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90章

天下枭雄-第390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个时辰后,李渊借令箭假传高君雅的命令,以紧急会议为借口,将高君雅的十名部将召到军衙,用事先埋伏的士兵将他们全部抓捕,李渊随即派部众接管了高君雅的军队,次日一早,他便以通敌卖国之罪将高君雅公开处斩。

三天后,晋阳宫监裴寂开启晋阳宫,向李渊奉上兵甲四十万套,粮食近百万石,银钱和各种军资帐篷不计其数。

李渊当即向河东各郡招募义士,一时应募者如云,十天之内,李渊募兵八万余人,全部以正规军兵甲装备,至此李渊已拥有兵力近二十万,兵力强大,钱粮富集。

此时李渊已广传图谶:‘法律

道德

白衣天子出东海。’连河东三岁小儿亦知,李渊便下令三军改旗易帜,以白色为尊,三军将士左臂缠白布,他自己则骑白马、著白袍,戴银盔,自号白衣公,尊为大将军,建大将军府。

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参军,温大有为文书郎,武士彟为铠曹参军,刘政会、崔善为、张源道为户曹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

李渊又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封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将军,二人各统军五万,皆设官府属僚,李渊又封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率三万军留守晋阳宫,他随即分兵两路,向关中进军。

大业十二年三月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宣布讨伐乱贼杨玄感,率十五万大军向关中方向进军,正式拉开了李渊反隋的序幕。

。。。。。。。。

洛阳皇宫,独孤震低着头一路疾走,显得心事重重,今天洛阳已经得到了李渊起兵的急报,这让独孤震又是欢喜,又有点发愁,欢喜是李渊终于抓住时机起兵,目前杨玄感和隋军两败俱伤,正是起兵的最佳良机,这个机会被李渊抓住了,而且能利用突厥军牵制住杨元庆,足见李渊有足够的头脑和眼光,此人果然是深藏不露。

但独孤震又有点发愁,他该怎么脱身?其实李渊早在半个多月前便派人送信给他,告诉他即将起兵,窦威也同时得到消息,窦威及时赶去了太原,而独孤家因资产太大,他一直在忙于处理,同时他也不像窦威是闲职,说走就能走,他独孤震毕竟是东都第一辅佐官。

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那就是独孤震认为他投奔李渊的时机还不成熟,李渊还没有展示出他雄视天下的实力,至少有八成夺取天下的把握,他才会去投靠李渊。

在另一方面,李渊竟然募兵近二十万,这很出乎独孤震的意料,这说明李渊有防备自己之心,不肯用独孤家在军中的人脉,如果李渊真得天下,那么独孤家利益怎么保证?

独孤震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要帮李渊一次,必须要在李渊的军中建立自己的势力。。。。。。

独孤震一路快步疾走,来到东宫玄英殿,这里是越王杨侗处理政务的场所,每天上午,五名辅佐大臣都要在此商议政务。

独孤震走进书房,只见书房内光禄大夫段达、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和右司郎卢楚等四人都已经到了,就在等他一人。

“老臣参见越王殿下!”独孤震上前深深施一礼。

“独孤相国免礼,请坐吧!”

在五人中,独孤震是相国,因此他也是首辅,地位崇高,杨侗也对他格外尊敬,请他坐首位。

杨侗今年只有十四岁,但他少年老成,聪颖异常,深得杨广的喜爱,时局混乱和不断爆发的大事使他忧心忡忡,他原本应该是一个开朗快乐的少年,却因为天下动荡不安而变得愁眉不展。

“独孤相国,我们刚才已经商议了片刻,现在主要是两件大事,一件是三十万突厥骑兵大举进攻丰州,另一件是太原李渊未奉召,擅自去关中平定杨玄感之乱。”

杨侗话音刚落,光禄大夫段达便冷哼一声道:“殿下不必为他遮掩,什么平定杨玄感之乱?李渊分明就是起兵造反,自封大将军,还封两个儿子为郡公,他有什么资格册封,连旗帜都变了,除了造反,还能有什么理由解释他的所作所为?”

段达也是武将出身,性格直率,再加上他和李渊关系不好,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李渊所谓关中平乱。

杨侗连忙道:“段使君请稍安勿躁,且听一听独孤相国的看法。”

独孤震叹了口气道:“在臣记忆中,李渊是一个胆小懦弱之人,圣上也是这样认为,说他起兵造反,臣怎么也不会相信,或许他也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才不得不做出一些让人误解的事情,但他毕竟还是自称隋臣,向天下宣布去关中剿灭杨玄感之乱,还主张迎圣上回京,臣以为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易下结论。”

独孤震明显偏向李渊的话引起其他四人不满,谁都知道,李渊是独孤震的外甥,他当然不会承认李渊是造反。

其实独孤震晚来了半个时辰,在这个半个时候内,众人已经达成了一致看法,越王杨侗也做出了讨伐李渊的决定,只是给独孤震一个面子,听听他的意见,这些独孤震都不知道。

皇甫无逸冷笑一声,“那怎么解释他改旗易帜?竟然用白旗,那是突厥人的旗帜,正逢突厥大军南下,他却举突厥白旗,这是什么意思?他以为自己换一身白衣,别人就不明白他的欲盖弥彰吗?”

韦津是京兆韦氏的第二号人物,是家主韦霁之弟,出任民部尚书,他疑惑道:“突厥攻打丰州和李渊起兵造反,臣觉得里面有点蹊跷,会不会是李渊和突厥达成了某种默契,突厥进攻丰州,拖住杨元庆,而他趁机取关中,所以他才用白旗。”

“绝不可能!”

独孤震断然否认,“如果大家一致认为李渊是造反,我无话可说,但如果说李渊勾结突厥,那是绝不可能,上次雁门之战,杨元庆大败突厥,突厥人安能不思报仇?我认为突厥进攻丰州是他们的既定策略,和李渊没有半点关系,只是李渊抓住了这个机会。”

杨侗点点头,“好吧!我们且不说李渊有没有勾结突厥,但他私自募兵,未奉召出兵,擅自册封官职,这些都是大逆不道之罪,孤不会容他,孤已下令虎贲郎将宋老生率军前去拦截,又命屈突通暂退出关中,驻防河东郡,不准李渊入关中,另外,杨元庆请求支援,朕不知该怎么办?大家可商议一下。”

这时,一直没有吭声卢楚说话了,他是范阳卢氏家主,是山东士族领袖之一,在这关键的时候,他要站出来为杨元庆说话。

“殿下,臣认为朝廷出兵支援不现实,钱粮支持也不现实,毕竟丰州太遥远,臣建议朝廷可以采用声援的方式,一方面朝廷要嘉奖杨元庆保卫大隋边疆,抗击异族入侵的功绩,另一方面号召大隋各郡义士赶赴丰州参与抗击突厥,并准许杨元庆册封六品以下勋官,这样才能体现出朝廷对于丰州抗击异族的支持。”

房间里一片寂静,谁都听得出卢楚有偏心,但他说得很有道理,即使有人想反对也无从开口,毕竟杨元庆确实在抗击突厥入侵。

这时,杨侗缓缓道:“孤一直认为杨元庆是大隋的柱梁,皇祖父雁门有难,他率军勤王,获皇祖父承认,既然皇祖父给了孤一定权力,那孤就可以做出一些决定,杨元庆率军抗击三十万突厥大军,为国效力,作为朝廷决不能无动于衷,即使不能实际支援,也必须声援以表态,卢使君的建议孤完全赞同,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三十七章凌晨偷袭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53本章字数:4550

日期:10月09日

,nbsp;

丰州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第十二天,十二天内,突厥大军一共发起了四次大规模的进攻,但四次进攻都惨遭失败,突厥军的死伤已经高达四万人,而大利城的守军死伤也超过六千人,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

旷野里尸横遍地,到处是残肢断臂,鲜血染红了大利城外的土地,数以百架的巢车、云梯坍塌在旷野中,它们就像战死的勇士,绝望地看着大利城头上依旧在飘扬着的大隋赤旗。

突厥军的战术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天还没有亮,大利城内外笼罩着浓浓的白雾,这是仲春季节常常会出现的天气,和秋天的风沙一样,都是丰州的特色,但雾不会长,天大亮后便会消散。

战争停止了一天,城上的八千守军垫着羊皮,盖着厚厚的毯子,蜷缩在墙边沉睡着,这时,一阵剧烈的震动使士兵们纷纷从梦中醒来,城头上的警钟也敲响了,‘当!当!当!,刺耳的钟声使所有的士兵都醒了过来,在城下休息的民团士兵也迅速冲上城头,进入到各自的战备位置。

牛乳般的大雾弥漫在城墙内外,数十步外便看不见任何东西,只听见轰隆隆的声音在响动,士兵们议论纷纷,但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疑惑和警惕。

如果是敌军攻城,为何没有进攻的鼓声?他们和突厥人交战无数次,没有鼓声的进攻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大雾中指挥塔上的旗帜失去了作用,只能靠传令,守城主将骑马杨思恩骑马飞奔而至,他大声喊道:“这是敌军偷袭,投石机发射!”

在命令声中,一架架投石机开始吱嘎嘎绞动了,长长的臂杆猛地弹起,将一块块巨石飞射出去,射进了茫茫的雾气中瞬间,惨叫声从雾气中传来,真是有敌军来了,隋军士兵纷纷振奋起精神拉弓放箭,一片片箭雨向城外射去,几乎在同一时候,铺天盖地的箭矢从大雾中飞出,数十隋军士兵措不及防,惨叫着被射倒。

在一阵呼啸声中,数百块巨石也从城下飞射而来‘轰!,地砸在城头上,一块巨石击碎了城垛,将十几名隋军砸飞出去,另一块巨石击中了一座投石机,投石机轰然散架,巨大木头向隋军头顶上砸来,惨叫声不断响起。

弥漫的大雾使战局发生了逆转,一直处于不利状态下的攻城方开始占据上风突厥军没有击鼓吹号,而是无声无息地发动了偷袭战。*。**/*两百辆投石机投入了战场,突厥军的投石机要比隋军小属于人力拉拽式发射,一架投石机需要上百人拉拽,射程可达两百五十步,在大雾的掩护下,它们已经抵达了两百步外,向大利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经过十几天的鏖战,突厥军也渐渐发现了隋军的一些防御漏洞,隋军的投石机射距大多在四百步左右,最短也是三百步,而石的距离最长不超过百步那么在百步和三百步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空档,百步外还可以用弩箭来弥补,但在两百步到三百步之间是隋军打击力量最薄弱的环节。

在这个防御环节隋军是使用床弩,但床弩的破坏能力毕竟不能和投石机相比,而且突厥军使用了斗蒙防御所谓斗蒙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型皮盾,外型像斗而得名,一只斗蒙高一丈两尺,宽达两丈,用巨木做支架,上面覆盖数十层熟牛皮,除了千斤巨石的冲击力能砸毁支架外,而床弩和石都无法洞穿它,这是十几名逃到突厥的马邑郡工匠的发明,对防御隋军的弩箭非车用。

在大雾和斗蒙的保护下,隋军的床弩失去了威力,而突厥军的两百架投石机开始发威,一块块巨石沉重地砸在城墙上,使城砖破碎,墙面凹陷,守城隋军和民团士兵在巨石的冲击出现了大量死伤,城头不断有隋军的投石机被击中摧毁。

杨元庆已经出现在城头上观战,他目光严峻,眼中有了忧虑之色,这是进攻十几天,突厥军第一次动用了投石机攻城,而且利用大雾为掩护,不再使用人航术,突厥军这种微妙的战术变化使杨元庆感到了一种无形压力,他很清楚,这种大雾天气至少还会持续半个月,这会使守城遭遇极大的困难。

杨元庆并不是的大利城,他是的其他几座城池,其他几座城池的防御能力都不如大利城,他们能否支持得住?

突厥人向来是攻城能力薄弱,但这次突厥军所表现出的强大攻城能力出乎杨元庆的意料,也完全颠覆了他的观念,在大业五年以前,突厥人攻城武器都十分粗陋,从当年薛延陀的攻城武器便可见一斑,但只有短短数年,突厥人制造能力便突飞猛进,这只能说明逃亡隋民给突厥人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也是每次中原大乱都会给游牧民族机会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中原防御能力降低,同时也使各种先进的技术传入草原,使草原人的力量变得强大。

杨元庆微微叹了口气,中原人所信奉的防御国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走了,来的鲜卑和柔然人,鲜卑人南下又来了突厥人,突厥去了,将来还有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草原的霸主总是层出不穷,防御国策永远只会处于被动之中。

这时,一块巨石击中了东段城墙的一个凹陷处,沉重的撞击使城墙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崩塌,露出了一段宽十余丈,高一丈的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