们并没有如人们所揣测的那样直扑爱尔兰海域,而是向东驶入北海。毕竟,以无畏舰追击战巡只会被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中,将战巡和无畏舰分开又有可能被对方抓住机会各个击破,集中力量截其归路或是无奈之中的最好办法。。
………………………………

第69章 秋变

深秋的风日益冷冽,德**队进占巴黎之后稍稍放缓了进攻节奏,而法国政fu却未如外界普遍揣测的那样主动向德国人祈和。由于战事失利,社会党人勒内…维维亚尼领导的战时内阁宣布倒台,总统普莱恩加任命52岁的社会党创始人阿里斯蒂德…白里安为新总理(部长会议主席),由其火速组阁。

    与相对温和的维维亚尼不同,曾在1909年和1913年两度出任内阁总理的白里安有着“独裁者”的恶名,他动用军队严厉镇压了1910年的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因此恶名狼藉,不过在国际政坛,他却凭着儒雅的风度和超群的讲演能力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形象。

    新的战时内阁当中,多名曾在维维亚尼内阁任职的社会党人获得留用,而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自然是陆海军部长,正统军人出身的约瑟夫…加利埃尼取代社会党左派领袖亚历山大…米勒兰出任陆军部长,同样是正统军人出身、曾任法国海军常备舰队司令的阿尔弗雷德…热尔韦取代无所作为的政客让…维克多…奥加尼厄成为海军部长,两位能力和胆识兼备的将领给法国战时内阁的军事决策带来了专家级的指引——加利埃尼卓越的管理才能很快让法国陆军从无望的撤退转入积极的防守,他以明升实降的方式将年迈迟钝的霞飞调回后方,让在边境战役和巴黎会战旗舰有出色表现的福煦担任法军的前线总指挥官。

    11月5日,德**队登陆爱尔兰的同一天,法军在巴黎西北方的鲁昂击退了德国第3军团的猛烈攻势,使得勒阿弗尔这座最靠近前线的大型港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批英军伤兵通过这里返回不列颠,英国大规模征募的新兵在结束基础训练后便被送往法国接受老兵们的训练和指导。

    加利埃尼依靠在战场上的出彩表现得到政界高层的青睐,法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热尔韦虽然没有这样的机会,多年来的努力却是有目共睹。在19世纪中后期,新学派主导了法国海军建设,这一学派过分强调舰艇航速及鱼雷战术,将主要精力放在鱼雷艇和潜水艇领域,导致法国海军的战列舰发展远远落后于时代,直到19世纪末20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