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53章

天下枭雄-第653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知道杨芳馨也有一串这样的海明珠项链,但从江都逃亡时没有带出来,一直把遗憾藏在心中。

杨元庆则坐在里屋的床边,小心地抱着他的第四个儿子,孩子睡得正香甜,像只小猫一样,长得很瘦弱。

眉眼很像他母亲江佩华,非常清秀,但鼻子和嘴唇却像自己,鼻子高挺,嘴唇轮廓分明,长大后会是一个美男子,杨元庆低头亲了亲孩子的小脸,心中怜爱之极。

侧妃江佩华还在坐月子,她小心地注视杨元庆的表情,见他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心中一直绷紧的弦蓦地一下松了。

她的孩儿太瘦弱,出生三天后还险些夭折,没有长子的大气从容,没有次子的文静多思,也没有三子的哭声响亮,拳头捏紧,像头小老虎。

就这么瘦小柔弱,她很担心丈夫不喜欢,但此时见元庆竟这么怜爱孩子,她心中欣慰之极。

“元庆,孩儿应该叫杨远吧!”江佩华小声问道。

按照祖父杨素给杨元庆一脉定下的子名:‘宁静致远、文思敏捷’,那么第四子就应该叫杨远。

但敏秋给她开玩笑,说不定元庆在外面还生了一个,那就得叫杨文了,给江佩华添了心思,所以江佩华一定要丈夫亲自定名。

“那当然!”

杨元庆肯定地对江佩华笑道:“他的官名就叫杨远,我再给他取个乳名,就叫巧郎。”



第五十四章把水搅浑

更新时间:20132917:14:52本章字数:5172

这时,外屋传来裴敏秋的声音,“你们这几个孩子,长辈还没有选,你们自己倒先挑起来了,好吧!每人拿一样,别再打扰三娘休息了。”

一阵脚步声,孩子们都走了,帐帘一挑,裴敏秋走进了屋,她见杨元庆抱孩子有点毛手毛脚,不由摇头笑道:“这么多儿女了,连抱孩子都不会吗?”

她上前拉着杨元庆的手向上移了移,“托住孩子的头,他的脖子柔嫩,还直不起来。”

“我当然知道,不是襁褓吗?不托住头其实也无妨。”杨元庆当然不会承认自己连孩子都不会抱。

“你呀!”

裴敏秋无奈地摇摇头,“算了,你去外书房吧!杜相国来等你。”

杨元庆一怔,杜如晦来了,居然来得这么快。

“元庆,孩子给我吧!”

江佩华伸手接过孩子,疼爱将儿子抱在怀中,对杨元庆笑道:“你去吧!别耽误正事了。”

杨元庆点点头,“好吧!晚上我再来看孩子。”

他转身出去了,裴敏秋坐在床旁,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芳馨是怎么回事,怎么哭了?”

江佩华咬了一下嘴唇,低低叹口气道:“大姐,还是让她搬去晋阳宫吧!”

女人之间说话,很多事情都是心知肚明的,裴敏秋沉默良久,最后摇了摇头,“这件事我做不了主,你应该明白。”

“难道真会有那一天吗?”

裴敏秋无奈地苦笑一声,“我也不知道,这件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

她虽为王妃,但有些事她也做不了主,说到底。这天下还是男人的……外书房内,杜如晦背着手来回慢慢地踱步,他心中很乱,他骨子里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不喜欢勾心斗角,只想认认真真做事。

其实他也很讨厌官场上的派系之争,但自从杨元庆刻意划分出裴党和王党后,杜如晦便知道杨元庆喜欢划分派系。

当然。任何一个上位者都喜欢看手下内斗。杨元庆也自然不能免俗。

只是短短的两年时间,朝廷中就出现大大小小七八个派系,裴党、王党、苏党、杨党、丰州系、河北系、敦煌系、南方系,其中王党已经消失,只剩下七派。

但这也太多了,而且派系利益已经开始影响朝廷的一些重大决策。像义仓粮食全面清查,就遭到了河北系的强烈抵制。

人以群分,其实隋朝的各大派系基本上和地域有关。裴党其实就是河东系,苏党是关中系,杨党则是中原系。

各个派系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有的时候,紫微阁在表决时,众人往往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会考虑自己的派系利益。

杜如晦觉得有必要劝一劝杨元庆,不要太放纵派系斗争了。还是要适当削弱派系影响。

这时,杨元庆从外面走了进来,笑道:“杜相国是千里眼,还是顺风耳?我回来还不到一个时辰,你便知道消息了。”

杜如晦连忙施一礼道:“卑职在路上遇到了程将军,所以知道殿下回来了。”

“我想也只有他那个快嘴婆会说出来。”

杨元庆笑骂一句,摆手道:“既然来了,又不好赶你走,只好见一见了,杜相请坐吧!”

杜如晦知道杨元庆开玩笑很随意,他也不当回事,笑着坐下,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递给杨元庆,“这是卑职关于义仓制度的重新考虑,殿下看看吧!”

杨元庆接过册子,见密密麻麻写了上万字,便把册子放在一边道:“我现在也懒得看,你说说主要改制内容吧!”

杜如晦想了想道:“其实主要是一点,把现在各县自管义仓,改为朝廷直管,为了方便运输,可以集中五六个郡设一个总库,义仓粮食就存放在总库中,总库只管县帐,那个县送了多少,而各县管明细帐,张三李四各存有多少粮食,这样实物和帐本分开,就可以防止地方官府私贪义仓粮食。”

杨元庆对杜如晦的方案很有兴趣,这就是帐实分开了,管帐不管物,管物不管帐,倒是一个好办法。

他沉思片刻道:“可是又怎么防备地方官府在发放过程中的贪腐呢?比如说张三死了,他的义仓粮食就成了死帐,地方官府知道,但总库不知道,地方官府领出来以后,就占为己有了,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关键是损耗的把握,粮食有霉烂变质,不可能交来时是五石,过三年后发放时还是五石,这中间必有损耗,地方官极可能就会利用这种损耗牟利。”

杜如晦想了半晌,道:“要不然就不准地方官府管理义仓粮食,全部由专门的粮库经办,每郡设一个,直属于朝廷,把官仓钱粮也一并管理起来。”

杨元庆还是摇了摇头,“这样官办机构就太臃肿复杂了,朝廷负担会增加,其实我的意思,义仓粮食本来就是民间自己的事情,索性官府就不要插手,让民间自己管去,鼓励有实力的民间邸店有偿替农民保管钱粮,邸店有利可图,农民也存取自由,他们两厢情愿,省了我们很多事情。”

“可是。。这些邸店若卷走农民的钱粮怎么办?”

“所以官府要管住邸店,不是随便一家邸店就能做,邸店必须要向户部备案,有足够规模和资金才行,可以在各地开分店,这样他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可是就怕农民不肯存放在邸店内,存放在自己家里不更好吗?”

“这个不行,和现在的义仓规定一样,必须存放,农民若不存放,灾年时朝廷不会给任何赈济,但存放在哪一家,是农民的自由选择。”

杜如晦虽然不太明白后世的银行是什么。但从杨元庆的陈述中,他还是觉得这种办法不太靠谱。

毕竟商人不是官府,没有官威施压,而且一些权贵会趁机从中牟利,农民宁可自己存储也不会把粮食交到商人处存放,杨元庆还是把事情想得简单了。

只是他也不好当即反对,说不定杨元庆自己想一想,也会觉得不靠谱。杜如晦便委婉说道:“这件事。让卑职再考虑一下吧!”

杨元庆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杜如晦的敷衍情绪,当然,或许是自己的表述太简单了,他无法理解,这件事还得从长计议。

“好吧!这件事也不急,先把现在的义仓粮食查清楚再说。追溯到两年前,农民只要给义仓交过粮食的,朝廷必须承认。连窦建德都没有动义仓粮食,这笔帐我们更不能赖。”

“我明白了,一定会处理好。”

杜如晦犹豫一下。又道:“还有就是殿下在房子县处决县令县丞之事,恐怕有不妥之处。”

杨元庆看出了杜如晦的表情很不自然,便问道:“出了什么事情吗?”

杜如晦叹了口气,“殿下违反制度,引起不少重臣不满。现在紫微阁有三个相国要辞职。”

“什么?”杨元庆一下子怔住了……杜如晦告辞走了,杨元庆负手站在窗前,久久沉思不语,竟然有三个相国要辞职,着实让他没有想到。

就因为他杀了一个贪污六千石粮食的贪官,没有经过紫微阁的同意,杨元庆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述的恼怒,如果是杨广杀人,他们敢这样做吗?

难道自己的宽容,就换来他们的不敬,就换来他们对自己权力的蔑视吗?

良久,杨元庆克制住了自己心中的恼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也知道,杨师道和卢、崔两人的辞职不是一回事。

杨师道或许是真的想维护相权,但卢、崔二人不是,卢豫和崔弘元是另有心思,他们是用辞职来向自己施压。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不可能只有利好,在任用河北两大名门世家,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的家主为相国也是一样,有利也有弊,对于迅速控制河北,使河北完全认同新隋朝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隋朝就是因为始终没有能够控制住河北,才导致杨谅造反时,河北各郡的顺势而起,才导致高丽之战后河北造反风暴的兴起,根本原因就是隋朝没有得到河北名门世家的支持。

历史上,唐朝统一天下之战,最大的障碍也是来自于河北,以至于李渊想杀尽河北人,但最终唐朝还是没有能真正控制住河北。

很大一部分河北人都是六镇军户的后代,他们骨子里有先祖留下来的敢于造反的勇烈精神,也正是这样,安史之乱才会在幽州爆发。

杨元庆心里很清楚河北的重要性,不仅是现在,而且对于他杨元庆的子孙也同样重要,燕赵名门世家是河北诸多势力中的一支,也是他用来掌控河北的一个切入点,这就是他重用河北世家的根本原因。

但重用名门世家也会产生弊端,那就是家族利益的兴起,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他们的门下子弟遍布河北官场,形成了两大家族利益集团,两大家族又联手结成了河北派系。

自己在房子县为了义仓粮食之事杀了县令县丞,这就是对河北官僚的一种警告,同时也让他们变得警惕起来,从而引发卢崔两相的辞职,他们其实也是在变相威胁自己,不准自己清洗河北官场。

正如苏威看问题的目光透彻,其实义仓粮食案件只是一个引子,只是杨元庆用来清洗河北官场的切入点。

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杨元庆在房子县杀官,不仅搅乱了河北官场的浑水,也引起了维护相权的杨师道的不满,整个局势都乱了起来……



第五十五章两座崔府

更新时间:201321013:10:13本章字数:4742

夜幕初降,杨师道在十几名亲随的护卫下出现在崔君素的府门前,崔君素官任隋朝的吏部尚书,拜紫微台为相,同时也被封爵为清河县公,位高职重。

崔君素出身清河崔氏,但并不是清河崔氏的家主,和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略有不同,清河崔氏虽然也是天下五姓七望之一;但由于清河崔氏身处高鸡泊和豆子岗两大造反风暴的中心,使清河崔氏遭遇到沉重的打击。

它的门阀势力几乎荡然无存,无法形成新的门阀利益集团,和强大的范阳卢氏、博陵崔氏相比,清河崔氏在河北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甚至还不如渤海高氏,也正是这个原因,崔君素没有成为河北系一员,他和杜如晦关系极好,他们便被朝廷称之为丰州系。

事实上,丰州系只是泛泛而言,大部分官员都在丰州呆过,却和丰州系无关,当初他们二人一个任五原郡太守,一个任丰州总管府长史,掌管丰州军政,一直便是杨元庆的心腹,所以丰州系实际上就是杨元庆的嫡系。

听说杨师道来访,崔君素亲自迎了出来,老远便大笑,“贵客啊!杨相国令鄙宅蓬荜生辉,难怪一早喜鹊叫枝,原来是应了此景。”

杨师道也拱手施礼道:“事先没有约好,心中忐忑,还望崔相国原谅杨某冒昧。”

在上门拜访方面,古今是一样的,有很多禁忌,比如主人入厕时不能上门,吃饭时间或者夜深时,这些时间都应该回避,所以应该事先派人来送一份拜贴,如果主人收下,那就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前来,这样大家也方便。

尤其在高层之间的拜访。带着很多政治敏感性,所以一定要事先约好,像今天杨师道的不请自来,崔君素嘴上客气欢迎。心中却有点不自在,所以杨师道才会自称心中忐忑,表示一种歉意。

既然来了,出于礼节崔君素也须隆重接待,隆重接待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规格高,比如主要族人全部出来迎接。开启大门,请入贵客房等等,那只是一种礼仪上的隆重接待,给足对方面子。

另一种隆重接待的含义则是重视来访,不需要开大门,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