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71章

天下枭雄-第371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字,好一幅草隶!”

宇文述连声赞叹,又读道:“零落三秋干,摧残百尺柯。空余半心在,生意渐无多。”

这首诗意境颇为萧瑟,使宇文述心中若有所感,便点点头,“虞相国请坐!”

两人坐下,一名侍妾上了茶,宇文述喝了一口茶,缓缓问道:“虞相国觉得朝局如何?可是已到‘生意渐无多’的时刻?”

虞世基和宇文述因杨元庆这个共同的敌人而结盟,但两人又各有心机。远远没到推心置腹的程度,虞世基笑了笑,“圣上的龙舟快造好了,出发的时间已经定好,就在半个月后。这一去。估计我们就得在江都过新年了。”

“过新年倒无妨。就怕在江都度过余生。”宇文述又试探道。

虞世基摇了摇头,“这倒不至于,这次主要是去监督南方官员,最近南方官员颇有离心之意,圣上担心南方分裂,而且他也明确告诉我,明年四月回京。”

宇文述眉头紧锁,小心翼翼问道:“最近有传闻说圣上想迁都江都,虞相国认为圣上真有此意吗?”

虞世基沉思一下道:“漕运断绝。税赋微薄,在洛阳只能是坐吃山空,得长远考虑。江都是江淮富庶之地,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圣上坐镇江都,亦可指挥天下剿匪。待匪患平息再回洛阳,圣上也说,他将传位予长孙,他回江都养老,所以,我认为迁都不可能,再说,你我皆是圣上心腹,外面传言,我们能相信吗?”

宇文述呵呵一笑,“虞相国说得极是,是我失计较了。”

宇文述没有再说话,其实杨广去江都正合他意,现在杨广日程已定,那么他宇文家族的大计也渐渐到来。

这时,虞世基取出一份奏折,放在宇文述面前,“宇文公看看这封奏折。”

宇文述心中疑惑,拾起奏折看了一遍,他顿时勃然大怒,这竟是裴仁基弹劾他长子宇文化及借剿匪之名勒索地方、收受贿赂的奏折,宇文述重重一拍桌子,“他好大的胆子!”

虞世基笑了笑,站起身道:“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告辞了,另外,我提醒宇文公,裴仁基毕竟是光禄大夫、闻喜裴氏,宇文公若有心对付他,还是要以公对公比较好。”

“多谢虞相国提醒!”

宇文述送走了虞世基,又回到书房,此时他已无心欣赏虞世基的墨宝,裴仁基对儿子的弹劾令他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强迫自己的冷静下来,虞世基的用意他当然明白,就是要借自己的手去对付裴家,只是他明知虞世基有私心,但他又不得不按照虞世基的提示去做,这个关键时刻,他的儿子不能再出半点问题。

这一次裴仁基的弹劾奏折因虞世基而被截住,那下一次呢?他如果让裴蕴来弹劾,后果不堪设想。

宇文述心急如焚,他一刻也坐不下去了,立刻站起身令道:“立刻准备马车,我要进宫!”

。。。。。。。。。

皇宫内一片凌乱,到处都是箱笼,这对宫人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圣上的长年出巡使他们开箱收箱已成为常态,不过今年有点奇怪,一般是出行前五天才收拾,但这一次,据说要半个月后才出巡,而且皇后娘娘吩咐,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要带上,这便使大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宇文述一路匆匆走来,在宣政殿广场上正好遇到当值侍卫首领,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司马德戡和宇文智及是结拜之交,他看见了宇文述,连忙上前施礼,“小侄参见宇文伯父!”

“今晚是贤侄当值吗?”

“正是小侄!”

宇文述知道如果杨广要派侍卫去抓人的话,必然是由当值郎将司马德戡指派,他连忙把司马德戡拉到一旁,低声对他说了几句,司马德戡拍拍胸脯,“伯父,一切包在小侄身上。”

宇文述赞许几句,快步向偏殿走去。。。。。

御书房内,杨广心情十分沉重,背着手在房间内来回踱步,虽然他把萧瑀贬去地方为官,但萧瑀临走时上的一份奏折还是令他心烦意乱,天下竟有三十余个郡失去了联系,而且都是北齐故地,如果不是官员造反,就是郡县沦陷了。

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杨广也不例外,他雄才大略,志向高远,以陈叔宝的荒淫为镜,勤于政务,疏远女色,这是他的优点,但隐藏在他优点背后,却又有致命的弱点,他经不起挫折。

雁门之围,使他帝王的尊严丧失殆尽,他对自己已经没有了信心,面对越演越烈的各地造反,他想到了逃避。

现在,几乎整个山东都陷入到造反的大潮之中。洛阳四面受敌,已经不是安全之地,他需要找一个安全之所,从容部署剿匪,要么关中。要么江都。关中是关陇贵族老巢。比洛阳还危险,他不会去,只能是江都。

想到江都,杨广心中泛起一缕温情,那是他心灵的归宿,那里湿润的气候、富庶的水乡,高雅的文士,清丽的女人,温婉的语调。一切都令他无比陶醉。

杨广背着手,默默望着窗外夜色,一个念头从他心中涌起。沛不可当,他要去江都,忘掉北方的一切烦恼,此时。杨广心急如焚,他觉得自己一刻也等不下去。

就在这时,一名宦官禀报:“陛下,宇文相国来了,说有急事禀报!”

杨广叹了口气,宇文述的到来将他拉回到现实之中,“宣他进来!”

片刻,宇文述匆匆走进御书房,杨广背着手站在窗前,恍若不知他的到来,宇文述虽然心急,但此时却不敢打断杨广的思路。

半晌,杨广徐徐问道:“宇文爱卿,你是朕的老臣了,跟着朕经历风雨多年,你说说,朕要不要去江都?”

“陛下,微臣只知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杨广回过头注视着他,“你是说,洛阳现在是围墙吗?”

“陛下,洛阳外有北齐盗匪猖獗,内有关陇贵族余孽未消,粮草不继,税赋断绝,杨玄感造反,在洛阳振臂一呼,万民响应,可见民心不附,臣想不到洛阳还有什么安全之处?一旦乱匪四聚,恐怕天子之令传不出百里,臣肺腑之言,请陛下明鉴!”

杨广叹了口气,他何尝不是这样想,他暂时放下南巡之事,问道:“宇文爱卿有什么事情找朕?”

“陛下,臣刚刚接到长子化及的急报,裴仁基居心叵测,有不臣之心,欲据上洛郡响应杨元庆,情况万分紧急。”

杨广眉头一皱道:“裴仁基虽属闻喜裴阀,但裴蕴尚无异心,他何以如此?”

“陛下,裴仁基之子裴行俨便是杨元庆手下大将,他是为其子助杨元庆,而非裴阀。”

杨广却不知道裴仁基之子在杨元庆身边,他惊讶地问:“宇文爱卿所言是真?”

“臣句句之真,若陛下不相信裴仁基有谋反之心,可派侍卫把他抓来,详加审问,若臣的举报不属实,任陛下处罚!”

既然宇文述这么说,杨广倒相信了几分,立刻令道:“传朕旨意,命侍卫立刻去上洛抓捕裴仁基回京!”

宇文述暗暗得意,有司马德戡帮忙,裴仁基逃不过自己手心。

。。。。。。。。。。

上洛城郡衙内,宇文化及坐在客堂内慢慢喝着茶,眼中精光闪动,他已经抵达上洛城五天了,今天是第二次来找太守张济,他很喜欢上洛城,这里人口众多,有不少富商大贾,足以让他大捞一笔。

只是太守张济动作太慢,令他等得焦急,好在张济每天送来歌舞妓陪他寻欢作乐,他对张济的印象倒也不坏,可以再等下去。

“张太守来了!”

门口有人禀报一声,张济笑呵呵走了进来,拱手道:“让宇文将军就等了。”

“只要事情办好,我等一等无妨!”

宇文化及眯着眼问道:“已经五天过去,那件事情怎么样了?”

张济坐下来,取出一份礼单放在桌上,“这是我从一些富户那里募集到的剿匪军费,一共三十万吊,如果宇文将军还能再等几天,还有大概三十万吊左右。”

宇文化及笑得眼睛都弯了,不错啊!上洛郡果然是富裕之地,在别的郡最多只能勒索到十万、二十万,可这里居然三十万吊到手,再等几天还有三十万吊,令他心花怒放。

“张太守的心意我明白,我一定会禀报父亲,调太守入朝为侍郎,就不知还要再等几天?”

张济呵呵一笑,“那就多谢宇文将军的美意了,最多两天,六十万吊钱,一定如数奉上。”

。。。。。。。。。。。

【请支持高月一票!】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十二章仁基北归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36本章字数:4966

谢思礼快步来到杨玄感书房前,小童进去替他禀报,片刻出来道:“谢先生,老爷请你进去!”

谢思礼走进书房,却意外地发现杨峻也在,杨峻见他进来,头扭了过去,不理会他,谢思礼上前行礼,“参见杨公!”。

杨玄感微微笑道:“刚刚得到消息,一队侍卫进入了武关,最快今晚,最迟明天上午,他们就到达上洛县,应该是你的策略成功了,他们是来抓捕裴仁基,只要裴仁基一走,一万军队就将为我所用,先生这条计策果然很高明。”

“蒙杨公夸奖,卑职只是侥幸成功!”

杨玄感对谢思礼非常满意,一条巧妙的反间之策便除去了裴仁基,他也知道这条计策看似简单,但中间还需要很多安排,比如怎么仿造裴仁基的字迹,怎么把奏折送上去等等,这说明敦煌谢家在京城还颇有门路,这个谢家的资源他倒是想利用起来。

“那先生的意见,我如果拿到这一万军,何时起事比较适合?”

谢思礼想了想道:“听说圣上有江都巡视的传闻,就不知道这个传闻是真是假,如果圣上真的去江都,我建议等圣上去了江都再起事,这期间可以利用宇文化及来要挟宇文述,替我们封锁消息,甚至为我们传递情报。”

杨玄感点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既然大家想法都一致,那就照这个思路做,另外,隋朝在关中约有兵力七万余,其中长安五万人,潼关一万人,扶风郡一万人,峻儿的意思是,先夺下潼关,截断洛阳的援军,然后再调过头攻打长安。先生的意见呢?”

谢思礼却摇了摇头,“夺取潼关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眼看再过一个月黄河就会封冻,隋军完全可以从黄河过来,而且如果先夺潼关反而会惊动长安,长安将死守,使我们难以攻克,再犯元家的错误。兵贵神速。我们应该先利用宇文化及夺取长安,然后占领广通仓,开仓放粮。招募关中之兵,最后才是考虑潼关。”

杨峻本来不理会谢思礼,但谢思礼竟全盘否定他的方案。他不由恼羞成怒道:“长安城有卫玄率领五万精兵,我们只有一万五千人,岂是他的对手?照你的方案,最后就算奇袭得手,还是会被他击败,又有什么意义?”

杨峻站起身向杨玄感施一礼,“父亲,还是应先招募上洛之兵,募集到十几万人。先打潼关,这时黄河还没有结冰,截断援军之路,再夺广通仓,开仓募兵,那时我们就有二十万大军,最后攻打长安。一战可定关中。”

谢思礼的方案其实是杨元庆制定,又在总管府内和众人反复讨论,是杨玄感造反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谢思礼冷笑一声,“募二十万兵又如何。一群乌合之众罢了,能和五万隋军精兵抗衡吗?再者。若攻不下潼关,被潼关和长安守军前后夹击,你又有几成胜算把握?”

杨玄感经过两年前的失败,对招募军队的战斗力是深有体会,他觉得谢思礼说得有道理,便一摆手,制止杨峻的反驳,对谢思礼道:“先生请继续说!”

谢思礼道:“这次起事和上次起事不一样,上次杨公占领黎阳仓,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而这一次,杨公认为自己还有多大号召力,关中民众会不会疑虑上次的失败,若有疑虑,又还能募到多少兵力?若只募到几万人,甚至数千人,那时杨公身份已暴露,怎么自保?

所以我认为,杨公这次东山再起,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很大的劣势,要想把劣势化为优势,只有出奇兵,利用宇文化及先夺长安,至于卫玄的五万守军,我们可以随机应变,本身奇计就不可能事事预料,只能是临时应对变化。”

“照你的说法,你就是在赌?”杨峻恨恨道。

谢思礼冷笑一声,“杨公起事,不就是在赌吗?”

杨玄感沉思了片刻,道:“先生的方案,我已经完全明白,此事容我再想一想。”

谢思礼施一礼,便告退出去,望着谢思礼的背影,杨峻阴:“父亲,我觉得此人身份可疑。”

“你不要胡思乱想!”杨玄感不高兴的斥责儿子。

“父亲,我没有胡思乱想,此人怎么会知道杨广要去江都?这种反间计若没有很大势力,怎么能成功?一个敦煌谢家,会有这么大的实力吗?而且此人说白了,就是来历不明,父亲这样相信他,迟早会被他害了,父亲,韦福嗣的教训不远啊!”

杨玄感本来就不是意志很坚定之人,杨峻的劝说,使他也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